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霸在后世的名声可能不太大,那是因为种种的缘故,然於当下而言之,他却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豪侠”,——荀贞早在为繁阳亭长时就知闻过他的名字,当时荀贞到繁阳亭上任,在繁阳亭亭舍的板壁上见到了一道朝廷通缉他的文书。
    臧霸小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人,生於延熹八年,今年才二十五岁,年纪很轻,年纪虽轻,却已是一个被朝廷通缉多年的“要犯”了。
    他被朝廷通缉的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那一年,他时为华县狱掾的父亲藏戒因为据守法律,不肯配合郡守杀人,从而引得郡守大怒,惹祸上身,结果被郡吏收捕、押往郡府。臧氏在华县、乃至在泰山郡都是个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为了能够保证顺顺利利地把藏戒押到郡府,郡守当时调集了百余甲士。
    臧霸时在家中,惊闻此事,当机立断,马上召集家中门客数十人,抄小路赶到了这支押送人马的前边,在费县西山这个地方截住了他们。
    截住了之后,他就上去抢人。他时年方才十八,古人计年龄是从胎儿始,也就是说,十月孕满,生下来便是一岁,亦即是说,臧霸这一年按后世的计龄实际上才十七岁,年仅十七,身边又只有数十门客,而对面是百余甲士,怎么看他的胜算都不大,可是他的气势却十足,竟压制了对面的这百余甲士,那百余甲士无人敢动,眼睁睁地看着他把他的父亲给抢走了。
    经此一事,臧霸遂以“孝烈勇壮”而闻名乡野。
    朝廷通缉他后,天下亭舍皆高悬其名、高悬其事,又等於是变相地给他扬名,於是,他的名声就不但是闻於乡野,现如今更是天下知之了。
    却说抢走了父亲之后,臧霸便与他父亲、数十门客一起从泰山郡逃到了徐州的东海郡。
    东海是徐州五郡之一。徐州最北边是琅琊郡,琅琊郡南边就是东海郡,东海、琅琊此二郡皆与兖州的泰山郡接壤。臧霸和他父亲是泰山人,虽然说起来和东海、琅琊分属二州,可因为接壤之故,他们父子对东海、琅琊也是很熟的。
    到了东海郡后,按理说,这不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就算对这里再熟,却也是个外来者,通常情况下,朝廷应该很容易就抓住他们才对,却又是为何多年捕之不得?
    这不是地方郡县、亭舍的执法能力不行。
    总的来说,大约是因两个缘故。
    其一,随着朝廷的通缉文书传播,臧霸“孝烈勇壮”的名声越来越大,名声一大,自然就会引起名豪大侠们的注意。“隐匿亡命”虽是重罪,但却一直以来都是名豪大侠们常干的事儿,寻常的亡命之辈,名豪大侠们尚且隐匿,何况臧霸这样的“年少英雄”?
    於是之,东海,甚至东海周边各郡的名豪大侠无不争相邀请,以抢着能把他父子请到自己家里“隐匿”居住为荣。
    这些名豪大侠都是当地的地头蛇,有他们护着,郡、县、乡、亭就算知道臧霸在哪儿,他们也不敢去抓,——上头下令的可能是外来的长吏,底下的办事可都是本地人,谁会傻乎乎地为了一个外来的长吏而去得罪本地的大豪?
