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易马上强调:“这不是纳捐,是存钱,会给利息的。”
    这个油滑的商人马上正色:“对对。是存钱,给利息。小人深受赢氏厚恩,不敢不报。小人有一笔散碎银子,如果大人不弃,就存入银行。小人保证,不会取的。”
    明白了,他们以为这是赢郡接着办银行敛财,所谓给利息什么的,他们根本不当真。谁敢管嬴悝要利息,可是很奇怪,嬴悝的债券在赢郡当地已经开始作为货币交易了,在京城,这些商人竟然以为办银行是借口敛财。
    至于原因,可能跟赢郡大多是本地商人,而且多在赢水上讨生活,能看得见嬴悝将银子投入了剿匪上。而这些在京商人,做的只是将赢郡物产送到京城,将京城物产送到赢郡的贸易,跟赢郡地方接触不多,轨迹两点一线,港口对港口,少有在赢水上活动的。
    也有可能是章程写的太唬人了,将一条条嬴悝铅笔签名的授权,誊录上去。什么许可印刷银行券,许可发行债券,许可开设分行,许可存贷、汇兑业务等等。太多条款,让这些商人觉得像巧立名目,不由联想到到封建官府的风气,不怀疑上敛财才是怪事。
    想明白这点,刘知易继续解释:“银行,跟各位做的买卖一样,是一个买卖。不是官衙。”
    众人果然有所变化,没有说话,相互之间用眼神交流了一番。
    刚才说话的外地商人马上追问一句:“可是刘公子的买卖?”
    刘知易正想说这是嬴悝的买卖,突然觉得这么说,恐怕比说银行是官衙更让这些人忌讳。
    替嬴悝担下这个名义,回头信里解释一番。
    “是在下的买卖。”
    刘知易点头。
    商人脸上露出笑容:“原来如此。既然是刘公子的买卖,小人怎敢不支持。小人家中尚有一千两,不,一万两闲散银子。就存入公子的银行。至于利息,就免了。”
    素不相识,借一万两银子,还不要利息。这商人觉得自己可以借此结交嬴悝的好友。
    刘知易笑而不语。
    其他人一一表态:“小人也有一万两闲散银子。”
    “小人也是一万两。”
    “小人也是……”
    一二十个人都愿意拿出一万两银子,那群贵族范儿的商人最后表态。
    “我家中有一万五千两!”
    “我两万两。”
    “我也两万两。”
    “我两万五千两。”
    “我三万两。”
    这些人在这种事上,竟然也要分个三六九等,跟普通商人拉出距离。刘知易突然觉得,这些人将来会死的很惨。他们是占了赢郡商业不发达的便宜,等商业的力量滚动起来,社会会教他们做人。
    等所有人表态完后,刘知易抱拳感谢,同时表态:“诸位高义。不过这是一笔买卖,在下也要从中赚钱的。所以该给的利息也会给,诸位存取自由。”
    赶完这一场,还有下一场,这次在太学。
    太学墨家,一个朴素的茅屋中,刘知易见到了一个中年工匠。
    此人神情安静,体魄强健,给人一种很健康的感觉。就是穿的寒酸了一些,破衣烂衫,只比乞丐干净点。
    可是此人出自巨富之家,一出生就锦衣玉食,谁能想到,却入了墨家,从此身体力行,不劳作不得食,自食其力。倒是没有跟家族脱离关系,相反,墨家兼爱,他对家族也没有偏爱,他爱所有人。
    刘知易其实能理解这种自幼就在物质上完全满足之后,追求精神世界的人。看到此人精神安宁的模样,就知道他其实很幸福。
    此人家中经营着京城最大的书局,养着数百工匠雕版印刷,他从小接触,后来入了墨家,以此谋生。他有修为加身,水平比一般工匠更佳,名气很大,他的作品往往是豪门大户争相收藏的目标。可是他的工钱又很低,这就造成一种现象,找他做工的人每天都要排队。找他刻一副图,就能吃几代人了。
    可这人也怪,他的手艺明明已经是艺术,却继续以匠人的方式生活,只取微薄之力,这叫做不取不义之利。此人什么都能雕,雕木、雕玉、雕石头,他来者不拒,而且只收普通匠人的工钱。为了躲避那些每天追着他的人,他每日行踪不定,总是悄悄出门,找一处集市,然后摊开牌子,等人上门。他名气大,可不用名气牟利,也不乔装打扮,他不在乎浮名,也不怕以身份示人。
    夏京城中,坊市数百,因此很难有人找到他。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人偶得。许多藏家看到,精湛的手艺,用在普通材质上,都不禁扼腕叹息。有巧合遇到他的富人,往往不惜倾家荡产买来最好的璞玉,请他刻印,而且舍不得卖,因为打算传家。
    这样一个人,找他很不容易。幸好他是墨家,刘知易拜托太学墨家弟子寻找,找了旬月,终于找到他了。
    但此人不慕浮名,别说刘知易了,就是太学学正请他,都未必请的动。墨家纪律森严,墨家掌院让他做事,倒是可以命令,但墨家掌院比他还执拗,谁的面子都不给,而且更不好找,因为墨家掌院也是这德行,不知道躲那个集市做工去了。
    刘知易能打动他,是找人给他传了一句话,告诉他请他用雕刻传国玉玺的刻刀,雕一面版。
    艺术家级别的工匠,尤其是墨家的工匠,功名利禄打动不了他们,可工具却能让他们痴迷。
    所以今天这个刻工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在太学等了刘知易一天。
    得知情况,刘知易赶紧致歉:“鲜于先生,学生不知先生归来,让先生久等了。”
    此人名鲜于公枢,这个姓氏出自西戎,戎朝时迁入中原,学会了雕刻印刷技术。
    鲜于公枢平静道:“无碍。久闻刘公子大名,公子所制显微镜,神乎其技。在下叹服!”
