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麦哥万赏!
……
“徽州知府杨安平奏。”
“从去年到现在,徽州经历乱局,幸得太孙坐镇,扫清奸佞,地方清明。”
“徽州直属东宫,推行新举,砥砺前行,不负圣恩,地方太平,百姓富足。”
“夏粮即将收获,徽州府奏报朝廷,为治下官吏请功。”
“一年有余,徽州府收商税,白银十万两。开垦新田三万亩,在籍人口增长三千八百七十二人。”
“大明永乐一十五年,预计夏粮收成,增长三成,夏粮纳税增长三倍。”
“臣徽州知府杨安平,奏请朝廷,派遣钦差核实。”
留守京师的内阁大臣杨士奇,手捧徽州府奏章,一字一句诵读。
语毕。
满朝震惊。
侍御史高声训斥,亦不能镇压嘈杂。
商税十万两。
夏粮预计增收三成,夏粮纳税增长三倍。
一个个数字,像是一把把的刀,扎进朝堂文武的耳中。
当即有六科给事中出班奏对。
“监国,臣弹劾徽州知府杨安平,好大喜功,谎报赋税。天下,岂有夏粮增收三成,而夏粮赋税增长三倍之谬论!臣请监国下法令,命有司缉拿徽州知府杨安平入京受审!”
朱高煦这两日有些烦躁。
他现在大抵清楚,自己在朝廷里推行白话,是被自己那个好侄儿给坑了一把。
当时,连着好几日,汉王府外都有成群的读书人堵门,就在府前大街上叫骂着。
正当他提心吊胆,生怕老爷子什么时候传回来一道旨意,就将自己还没有焐热的监国给扒了的时候。
邀天之幸,老爷子竟然是走了一遭曲阜,然后就轻飘飘的解决了这件事情。
可是他却有苦说不出,外面的人到现在,都以为推行白话,是因为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东宫,不过是暂时屈从而已。
他能解释,推行白话是被自家大侄儿蛊惑的?
这只会让他成为天下最大的笑话!
此时他抬起头,正好看清出班奏请的六科给事中官员。
这人是江南士林出身!
他们如今停下了反对白话的舆论,但心中的火却并没有消。
朱高煦当即冷哼一声:“我朝何事起,未经查实就给人定罪了?还是说,本王要是觉得你们谁又问题,也能直接给拿下送去昭狱?”
监国在朝堂上,直接开口威胁。
要是不用查实案情,就能定罪,他很乐意将某些人给送进锦衣卫昭狱里。
出班的六科给事中官员,当即俯首跪拜,请罪。
朱高煦又是冷哼一声,不看此人,转向内阁杨士奇:“杨大人,徽州府奏报的夏粮收成,预计缴纳赋税,是否有谎报?”
杨士奇不光是文渊阁大学士,还是东宫教习。
太子现在幽居东宫,但徽州府直属东宫的事情,可没有更改。
他当即从袖中又取出一本奏章,冷眼看了眼仍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员:“启禀殿下,自去年徽州安定,太孙在徽州清查田亩,清理隐瞒投献,充公犯官、士绅土地,于百姓均平田亩地产。徽州府应缴田亩数,相较于之前增长两倍有余。”
这是在解释,为什么今年徽州府预计的夏粮赋税,会增加三倍之多。
不是因为别的。
全是因为以前,应该交税的土地,都被那些贪官污吏、地方士绅占据。
他们有功名,他们有朝廷恩典,所以他们名下的土地不用交税。
直到此时,众人方才记起来,去年徽州府八姓,如今可都是被流放到了九边养羊去了。
有人心中清楚。
但还有些人,却是心惊不已。
徽州不过是清理了些许官吏,流放了八家人。
就能让一府之地,应缴赋税的田亩数量,增加两倍有余,赋税总额增加三倍之多。
当真是骇人听闻。
尚还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员,顿时心急,再次抬头开口:“殿下,就算徽州夏粮赋税数额无误。那商税十万两,也必然有隐情!虽然徽商富裕,但徽州本地穷苦,如何能收十万两商税?必然是徽州地方,大举恶政,严苛百姓商贾,剥削地方,才有如此数目的商税!”
