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云在金城办公,安抚了当地的商会外,开始发出檄,招揽原商贾与胡商在西北诸郡的大城内,设立商铺,新策也规定建立自由坊市,前期税率提得不高,用后的话讲,叫招商引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在民生方面,对于每年有七十岁以上老人者,每月口粮会有补助,八十岁者,给的口粮更多一些,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因为古代医疗设施差,天灾人祸多,所以,能活上七十者并不多,有句古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活到七十岁自古都稀少。
这样做,很大成分是为了拉拢民心,送出一部分粮食,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老人得到了实惠,他们教育子孙就会偏向罗成这边,古人重孝道,对长辈很尊敬,自然对罗成理政治民的印象就好。
再说虽都有年迈的时候,百姓看到了在罗成治理下,以后老有所养,不必担心饿死,心更有踏实感,都私下希望罗成能够称王,就在西北不走了,这样他们可以一直享受这种好政策。
这笔粮草和钱财从哪里来?牵扯到地方财政、帅府财政收支问题,乱打仗,养兵养马都需要大笔开销,许多势力都向民掠夺,不会反哺给百姓。
罗昭云与杜如晦、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商讨,目前西北八郡,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和山林,耕种地少,而且多干旱、风沙带,像西海郡、西平、浇河等郡,只有绿洲能够耕作。
“每个郡、每个县城都需要有官田,粮食要自给自足,官吏的俸禄,一半用粮食,一半用钱币,然后再分一些土地,让家仆耕作,保证西北官吏的收入水准,不能大富,但也不可清贫。”
“另外,军队划分成乡府兵、武备军、远征军三种类型,乡府兵,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家乡,驻扎郡府的守城兵,每个郡都设立一支郡府兵,县里的乡兵,人数配比合理,平时负责守城,镇压小型叛乱,剿灭地方盗贼团伙,包括军屯等。”
“武备军通过募兵形式,组合在一的大军,大多为新军,一年以下储备军,开设立几个军区,管辖武备军。至于远征军,就是要随军不断东进的精锐人马。这种分配,暂时符合动乱时期,战争频繁的阶段,等安定下来,再按照朝廷制度重新安置兵马。”
众人点头,同意少帅的意见,因为分析到位,符合当前形势。
罗昭云又道:“另外,由于乱到来,这几年肯定会有诸多战事,我军管辖西北,镇抚一方,平时对军事情报、军事作战谋划等,有个严密的组织,所以,本帅打算设立一个临时的枢密院,挑选数人入职,共研大事,这几人权力有分工,都属于枢密院的军机大臣。”
这枢密院,始于唐朝,盛于五代,宋辽元皆有沿用,明清时废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代皆使用,有它的意义所在。
罗昭云打算成立一个枢密院组织,负责军机大事的讨论,这样组织运作来,不必他事事躬亲,也不必担心交给某个人,名不正言不顺,而且相互妒忌或推诿,把它组织化,制度化,有利于责任担当和军事管理。
最后经过一番讨论,暂选五人,分别是郭孝恪、杜如晦、程名振、褚遂良、于志宁。
程名振正在地方为官历练,如今被挑选出来,委以重用。
至于李靖、侯君集、薛万仞等人,都是统军元帅、大将,有调兵权,就不适合再认枢密院额度职务了。
长孙无忌则主要在民政方面,以后是做宰相、尚书的料子,罗昭云每月把他列入其。
“日后本将军带军出征,枢密院至少要留下三人,在后方运作,调配各郡兵马、粮草事宜,另外两人,随我出征。”
“明白!”诸人点头,觉得这样安排符合实际需求,非常稳妥。
罗昭云进一步分工道:“军械兵器、战马、军粮、武将考核、军功奖赏等,以后都需要枢密院来负责,有调兵遣将权力,却无指挥权。各地将军有带兵指挥权,无调兵权,去往何地,需要听枢密院调度。”
就在这时,白虎节堂外,有侍卫急促道:“元帅,有紧急军情到。”
罗昭云闻言,喝道:“递进来。”
门口带刀侍卫,从一名边戍斥候手,拿过军情折子,大步进入堂内,呈递上去。
罗昭云接过之后,眼神一紧,脸色不变,语气转冷道:“吐蕃出动了五万大军,向河源、临眺两郡发攻击,麦季才兵力有限,在边戍之地吃了败仗,正在后撤,需要大军前往支援,抗衡吐蕃来犯。”
杜如晦道:“元帅,这个节骨眼儿上,正是我们考虑东进的时刻,吐蕃来犯,会拖住我军,影响下一步战略。”
褚遂良在旁哼道:“吐蕃不断壮大,吞了半个吐谷浑,现在要入侵西北,野心不小。”
“根据情报,吐蕃国有一位年轻国师,噶尔东赞,颇有韬略,谋计甚多,由他在账内运筹帷幄,这场仗不容易打。”罗昭云通过燕琅阁,提取就知晓了吐蕃国内的情况,这个噶尔东赞,就是在历史上,吐蕃国也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禄东赞。
于志宁提出疑问:“那该派何人出征,目前军唯有侯君集、郭孝恪、薛万仞三位将军的威望,可以统领五万人马以上的资历,其它将军,还不能独当一面。”
罗昭云犹豫片刻,最终开口道:“由我亲自统兵出征吧,这场仗,我们输不,否则,攒来的威望都会垮掉,而且,兵力招募、训练来不易,如果兵败,五六万兵马葬送掉,太过可惜,由我亲自出兵,务必打痛吐蕃,让他们老实几年,至少等我们入住原后,找机会掉过头再彻底收拾一番吐蕃国。”
