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月里,荀贞访问遍了郡中各县的名士,一边以此来向本地的士人们示好,一边也是借此顺道巡视了一遍郡中各县,对郡中的经济、治安、人文、风俗等等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见得荀贞到郡,诸事不为,先是“萧规曹随”,继之访谒士人、“以问民情”,臧洪、袁绥等郡府里的诸吏私下里对此皆是赞不绝口。
荀贞这么做,最得利的就是他们了。
先,臧洪、袁绥、秦松等吏在郡府中的权力没有变化。
其次,他们大多出身自士族,当然乐见荀贞积极地和本地士族打好关系。
虽然说荀贞也是出身士族,但通常来说,出身士族的“地方长吏”却不一定就能和“任职地方的士族”处好关系,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权力的博弈,如对“任职地方的士族”太过“纵容”,那么显然就会侵害到“地方长吏”应该拥有的权力,所以说,虽是出身士族、但对“任职地方的士族”却持打压态度的“地方长吏”也是有不少的,事实上,陶谦就算是一个,而荀贞当年在赵、魏时也干过类似的事,也打压过不少当地的士族、豪族。
客观上来讲,地方的士族、豪族是任何一个“地方长吏”都避不开的问题,倾力打压是不行的,一味容让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软硬兼备,不过就眼下来说,却是此一时、彼一时,为了能尽快地得到地方上的全力支持、以为即将到来的“讨董”之役备战,荀贞却是不得不“臧剑鞘中、暂敛英眉”,暂且收起了他在赵、魏的那一套,只能是如此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荀贞这半个多月的“暂敛英眉”,虽非他一贯执政的作风,但至少换来了不错的效果。
这一天,荀贞从县外访士归来。
广陵诸县,这个县是荀贞最后一个去的。
和去别的县时一样,荀贞造访了这个县中的名士、名儒,并辟除了两三个该县中的士族、豪族子弟,充入郡府,带着他们一块儿回到了府中。
臧洪、袁绥等在县外相迎。
因这是荀贞造访的最后一个县,臧、袁觉得“荀贞下车访士”这件事应该是告一段落了,遂在迎了荀贞回到县中府内后,便命郡府中的诸曹掾吏齐来,各奉上近日来的本曹案牍文事,以供荀贞披览。
荀贞却不看。
臧洪、袁绥挺奇怪。
臧洪问道:“洪斗胆冒死以问之:明公下车伊始,便访郡中士人,此固是明公崇文尚德,然今既访士已毕,缘何却仍不视郡事?”
“访士虽已毕,但我还有一事没有做啊!”
是什么事儿这么重要?
袁绥问道:“敢问明公,是何事也?”
“本郡的郡学我还没有去过,学中的诸生皆我广陵将来之读书种子,我怎能不在视事之前,先去看过?”
臧洪、袁绥对顾一眼,与诸曹的掾吏齐皆下拜,口中颂道:“广陵有明府,广陵之大幸!”
荀贞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招兵买马。
如果是“访士”还可算是在助他在本郡立足,并为日后的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查访郡学”却为何如此重要?非得在“访士”之后马上就去做,都不能等一等?