一处未曾击倒,便再打一处。
朱高煦再次看向杨士奇,目露征询。
杨士奇心中苦笑:“殿下,徽州府如今商税征收,乃是十抽一。”
大明律,商税三十抽一。
徽州府苛政!
于是,当即便有数名言道官员,纷纷出班。
“殿下,杨大人已言,徽州商税十抽一。国朝律法,凡商税三十抽一。徽州苛政,荼毒地方,枉顾朝廷,请殿下下法令,缉拿惩治罪首杨安平!”
徽州府是东宫的地盘!
可是这些言道官员,却似乎都与江南士林有关联……
御座下,朱高煦目露纠结。
是借机打压东宫?
还是轻拿轻放,不给这帮江南士林出身的官员嚣张的机会?
朱高煦觉得自己陷入了两难之地。
他想打压东宫,却也不想让刚刚被压下去的江南士林再次抬头。
这厢。
杨士奇再次抱着怀中笏板,沉声开口:“殿下,徽州府所收商税,非是总额抽取,乃是净利十抽一,商贾拥护,纷纷赞扬徽州官府爱民。”
说完,杨士奇深深的看向御座下的汉王爷。
朱高煦接收到了杨士奇的眼神。
哼!
冷喝一声。
朱高煦已经站起身。
“来人,将他们赶出宫去!言道有风闻奏事之权,却不是让来他们攻讦同僚的!”
几名奏请弹劾徽州的言道官员,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有殿外武士进来,叉着他们出了殿。
出了喊冤声传入殿内,余者皆是沉默。
朱高煦重新入座,看向朝堂:“待徽州府夏粮征收,核查完毕,按功论赏。”
监国一言,徽州府之事就此揭过。
武将班列前,武安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郑亨出班。
“启禀殿下,南疆军报,广西都指挥使鄂宏大,已于日前领兵抵达缅甸宣慰司。南疆诸宣慰司臣服,由交趾、云南各处,所建兵站已经搭建完毕。”
南疆军略,早在皇帝北巡前,就已经在朝堂上议了好几次。
此时,众人皆知,随着沿线兵站、哨站建立,大明对南疆诸宣慰司的掌控,将会空前增长。
这是大功!
朱高煦同样面露喜色。
然而,郑和却接着奏对:“诸军官兵初入南疆,军务繁杂,耗费巨多。交趾去年暴乱四起,镇压所耗巨大,广西、云南支援前线,无力多出。若要南疆稳定,朝廷需调拨钱粮支援,稳定军心,稳固南疆局势。”
这是军方在要钱。
朱高煦闻声,不由面露愁容。
自去年,朝廷用钱的地方就格外的多。
郑和下西洋,国库就空了一半。
今年皇帝北巡,意图自然是迁都北平,为了能尽快营造完毕,朝廷又划拨了好些钱粮往北平去。
如今夏粮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朝廷里却已经快要见底。
南疆这个时候要钱,他哪里拿得出前来。
将士在前线征战,如今又取得了这般大的战果,是不是也该有所封赏。
这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朱高煦长叹一声,一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这些日子里。
新任监国,不是只顾着和文官们闹矛盾,和江南士林过招。
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过问处理。
朝廷的财政,更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想做事。
至少,不能比老大做的少。
但是,空空如也的国库,让他束手无策。
心向东宫的内阁大臣杨士奇,静静的看着陷入沉默的监国,他轻轻咳嗽一声。
在其后,文官班列前段,应声走出一声。
五十来岁,身着紫袍,戴六梁冠,正二品的部堂大员抱着笏板站与朝堂正中。
将来的三朝元老。
如今的户部尚书。
夏元吉是也!
