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不停的控诉着陈松。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兵时文臣中功劳最大的,在朝中威望很高。
当他开始驳斥陈松的时候,朝中很多大臣也跟着一起驳斥陈松。
反对陈松的开海之策,将陈松贬低的一无是处。
“真是笑话,我朝雄兵都是软蛋不成?如此容易被倭寇攻杀进来?”陈松讥言反讽。
“休得胡言……”
“行了,别嚷嚷了,此事再议!”朱元璋一拍桌子,大声道。
“臣告退!”
陈松见朱元璋如此说,只好退了回去。
也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最起码朱元璋没有下达再次禁海的命令。
虽然距离彻底开海还有很远的路,但开头还是比较好的。
李善长也退了下去,他看着陈松,眼睛中满是愤恨。
陈松轻瞥了一眼李善长,站在了原地。
后续的早朝,议论的事情不多,主要还是之前常常讨论的事情。
无非就是边疆祸乱,又或者哪里有了灾。
早朝就这样过去,陈松走出大殿,往外面走去。
徐达和汤和跑了过来,横在陈松的面前。
徐达一脸焦急,直接道:“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
朝廷禁海乃是很早之前定下来的国策,你怎么如此突兀?”
“是啊,你都知道那三个市舶司是谁的地盘,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说到这里,汤和压低声音,凑到陈松耳边,“陛下对江浙一带支持张士诚方国珍他们心中不满,甚至还定下了禁止江浙士子进入户部任职,以及提高江浙赋税的事情,你怎么能说重开市舶司的事情。”
“是啊,不然你以为陛下为什么要取消江浙一带的市舶司?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徐达也劝说起来。
“话是这样讲的,可大海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能不管。”陈松固执的说道。
“唉!”徐达长叹一声,“想不明白,你老家陕西关中,那里又没有大海,你怎么对大海如此固执?”
“多谢两位国公的好心,不管怎么说,大海万万不可抛弃,海禁不可取!”
陈松朝着两人拱拱手,独自离去。
“你说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凭借一身医术,也不会受到冷落,为什么非要掺合这档子事?”汤和看向徐达。
徐达的目光从陈松的背影收回,摇摇头,“我哪里知道?谁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
……
退朝后,朱元璋带着朱标来到了御书房。
朱元璋坐在书桌前,正准备批阅奏折,忽然想起了陈松在早朝上的那些话。
“你如何看待陈松说的那些话?”朱元璋看向站在自己旁边的朱标。
朱标回道:“昨日我询问过他关于西南战事的看法,颇有见地。
今日这些话,虽然有很多从来没有听过,但仔细想来,还有几分道理。”
“俺也是这样觉得的,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脸色突然冷了下来,“不说这个俺还不觉得什么,一说这个,俺就来气。
张士诚方国珍他们不过是流寇匪贼,江浙之地的士绅不识真龙,竟然拼了命的支持他们。
江浙士绅皆尖酸刻薄之徒,俺一想到他们就来气,真是一群刁民,刁民。”
朱元璋拍打着桌子,喝骂连连。
“可是,陈松说的没错啊,开海确实能赚钱啊!”朱标试探道。
朱元璋道:“俺也知道开海能赚钱,可惜,那三个市舶司都在以前张士诚待的地方。俺对那里的士绅商贾不放心,谁知道借着开海之利,会不会出现第二个张士诚。
如今,倭寇横行,再加上张士诚那些逃到海外的溃兵不停的骚扰沿海,就算开海,也不见得能赚到钱。”
朱元璋禁海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可归根结底,最主要的也不过那几个。
不赚钱,是仇人的地方,害怕海外敌人威胁自己的统治。
其实,朱元璋禁海也不是特别有决心,若是特别有决心,一次性就到位了,哪里还能一直折腾?