    ——不仅臧霸,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两汉是非常流行的,远的不说,只说荀贞身边的人,许仲、典韦两个便不都是和臧霸一样,受了通缉多年,不仅若无其事,反而名声愈振。
    这是一个缘故。
    再一个缘故,东海归徐州所属,不归兖州。
    臧霸抢走了他的父亲,泰山郡的时任郡守当然非常恼怒,可东海不归他管,即使他上书州府,东海也同样不归兖州监,这么一来,这个郡守便是再恼怒,却也是无可奈何。
    以是之故,臧霸和他的父亲亡命多年,却不但没有被抓住,反而名头变得越来越大。
    陶谦家在丹阳郡,丹阳郡在徐州南边,与广陵郡接壤,离东海、泰山都不是太远,所以他早在来徐州之前就久闻臧霸之名了,知道这个人虽然年轻,却是个当之无愧的英杰,因此,去年一到徐州,他就亲自派人去东海郡把臧霸给请了来,——从这一点却也可以看出,臧霸在东海郡这件事可以说几乎已经是光明正大的了,知道他在这儿,可朝廷就是抓不了他归案,由此亦可看出他的名头之大、可以看出他在兖、徐豪侠中的人望。
    陶谦此前曾以“参军事”的身份跟着张温击边章、韩遂,虽然说他是张温特地请去的,张温待他也很高看、亲厚,可他因为看不起张温的行事方法,却对张温很不客气,有次在酒宴上,张温叫他起来行酒,他不干,借着酒劲在席上公然羞辱张温。张温再好脾气也受不了下吏当众辱己,非常生气,决定治他的罪,把他徙边,后来因别人之劝而改变了主意,又派人去把陶谦给追了回来。陶谦回来后,劝张温改变主意的那人又来劝他,叫他态度好点,陶谦当时答应了。可是,在见到张温后,陶谦却扬着脸,不看张温,说:“我有罪,我当向天子请罪,和你有什么关系?”要说张温这个人能力可能不足,但脾气真是不错,见陶谦还是这态度,却没有再生气,而是笑道:“恭祖,你的痴病还没除的么?”给陶谦置酒,待之如初。
    张温的这一句“恭祖痴病尚未除邪”?固然是大度之辞,却也是无可奈何之语。
    可见,陶谦这个人也是有点恃才自傲,有点尚气轻死的任侠习气,有点“小爆脾气”的。
    他和臧霸却倒是因此而脾气相投。
    两人“君臣投契”,以陶谦带来的丹阳兵和臧霸募召来的泰山兵为基础,加上徐州本地势力的配合,三方合力并战,却是一战而便大破徐州黄巾。
    战罢,陶谦遂举臧霸为骑都尉,同时举孙观为骑都尉。
    臧霸闻名海内这么多年了,徐州、尤其是他家乡兖州泰山的豪杰们很多都与他有来往,乃至投到了他的门下,孙观便是与他来往甚密的一个。
    除了孙观,臧霸身边有名的豪侠还有吴敦、尹礼、昌豨以及孙观的兄长孙康等人。
    这几个人,就是臧霸麾下泰山兵的各部主要首领。
    臧霸麾下的这支泰山兵并不是纯由泰山人组成的,也有东海人、也有琅琊人、也有别的郡的人,不过其主干是泰山人,各部的首领如孙观等人也多是泰山人,所以现在的徐州上下,上至州府、下到黔首,都以“泰山兵”称呼他们。
    他们这支人马,尽管臧霸、孙观现而今各有了一个“骑都尉”的武职,可严格来说,既不是徐州的州兵,也不是朝廷的官军,实际上是等同“义从部曲”、“雇佣兵”性质的。
    所谓“义从部曲”,自便是指这支人马乃是臧霸、孙观等人各自的私兵。
    所谓“雇佣兵”,则是指这支人马等於是陶谦“雇佣”来的,不像陶谦手下的“丹阳兵”,丹阳兵是陶谦自己招募来的,其部中兵众多是他的郡人,等若是他本人的义从,对他的命令自是绝对服从,而臧霸、孙观等人不然,他们不是陶谦的义从,有着很强的**性。
    去年击黄巾,虽一战而大胜,把徐州黄巾赶出了徐州,可却只是“赶出”而已,并没有歼灭,这些落败而走的徐州黄巾多逃入了兖州、青州等地。兖州在徐州的西边,青州在徐州的东边,徐州黄巾逃入这二州后,与此二州本有之黄巾合流,声势不减反振,为防备他们再入侵徐州,陶谦把臧霸、孙观等部的“泰山兵”安置在了琅邪郡,命他们屯驻在琅琊的郡治开阳县。
    如前文所述,琅琊是徐州最北边的郡,其北是青州的北海国,其西则便是兖州的泰山郡。
    臧霸等人本多是泰山人,现屯兵於此,不用说,必是能很好地起到徐州北部藩墙之作用。
    ——说到这里,插句题外话,对陶谦在徐州的军事部署,荀贞是研究过的。研究的结果是:他认为陶谦部署得很好。最北边,前线上是泰山兵,泰山兵后边是他放在州治“东海郡郯县”的丹阳兵,再后边,是监督州南彭城、下邳、广陵三郡粮运的笮融,三条线,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能很好地保存本部嫡系实力,并且还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可谓三全其美。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他要借重臧霸等人在前边挡住青、兖州内的黄巾,又正因为臧霸等人有很强的**性,所以为了笼络臧霸等人,对他们要粮、要钱的要求,他就不能拒绝。