户部,掌天下财政赋税,管国库出纳。
乃是国朝,自吏部以下,第二大部。
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朱高煦看着夏元吉出班,眼底浮出一抹期待。
他希望这位掌握大明钱袋子的人,能够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回答。
夏元吉也不含蓄,直接开口:“臣有话要说,杨大人方才亦有声明,今年徽州府赋税数倍增长,可见地方财政潜力之大。
而徽州赋税增长,乃是自去岁皇太孙往徽州坐镇,推行善政所致。
臣以为,如今国库艰难之时,可请太孙入朝,出良策,以解国库之困。”
自永乐元年,入户部掌事,至永乐四年独掌户部,夏元吉的功劳不可谓不重。
皇帝几次北征,郑和数下西洋。
财政吃紧,若不是有夏元吉在,只怕大明朝早早的就已经破产了。
他很直白的开口谏言,朝廷要想有钱,得要找太孙朱瞻基。
人人皆知,这是有意让太孙掌权。
但是没人能说出反对的话来。
不说夏元吉,在大明经济上的地位。
就是如今徽州府那一条条的数据,皆是铁证。
无不证明,皇太孙有经济之才。
朱高煦的脸微微沉下,他刚刚在推行白话之政上,被自己那个大侄子坑了一次。现在要他去找朱瞻基,来解决国库空虚的事情,他只觉得脸上无光。
新晋掌礼部事的金纯,适时出班。
同样是抱着笏板,站在夏元吉身旁。
“殿下,徽州如今面貌一新,地方励精图治,财政增收,百姓富裕,皆因陛下信赖,太孙勤勉。
如今南疆正是大举用兵之时,眼看我大明将要尽收南疆设布政使司,朝廷断无拖后腿的道理。
朝廷无力支援,则前线将士寒心,士气大减。若前线懈怠,南疆三省正值兵力空虚之时,必会被南疆藩属乘虚而入,届时……”
后面有损大明威严的话,金纯没有说出口。
但人人皆知。
若是此时南疆出乱子,南方交趾、广西、云南三省,必然会动荡。
鄂宏大深入南疆宣慰司,已经到了缅甸宣慰司。他的手下,如今有近五万大军,作为中军。
在他的后面,那条漫长的殖民兵线上,另有靖江王府、黔国公府整合的四五万兵马。
而宝船队两万余人,同样也停在了南疆大骨剌宣慰司。
这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南疆三省的兵力抽调一空。
交趾形同虚设,广西除了镇南关有数万兵马时刻镇守,内地不过一两万兵马。
云南同样如此。
谁也不敢想,若是鄂宏大他们出了事,南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高煦已经能想到,若是南疆从自己的手上丢了。或者,哪怕只是发生动荡,自己就得回中都老家养牛去。
可他,还是不太愿意,在如今局势大好于自己的时候,再将东宫给扯出来。
“如今大明旬报统领江南言论,本王亦听说,幼军卫正在整顿之中。瞻基诸事繁忙,无论大明旬报,还是幼军卫,都是重中之重,此时如何能再让瞻基分心。若是累坏了他,到时候……”
老爷子,也不会让他回老家了,只怕会当场就诛杀了他。
这是朱高煦的潜台词。
但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暗示,如今朱瞻基很忙,没必要找他给国库弄钱。
前不久刚刚上奏的郑亨再次出班,他是这一旬轮值内阁的五军都督府代表。
只见他沉声开口:“启禀殿下,五军都督府已收到幼军卫奏报,幼军卫内部整顿,将要完成,太孙亦将要抽出身来。”
郑亨的话刚说完,礼部尚书金纯再次开口。
“殿下,臣亦收到大明旬报的消息,如今大明旬报,皆有衍圣公主事,有日月堂一众少年郎助力,太孙早就不管旬报诸事。”
太孙很闲。
没您想的那么忙。
您要钱,还是找太孙吧。
几人三言两语,便将朱高煦之前的推脱之词,给彻底瓦解。
朱高煦的眉头越发的皱紧。
他此时的感觉很不好,看着站在殿中的几人,心中隐隐约有一丝不安。
口径太统一了!
这是什么意思?