整个禁海过程,从洪武三年一直持续到洪武三十年。期间,好几次摇摆不定。
“陈松今天这样一说,倒是提醒了俺。
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四周皆有战事,每年花费的银钱数不胜数。
朝廷虽然家大业大,也不能这样折腾,得好好谋划才是。”朱元璋敲打着桌子,缓缓说道。
“那爹的意思是开海?”朱标有些错愕,这样一来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开海不开海的先别急,陈松说的虽然好,可咱们从来没有实行过,万一行不通,丢的是朝廷的脸面。”
朱元璋接着说道:“陈松不是说,先在直隶挑选一个地方试试。
既然这事是陈松说的,那就交给他去办,若是有效,就推行开来。若是不行,再实施禁海之策。”
说到这里,朱元璋看向朱标,语重心长的说道:“标儿啊,不管什么,作为皇帝都不能轻易的下定决心,更不能亲自下场。
要保持皇帝的威严,皇帝不能犯错,也不准犯错。要错,错的也只能是臣子……”
朱元璋开始给朱标传授为君之道,朱标恭敬起来,洗耳恭听。
……
陈松坐在班房中,看着班房中的医书。
一个人走了进来,陈松抬起头,竟是庆童。
“陛下宣你去一趟御书房!”庆童笑呵呵的说道。
陈松道:“好,我这就去!”
陈松跟在庆童的身后,朝着御书房走去。
没多久,陈松站在了御书房中。
朱元璋放下手中正在批阅奏折的毛笔,看向陈松,“常青啊,能否再说说今天的事情。”
不用解释,陈松便知道朱元璋说的是什么。
“陛下,此事臣是这样看的……”
陈松耐心的讲解起来,总而言之一句话,大海很重要,必须要重视,不能因噎废食。
朱元璋连连点头,“你说的不错,说的很不错。只是,这件事情朝廷从来没有先例,你如何认为就一定能成功?”
“陛下,若是陛下不相信的话,可以先试试。”陈松保证道。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先试试吧。
这样吧,这件事俺就交给你了。在直隶找个地方,先慢慢开展。
如果能办好此事,就推行下去,若是不行,就此作罢,日后莫要再谈。
这几天,给俺拿出一个章程来。”朱元璋说道。
“臣领旨!”陈松掷地有声的说道。
走出御书房的时候,陈松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后世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铁了心的要实行海禁,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这个说法完完全全就是扯淡。
平白无故的,朱元璋干嘛要实行海禁?
朱元璋要是真有那个决心,干嘛一直在禁海和开海之间摇摆?
回到太医院,陈松急忙取出一张宣纸,开始书写规划。
只是,写了好几次,陈松都不满意。
这关系到日后大明朝的国策,关系到这片土地的前途,不得不谨慎。
陈松在班房中来来回回的走着,思考着新的市舶司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说实话,如今这个时代,最好的地方还是那几个。
这三个市舶司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周围的人或物都是配套的,上手很快。
如果重新挑选地方,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既然这几个地方都不行,那就定在松江府吧。
后世的这里被称为魔都,地理位置优越,虽然这个时代尚未开发,但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陈松敲定了地方,选定好地方之后,陈松又趴在了桌子上,书写规划。
可是,规划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写出来的,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就没有真实的数据。
“看来,还要去松江府实地考察一趟。”陈松喃喃说道。
想到这里,陈松立刻重新换上一张新的宣纸,书写奏折。
奏折的内容就是奏请去松江府实地考察,同时简略的描述一下大体的规划。
写完奏折之后,陈松将奏折送到了通政司。
通政司是专门接收奏折的地方,陈松的奏折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了朱元璋的桌头。
朱元璋看完后,同意了陈松的要求。
松江府属于直隶管辖,距离应天府不远,陈松准备了两天,就出发了。
在出发这天,赵峰和李三娃套好马车,带上行李,停在家门口等候着陈松。
前厅,陈松将一件外衣披上,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朱静安,笑道:“我出去一段时间,差不多十来天吧,十来天之后我就会回来。”
“夫君不用担心我,还是以公事为主。”朱静安贴心的说道。
“好!”陈松拉起朱静安的双手,一脸温柔。
两人温存片刻后,陈松走出了家门。
朱静安站在大门口,冲着即将远去的陈松轻轻挥手。
陈松挥挥手,坐上了马车。
马鞭声响起,马车远去。
朱静安驻足观望,一直等到马车消失不见。
坐在马车中的陈松闭目养神,正在思考去了松江府该如何展开工作。
马车忽然停了下来,宋濂出现在马车的前方。
除过宋濂之外,还有宋濂的家人。
“有人拦路!”