这却是因为徐州有一个笮融。
荀贞已从刘备处知晓,笮融是当今不多的一个佛家信徒,而且是特别狂热的那种,笮融若只是个平头百姓,他信佛教也就随他信去了,可偏偏他又是陶谦的亲信,是陶谦的得力臂助,这么一来,他“浮屠信徒”的这个身份就有点微妙了。
当下的佛教和后世“被汉化”的佛教有着不小的不同,但归根结底,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儒家之外的另一种信仰,虽然影响力还远不及后世,可因为笮融之故,现如今徐州却也已经出现了不少佛家的信徒,尤其笮融所在之下邳,佛家信徒更是众多,出於对抗太平教、争夺民间信仰的缘故,陶谦对此是持默认、甚至暗暗支持的态度,可通过这次的造访郡中名士,荀贞却现颇是有一些士人、儒生对此是持反感态度的,这也不难理解,先,佛家的世界观和儒家的世界观是不同的,其次,笮融又是个狂热的佛家信徒,把从州南三郡、包括广陵在内征来的大批粮钱都截留扣下,转用之用在了供奉佛陀上,如此一来,在这么个朝局不稳、州外又有巨贼窥伺的局面下,自就难免会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深为不满,极其反感了。
既有不少士人反感笮融的这种行为,而陶谦却又对笮融的这种行为持默然、以至暗暗支持的态度,荀贞当然就要对此加以利用,以给他自己在广陵士人、甚至是在徐州士人的眼中加分。
那么,他又该怎么对此加以利用?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表现出他在“尊儒还是尊佛”间的坚决立场。
那么又该怎么表现出他的立场?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查访郡学”了。
郡学里教的都是儒经,正如荀贞所说,郡学里的学生都是广陵将来的读书种子,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广陵未来的儒家门生,那么,荀贞到广陵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造访士人,第二件事就是去查访郡学,这也就算是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的立场。
事实上,臧洪、袁绥等郡府诸吏适才对荀贞的称颂,虽是自内心,确是对荀贞重视广陵的文教而感到高兴,但也只是因高兴而称颂罢了,都尚未能看出荀贞的真实用意。
现在看不出荀贞的真实用意也没有关系,荀贞需要的只是让他们有一个“荀贞重儒”的印象,待到来日,如果荀贞和陶谦、笮融,尤其是和笮融间真的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有这个印象在,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荀贞。
却说荀贞这次来查访郡学,就不再是以私人的身份,而是以郡守的身份了。
臧洪、袁绥、秦松诸吏尽皆从行。
到了郡学,只见郡学占地不小,可却显得很冷清,校中的学生似乎并不很多。
这却是因去年十月黄巾之乱之故。
在那次变故中,郡学里的师、生们有不少死在了乱中,没死的那些,又有不少归家去了,现在留在学校里的经师、学生并不多。
经师只剩下了两三个,学生不过百余人。
荀贞沿路而行,观望道边校舍萧瑟冷清,不觉感慨长叹。
忽闻得前头有朗朗书声,荀贞乃与诸人步行过去。
行不多时,却见是有四五个少年席地坐於前头树下,正在揽卷诵读。
作为荀贞的亲卫,典韦、赵云俱在荀贞的身边,荀贞止住脚步,召赵云近前,遥指树下诸生,笑道:“子龙,昔年我与你初见时,我记得你当时也正是席坐於梨花树下,览书读经。此树虽非梨树,树下诸生虽非是卿,然眼观於此,我却不觉忆昔,那时情景,如在眼前。”
赵云应道:“当日君侯黑衣长剑,英姿飒爽,云亦是不曾或忘,至今如在眼前。”
“哈哈,哈哈。”
荀贞与赵云对视一笑。
荀贞遂令陪从的经师上前,把那树下的几个学生召了过来,问其姓名。
诸生的年纪都不大,年长者十七八,年幼者不过十一二,闻得眼前之人便是新任的太守、颍阴侯荀贞,大多顿时诚惶诚恐,而唯有一人却是从容不迫,行止有礼。
而这个人恰恰是诸生中看起来年岁最小的一个。
荀贞颇喜此子风度,记得他刚才回答姓名时自陈是广陵县人,姓卫名旌,因问道:“郡府有一吏,亦广陵县人,与子同姓,不知与子可是亲族?”
卫旌答道:“广陵卫氏皆出姬姓,虽系同源,然早分多宗,旌与郡府中的卫君却非同宗。”
卫氏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姬封初被分封在康国,故又被称为康叔,后改封於卫,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其子孙遂以国为氏。
卫旌年不过十一二岁,见这么一个小孩子用尚显童稚的声音地谈论“卫”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分支,荀贞不觉哑然,觉得甚是有趣,於是笑顾臧洪,说道:“子源,此子不但与郡府卫君同源不同宗,与卿亦然也!”
