在吉米森六段开始烹制组合九品时,雷祁连和李宇也同时开工了。
乌龙吐珠隶属于满汉全席中的‘九百宴’,是九百宴首轮的热炒四品之一。
九百宴原名九白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
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后为了与“万寿宴”“千叟宴”对齐,便改成了九百宴。
简单的说,九百宴是满汉全席中,接待外宾的宴席,虽然看似‘百’的位格不高,但实际上,九百宴的菜式质量,在满汉全席中是数一数二的。
而乌龙吐珠能成为首轮的热炒四品之一,可见这道菜定然有独特之处。
所谓乌龙吐珠,指的是将烧制好的海参摆盘,在其朝外一端,放置上油炸成金黄色的鹌鹑蛋,成菜形状似乌龙,因此被称为乌龙吐珠。
这道菜需要的食材不多,主材是刺参以及鹌鹑蛋,剩余的只是些许调料而已,但如果因此认为这道菜很好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海参必须选用辽东刺参,辽东刺参有个出来名的难点,就是参肉不好烧制。
这很好理解,刺参外部有着突出的小尖端,这些尖端无论手感或者口感都是极佳,但烹制的时候,这些尖端永远是第一个与锅底、热油接触的部分,在很多时候,当参肉入油烧熟时,那些尖端已经被烧糊了。
家宴或者寻常酒桌上,由于有调料烧汁的掩盖,这种烧糊部位的口感不会很明显,但对于那些老餮而言,他们只需一闻,便能察觉这一问题了。
其次,则是鹌鹑蛋的问题,鹌鹑蛋这东西,吃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蛋黄并不是经常出现在中央位置,有些时候会偏左,有些时候会偏右。
而乌龙吐珠所需的鹌鹑蛋,要求蛋黄必须位于中央。
一些有经验的厨师,可以通过轻敲或者掂量,判断出鸡蛋蛋黄的位置,但面对个头小上数倍的鹌鹑蛋,许多人便束手无策了。
选完鹌鹑蛋后,鹌鹑蛋需要入锅炸成金黄,这也极大考验着掌勺者的烹制功底,按照《清宫御札》记载,乌龙吐珠中,鹌鹑蛋的要求是‘表皮金黄,内芯绵软’。
这还不算完,乌龙吐珠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浇汁。
浇汁是乌龙吐珠的收尾之序,海参自身是没什么味道的,这道菜百分之七十的增味,就靠着最后的浇汁。
刺参上的汁必须覆盖均匀,不能过厚也不能过潜,极其考验厨师的手法。
对了,讲到浇汁,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建议在吃饭的读者跳过,否则影响食欲概不负责)
古代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真龙天子嘛,也就是所谓的五爪金龙。
乌龙呢,则地位要低一些,但人家既然过来‘献珠’了,作为群龙之首的皇上,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呢?
于是乎,某位脑洞很大的厨师,提出了一个想法:人家携礼而来,皇上您就馈之以龙涎吧,顺便让大臣和外邦使者也沾沾光。
龙涎是什么呢?龙的哈喇子!于是乎,每次九百宴前,皇帝都要到御厨“哈咔——呸”的吐一口唾沫,作为烧汁的‘加料’。
也就是说,满汉全席中的乌龙吐珠,其实是含着皇帝的口水的。
当然了,现在已经废除了封建帝制,龙涎什么的也就只能当做一个笑料看看罢了。
从刺参火候到鹌鹑蛋,再到最后的浇汁,三大步骤没有一个是允许出错的。
而且,在李宇的建议下,雷祁连今天做的乌龙吐珠,相较原版有个小小的改动。
原版的乌龙吐珠里,代表着龙珠的鹌鹑蛋,成菜以后是摆在外部的,与其称之为‘吐珠’,不如说是‘献珠’。
李宇的想法,则是将鹌鹑蛋炸成半熟,放入海参的囊内,海参的参体极具弹性,当品尝者咬开参体时,鹌鹑蛋便会轻轻弹射而出,更有一番‘吐珠’的意味。
“雷六段,鹌鹑蛋已经挑选好了。”李宇向雷祁连递过去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有着七八颗鹌鹑蛋,“这些鹌鹑蛋的蛋黄都在蛋体中央。”
雷祁连正在调配烧汁,听到李宇这句话,他点点头,道:“搁我手边吧,你去处理海参,我等会就起灶了。”
李宇应了一身,移步来到灶台另一端,只见一个小篮子里,放置着十余根泡发着的海参。
这些海参是主办方按雷祁连要求,提前入水泡发的辽东刺参,此时这些刺参长度已经泡发至十几厘米了。
李宇伸手入水,抓起一根刺参,右手拿着一把银质的小剪刀,从海参腹部刀口处剪开,两端剪透。
海参海部有一个呈菜花状的东西,黑黑硬硬的,这个东西就是海参的沙嘴,与沙嘴相连的白色东西就是海参的牙齿,这两个器官是必须去掉的。
一般健康的海参,内部都会有四条白色的筋,有许多人以为这是参的排泄器官,随意剪断丢掉了。
其实海参筋是生命细胞再生的根本,这东西的营养价值,不比参体本身低。
前几年,国内的海参白筋很多都出口国外,用来加工海参肠筋胶囊,在霓虹,海参筋还被称之为“海参中的海参”,其价格奇高,对于男性而言,其滋补效果...嘿嘿嘿。
因此这种海参筋,只需要将其剪断,并不需要全部剔除干净。
ps:关于乌龙吐珠的这个改动,我昨天让母上大人尝试了一次,当然了,鹌鹑蛋不是炸的,用的是卤制的鹌鹑蛋,整体来说外观和味道都还行,也就是说这种改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我才敢写出来,史料党勿纠结。
