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推崇的原因
“那阿一,你对于这本书的推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祝守一听了是想了想,随即是笑着给出了他的答案:“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吧。”
事实上,祝守一觉得自己以前也是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的。
祝守一觉得86版西游记这电视剧大概从上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就没在看过,虽然因为小学时每年暑假重播把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得牢牢的,但因为隔的时间太久、祝守一又比小学那会儿多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那么有一段时间祝守一再看《西游记》时,忽然对这部电视剧甚至小说原文产生了一些“新”想法。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祝守一只喜欢看孙悟空打妖怪;每次看到他历尽千辛万苦把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白胖和尚从穷凶极恶的妖精手里解救出来时,祝守一就又一次沐浴在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当中,讲真,有被爽到,以至于祝守一八岁那年暑假在家里追《西游记》追得神魂颠倒之际、电视台信号突然断了,坐在沙发上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大喊“八戒没有了!”
此一名场面给祝守一爸妈以及邻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之所以写上面那段,一是要称赞一下八零年代电视剧制作者的审美水平到现在都不过时,在五毛不到的烂特效加持下能拍出那般精彩、紧紧抓住人心理的电视剧着实不易,另外就是这电视剧——或者说,小说本身——能够穿越几百年的光荫依然能引起早就脱离小说创作历史背景的读者或观众的共鸣,这应该归功于《西游记》这部小说本身永恒的艺术价值——在今天的祝守一看来,《西游记》绝不仅仅是一部明代神魔小说,因为其描绘的神、佛、魔、怪、人一体的世界早就超越了明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和21世纪的今天产生共鸣或者互动。更夸张点说,《西游记》在某个层面上,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隐喻。
为什么说《西游记》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隐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小说里世界的构成谈起。
总体而言,《西游记》中的世界是由四部分构成的——神仙世界、佛世界、人世界和妖魔世界。虽然这四个世界同时存在于同一物理空间内,但支配每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却是不一样的。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则显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赤裸裸的工具理性至上,所以每一伙儿大妖小妖都得有个妖怪头儿,无论是金角银角大王还是红孩儿,反正就是得按照强弱来论资排辈。而相比于妖魔鬼怪,我们的胖和尚唐三藏简直就是弱不禁风,所以大部分妖怪都想通过绝对优势力量去抢夺唐僧、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长生不老。这是妖魔鬼怪世界的法则。
至于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则——其实并没有比支配妖魔鬼怪世界的好多少,如果说“好”的那部分在哪,我只能说,神仙们的颜比妖怪们更符合主流审美,而且大家名字都很庄重,没有妖怪的江湖气,另外就是穿得比较好。虽然神仙们每日里衣冠楚楚地在天上瑶台饮酒及不知道干嘛,但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则和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则其实也只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纱而已。神仙世界说白了也是个弱肉强食、崇尚丛林法则与工具理性的世界。显然,在这看似风度翩翩、温情脉脉的世界里,衣冠楚楚之下依然是对强大法力的崇拜。
所以,当孙猴儿想要定海神针作为武器时,因为他能拔得出神针并把龙宫搅合得五迷三道,所以龙王不得不把定海神针赠予了他。而且,虽然支配神仙世界和妖魔世界的法则都是丛林法则,但妖魔们想要什么就直接露出一副“老子就要吃唐僧肉”的嘴脸,非常直白,而神仙们则显得虚伪得多——为了哄念书不多、文化不高的孙猴儿就给了他个弼马温做,最后导致被大闹了天宫的下场,属实活该——所以,相比于妖怪,神仙们更加可恶。