    刘知易能请动墨家帮忙,主要就是显微镜这个精巧工具,让墨家惊叹不已,不少墨家工匠很认刘知易的名头。尤其是鲜于公枢这样的大师,只认技术,不认名气。
    “鲜于先生夸赞,愧不敢当。”
    一边客气着,一边拿出一副图样,纸币大小。
    鲜于公枢看着直皱眉,他向来不挑活,客人让刻什么,他就刻什么,但今天反差太大,雕刻的图案过于粗俗,实在看不下去。
    都什么啊,外面一圈铜钱做边饰,主要图案有金银锭,有五谷杂粮,有绸缎布匹,有油盐酱醋,一坨杂乱无章的物品,毫无美感。就算刚学徒的画师,也画不出这样的图案。可偏偏这幅画画的极为精致,每一笔都见功力,将纹路画的十分细微。
    “这是一张银票?”
    京城里的大钱庄会印刷银票,朝廷也曾经印制过宝钞。但钱庄的银票,流通不大,因为面额很大,小到百两,大到万两,明显不是作为货币用的,而是方便豪门大户的大宗资金流通。银票的防伪,靠的也不是复杂的图案,而是暗记、笔迹等,每张银票的面额,都是钱庄掌柜亲手填写,用的墨汁、笔法,都是特殊设计的,只有钱庄自己知道。朝廷的宝钞,是战争时期,用来搜刮民财的,那些文官毫无节制的印钞,根本不考虑兑现,彻底耗尽纸币的信用,在文帝时期就废除了。
    刘知易这张,面额十两。就是冲着普通交易去的,京城物价很高,工钱也高,普通壮劳力月收入就是十两,因此普通人也用得到。更小的面额,实在划不来印刷,成本都收不回来,不然刘知易甚至考虑印刷一两面额,那样用途更广。
    刘知易点点头,问道:“鲜于先生,能否雕刻?”
    能画出来,未必能刻出来。能刻出来,未必能印出来。印刷,是反向的,文字上反文,图画也必然要反着刻,又画的这么复杂杂乱。
    鲜于公枢沉默了片刻点点头:“可以。用什么刻?”
    刘知易道:“钢板。”
    鲜于公枢问道:“为何不用玉雕?”
    显然他又觉得用钢板雕刻太浪费了,刻刀可是雕刻传国玉玺的传说中的宝物。
    刘知易笑道:“不值当。用什么雕都一样。”
    他考虑的是防伪问题,用玉雕,有些浪费。这绝不是第一版,一旦发行量大,出现伪钞是必然的,到时候就得改版。
    用传说中的刻刀请出鲜于公枢这样的大家,倒不是想占他便宜,同样是出于防伪需要。而且刘知易也没想到能请的动他,万一他不来,备用方案是找一个高级雕工,花高价制版。
    鲜于公枢笑了起来:“刘公子果然不是俗人。”
    虽然拿了一副俗的跟狗屎一样的俗画,人却不俗。鲜于公枢雕刻,朽烂的树根他都雕,最普通的石头他也雕,顾客让雕什么雕什么。
    刘知易又问:“得多久?”
    鲜于公枢道:“一个月。”
    刘知易惊叹,他拿着画问过几个老师傅,最快的也说得一年。钢板凹版印刷,刻版很困难,所以防伪效果也好。没想到鲜于公枢只需要一个月,让人惊叹。
    谈好技术问题后,就该谈工钱了。
    墨家的工钱要的不高,不给去不行。
    “鲜于先生,那工钱怎么算?”
    刘知易问道。
    鲜于公枢笑道:“不要钱。我要一张图!”
    刘知易问道:“什么图?”
    鲜于公枢道:“显微镜制作图!”

章节目录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狂人阿Q并收藏这个异界需要革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