有那么一瞬间,朱高煦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很不好的名次。
只是,稍纵即逝,被他强压下来。
而随着他的沉默,从文官班列中,不少的官员走了出来。
有六部侍郎、郎中。
有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五寺诸官员。
虽然总体人数不多,但却态度坚定。
杨士奇心中亦是略感惊讶,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站出来,推举太孙解户部、国库无钱困境。
他再次出班:“殿下,南疆不可乱!此乃如今大明最要紧的军国大事!按三宝太监前番上奏,若大明尽收南疆,迁移内部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则宝船队能运来无数粮草,充实国库。太孙有生财只能,断无不用的道理。”
郑和前段时间,在皇帝还没有北巡的时候,确实是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里的内容很多,皇帝隐下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在朝堂上公布。
郑和做了很充实的调查和准备,他向朝廷提议,迁移内地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
东南各处船厂,依照宝船队那三五十丈的大船,重新打造货运海船,专门用于运输南疆产出,充实国朝,支援内部各地,缓解朝廷压力。
郑和是皇帝潜邸时的老人,从无虚言。
皇帝不疑,朝廷里也没有怀疑的声音。
三宝太监说南疆是座金山银山,那么南疆就必然是金山银山。
三宝太监在奏章里,生动的描写了,南疆那帮可能被称之为还爬在树上的猴民,是如何的懒惰,是如何的暴殄天物,却又是如何的幸运,如何的得到老天的垂青。
他们只要往野外空地上,撒下一把种子,等到夏收、秋收的时候,就能收获吃不完的粮食。
他们只要往山林里走上一趟,就能带回来无数的珍贵木材、稀有药材、昂贵香料。
他们只要扛着铁锹,找一座山随便一挖,就能挖出满地的宝石、金银、铜铁。
而在南疆以西,那条被皇太孙命名为恒河的无尽平原上,更是有着数倍于南疆的财富。
只要大明的雄师抵达,是要大明的龙旗立起,只要宝船队能源源不断的运送南疆产出。
大明朝就能彻底躺平。
朱高煦无声叹息,内阁杨士奇说的很是公正。
其言论之中,皆是为大明设想。
这是忠臣之言。
他不能拒绝。
也再无理由拒绝。
他无奈的挥挥手:“明日,朝中九卿,五军都督府,入宫议事。召太孙入宫,一并议政。”
杨士奇微微一笑。
从善如流。
“殿下贤明,待陛下回京,必会嘉许!”
朱高煦僵硬的笑着,缓缓起身,也不言语。
背着手,往一旁的偏殿而去。
……
“徽州知府杨安平奏。”
“从去年到现在,徽州经历乱局,幸得太孙坐镇,扫清奸佞,地方清明。”
“徽州直属东宫,推行新举,砥砺前行,不负圣恩,地方太平,百姓富足。”
“夏粮即将收获,徽州府奏报朝廷,为治下官吏请功。”
“一年有余,徽州府收商税,白银十万两。开垦新田三万亩,在籍人口增长三千八百七十二人。”
“大明永乐一十五年,预计夏粮收成,增长三成,夏粮纳税增长三倍。”
“臣徽州知府杨安平,奏请朝廷,派遣钦差核实。”
留守京师的内阁大臣杨士奇,手捧徽州府奏章,一字一句诵读。
语毕。
满朝震惊。
侍御史高声训斥,亦不能镇压嘈杂。
商税十万两。
夏粮预计增收三成,夏粮纳税增长三倍。
一个个数字,像是一把把的刀,扎进朝堂文武的耳中。
当即有六科给事中出班奏对。
“监国,臣弹劾徽州知府杨安平,好大喜功,谎报赋税。天下,岂有夏粮增收三成,而夏粮赋税增长三倍之谬论!臣请监国下法令,命有司缉拿徽州知府杨安平入京受审!”
朱高煦这两日有些烦躁。
他现在大抵清楚,自己在朝廷里推行白话,是被自己那个好侄儿给坑了一把。
当时,连着好几日,汉王府外都有成群的读书人堵门,就在府前大街上叫骂着。
正当他提心吊胆,生怕老爷子什么时候传回来一道旨意,就将自己还没有焐热的监国给扒了的时候。
邀天之幸,老爷子竟然是走了一遭曲阜,然后就轻飘飘的解决了这件事情。
可是他却有苦说不出,外面的人到现在,都以为推行白话,是因为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东宫,不过是暂时屈从而已。
他能解释,推行白话是被自家大侄儿蛊惑的?
这只会让他成为天下最大的笑话!
此时他抬起头,正好看清出班奏请的六科给事中官员。
这人是江南士林出身!