“元帅若亲自出征,那肯定能够战胜吐蕃!”几人不是恭维,还是都觉得少帅带兵是强项,少有败绩,对他有自信。
同时,在民生方面,对于每年有七十岁以上老人者,每月口粮会有补助,八十岁者,给的口粮更多一些,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因为古代医疗设施差,天灾人祸多,所以,能活上七十者并不多,有句古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活到七十岁自古都稀少。
这样做,很大成分是为了拉拢民心,送出一部分粮食,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老人得到了实惠,他们教育子孙就会偏向罗成这边,古人重孝道,对长辈很尊敬,自然对罗成理政治民的印象就好。
再说虽都有年迈的时候,百姓看到了在罗成治理下,以后老有所养,不必担心饿死,心更有踏实感,都私下希望罗成能够称王,就在西北不走了,这样他们可以一直享受这种好政策。
这笔粮草和钱财从哪里来?牵扯到地方财政、帅府财政收支问题,乱打仗,养兵养马都需要大笔开销,许多势力都向民掠夺,不会反哺给百姓。
罗昭云与杜如晦、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商讨,目前西北八郡,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和山林,耕种地少,而且多干旱、风沙带,像西海郡、西平、浇河等郡,只有绿洲能够耕作。
“每个郡、每个县城都需要有官田,粮食要自给自足,官吏的俸禄,一半用粮食,一半用钱币,然后再分一些土地,让家仆耕作,保证西北官吏的收入水准,不能大富,但也不可清贫。”
“另外,军队划分成乡府兵、武备军、远征军三种类型,乡府兵,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家乡,驻扎郡府的守城兵,每个郡都设立一支郡府兵,县里的乡兵,人数配比合理,平时负责守城,镇压小型叛乱,剿灭地方盗贼团伙,包括军屯等。”
“武备军通过募兵形式,组合在一的大军,大多为新军,一年以下储备军,开设立几个军区,管辖武备军。至于远征军,就是要随军不断东进的精锐人马。这种分配,暂时符合动乱时期,战争频繁的阶段,等安定下来,再按照朝廷制度重新安置兵马。”
众人点头,同意少帅的意见,因为分析到位,符合当前形势。
罗昭云又道:“另外,由于乱到来,这几年肯定会有诸多战事,我军管辖西北,镇抚一方,平时对军事情报、军事作战谋划等,有个严密的组织,所以,本帅打算设立一个临时的枢密院,挑选数人入职,共研大事,这几人权力有分工,都属于枢密院的军机大臣。”
这枢密院,始于唐朝,盛于五代,宋辽元皆有沿用,明清时废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代皆使用,有它的意义所在。
罗昭云打算成立一个枢密院组织,负责军机大事的讨论,这样组织运作来,不必他事事躬亲,也不必担心交给某个人,名不正言不顺,而且相互妒忌或推诿,把它组织化,制度化,有利于责任担当和军事管理。
最后经过一番讨论,暂选五人,分别是郭孝恪、杜如晦、程名振、褚遂良、于志宁。
程名振正在地方为官历练,如今被挑选出来,委以重用。
至于李靖、侯君集、薛万仞等人,都是统军元帅、大将,有调兵权,就不适合再认枢密院额度职务了。
长孙无忌则主要在民政方面,以后是做宰相、尚书的料子,罗昭云每月把他列入其。
“日后本将军带军出征,枢密院至少要留下三人,在后方运作,调配各郡兵马、粮草事宜,另外两人,随我出征。”
“明白!”诸人点头,觉得这样安排符合实际需求,非常稳妥。
罗昭云进一步分工道:“军械兵器、战马、军粮、武将考核、军功奖赏等,以后都需要枢密院来负责,有调兵遣将权力,却无指挥权。各地将军有带兵指挥权,无调兵权,去往何地,需要听枢密院调度。”
就在这时,白虎节堂外,有侍卫急促道:“元帅,有紧急军情到。”
罗昭云闻言,喝道:“递进来。”
门口带刀侍卫,从一名边戍斥候手,拿过军情折子,大步进入堂内,呈递上去。
罗昭云接过之后,眼神一紧,脸色不变,语气转冷道:“吐蕃出动了五万大军,向河源、临眺两郡发攻击,麦季才兵力有限,在边戍之地吃了败仗,正在后撤,需要大军前往支援,抗衡吐蕃来犯。”
杜如晦道:“元帅,这个节骨眼儿上,正是我们考虑东进的时刻,吐蕃来犯,会拖住我军,影响下一步战略。”
褚遂良在旁哼道:“吐蕃不断壮大,吞了半个吐谷浑,现在要入侵西北,野心不小。”
“根据情报,吐蕃国有一位年轻国师,噶尔东赞,颇有韬略,谋计甚多,由他在账内运筹帷幄,这场仗不容易打。”罗昭云通过燕琅阁,提取就知晓了吐蕃国内的情况,这个噶尔东赞,就是在历史上,吐蕃国也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禄东赞。
于志宁提出疑问:“那该派何人出征,目前军唯有侯君集、郭孝恪、薛万仞三位将军的威望,可以统领五万人马以上的资历,其它将军,还不能独当一面。”
罗昭云犹豫片刻,最终开口道:“由我亲自统兵出征吧,这场仗,我们输不,否则,攒来的威望都会垮掉,而且,兵力招募、训练来不易,如果兵败,五六万兵马葬送掉,太过可惜,由我亲自出兵,务必打痛吐蕃,让他们老实几年,至少等我们入住原后,找机会掉过头再彻底收拾一番吐蕃国。”
“元帅若亲自出征,那肯定能够战胜吐蕃!”几人不是恭维,还是都觉得少帅带兵是强项,少有败绩,对他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