臧氏也有一脉是出自姬姓。
荀贞这句话是戏虐之词,臧洪豪迈有侠气,毫不在意,一笑而已,听得荀贞拿他的话来开玩笑,卫旌却是不乐意了,只是恪於身份,不好当场怒,转过了脸,气嘟嘟不再去看荀贞。
从行在荀贞身边的臧洪、袁绥、戏志才、荀攸、典韦、赵云等人,都不觉笑了起来。
听到笑声,卫旌越是恼怒,攥着拳头,偏着脸,小脸涨得通红。
郡学里的学生少见有十一二岁的,卫旌能以这个年龄而入郡学,必是年少聪慧。
荀贞见他恼怒,顿时也就后悔把他当做寻常孩童对待了,当下收起笑脸,肃容道歉,行礼说道:“适才失言,是我之过也,望子勿怒。”
卫旌聪慧,虽非寻常孩童可比,到底还是个孩子,听得荀贞以太守的身份向他道歉,自也就怒火渐消,转回脸,一本正经地回了个礼,说道:“旌闻明府之郡,诸事不为,先访贤士,观明公举动,想是欲兴文重教。值战乱之后,兴文重教,正其时也!然既欲行此事,必要开襟下士,旌虽幼,亦诸生也,岂有闻欲兴文教者、却戏虐诸生的?”
荀贞惊奇他的回答,顾盼左右,说道:“此子必我郡之千里驹也!”当即作出决定,现场辟用卫旌入郡府,为童子吏。
卫旌却是不肯,推辞说道:“诸经未成,年少浅薄,岂敢受此重任。”
“好,好!我就等你诸经学成,待到那时,我若还在广陵,必将再亲来请子!如已离广陵,也必将举子之名,扬之於异州。”
查访过郡学,见校中存留的师生不多,荀贞便即下令,命郡府要多去请些郡中博学、有德的儒生来当经师,并做出决定,每月再给学校补些伙食费之类,提高先生、学生的衣食、住舍待遇,以此来吸引贫家子弟再来求学。
这个决定一做出,虽然广陵现在钱粮都缺,臧洪、袁绥等郡吏却无一人反对。
- 肉肉屋
见得荀贞到郡,诸事不为,先是“萧规曹随”,继之访谒士人、“以问民情”,臧洪、袁绥等郡府里的诸吏私下里对此皆是赞不绝口。
荀贞这么做,最得利的就是他们了。
先,臧洪、袁绥、秦松等吏在郡府中的权力没有变化。
其次,他们大多出身自士族,当然乐见荀贞积极地和本地士族打好关系。
虽然说荀贞也是出身士族,但通常来说,出身士族的“地方长吏”却不一定就能和“任职地方的士族”处好关系,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权力的博弈,如对“任职地方的士族”太过“纵容”,那么显然就会侵害到“地方长吏”应该拥有的权力,所以说,虽是出身士族、但对“任职地方的士族”却持打压态度的“地方长吏”也是有不少的,事实上,陶谦就算是一个,而荀贞当年在赵、魏时也干过类似的事,也打压过不少当地的士族、豪族。
客观上来讲,地方的士族、豪族是任何一个“地方长吏”都避不开的问题,倾力打压是不行的,一味容让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软硬兼备,不过就眼下来说,却是此一时、彼一时,为了能尽快地得到地方上的全力支持、以为即将到来的“讨董”之役备战,荀贞却是不得不“臧剑鞘中、暂敛英眉”,暂且收起了他在赵、魏的那一套,只能是如此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荀贞这半个多月的“暂敛英眉”,虽非他一贯执政的作风,但至少换来了不错的效果。
这一天,荀贞从县外访士归来。
广陵诸县,这个县是荀贞最后一个去的。
和去别的县时一样,荀贞造访了这个县中的名士、名儒,并辟除了两三个该县中的士族、豪族子弟,充入郡府,带着他们一块儿回到了府中。
臧洪、袁绥等在县外相迎。
因这是荀贞造访的最后一个县,臧、袁觉得“荀贞下车访士”这件事应该是告一段落了,遂在迎了荀贞回到县中府内后,便命郡府中的诸曹掾吏齐来,各奉上近日来的本曹案牍文事,以供荀贞披览。
荀贞却不看。
臧洪、袁绥挺奇怪。
臧洪问道:“洪斗胆冒死以问之:明公下车伊始,便访郡中士人,此固是明公崇文尚德,然今既访士已毕,缘何却仍不视郡事?”