赵峰停下马车,冲着马车喊道。
陈松钻出马车,一眼就认出了站在最前面的宋濂。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兵时文臣中功劳最大的,在朝中威望很高。
当他开始驳斥陈松的时候,朝中很多大臣也跟着一起驳斥陈松。
反对陈松的开海之策,将陈松贬低的一无是处。
“真是笑话,我朝雄兵都是软蛋不成?如此容易被倭寇攻杀进来?”陈松讥言反讽。
“休得胡言……”
“行了,别嚷嚷了,此事再议!”朱元璋一拍桌子,大声道。
“臣告退!”
陈松见朱元璋如此说,只好退了回去。
也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最起码朱元璋没有下达再次禁海的命令。
虽然距离彻底开海还有很远的路,但开头还是比较好的。
李善长也退了下去,他看着陈松,眼睛中满是愤恨。
陈松轻瞥了一眼李善长,站在了原地。
后续的早朝,议论的事情不多,主要还是之前常常讨论的事情。
无非就是边疆祸乱,又或者哪里有了灾。
早朝就这样过去,陈松走出大殿,往外面走去。
徐达和汤和跑了过来,横在陈松的面前。
徐达一脸焦急,直接道:“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
朝廷禁海乃是很早之前定下来的国策,你怎么如此突兀?”
“是啊,你都知道那三个市舶司是谁的地盘,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说到这里,汤和压低声音,凑到陈松耳边,“陛下对江浙一带支持张士诚方国珍他们心中不满,甚至还定下了禁止江浙士子进入户部任职,以及提高江浙赋税的事情,你怎么能说重开市舶司的事情。”
“是啊,不然你以为陛下为什么要取消江浙一带的市舶司?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徐达也劝说起来。
“话是这样讲的,可大海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能不管。”陈松固执的说道。
“唉!”徐达长叹一声,“想不明白,你老家陕西关中,那里又没有大海,你怎么对大海如此固执?”
“多谢两位国公的好心,不管怎么说,大海万万不可抛弃,海禁不可取!”
陈松朝着两人拱拱手,独自离去。
“你说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凭借一身医术,也不会受到冷落,为什么非要掺合这档子事?”汤和看向徐达。
徐达的目光从陈松的背影收回,摇摇头,“我哪里知道?谁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
……
退朝后,朱元璋带着朱标来到了御书房。
朱元璋坐在书桌前,正准备批阅奏折,忽然想起了陈松在早朝上的那些话。
“你如何看待陈松说的那些话?”朱元璋看向站在自己旁边的朱标。
朱标回道:“昨日我询问过他关于西南战事的看法,颇有见地。
今日这些话,虽然有很多从来没有听过,但仔细想来,还有几分道理。”
“俺也是这样觉得的,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脸色突然冷了下来,“不说这个俺还不觉得什么,一说这个,俺就来气。
张士诚方国珍他们不过是流寇匪贼,江浙之地的士绅不识真龙,竟然拼了命的支持他们。
江浙士绅皆尖酸刻薄之徒,俺一想到他们就来气,真是一群刁民,刁民。”
朱元璋拍打着桌子,喝骂连连。
“可是,陈松说的没错啊,开海确实能赚钱啊!”朱标试探道。
朱元璋道:“俺也知道开海能赚钱,可惜,那三个市舶司都在以前张士诚待的地方。俺对那里的士绅商贾不放心,谁知道借着开海之利,会不会出现第二个张士诚。
如今,倭寇横行,再加上张士诚那些逃到海外的溃兵不停的骚扰沿海,就算开海,也不见得能赚到钱。”
朱元璋禁海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可归根结底,最主要的也不过那几个。
不赚钱,是仇人的地方,害怕海外敌人威胁自己的统治。
其实,朱元璋禁海也不是特别有决心,若是特别有决心,一次性就到位了,哪里还能一直折腾?
