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汉军仅仅小胜,斩首数百级,未能扩大战果。
对这样的战果,杨信也只能感慨:——非是汉军不努力,奈何羌人有高达。
得承认,髑髅着实难缠!
岸尾羌每每作战,进则以髑髅为前驱,退则以之断后,董卓、尹端等悍将拼死搏杀,也仅干掉一两头髑髅,而己方损失也是不小。
双方陷入僵持,杨信自然也离不了兵营,回不得家。
对他而言,这倒不是坏事。
杨信也不急于回家,他想先弄清自己的身份,免得回家后露馅。
他几番打听,旁敲侧击地询问,终于理清了头绪。
这一世,他还叫杨信。
不过,不同于除了英俊一无所有的前世,这一世,他算是真正的后浪了。
——弘农杨氏,嫡长孙。
这身份可非同一般!
须知,弘农杨氏是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一等一的簪缨世家。
了解三国史的人大多知道,汉末第一世家,当属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绍、袁术两兄弟能发迹,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靠家族背景。
但少有人知,四世三公的可不止汝南袁氏,还有弘农杨氏。
自杨信的高祖,世人敬称“关西孔子”的杨震起始,至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都是已至或将至太尉,号为“四世太尉”,声望相较汝南袁氏,甚至是犹有过之。
不过,虽然拿到了个欧皇开局,但杨信实在高兴不起来。
接下来,可是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死亡副本!
他得自救,拼尽一切法子自救!
……
数日后。
“身端体正,拈弓自然,架箭平直,前推后走,弓满式成,力自脚起,箭成风雷……去!”董卓口述法门,一丝不苟地演示姿势。
接着,他舌绽春雷,一箭射出。
嗖~~
箭出,尖啸如霹雳,震响四野!
离弦之箭横空,卷起无数道碧色电弧,竟是化作一道三尺雷光,刹那横渡出数十丈,直直箭靶。
轰!
伴随着沉闷雷鸣,青色雷暴激荡流散,将一座箭靶生生击为焦炭。
这是董卓的独门射术,——三尺惊雷。
他的身畔,杨信昂首而立,神情凝重,动作与其如出一辙,口诀运转分毫不差,可惜手中无弓,只是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他在跟随董卓学射术。
世人对董卓的印象,往往只是个嗜血、残暴、好色的胖子,但事实上,他可是实打实靠军功崛起的悍将,不止猛鸷过人,其实也精通谋略,擅用奇计,狡诈多谋。
这几天,杨信学了不少东西。
除了董卓的“三尺惊雷”,还有尹端的一式技击“寸断”,还有,则是马腾据说源自伏波将军马援的马术,名曰“御龙术”。
不用说,三人肯倾囊相授,也是因为他背后的弘农杨氏。
毕竟,三人都是武夫,身份低微,没什么背景,能有机会拉拢他这杨氏子弟,自然也愿意顺手为之。
杨信潜心学习,也隐约有所觉察,这一世,自己或许是那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神人,——“别人家的孩子”。
他有过目不忘的能耐,董卓口述的每一句口诀,他都能牢记于心,且可轻松领会其要义,信手拈来。
任何招式,他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当然,因自身体质缘故,唯一的瓶颈是,——上手就废。
董卓膂力过人,可开五石强弓,纵马驱驰之际,左右驰射,箭如连珠,除却胖了一(亿)点点,还真有几分飞将军的彪悍风采。
而杨信,他甚至还没弓高。
不过,他并不气馁,依旧专心致志,苦练不辍。
杨信相信,每一分耕耘都会有所回报。古诗就对勤劳有过讴歌,曰: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
……
“杨信,你年纪还小,身体也孱弱,切不可急功近利,需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张奂走来,温言教导道。
“循序渐进?”
“先打好基础,可选择奔跑、跳远、负重等,熬炼筋骨,强化体魄;接下来,是基础招式,如《剑道》,《手搏》,《蒲苴子弋法》,《李将军射法》等;待有所小成,才可修炼高深技击。”张奂娓娓道来。
他已暗中观察了杨信好几天。
张奂原本以为,对方是小孩心性,一时兴起,等遇上些挫折,自然也就放弃了。
他没想到,此子虽出身世家,年纪也小,意志却异常坚定,且聪慧异常,令他起了爱才之心。
“谢张伯父指点!”杨信赶忙记下,恭敬道。
剑道?手搏?