那么祝守一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在灿若星汉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它为何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西游记》成书于十六世纪的明朝中叶,作者吴承恩,讲述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如果算上白龙马,则为师徒五人)西行求法的故事。
唐僧取经,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而唐代以后,玄奘西行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逐渐变得亦真亦幻、丰富离奇。明代中期成书的《西游记》以玄奘求法故事为基础,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奇幻多姿、趣味横生的情节。《西游记》一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中国文化十分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而取经缘起于如来佛普度众生的一念。如来看四大部洲,只有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于是动念要寻找一个大根器之人,让他经历千辛万苦,到西天“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观音菩萨领命,果然寻找到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五人同时修成正果。
话说唐僧师徒,各有来历。唐僧前生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名唤金蝉子。因听法时打瞌睡,犯了轻慢佛法之罪,被贬下凡尘,托生成唐玄奘。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花果山水帘洞的石猴,因感人生无常,前往西牛贺州拜道家祖师修习长生不老之术,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后来因为争斗之心不除,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猪八戒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没想到走错了道路,投在母猪胎里,变成长嘴大耳的丑陋模样。
沙和尚本是灵霄殿下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大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玉帝把他贬下界来,在流沙河遭受飞剑贯胸的惩罚,忍饥耐寒、吃人度日。
那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之罪。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观音菩萨来东土寻求取经人之时,正是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请有道高僧,讲经说法,那高僧正是众望所归的玄奘和尚。观音菩萨化身成一个癞头和尚,点化玄奘,去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求取大乘佛法。于是太宗与玄奘结为兄弟,派遣玄奘去西天取经。
玄奘沿途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犯罪待斩的小白龙也化作一匹白马,充作唐僧的脚力。师徒五人,同心戮力,征服重重艰险,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圆满。
而祝守一觉得《西游记》之奇,奇在境界。和玄奘取经不同,《西游记》的故事跨越四大部洲、十方世界,不管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还是我佛如来的雷音宝刹;不管是四海龙宫,还是幽冥地府;不管是波涛滚滚的通天河,还是烈焰腾腾的火焰山;不管是女儿国,还是朱紫国,都成为取经者表演的舞台。其它雄奇、婉约、幽僻、险怪,种种境界,固无论矣。
《西游记》之奇,奇在情节。石猴本是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一块山石,说起出身,已然奇了。更奇的是,这石猴不满足于花果山的富贵荣华、水帘洞的无拘无束,竟然发心修道。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又在东海龙王的龙宫里取得可以如意变化的定海神珍铁,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火眼金睛,可以钻天入地、呼风唤雨,已然奇了。更奇的是,纵然这猴头神通广大,仍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美猴王有真假、唐僧有真假、雷音寺有真假,已然奇了。更奇的是,连在西天极乐世界求取的佛经也有真有假。其它车迟国斗法、五庄观窃参、子母河怀胎、木仙庵谈诗,种种奇情壮采、妙想天外,固无论矣。
