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拥戴
第351章 拥戴
在铲除掉这些区域的贵族之后,苏长生也没有丝毫的犹豫。
他直接派遣军队,接管了这些地方。
如果他不接管的话,倭国剩下地区的贵族,一定会趁机抢夺他的胜利果实。
很显然,苏长生并不是愿意为人做嫁衣的人。
当然了,他接管这些地区,必然是有极大的风险的。
这毕竟是在倭国的地盘,倭国人必然不能容忍一个大唐使者,占据他们接近一半的国土,在他们的国土上作威作福。
此后,苏长生必然会迎来猛烈的反扑。
但是对此,苏长生毫无畏惧。
苏长生将防守的重点放在了北部。
因为这里的北部,其实对整个倭国来说,仍然是他们的南部区域。
并且北部距离倭国的都城江户也不远。
在这里,能够对江户造成威胁。
倭国天皇,怎么可能对他们坐视不理呢?
因此,倭国必然会对他们进行疯狂的反扑。
因此,在石见银矿处,苏长生留下一千士防守。
石见银矿那边,还会进一步的构建防御工事。
只要等防御工事完成,一千人的防守,足以让石见银矿固若金汤。
他们的军舰之上,苏长生也安排了一千士兵。
这一千士兵,苏长生正在让他们加紧操练。
其实大唐的战舰之上,可不仅仅是装配了蒸汽机,苏长生还有一些别的改动。
上一次的时候,大唐的军舰,只是溜了倭军西南贵族联军的海军一圈,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还击。
其实是苏长生故意隐藏的底牌。
如果倭国敢对大唐的海军掉以轻心的,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教训。
而苏长生,在北部这边,同样准备安置一千士兵。
这一次,苏长生带过来的兵马,统共只有三千三百人。
而他在这三处,便是安置了三千人。
剩下的区域,一共也只有三百人而已。
当然了,除了苏长生带来的军队之外,还有在岛根县招募的五百倭人士兵。
这些倭人士兵,经过严苛的训练,战斗力已经初步成型。
并且他们在北方,杀死了大量的倭国贵族,他们已经不容于倭国。
因此,他们的忠心可鉴,苏长生也可以放心的使用。
加上这五百人,其他地区,也只有区区八百人而已,依旧捉襟见肘。
不过,在苏长生看来,这八百人,已经绰绰有余了。
如果需要守护所有的区域,八百人自然是不够的。
但是苏长生从来就没考虑过,要庇护所有的倭人百姓。
他可没有那么多兵力。
就算有那么多兵力,他也不想这么做。
如果倭国天皇派军队攻打过来,他们要肆意屠杀平民的话,那就任由他杀好了。
到时候,自己要做的,只需要保存实力,龟缩防守就好了。
反正他们杀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同胞,只会加深倭国百姓对他们天皇的仇恨。
而苏长生在经营这些地区的时候,自然也需要招募士兵。
招募上来士兵之后,先将他们全部打乱,然后统一训练,训练完成之后,就可以放到各地作为驻军。
以后可以作为抵抗倭国天皇的主力。
这样的操作,可能倭国天皇方面不赚,但苏长生永远都不会亏。
既然制定了下一步的计划,苏长生雷厉风行。
他向被自己占领的县,派遣人员为各地的县令、县丞、主簿。
剩下的官员,一律在当地挑选。
这也是没办法的时候,因为目前苏长生占据的倭国地盘,已经多达二十个县。
目前他光是派遣这些官员,就已经捉襟见肘了。
再下面的官吏,他是实在抽调不出这么多人手来。
一开始的时候,苏长生还是比较谨慎的。
因为他害怕倭国百姓会排斥他们。
因此,苏长生派遣官员,都十分谨慎,他也并没有一次性将所有的官员全部都派遣出去。
只有在一处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才会派遣更多的官员出去。
每一处地方,他都会派一支至少三百人的士兵队伍压阵,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很快的,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苏长生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因为各地的百姓,对苏长生派遣官员掌管地方的做法,非但没有任何的排斥,反倒是热烈拥护。
大唐的官员每到一地,当地的倭国百姓,都跟过年一样兴奋。
而每一次挑选底层官吏的时候,都会有无数倭国百姓踊跃参选。
他们每到一地,各地的治安,马上就会好转起来。
即便是以往的哪些地痞流氓,也马上乖乖的夹着尾巴做人。
他们早就听说过七杀令的事情,知道这些唐军是真的敢杀人的。
哪些地痞流氓,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对绝大多数的倭国百姓来说,他们对这样严苛的律法,非但没有任何的排斥,反倒是十分喜欢。
因为律法再严苛,你只要不触犯它,又有什么关心呢?