我只知道手挊,还有左右互搏,毕竟,咱也是手艺人出身,特别擅长针线活……
他暗暗嘀咕。
当然,张奂此来,并不是为了指点杨信。
他召集了诸将,入帐商讨军议。
身为一名优秀的混子,杨信也跟着进了营帐。
有耳濡目染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杨信年纪尚小,才刚满五岁,加上身份的特殊原因,也没人管他,任他自由出入。
……
“据探子回报,羌人虽溃走数里,但元气未伤,已重新集结,酝酿第二次攻击。”张奂神态沉着,在地图上指点,介绍军情。
“他们还敢来?”董卓低哼一声,瓮声瓮气道,“这次,一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就是,就是……”
其余诸将没敢像董卓这样粗鲁无礼,却也战意昂然。
“不过这次,他们倒弄出了些新花样。”张奂眉头微蹙,稍有头痛道,“据探子回报,他们倾全族之力,聚集了十三头髑髅,以铁索相连,齐头并进,名为‘冒刃髑髅’。髑髅并驾齐驱,其势如洪,怕是难以正面阻挡。诸位,可有应对之策?”
铁索相连?
十三头?
诸将面面相觑,想到髑髅的强大难缠,都是面有难色。
一头就已经很难对付了,何况髑髅成阵?
“大人,”董卓思索一阵,提议道,“不如避其锋芒,绕过那冒刃髑髅,直取羌人后方。”
他这一提议,立刻得到诸将赞同。
避实击虚,这本就是兵法中最常用的战术。
“怕是不行,”张奂却摇摇头,否决道,“我部以步卒居多,骑兵可以绕行,步卒却是困难……何况,若被髑髅攻破中军大帐,折了大纛,必会使我军军心涣散,不战自溃。诸位,还有别的建议么?”
众将都讷讷无言。
尹端一贯勇而无谋,而董卓固然狡猾,但一时之间,也难有想法。
帐中一片沉默。
“张伯父,可愿听小侄一言?”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张奂一怔,不由哑然失笑:“杨信,你有想法?这是军议,可各抒己见,但说无妨。”
当然,对一个五岁幼童,他自然不抱什么期待。
不过,杨信发言的时机选的不错,能缓和帐内压抑气氛,说不准,还能有抛砖引玉的奇效。
“我以为,冒刃髑髅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有着致命缺陷!”杨信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他自信满满:冒刃髑髅?不就是魔改版的铁浮屠么?看我杨武穆破之!
“哦?你说说……”张奂闻言,倒也不以为意。
“将髑髅相连,声势虽浩大,却也相互牵制,互为累赘。一旦其中一头倒下,就会拖累其余髑髅。”杨信声音稚嫩,但思维清晰,“故而,我有一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张奂眼神一凛。
杨信点头,滔滔不绝道:“只需断掉其中一两头髑髅的双臂,令其无法行动;再多挖陷坑,困住一两头,这样一来,整个冒刃髑髅都会被拖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这时,我们可从容绕过髑髅,绞杀其余羌人。”
帐中则愈发安静,众将士神情数变,由无视转为郑重,看着杨信的视线,都是跟看着怪物一般。
才五岁啊!这家伙是妖孽么?
神童!
怪不得弘农杨氏能累世公卿……
诸人冒出同样的念头。
“妙计,真是妙计!”张奂抚掌大笑,满脸赞许,“杨信,此战若胜,你当记为头功。”
在他的心中,对杨信又高看了一眼:此子聪慧过人,且意志坚定,又有灵气,加上弘农杨氏的出身,日后必成大器!
“不敢,不敢,”杨信不敢居功,谦虚道,“所谓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小子只是点微薄想法,不敢称功。”
对于张奂“此子必成大器”的内心感慨,他自然一无所觉。
即使知道,杨信也不会在意。
本来,大器晚成就是他的人生信条,财大器也粗就是他的终极追求。
对这样的战果,杨信也只能感慨:——非是汉军不努力,奈何羌人有高达。
得承认,髑髅着实难缠!