《西游记》之奇,奇在人物。在《西游记》的世界里,不光有世上凡人,还有多到数不过来的神佛仙怪;神佛仙怪里,不光有佛家的如来、菩萨、罗汉、金刚,也有道家的玉帝、王母、老君、天王;不光有正神,也有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师徒五人里面,白龙化马已然奇了,更奇的是沙僧在流沙河吃人度日,一旦皈依正法,则吃苦耐劳、道心甚坚。猪八戒好吃懒做、色心不去,入赘高老庄,已然奇了,更奇的是孙悟空悟性奇高,善能降妖捉怪,以通天入地之能,一心保肉体凡胎的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奇之处,还是圣僧玄奘,一旦誓上西天,则九死不悔,虽然取经路上,处处都有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凭了四位高徒的扶持和各方神佛菩萨的保佑,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终于得上雷音,功德圆满。
那这当中有何玄机妙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读者欣赏的是《西游记》情节的热闹离奇,语言人物的诙谐风趣,但了解中国修炼文化的读者就不难发现,作为一部以修炼为主题的小说,《西游记》处处充满玄机妙理。
唐僧收悟空为徒之后,遇到的第一难就是六个剪径强人,“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个强盗,隐喻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打死六个强盗,意味着排除肉体感官给修炼人带来的干扰与烦恼。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对应着修炼人应该去掉的执着心。破除这些关和难,重要的不是消灭有形的妖魔鬼怪,而是修炼人内心的魔障。所以,八十一难当中,有些针对的是唐僧的怕心,有些针对的是悟空的争斗之心,有些针对的是八戒的贪、懒、色心。
第五十回,悟空出去化斋,唐僧、八戒、沙僧到了一处旧宅院,看到桌子上搭着几件纳锦背心儿。此时天气寒冷,八戒、沙僧忍不住诱惑,要“试试新,晤晤脊背”。没想到才将背心套上,霎时间背心就把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悟空历尽波折,方才请到太上老君,降伏了这只“金兕大王”——原来是太上老君的青牛。
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一伙山贼,唐僧怪他杀伤人命,念紧箍咒要赶他走。这时的悟空,已然起了嗔心。虽然经菩萨解劝,悟空答应回去保唐僧取经,但假悟空已经乘机到了唐僧身边,用金箍棒“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把唐僧压得昏晕过去。沙僧去花果山寻悟空要包袱,见悟空高坐石台之上,声称要自去西方拜佛求经。沙僧复去南海寻观音菩萨,到了菩萨处,却发现悟空亦在此等候。沙僧遂与悟空同回花果山,果见一“行者”坐在高台上,饮酒取乐。两个悟空一般无别,真假悟空拉拉扯扯、且行且斗,从花果山打到南海,从南海打到天庭,连托塔天王的照妖镜也分辨不出谁真谁假。最后还是如来佛祖,认出假悟空是与真悟空同像同音的六耳猕猴。
从修炼角度,这六耳猕猴到底是谁,并不难理解。悟空被唐僧训斥,嗔心大起,这六耳猕猴,恰是悟空嗔心魔性的体现。第五十八回回目,“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和回末诗的“神归心舍禅方定”,点出了假悟空实为真悟空的魔性幻化而来,能够“神归心舍”,假悟空自然就消失于无形了。
除了假悟空,师徒一行将要达到西天之时,又无端遭逢了“小雷音寺”之厄。第六十五回,取经人来到一座高山,其中宝刹,真个画栋雕梁、霞光瑞霭,除了悟空看出其中有些凶气,唐僧、八戒、沙僧,慌忙下拜,妖怪把师徒几人尽皆掳了去。最后还是弥勒佛出手,收伏了黄眉老怪,助唐僧师徒解了这一难。从修炼角度看,“小雷音寺”这一难,可以理解成修炼的法门有真有假,一直到修炼的最后一刻,都存在着对修炼人的考验。如果错入了歪门邪道,必然无法修成正果。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阿傩、伽叶两尊者向唐僧师徒索贿一段,最称解人难索。唐僧师徒历尽万苦千辛,终于来到西天雷音寺,阿傩、伽叶两尊者奉如来之命,带唐僧师徒到宝阁之中,拿取经卷。两尊者向唐僧索取人事(礼金)不成,传与他们无字之经。行者向如来告状,没想到佛祖也和两尊者一样口气: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两尊者带领四众复到珍楼宝阁之下,仍然向唐僧索取人事。唐僧无奈,只好命沙僧取出唐王所赐的紫金钵盂奉上。阿傩“把脸皮都羞皱了”,却“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这个情节,历来被人当作吴承恩的讽世之笔——连西天极乐世界也存在贪污纳贿的情事。其实,修炼人要把一切执著之心全都修去,才能功成圆满。唐僧对紫金钵盂的贪恋,其中既有贪财好物之心,又有对唐王的人情,而这些恰恰都是修炼人要修去的。如果不能把这些心一并修去,就是有漏的,就谈不上功德圆满。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遭逢的每一关每一难,都出自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精心安排。黄风怪是灵吉菩萨的灵山脚下一只得道的黄毛貂鼠,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回到天宫,玉帝叫他“带奉差操,有功复职”。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灵感大王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独角兕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黄眉老怪是弥勒佛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怪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大鹏雕是如来佛的舅舅。观音菩萨利用生命之间的因缘关系,既了却了生命之间的业债,又帮助唐僧师徒修心去业,修炼圆满。