反倒是哪些坏人,律法严苛之后,他们就不敢胡乱作恶了,他们的安全,反倒是大大的得到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苏长生占据的二十个县,居然很快的便落入掌控之中。
非但没有引起丝毫的反弹。
反而在接下来丈量土地和分发土地的过程中,得到了几乎是所有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这种情况,让苏长生心里,若有所思。
其实,苏长生是在他占领的地盘上,进行了一次变革。
这种变革就是土地国有化,当然了,这个国,其实是苏长生,并非是倭国。
税赋制度实行的是摊丁入亩。
苏长生所实行的这两个变革,在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实行这样的变革,只不过,从来就没有人能够成功过罢了。
后世的大清,通过无比血腥的手段,勉强将摊丁入亩执行下去了。
但其实摊丁入亩,也仅仅只是增加了税赋,减轻了没有土地的流民的负担而已。
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摊丁入亩,也是前面好几个朝代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本章完)
在铲除掉这些区域的贵族之后,苏长生也没有丝毫的犹豫。
他直接派遣军队,接管了这些地方。
如果他不接管的话,倭国剩下地区的贵族,一定会趁机抢夺他的胜利果实。
很显然,苏长生并不是愿意为人做嫁衣的人。
当然了,他接管这些地区,必然是有极大的风险的。
这毕竟是在倭国的地盘,倭国人必然不能容忍一个大唐使者,占据他们接近一半的国土,在他们的国土上作威作福。
此后,苏长生必然会迎来猛烈的反扑。
但是对此,苏长生毫无畏惧。
苏长生将防守的重点放在了北部。
因为这里的北部,其实对整个倭国来说,仍然是他们的南部区域。
并且北部距离倭国的都城江户也不远。
在这里,能够对江户造成威胁。
倭国天皇,怎么可能对他们坐视不理呢?
因此,倭国必然会对他们进行疯狂的反扑。
因此,在石见银矿处,苏长生留下一千士防守。
石见银矿那边,还会进一步的构建防御工事。
只要等防御工事完成,一千人的防守,足以让石见银矿固若金汤。
他们的军舰之上,苏长生也安排了一千士兵。
这一千士兵,苏长生正在让他们加紧操练。
其实大唐的战舰之上,可不仅仅是装配了蒸汽机,苏长生还有一些别的改动。
上一次的时候,大唐的军舰,只是溜了倭军西南贵族联军的海军一圈,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还击。
其实是苏长生故意隐藏的底牌。
如果倭国敢对大唐的海军掉以轻心的,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教训。
而苏长生,在北部这边,同样准备安置一千士兵。
这一次,苏长生带过来的兵马,统共只有三千三百人。
而他在这三处,便是安置了三千人。
剩下的区域,一共也只有三百人而已。
当然了,除了苏长生带来的军队之外,还有在岛根县招募的五百倭人士兵。
这些倭人士兵,经过严苛的训练,战斗力已经初步成型。
并且他们在北方,杀死了大量的倭国贵族,他们已经不容于倭国。
因此,他们的忠心可鉴,苏长生也可以放心的使用。
加上这五百人,其他地区,也只有区区八百人而已,依旧捉襟见肘。
不过,在苏长生看来,这八百人,已经绰绰有余了。
如果需要守护所有的区域,八百人自然是不够的。
但是苏长生从来就没考虑过,要庇护所有的倭人百姓。
他可没有那么多兵力。
就算有那么多兵力,他也不想这么做。
如果倭国天皇派军队攻打过来,他们要肆意屠杀平民的话,那就任由他杀好了。
到时候,自己要做的,只需要保存实力,龟缩防守就好了。
反正他们杀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同胞,只会加深倭国百姓对他们天皇的仇恨。
而苏长生在经营这些地区的时候,自然也需要招募士兵。
招募上来士兵之后,先将他们全部打乱,然后统一训练,训练完成之后,就可以放到各地作为驻军。
以后可以作为抵抗倭国天皇的主力。
这样的操作,可能倭国天皇方面不赚,但苏长生永远都不会亏。
既然制定了下一步的计划,苏长生雷厉风行。
他向被自己占领的县,派遣人员为各地的县令、县丞、主簿。
剩下的官员,一律在当地挑选。
这也是没办法的时候,因为目前苏长生占据的倭国地盘,已经多达二十个县。
目前他光是派遣这些官员,就已经捉襟见肘了。
再下面的官吏,他是实在抽调不出这么多人手来。
一开始的时候,苏长生还是比较谨慎的。
因为他害怕倭国百姓会排斥他们。
因此,苏长生派遣官员,都十分谨慎,他也并没有一次性将所有的官员全部都派遣出去。
只有在一处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才会派遣更多的官员出去。
每一处地方,他都会派一支至少三百人的士兵队伍压阵,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很快的,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苏长生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因为各地的百姓,对苏长生派遣官员掌管地方的做法,非但没有任何的排斥,反倒是热烈拥护。
大唐的官员每到一地,当地的倭国百姓,都跟过年一样兴奋。
而每一次挑选底层官吏的时候,都会有无数倭国百姓踊跃参选。
他们每到一地,各地的治安,马上就会好转起来。
即便是以往的哪些地痞流氓,也马上乖乖的夹着尾巴做人。
他们早就听说过七杀令的事情,知道这些唐军是真的敢杀人的。
哪些地痞流氓,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对绝大多数的倭国百姓来说,他们对这样严苛的律法,非但没有任何的排斥,反倒是十分喜欢。
因为律法再严苛,你只要不触犯它,又有什么关心呢?
反倒是哪些坏人,律法严苛之后,他们就不敢胡乱作恶了,他们的安全,反倒是大大的得到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苏长生占据的二十个县,居然很快的便落入掌控之中。
非但没有引起丝毫的反弹。
反而在接下来丈量土地和分发土地的过程中,得到了几乎是所有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这种情况,让苏长生心里,若有所思。
其实,苏长生是在他占领的地盘上,进行了一次变革。
这种变革就是土地国有化,当然了,这个国,其实是苏长生,并非是倭国。
税赋制度实行的是摊丁入亩。
苏长生所实行的这两个变革,在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实行这样的变革,只不过,从来就没有人能够成功过罢了。
后世的大清,通过无比血腥的手段,勉强将摊丁入亩执行下去了。
但其实摊丁入亩,也仅仅只是增加了税赋,减轻了没有土地的流民的负担而已。
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摊丁入亩,也是前面好几个朝代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