岸尾羌每每作战,进则以髑髅为前驱,退则以之断后,董卓、尹端等悍将拼死搏杀,也仅干掉一两头髑髅,而己方损失也是不小。
双方陷入僵持,杨信自然也离不了兵营,回不得家。
对他而言,这倒不是坏事。
杨信也不急于回家,他想先弄清自己的身份,免得回家后露馅。
他几番打听,旁敲侧击地询问,终于理清了头绪。
这一世,他还叫杨信。
不过,不同于除了英俊一无所有的前世,这一世,他算是真正的后浪了。
——弘农杨氏,嫡长孙。
这身份可非同一般!
须知,弘农杨氏是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一等一的簪缨世家。
了解三国史的人大多知道,汉末第一世家,当属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绍、袁术两兄弟能发迹,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靠家族背景。
但少有人知,四世三公的可不止汝南袁氏,还有弘农杨氏。
自杨信的高祖,世人敬称“关西孔子”的杨震起始,至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都是已至或将至太尉,号为“四世太尉”,声望相较汝南袁氏,甚至是犹有过之。
不过,虽然拿到了个欧皇开局,但杨信实在高兴不起来。
接下来,可是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死亡副本!
他得自救,拼尽一切法子自救!
……
数日后。
“身端体正,拈弓自然,架箭平直,前推后走,弓满式成,力自脚起,箭成风雷……去!”董卓口述法门,一丝不苟地演示姿势。
接着,他舌绽春雷,一箭射出。
嗖~~
箭出,尖啸如霹雳,震响四野!
离弦之箭横空,卷起无数道碧色电弧,竟是化作一道三尺雷光,刹那横渡出数十丈,直直箭靶。
轰!
伴随着沉闷雷鸣,青色雷暴激荡流散,将一座箭靶生生击为焦炭。
这是董卓的独门射术,——三尺惊雷。
他的身畔,杨信昂首而立,神情凝重,动作与其如出一辙,口诀运转分毫不差,可惜手中无弓,只是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他在跟随董卓学射术。
世人对董卓的印象,往往只是个嗜血、残暴、好色的胖子,但事实上,他可是实打实靠军功崛起的悍将,不止猛鸷过人,其实也精通谋略,擅用奇计,狡诈多谋。
这几天,杨信学了不少东西。
除了董卓的“三尺惊雷”,还有尹端的一式技击“寸断”,还有,则是马腾据说源自伏波将军马援的马术,名曰“御龙术”。
不用说,三人肯倾囊相授,也是因为他背后的弘农杨氏。
毕竟,三人都是武夫,身份低微,没什么背景,能有机会拉拢他这杨氏子弟,自然也愿意顺手为之。
杨信潜心学习,也隐约有所觉察,这一世,自己或许是那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神人,——“别人家的孩子”。
他有过目不忘的能耐,董卓口述的每一句口诀,他都能牢记于心,且可轻松领会其要义,信手拈来。
任何招式,他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当然,因自身体质缘故,唯一的瓶颈是,——上手就废。
董卓膂力过人,可开五石强弓,纵马驱驰之际,左右驰射,箭如连珠,除却胖了一(亿)点点,还真有几分飞将军的彪悍风采。
而杨信,他甚至还没弓高。
不过,他并不气馁,依旧专心致志,苦练不辍。
杨信相信,每一分耕耘都会有所回报。古诗就对勤劳有过讴歌,曰: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
……
“杨信,你年纪还小,身体也孱弱,切不可急功近利,需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张奂走来,温言教导道。
“循序渐进?”
“先打好基础,可选择奔跑、跳远、负重等,熬炼筋骨,强化体魄;接下来,是基础招式,如《剑道》,《手搏》,《蒲苴子弋法》,《李将军射法》等;待有所小成,才可修炼高深技击。”张奂娓娓道来。
他已暗中观察了杨信好几天。
张奂原本以为,对方是小孩心性,一时兴起,等遇上些挫折,自然也就放弃了。
他没想到,此子虽出身世家,年纪也小,意志却异常坚定,且聪慧异常,令他起了爱才之心。
“谢张伯父指点!”杨信赶忙记下,恭敬道。
剑道?手搏?