《西游记》植根于华夏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诗词,全都大有深意,读者不应视为等闲轻轻放过。
这也是祝守一一直推崇的原因。
- 肉肉屋
祝守一听了是想了想,随即是笑着给出了他的答案:“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吧。”
事实上,祝守一觉得自己以前也是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的。
祝守一觉得86版西游记这电视剧大概从上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就没在看过,虽然因为小学时每年暑假重播把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得牢牢的,但因为隔的时间太久、祝守一又比小学那会儿多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那么有一段时间祝守一再看《西游记》时,忽然对这部电视剧甚至小说原文产生了一些“新”想法。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祝守一只喜欢看孙悟空打妖怪;每次看到他历尽千辛万苦把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白胖和尚从穷凶极恶的妖精手里解救出来时,祝守一就又一次沐浴在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当中,讲真,有被爽到,以至于祝守一八岁那年暑假在家里追《西游记》追得神魂颠倒之际、电视台信号突然断了,坐在沙发上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大喊“八戒没有了!”
此一名场面给祝守一爸妈以及邻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之所以写上面那段,一是要称赞一下八零年代电视剧制作者的审美水平到现在都不过时,在五毛不到的烂特效加持下能拍出那般精彩、紧紧抓住人心理的电视剧着实不易,另外就是这电视剧——或者说,小说本身——能够穿越几百年的光荫依然能引起早就脱离小说创作历史背景的读者或观众的共鸣,这应该归功于《西游记》这部小说本身永恒的艺术价值——在今天的祝守一看来,《西游记》绝不仅仅是一部明代神魔小说,因为其描绘的神、佛、魔、怪、人一体的世界早就超越了明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和21世纪的今天产生共鸣或者互动。更夸张点说,《西游记》在某个层面上,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隐喻。
为什么说《西游记》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隐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小说里世界的构成谈起。
总体而言,《西游记》中的世界是由四部分构成的——神仙世界、佛世界、人世界和妖魔世界。虽然这四个世界同时存在于同一物理空间内,但支配每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却是不一样的。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则显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赤裸裸的工具理性至上,所以每一伙儿大妖小妖都得有个妖怪头儿,无论是金角银角大王还是红孩儿,反正就是得按照强弱来论资排辈。而相比于妖魔鬼怪,我们的胖和尚唐三藏简直就是弱不禁风,所以大部分妖怪都想通过绝对优势力量去抢夺唐僧、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长生不老。这是妖魔鬼怪世界的法则。
至于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则——其实并没有比支配妖魔鬼怪世界的好多少,如果说“好”的那部分在哪,我只能说,神仙们的颜比妖怪们更符合主流审美,而且大家名字都很庄重,没有妖怪的江湖气,另外就是穿得比较好。虽然神仙们每日里衣冠楚楚地在天上瑶台饮酒及不知道干嘛,但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则和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则其实也只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纱而已。神仙世界说白了也是个弱肉强食、崇尚丛林法则与工具理性的世界。显然,在这看似风度翩翩、温情脉脉的世界里,衣冠楚楚之下依然是对强大法力的崇拜。