他们如今停下了反对白话的舆论,但心中的火却并没有消。
朱高煦当即冷哼一声:“我朝何事起,未经查实就给人定罪了?还是说,本王要是觉得你们谁又问题,也能直接给拿下送去昭狱?”
监国在朝堂上,直接开口威胁。
要是不用查实案情,就能定罪,他很乐意将某些人给送进锦衣卫昭狱里。
出班的六科给事中官员,当即俯首跪拜,请罪。
朱高煦又是冷哼一声,不看此人,转向内阁杨士奇:“杨大人,徽州府奏报的夏粮收成,预计缴纳赋税,是否有谎报?”
杨士奇不光是文渊阁大学士,还是东宫教习。
太子现在幽居东宫,但徽州府直属东宫的事情,可没有更改。
他当即从袖中又取出一本奏章,冷眼看了眼仍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员:“启禀殿下,自去年徽州安定,太孙在徽州清查田亩,清理隐瞒投献,充公犯官、士绅土地,于百姓均平田亩地产。徽州府应缴田亩数,相较于之前增长两倍有余。”
这是在解释,为什么今年徽州府预计的夏粮赋税,会增加三倍之多。
不是因为别的。
全是因为以前,应该交税的土地,都被那些贪官污吏、地方士绅占据。
他们有功名,他们有朝廷恩典,所以他们名下的土地不用交税。
直到此时,众人方才记起来,去年徽州府八姓,如今可都是被流放到了九边养羊去了。
有人心中清楚。
但还有些人,却是心惊不已。
徽州不过是清理了些许官吏,流放了八家人。
就能让一府之地,应缴赋税的田亩数量,增加两倍有余,赋税总额增加三倍之多。
当真是骇人听闻。
尚还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员,顿时心急,再次抬头开口:“殿下,就算徽州夏粮赋税数额无误。那商税十万两,也必然有隐情!虽然徽商富裕,但徽州本地穷苦,如何能收十万两商税?必然是徽州地方,大举恶政,严苛百姓商贾,剥削地方,才有如此数目的商税!”
一处未曾击倒,便再打一处。
朱高煦再次看向杨士奇,目露征询。
杨士奇心中苦笑:“殿下,徽州府如今商税征收,乃是十抽一。”
大明律,商税三十抽一。
徽州府苛政!
于是,当即便有数名言道官员,纷纷出班。
“殿下,杨大人已言,徽州商税十抽一。国朝律法,凡商税三十抽一。徽州苛政,荼毒地方,枉顾朝廷,请殿下下法令,缉拿惩治罪首杨安平!”
徽州府是东宫的地盘!
可是这些言道官员,却似乎都与江南士林有关联……
御座下,朱高煦目露纠结。
是借机打压东宫?
还是轻拿轻放,不给这帮江南士林出身的官员嚣张的机会?
朱高煦觉得自己陷入了两难之地。
他想打压东宫,却也不想让刚刚被压下去的江南士林再次抬头。
这厢。
杨士奇再次抱着怀中笏板,沉声开口:“殿下,徽州府所收商税,非是总额抽取,乃是净利十抽一,商贾拥护,纷纷赞扬徽州官府爱民。”
说完,杨士奇深深的看向御座下的汉王爷。
朱高煦接收到了杨士奇的眼神。
哼!
冷喝一声。
朱高煦已经站起身。
“来人,将他们赶出宫去!言道有风闻奏事之权,却不是让来他们攻讦同僚的!”
几名奏请弹劾徽州的言道官员,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有殿外武士进来,叉着他们出了殿。
出了喊冤声传入殿内,余者皆是沉默。
朱高煦重新入座,看向朝堂:“待徽州府夏粮征收,核查完毕,按功论赏。”
监国一言,徽州府之事就此揭过。
武将班列前,武安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郑亨出班。
“启禀殿下,南疆军报,广西都指挥使鄂宏大,已于日前领兵抵达缅甸宣慰司。南疆诸宣慰司臣服,由交趾、云南各处,所建兵站已经搭建完毕。”
南疆军略,早在皇帝北巡前,就已经在朝堂上议了好几次。
此时,众人皆知,随着沿线兵站、哨站建立,大明对南疆诸宣慰司的掌控,将会空前增长。
这是大功!