“访士虽已毕,但我还有一事没有做啊!”
是什么事儿这么重要?
袁绥问道:“敢问明公,是何事也?”
“本郡的郡学我还没有去过,学中的诸生皆我广陵将来之读书种子,我怎能不在视事之前,先去看过?”
臧洪、袁绥对顾一眼,与诸曹的掾吏齐皆下拜,口中颂道:“广陵有明府,广陵之大幸!”
荀贞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招兵买马。
如果是“访士”还可算是在助他在本郡立足,并为日后的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查访郡学”却为何如此重要?非得在“访士”之后马上就去做,都不能等一等?
这却是因为徐州有一个笮融。
荀贞已从刘备处知晓,笮融是当今不多的一个佛家信徒,而且是特别狂热的那种,笮融若只是个平头百姓,他信佛教也就随他信去了,可偏偏他又是陶谦的亲信,是陶谦的得力臂助,这么一来,他“浮屠信徒”的这个身份就有点微妙了。
当下的佛教和后世“被汉化”的佛教有着不小的不同,但归根结底,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儒家之外的另一种信仰,虽然影响力还远不及后世,可因为笮融之故,现如今徐州却也已经出现了不少佛家的信徒,尤其笮融所在之下邳,佛家信徒更是众多,出於对抗太平教、争夺民间信仰的缘故,陶谦对此是持默认、甚至暗暗支持的态度,可通过这次的造访郡中名士,荀贞却现颇是有一些士人、儒生对此是持反感态度的,这也不难理解,先,佛家的世界观和儒家的世界观是不同的,其次,笮融又是个狂热的佛家信徒,把从州南三郡、包括广陵在内征来的大批粮钱都截留扣下,转用之用在了供奉佛陀上,如此一来,在这么个朝局不稳、州外又有巨贼窥伺的局面下,自就难免会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深为不满,极其反感了。
既有不少士人反感笮融的这种行为,而陶谦却又对笮融的这种行为持默然、以至暗暗支持的态度,荀贞当然就要对此加以利用,以给他自己在广陵士人、甚至是在徐州士人的眼中加分。
那么,他又该怎么对此加以利用?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表现出他在“尊儒还是尊佛”间的坚决立场。
那么又该怎么表现出他的立场?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查访郡学”了。
郡学里教的都是儒经,正如荀贞所说,郡学里的学生都是广陵将来的读书种子,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广陵未来的儒家门生,那么,荀贞到广陵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造访士人,第二件事就是去查访郡学,这也就算是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的立场。
事实上,臧洪、袁绥等郡府诸吏适才对荀贞的称颂,虽是自内心,确是对荀贞重视广陵的文教而感到高兴,但也只是因高兴而称颂罢了,都尚未能看出荀贞的真实用意。
现在看不出荀贞的真实用意也没有关系,荀贞需要的只是让他们有一个“荀贞重儒”的印象,待到来日,如果荀贞和陶谦、笮融,尤其是和笮融间真的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有这个印象在,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荀贞。
却说荀贞这次来查访郡学,就不再是以私人的身份,而是以郡守的身份了。
臧洪、袁绥、秦松诸吏尽皆从行。