所以,当孙猴儿想要定海神针作为武器时,因为他能拔得出神针并把龙宫搅合得五迷三道,所以龙王不得不把定海神针赠予了他。而且,虽然支配神仙世界和妖魔世界的法则都是丛林法则,但妖魔们想要什么就直接露出一副“老子就要吃唐僧肉”的嘴脸,非常直白,而神仙们则显得虚伪得多——为了哄念书不多、文化不高的孙猴儿就给了他个弼马温做,最后导致被大闹了天宫的下场,属实活该——所以,相比于妖怪,神仙们更加可恶。
那么祝守一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在灿若星汉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它为何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西游记》成书于十六世纪的明朝中叶,作者吴承恩,讲述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如果算上白龙马,则为师徒五人)西行求法的故事。
唐僧取经,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而唐代以后,玄奘西行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逐渐变得亦真亦幻、丰富离奇。明代中期成书的《西游记》以玄奘求法故事为基础,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奇幻多姿、趣味横生的情节。《西游记》一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中国文化十分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而取经缘起于如来佛普度众生的一念。如来看四大部洲,只有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于是动念要寻找一个大根器之人,让他经历千辛万苦,到西天“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观音菩萨领命,果然寻找到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五人同时修成正果。
话说唐僧师徒,各有来历。唐僧前生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名唤金蝉子。因听法时打瞌睡,犯了轻慢佛法之罪,被贬下凡尘,托生成唐玄奘。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花果山水帘洞的石猴,因感人生无常,前往西牛贺州拜道家祖师修习长生不老之术,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后来因为争斗之心不除,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猪八戒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没想到走错了道路,投在母猪胎里,变成长嘴大耳的丑陋模样。
沙和尚本是灵霄殿下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大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玉帝把他贬下界来,在流沙河遭受飞剑贯胸的惩罚,忍饥耐寒、吃人度日。
那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之罪。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观音菩萨来东土寻求取经人之时,正是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请有道高僧,讲经说法,那高僧正是众望所归的玄奘和尚。观音菩萨化身成一个癞头和尚,点化玄奘,去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求取大乘佛法。于是太宗与玄奘结为兄弟,派遣玄奘去西天取经。
玄奘沿途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犯罪待斩的小白龙也化作一匹白马,充作唐僧的脚力。师徒五人,同心戮力,征服重重艰险,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圆满。
而祝守一觉得《西游记》之奇,奇在境界。和玄奘取经不同,《西游记》的故事跨越四大部洲、十方世界,不管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还是我佛如来的雷音宝刹;不管是四海龙宫,还是幽冥地府;不管是波涛滚滚的通天河,还是烈焰腾腾的火焰山;不管是女儿国,还是朱紫国,都成为取经者表演的舞台。其它雄奇、婉约、幽僻、险怪,种种境界,固无论矣。
《西游记》之奇,奇在情节。石猴本是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一块山石,说起出身,已然奇了。更奇的是,这石猴不满足于花果山的富贵荣华、水帘洞的无拘无束,竟然发心修道。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又在东海龙王的龙宫里取得可以如意变化的定海神珍铁,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火眼金睛,可以钻天入地、呼风唤雨,已然奇了。更奇的是,纵然这猴头神通广大,仍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美猴王有真假、唐僧有真假、雷音寺有真假,已然奇了。更奇的是,连在西天极乐世界求取的佛经也有真有假。其它车迟国斗法、五庄观窃参、子母河怀胎、木仙庵谈诗,种种奇情壮采、妙想天外,固无论矣。