我只知道手挊,还有左右互搏,毕竟,咱也是手艺人出身,特别擅长针线活……
他暗暗嘀咕。
当然,张奂此来,并不是为了指点杨信。
他召集了诸将,入帐商讨军议。
身为一名优秀的混子,杨信也跟着进了营帐。
有耳濡目染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杨信年纪尚小,才刚满五岁,加上身份的特殊原因,也没人管他,任他自由出入。
……
“据探子回报,羌人虽溃走数里,但元气未伤,已重新集结,酝酿第二次攻击。”张奂神态沉着,在地图上指点,介绍军情。
“他们还敢来?”董卓低哼一声,瓮声瓮气道,“这次,一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就是,就是……”
其余诸将没敢像董卓这样粗鲁无礼,却也战意昂然。
“不过这次,他们倒弄出了些新花样。”张奂眉头微蹙,稍有头痛道,“据探子回报,他们倾全族之力,聚集了十三头髑髅,以铁索相连,齐头并进,名为‘冒刃髑髅’。髑髅并驾齐驱,其势如洪,怕是难以正面阻挡。诸位,可有应对之策?”
铁索相连?
十三头?
诸将面面相觑,想到髑髅的强大难缠,都是面有难色。
一头就已经很难对付了,何况髑髅成阵?
“大人,”董卓思索一阵,提议道,“不如避其锋芒,绕过那冒刃髑髅,直取羌人后方。”
他这一提议,立刻得到诸将赞同。
避实击虚,这本就是兵法中最常用的战术。
“怕是不行,”张奂却摇摇头,否决道,“我部以步卒居多,骑兵可以绕行,步卒却是困难……何况,若被髑髅攻破中军大帐,折了大纛,必会使我军军心涣散,不战自溃。诸位,还有别的建议么?”
众将都讷讷无言。
尹端一贯勇而无谋,而董卓固然狡猾,但一时之间,也难有想法。
帐中一片沉默。
“张伯父,可愿听小侄一言?”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张奂一怔,不由哑然失笑:“杨信,你有想法?这是军议,可各抒己见,但说无妨。”
当然,对一个五岁幼童,他自然不抱什么期待。
不过,杨信发言的时机选的不错,能缓和帐内压抑气氛,说不准,还能有抛砖引玉的奇效。
“我以为,冒刃髑髅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有着致命缺陷!”杨信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他自信满满:冒刃髑髅?不就是魔改版的铁浮屠么?看我杨武穆破之!
“哦?你说说……”张奂闻言,倒也不以为意。
“将髑髅相连,声势虽浩大,却也相互牵制,互为累赘。一旦其中一头倒下,就会拖累其余髑髅。”杨信声音稚嫩,但思维清晰,“故而,我有一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张奂眼神一凛。
杨信点头,滔滔不绝道:“只需断掉其中一两头髑髅的双臂,令其无法行动;再多挖陷坑,困住一两头,这样一来,整个冒刃髑髅都会被拖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这时,我们可从容绕过髑髅,绞杀其余羌人。”
帐中则愈发安静,众将士神情数变,由无视转为郑重,看着杨信的视线,都是跟看着怪物一般。
才五岁啊!这家伙是妖孽么?
神童!
怪不得弘农杨氏能累世公卿……
诸人冒出同样的念头。
“妙计,真是妙计!”张奂抚掌大笑,满脸赞许,“杨信,此战若胜,你当记为头功。”
在他的心中,对杨信又高看了一眼:此子聪慧过人,且意志坚定,又有灵气,加上弘农杨氏的出身,日后必成大器!
“不敢,不敢,”杨信不敢居功,谦虚道,“所谓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小子只是点微薄想法,不敢称功。”
对于张奂“此子必成大器”的内心感慨,他自然一无所觉。
即使知道,杨信也不会在意。
本来,大器晚成就是他的人生信条,财大器也粗就是他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