整个禁海过程,从洪武三年一直持续到洪武三十年。期间,好几次摇摆不定。
“陈松今天这样一说,倒是提醒了俺。
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四周皆有战事,每年花费的银钱数不胜数。
朝廷虽然家大业大,也不能这样折腾,得好好谋划才是。”朱元璋敲打着桌子,缓缓说道。
“那爹的意思是开海?”朱标有些错愕,这样一来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开海不开海的先别急,陈松说的虽然好,可咱们从来没有实行过,万一行不通,丢的是朝廷的脸面。”
朱元璋接着说道:“陈松不是说,先在直隶挑选一个地方试试。
既然这事是陈松说的,那就交给他去办,若是有效,就推行开来。若是不行,再实施禁海之策。”
说到这里,朱元璋看向朱标,语重心长的说道:“标儿啊,不管什么,作为皇帝都不能轻易的下定决心,更不能亲自下场。
要保持皇帝的威严,皇帝不能犯错,也不准犯错。要错,错的也只能是臣子……”
朱元璋开始给朱标传授为君之道,朱标恭敬起来,洗耳恭听。
……
陈松坐在班房中,看着班房中的医书。
一个人走了进来,陈松抬起头,竟是庆童。
“陛下宣你去一趟御书房!”庆童笑呵呵的说道。
陈松道:“好,我这就去!”
陈松跟在庆童的身后,朝着御书房走去。
没多久,陈松站在了御书房中。
朱元璋放下手中正在批阅奏折的毛笔,看向陈松,“常青啊,能否再说说今天的事情。”
不用解释,陈松便知道朱元璋说的是什么。
“陛下,此事臣是这样看的……”
陈松耐心的讲解起来,总而言之一句话,大海很重要,必须要重视,不能因噎废食。
朱元璋连连点头,“你说的不错,说的很不错。只是,这件事情朝廷从来没有先例,你如何认为就一定能成功?”
“陛下,若是陛下不相信的话,可以先试试。”陈松保证道。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先试试吧。
这样吧,这件事俺就交给你了。在直隶找个地方,先慢慢开展。
如果能办好此事,就推行下去,若是不行,就此作罢,日后莫要再谈。
这几天,给俺拿出一个章程来。”朱元璋说道。
“臣领旨!”陈松掷地有声的说道。
走出御书房的时候,陈松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后世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铁了心的要实行海禁,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这个说法完完全全就是扯淡。
平白无故的,朱元璋干嘛要实行海禁?
朱元璋要是真有那个决心,干嘛一直在禁海和开海之间摇摆?
回到太医院,陈松急忙取出一张宣纸,开始书写规划。
只是,写了好几次,陈松都不满意。
这关系到日后大明朝的国策,关系到这片土地的前途,不得不谨慎。
陈松在班房中来来回回的走着,思考着新的市舶司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说实话,如今这个时代,最好的地方还是那几个。
这三个市舶司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周围的人或物都是配套的,上手很快。
如果重新挑选地方,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既然这几个地方都不行,那就定在松江府吧。
后世的这里被称为魔都,地理位置优越,虽然这个时代尚未开发,但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陈松敲定了地方,选定好地方之后,陈松又趴在了桌子上,书写规划。
可是,规划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写出来的,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就没有真实的数据。
“看来,还要去松江府实地考察一趟。”陈松喃喃说道。
想到这里,陈松立刻重新换上一张新的宣纸,书写奏折。
奏折的内容就是奏请去松江府实地考察,同时简略的描述一下大体的规划。
写完奏折之后,陈松将奏折送到了通政司。
通政司是专门接收奏折的地方,陈松的奏折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了朱元璋的桌头。
朱元璋看完后,同意了陈松的要求。
松江府属于直隶管辖,距离应天府不远,陈松准备了两天,就出发了。
在出发这天,赵峰和李三娃套好马车,带上行李,停在家门口等候着陈松。
前厅,陈松将一件外衣披上,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朱静安,笑道:“我出去一段时间,差不多十来天吧,十来天之后我就会回来。”
“夫君不用担心我,还是以公事为主。”朱静安贴心的说道。
“好!”陈松拉起朱静安的双手,一脸温柔。
两人温存片刻后,陈松走出了家门。
朱静安站在大门口,冲着即将远去的陈松轻轻挥手。
陈松挥挥手,坐上了马车。
马鞭声响起,马车远去。
朱静安驻足观望,一直等到马车消失不见。
坐在马车中的陈松闭目养神,正在思考去了松江府该如何展开工作。
马车忽然停了下来,宋濂出现在马车的前方。
除过宋濂之外,还有宋濂的家人。
“有人拦路!”
赵峰停下马车,冲着马车喊道。
陈松钻出马车,一眼就认出了站在最前面的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