到了郡学,只见郡学占地不小,可却显得很冷清,校中的学生似乎并不很多。
这却是因去年十月黄巾之乱之故。
在那次变故中,郡学里的师、生们有不少死在了乱中,没死的那些,又有不少归家去了,现在留在学校里的经师、学生并不多。
经师只剩下了两三个,学生不过百余人。
荀贞沿路而行,观望道边校舍萧瑟冷清,不觉感慨长叹。
忽闻得前头有朗朗书声,荀贞乃与诸人步行过去。
行不多时,却见是有四五个少年席地坐於前头树下,正在揽卷诵读。
作为荀贞的亲卫,典韦、赵云俱在荀贞的身边,荀贞止住脚步,召赵云近前,遥指树下诸生,笑道:“子龙,昔年我与你初见时,我记得你当时也正是席坐於梨花树下,览书读经。此树虽非梨树,树下诸生虽非是卿,然眼观於此,我却不觉忆昔,那时情景,如在眼前。”
赵云应道:“当日君侯黑衣长剑,英姿飒爽,云亦是不曾或忘,至今如在眼前。”
“哈哈,哈哈。”
荀贞与赵云对视一笑。
荀贞遂令陪从的经师上前,把那树下的几个学生召了过来,问其姓名。
诸生的年纪都不大,年长者十七八,年幼者不过十一二,闻得眼前之人便是新任的太守、颍阴侯荀贞,大多顿时诚惶诚恐,而唯有一人却是从容不迫,行止有礼。
而这个人恰恰是诸生中看起来年岁最小的一个。
荀贞颇喜此子风度,记得他刚才回答姓名时自陈是广陵县人,姓卫名旌,因问道:“郡府有一吏,亦广陵县人,与子同姓,不知与子可是亲族?”
卫旌答道:“广陵卫氏皆出姬姓,虽系同源,然早分多宗,旌与郡府中的卫君却非同宗。”
卫氏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姬封初被分封在康国,故又被称为康叔,后改封於卫,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其子孙遂以国为氏。
卫旌年不过十一二岁,见这么一个小孩子用尚显童稚的声音地谈论“卫”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分支,荀贞不觉哑然,觉得甚是有趣,於是笑顾臧洪,说道:“子源,此子不但与郡府卫君同源不同宗,与卿亦然也!”
臧氏也有一脉是出自姬姓。
荀贞这句话是戏虐之词,臧洪豪迈有侠气,毫不在意,一笑而已,听得荀贞拿他的话来开玩笑,卫旌却是不乐意了,只是恪於身份,不好当场怒,转过了脸,气嘟嘟不再去看荀贞。
从行在荀贞身边的臧洪、袁绥、戏志才、荀攸、典韦、赵云等人,都不觉笑了起来。
听到笑声,卫旌越是恼怒,攥着拳头,偏着脸,小脸涨得通红。
郡学里的学生少见有十一二岁的,卫旌能以这个年龄而入郡学,必是年少聪慧。
荀贞见他恼怒,顿时也就后悔把他当做寻常孩童对待了,当下收起笑脸,肃容道歉,行礼说道:“适才失言,是我之过也,望子勿怒。”
卫旌聪慧,虽非寻常孩童可比,到底还是个孩子,听得荀贞以太守的身份向他道歉,自也就怒火渐消,转回脸,一本正经地回了个礼,说道:“旌闻明府之郡,诸事不为,先访贤士,观明公举动,想是欲兴文重教。值战乱之后,兴文重教,正其时也!然既欲行此事,必要开襟下士,旌虽幼,亦诸生也,岂有闻欲兴文教者、却戏虐诸生的?”
荀贞惊奇他的回答,顾盼左右,说道:“此子必我郡之千里驹也!”当即作出决定,现场辟用卫旌入郡府,为童子吏。
卫旌却是不肯,推辞说道:“诸经未成,年少浅薄,岂敢受此重任。”
“好,好!我就等你诸经学成,待到那时,我若还在广陵,必将再亲来请子!如已离广陵,也必将举子之名,扬之於异州。”
查访过郡学,见校中存留的师生不多,荀贞便即下令,命郡府要多去请些郡中博学、有德的儒生来当经师,并做出决定,每月再给学校补些伙食费之类,提高先生、学生的衣食、住舍待遇,以此来吸引贫家子弟再来求学。
这个决定一做出,虽然广陵现在钱粮都缺,臧洪、袁绥等郡吏却无一人反对。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