朱高煦同样面露喜色。
然而,郑和却接着奏对:“诸军官兵初入南疆,军务繁杂,耗费巨多。交趾去年暴乱四起,镇压所耗巨大,广西、云南支援前线,无力多出。若要南疆稳定,朝廷需调拨钱粮支援,稳定军心,稳固南疆局势。”
这是军方在要钱。
朱高煦闻声,不由面露愁容。
自去年,朝廷用钱的地方就格外的多。
郑和下西洋,国库就空了一半。
今年皇帝北巡,意图自然是迁都北平,为了能尽快营造完毕,朝廷又划拨了好些钱粮往北平去。
如今夏粮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朝廷里却已经快要见底。
南疆这个时候要钱,他哪里拿得出前来。
将士在前线征战,如今又取得了这般大的战果,是不是也该有所封赏。
这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朱高煦长叹一声,一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这些日子里。
新任监国,不是只顾着和文官们闹矛盾,和江南士林过招。
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过问处理。
朝廷的财政,更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想做事。
至少,不能比老大做的少。
但是,空空如也的国库,让他束手无策。
心向东宫的内阁大臣杨士奇,静静的看着陷入沉默的监国,他轻轻咳嗽一声。
在其后,文官班列前段,应声走出一声。
五十来岁,身着紫袍,戴六梁冠,正二品的部堂大员抱着笏板站与朝堂正中。
将来的三朝元老。
如今的户部尚书。
夏元吉是也!
户部,掌天下财政赋税,管国库出纳。
乃是国朝,自吏部以下,第二大部。
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朱高煦看着夏元吉出班,眼底浮出一抹期待。
他希望这位掌握大明钱袋子的人,能够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回答。
夏元吉也不含蓄,直接开口:“臣有话要说,杨大人方才亦有声明,今年徽州府赋税数倍增长,可见地方财政潜力之大。
而徽州赋税增长,乃是自去岁皇太孙往徽州坐镇,推行善政所致。
臣以为,如今国库艰难之时,可请太孙入朝,出良策,以解国库之困。”
自永乐元年,入户部掌事,至永乐四年独掌户部,夏元吉的功劳不可谓不重。
皇帝几次北征,郑和数下西洋。
财政吃紧,若不是有夏元吉在,只怕大明朝早早的就已经破产了。
他很直白的开口谏言,朝廷要想有钱,得要找太孙朱瞻基。
人人皆知,这是有意让太孙掌权。
但是没人能说出反对的话来。
不说夏元吉,在大明经济上的地位。
就是如今徽州府那一条条的数据,皆是铁证。
无不证明,皇太孙有经济之才。
朱高煦的脸微微沉下,他刚刚在推行白话之政上,被自己那个大侄子坑了一次。现在要他去找朱瞻基,来解决国库空虚的事情,他只觉得脸上无光。
新晋掌礼部事的金纯,适时出班。
同样是抱着笏板,站在夏元吉身旁。
“殿下,徽州如今面貌一新,地方励精图治,财政增收,百姓富裕,皆因陛下信赖,太孙勤勉。
如今南疆正是大举用兵之时,眼看我大明将要尽收南疆设布政使司,朝廷断无拖后腿的道理。
朝廷无力支援,则前线将士寒心,士气大减。若前线懈怠,南疆三省正值兵力空虚之时,必会被南疆藩属乘虚而入,届时……”
后面有损大明威严的话,金纯没有说出口。
但人人皆知。
若是此时南疆出乱子,南方交趾、广西、云南三省,必然会动荡。
鄂宏大深入南疆宣慰司,已经到了缅甸宣慰司。他的手下,如今有近五万大军,作为中军。
在他的后面,那条漫长的殖民兵线上,另有靖江王府、黔国公府整合的四五万兵马。
而宝船队两万余人,同样也停在了南疆大骨剌宣慰司。
这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南疆三省的兵力抽调一空。
交趾形同虚设,广西除了镇南关有数万兵马时刻镇守,内地不过一两万兵马。
云南同样如此。