    不但不能拒绝臧霸等人,他本人还养了数千的丹阳兵的,并且他还打算把这支丹阳兵再扩大队伍,那么,对丹阳兵的粮、钱他也不能不给,而且不能“胳膊肘朝外拐”,不能比给臧霸等人的少。
    由是之故,就出现了袁绥说的那种情况。
    尽管州中的从事们,尽管陈登等等,这些徐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为本州士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再三劝谏陶谦不要“催征不息”,陶谦却是无法听从。
    荀贞做过长吏,他能够体会到陶谦如今的难处和苦衷,可体会到一回事儿,支不支持则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换而言之,这么说吧:如果荀贞现在是陶谦,如果他现在坐的是陶谦的位置,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和陶谦的做法一样,也会不停地催征粮食,没足够的粮就不能养足够的兵,没足够的兵就不能抵御声势愈壮的黄巾入侵,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可他现在不是徐州刺史,他是即将到任的广陵太守,这么一来,他就和陶谦的这个催粮不息的政令出现矛盾了,——催的粮可都是从他郡中出去的,州府充裕了,陶谦固是能养足够的兵了,可他该怎么办?就不说老百姓了,自私自利一点,他手底下可也有几千义从的,粮都被州里要走了,他这几千义从怎么养?
    这个问题,不但是荀贞即将要面临的,事实上,已经是徐州诸郡的郡守正在面临的了。
    徐州诸郡的郡守可能没有养太多的义从,不像荀贞那样,一养就是数千人,可战乱方过,为了本郡的安危、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危,这些郡守大多也是养有一部分义从部曲的,同时,他们养得还有郡兵,还有召请来的剑客、谋士,还有亲眷,还有郡里边那么多的吏员,得给他们发俸,七七八八下来,每月所需钱粮也是很不少的,本来战乱过后,郡里就穷,去年十月一乱,耽误了秋收入库不说,还耽误了春种,还损失了为数不少的劳力,已经是很麻烦了,
    陶谦又这么催征不休的,上个月刚征过,这个月又征,简直雪上加霜,一副要把郡里榨干的架势,诸郡的郡守肯定就会很不乐意了。
    因此,袁绥刚才的那句话里,不止有州从事、陈登等等这些徐州的地方势力进谏,各郡的郡守也大多上言进谏了。
    这么多郡守上书州刺史,进言劝谏,是不常见的。
    放到太平时候,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大会出现,因为依汉家制度,州刺史虽然位卑权重,权力不小,可却是管不了郡中民事,不能插手郡国政事的,只能依律监督郡守有无违法乱纪之事。
    只是眼下非是平时,陶谦来徐州本就是临危受命,是来平定黄巾乱事的,一边有朝廷的诏令在手,一边又有手底下数千的丹阳兵、有臧霸的数千泰山兵为后盾,这就出现了尽管州从事们、郡守们纷纷进谏,可他不听,却是谁也没有办法的局面。
    这个时候,那个乡亭已经被拉到了车后,从窗户里已然是看不到了。
    荀贞想了一想,收起了命人过去制止的念头,心道:“吾观陶恭祖以往行事,其人颇恃才自傲,尚气刚强,我今初至广陵,连郡府都还没到,如若便制止他的人征粮,怕会引他不满,现他虽名为刺史,以有朝廷诏书之故,实握州牧之权,一旦与他生隙,恐将不利我日后施政。……罢了罢了,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且待我到了郡府,遣人把袁本初的信递送给他,再与他提一提皇甫将军和文台,看能不能借本初和皇甫将军之名以及文台之谊请他稍减些我郡的钱粮征缴,如能,自然最好不过,如是不能,再想办法不迟。”
    袁绍名动天下,陶谦和他也是认识的。陶谦在跟着张温讨叛前,曾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跟着皇甫嵩也讨过凉州叛军,荀贞也曾是皇甫嵩的麾下故吏,这么算起来,他俩勉强算是有同僚之谊。孙坚和陶谦曾同在张温麾下参军事,关系虽不说莫逆,却也是相熟,有层情谊在的。
    正想着,忽闻车外马蹄声急,很快,典韦出现在了车窗外。
    “君侯!”
    荀贞转过头,徐徐问道:“怎么?”
    “适才那乡亭外催粮的州吏杀了人!”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