乌龙吐珠隶属于满汉全席中的‘九百宴’,是九百宴首轮的热炒四品之一。
九百宴原名九白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
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后为了与“万寿宴”“千叟宴”对齐,便改成了九百宴。
简单的说,九百宴是满汉全席中,接待外宾的宴席,虽然看似‘百’的位格不高,但实际上,九百宴的菜式质量,在满汉全席中是数一数二的。
而乌龙吐珠能成为首轮的热炒四品之一,可见这道菜定然有独特之处。
所谓乌龙吐珠,指的是将烧制好的海参摆盘,在其朝外一端,放置上油炸成金黄色的鹌鹑蛋,成菜形状似乌龙,因此被称为乌龙吐珠。
这道菜需要的食材不多,主材是刺参以及鹌鹑蛋,剩余的只是些许调料而已,但如果因此认为这道菜很好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海参必须选用辽东刺参,辽东刺参有个出来名的难点,就是参肉不好烧制。
这很好理解,刺参外部有着突出的小尖端,这些尖端无论手感或者口感都是极佳,但烹制的时候,这些尖端永远是第一个与锅底、热油接触的部分,在很多时候,当参肉入油烧熟时,那些尖端已经被烧糊了。
家宴或者寻常酒桌上,由于有调料烧汁的掩盖,这种烧糊部位的口感不会很明显,但对于那些老餮而言,他们只需一闻,便能察觉这一问题了。
其次,则是鹌鹑蛋的问题,鹌鹑蛋这东西,吃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蛋黄并不是经常出现在中央位置,有些时候会偏左,有些时候会偏右。
而乌龙吐珠所需的鹌鹑蛋,要求蛋黄必须位于中央。
一些有经验的厨师,可以通过轻敲或者掂量,判断出鸡蛋蛋黄的位置,但面对个头小上数倍的鹌鹑蛋,许多人便束手无策了。
选完鹌鹑蛋后,鹌鹑蛋需要入锅炸成金黄,这也极大考验着掌勺者的烹制功底,按照《清宫御札》记载,乌龙吐珠中,鹌鹑蛋的要求是‘表皮金黄,内芯绵软’。
这还不算完,乌龙吐珠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浇汁。
浇汁是乌龙吐珠的收尾之序,海参自身是没什么味道的,这道菜百分之七十的增味,就靠着最后的浇汁。
刺参上的汁必须覆盖均匀,不能过厚也不能过潜,极其考验厨师的手法。
对了,讲到浇汁,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建议在吃饭的读者跳过,否则影响食欲概不负责)
古代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真龙天子嘛,也就是所谓的五爪金龙。
乌龙呢,则地位要低一些,但人家既然过来‘献珠’了,作为群龙之首的皇上,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呢?
于是乎,某位脑洞很大的厨师,提出了一个想法:人家携礼而来,皇上您就馈之以龙涎吧,顺便让大臣和外邦使者也沾沾光。
龙涎是什么呢?龙的哈喇子!于是乎,每次九百宴前,皇帝都要到御厨“哈咔——呸”的吐一口唾沫,作为烧汁的‘加料’。
也就是说,满汉全席中的乌龙吐珠,其实是含着皇帝的口水的。
当然了,现在已经废除了封建帝制,龙涎什么的也就只能当做一个笑料看看罢了。
从刺参火候到鹌鹑蛋,再到最后的浇汁,三大步骤没有一个是允许出错的。
而且,在李宇的建议下,雷祁连今天做的乌龙吐珠,相较原版有个小小的改动。
原版的乌龙吐珠里,代表着龙珠的鹌鹑蛋,成菜以后是摆在外部的,与其称之为‘吐珠’,不如说是‘献珠’。
李宇的想法,则是将鹌鹑蛋炸成半熟,放入海参的囊内,海参的参体极具弹性,当品尝者咬开参体时,鹌鹑蛋便会轻轻弹射而出,更有一番‘吐珠’的意味。
“雷六段,鹌鹑蛋已经挑选好了。”李宇向雷祁连递过去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有着七八颗鹌鹑蛋,“这些鹌鹑蛋的蛋黄都在蛋体中央。”
雷祁连正在调配烧汁,听到李宇这句话,他点点头,道:“搁我手边吧,你去处理海参,我等会就起灶了。”
李宇应了一身,移步来到灶台另一端,只见一个小篮子里,放置着十余根泡发着的海参。
这些海参是主办方按雷祁连要求,提前入水泡发的辽东刺参,此时这些刺参长度已经泡发至十几厘米了。
李宇伸手入水,抓起一根刺参,右手拿着一把银质的小剪刀,从海参腹部刀口处剪开,两端剪透。
海参海部有一个呈菜花状的东西,黑黑硬硬的,这个东西就是海参的沙嘴,与沙嘴相连的白色东西就是海参的牙齿,这两个器官是必须去掉的。
一般健康的海参,内部都会有四条白色的筋,有许多人以为这是参的排泄器官,随意剪断丢掉了。
其实海参筋是生命细胞再生的根本,这东西的营养价值,不比参体本身低。
前几年,国内的海参白筋很多都出口国外,用来加工海参肠筋胶囊,在霓虹,海参筋还被称之为“海参中的海参”,其价格奇高,对于男性而言,其滋补效果...嘿嘿嘿。
因此这种海参筋,只需要将其剪断,并不需要全部剔除干净。
ps:关于乌龙吐珠的这个改动,我昨天让母上大人尝试了一次,当然了,鹌鹑蛋不是炸的,用的是卤制的鹌鹑蛋,整体来说外观和味道都还行,也就是说这种改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我才敢写出来,史料党勿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