谁也不敢想,若是鄂宏大他们出了事,南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高煦已经能想到,若是南疆从自己的手上丢了。或者,哪怕只是发生动荡,自己就得回中都老家养牛去。
可他,还是不太愿意,在如今局势大好于自己的时候,再将东宫给扯出来。
“如今大明旬报统领江南言论,本王亦听说,幼军卫正在整顿之中。瞻基诸事繁忙,无论大明旬报,还是幼军卫,都是重中之重,此时如何能再让瞻基分心。若是累坏了他,到时候……”
老爷子,也不会让他回老家了,只怕会当场就诛杀了他。
这是朱高煦的潜台词。
但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暗示,如今朱瞻基很忙,没必要找他给国库弄钱。
前不久刚刚上奏的郑亨再次出班,他是这一旬轮值内阁的五军都督府代表。
只见他沉声开口:“启禀殿下,五军都督府已收到幼军卫奏报,幼军卫内部整顿,将要完成,太孙亦将要抽出身来。”
郑亨的话刚说完,礼部尚书金纯再次开口。
“殿下,臣亦收到大明旬报的消息,如今大明旬报,皆有衍圣公主事,有日月堂一众少年郎助力,太孙早就不管旬报诸事。”
太孙很闲。
没您想的那么忙。
您要钱,还是找太孙吧。
几人三言两语,便将朱高煦之前的推脱之词,给彻底瓦解。
朱高煦的眉头越发的皱紧。
他此时的感觉很不好,看着站在殿中的几人,心中隐隐约有一丝不安。
口径太统一了!
这是什么意思?
有那么一瞬间,朱高煦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很不好的名次。
只是,稍纵即逝,被他强压下来。
而随着他的沉默,从文官班列中,不少的官员走了出来。
有六部侍郎、郎中。
有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五寺诸官员。
虽然总体人数不多,但却态度坚定。
杨士奇心中亦是略感惊讶,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站出来,推举太孙解户部、国库无钱困境。
他再次出班:“殿下,南疆不可乱!此乃如今大明最要紧的军国大事!按三宝太监前番上奏,若大明尽收南疆,迁移内部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则宝船队能运来无数粮草,充实国库。太孙有生财只能,断无不用的道理。”
郑和前段时间,在皇帝还没有北巡的时候,确实是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里的内容很多,皇帝隐下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在朝堂上公布。
郑和做了很充实的调查和准备,他向朝廷提议,迁移内地百姓、富户、勋贵开垦南疆。
东南各处船厂,依照宝船队那三五十丈的大船,重新打造货运海船,专门用于运输南疆产出,充实国朝,支援内部各地,缓解朝廷压力。
郑和是皇帝潜邸时的老人,从无虚言。
皇帝不疑,朝廷里也没有怀疑的声音。
三宝太监说南疆是座金山银山,那么南疆就必然是金山银山。
三宝太监在奏章里,生动的描写了,南疆那帮可能被称之为还爬在树上的猴民,是如何的懒惰,是如何的暴殄天物,却又是如何的幸运,如何的得到老天的垂青。
他们只要往野外空地上,撒下一把种子,等到夏收、秋收的时候,就能收获吃不完的粮食。
他们只要往山林里走上一趟,就能带回来无数的珍贵木材、稀有药材、昂贵香料。
他们只要扛着铁锹,找一座山随便一挖,就能挖出满地的宝石、金银、铜铁。
而在南疆以西,那条被皇太孙命名为恒河的无尽平原上,更是有着数倍于南疆的财富。
只要大明的雄师抵达,是要大明的龙旗立起,只要宝船队能源源不断的运送南疆产出。
大明朝就能彻底躺平。
朱高煦无声叹息,内阁杨士奇说的很是公正。
其言论之中,皆是为大明设想。
这是忠臣之言。
他不能拒绝。
也再无理由拒绝。
他无奈的挥挥手:“明日,朝中九卿,五军都督府,入宫议事。召太孙入宫,一并议政。”
杨士奇微微一笑。
从善如流。
“殿下贤明,待陛下回京,必会嘉许!”
朱高煦僵硬的笑着,缓缓起身,也不言语。
背着手,往一旁的偏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