《西游记》之奇,奇在人物。在《西游记》的世界里,不光有世上凡人,还有多到数不过来的神佛仙怪;神佛仙怪里,不光有佛家的如来、菩萨、罗汉、金刚,也有道家的玉帝、王母、老君、天王;不光有正神,也有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师徒五人里面,白龙化马已然奇了,更奇的是沙僧在流沙河吃人度日,一旦皈依正法,则吃苦耐劳、道心甚坚。猪八戒好吃懒做、色心不去,入赘高老庄,已然奇了,更奇的是孙悟空悟性奇高,善能降妖捉怪,以通天入地之能,一心保肉体凡胎的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奇之处,还是圣僧玄奘,一旦誓上西天,则九死不悔,虽然取经路上,处处都有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凭了四位高徒的扶持和各方神佛菩萨的保佑,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终于得上雷音,功德圆满。
那这当中有何玄机妙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读者欣赏的是《西游记》情节的热闹离奇,语言人物的诙谐风趣,但了解中国修炼文化的读者就不难发现,作为一部以修炼为主题的小说,《西游记》处处充满玄机妙理。
唐僧收悟空为徒之后,遇到的第一难就是六个剪径强人,“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个强盗,隐喻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打死六个强盗,意味着排除肉体感官给修炼人带来的干扰与烦恼。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对应着修炼人应该去掉的执着心。破除这些关和难,重要的不是消灭有形的妖魔鬼怪,而是修炼人内心的魔障。所以,八十一难当中,有些针对的是唐僧的怕心,有些针对的是悟空的争斗之心,有些针对的是八戒的贪、懒、色心。
第五十回,悟空出去化斋,唐僧、八戒、沙僧到了一处旧宅院,看到桌子上搭着几件纳锦背心儿。此时天气寒冷,八戒、沙僧忍不住诱惑,要“试试新,晤晤脊背”。没想到才将背心套上,霎时间背心就把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悟空历尽波折,方才请到太上老君,降伏了这只“金兕大王”——原来是太上老君的青牛。
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一伙山贼,唐僧怪他杀伤人命,念紧箍咒要赶他走。这时的悟空,已然起了嗔心。虽然经菩萨解劝,悟空答应回去保唐僧取经,但假悟空已经乘机到了唐僧身边,用金箍棒“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把唐僧压得昏晕过去。沙僧去花果山寻悟空要包袱,见悟空高坐石台之上,声称要自去西方拜佛求经。沙僧复去南海寻观音菩萨,到了菩萨处,却发现悟空亦在此等候。沙僧遂与悟空同回花果山,果见一“行者”坐在高台上,饮酒取乐。两个悟空一般无别,真假悟空拉拉扯扯、且行且斗,从花果山打到南海,从南海打到天庭,连托塔天王的照妖镜也分辨不出谁真谁假。最后还是如来佛祖,认出假悟空是与真悟空同像同音的六耳猕猴。
从修炼角度,这六耳猕猴到底是谁,并不难理解。悟空被唐僧训斥,嗔心大起,这六耳猕猴,恰是悟空嗔心魔性的体现。第五十八回回目,“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和回末诗的“神归心舍禅方定”,点出了假悟空实为真悟空的魔性幻化而来,能够“神归心舍”,假悟空自然就消失于无形了。
除了假悟空,师徒一行将要达到西天之时,又无端遭逢了“小雷音寺”之厄。第六十五回,取经人来到一座高山,其中宝刹,真个画栋雕梁、霞光瑞霭,除了悟空看出其中有些凶气,唐僧、八戒、沙僧,慌忙下拜,妖怪把师徒几人尽皆掳了去。最后还是弥勒佛出手,收伏了黄眉老怪,助唐僧师徒解了这一难。从修炼角度看,“小雷音寺”这一难,可以理解成修炼的法门有真有假,一直到修炼的最后一刻,都存在着对修炼人的考验。如果错入了歪门邪道,必然无法修成正果。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阿傩、伽叶两尊者向唐僧师徒索贿一段,最称解人难索。唐僧师徒历尽万苦千辛,终于来到西天雷音寺,阿傩、伽叶两尊者奉如来之命,带唐僧师徒到宝阁之中,拿取经卷。两尊者向唐僧索取人事(礼金)不成,传与他们无字之经。行者向如来告状,没想到佛祖也和两尊者一样口气: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两尊者带领四众复到珍楼宝阁之下,仍然向唐僧索取人事。唐僧无奈,只好命沙僧取出唐王所赐的紫金钵盂奉上。阿傩“把脸皮都羞皱了”,却“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这个情节,历来被人当作吴承恩的讽世之笔——连西天极乐世界也存在贪污纳贿的情事。其实,修炼人要把一切执著之心全都修去,才能功成圆满。唐僧对紫金钵盂的贪恋,其中既有贪财好物之心,又有对唐王的人情,而这些恰恰都是修炼人要修去的。如果不能把这些心一并修去,就是有漏的,就谈不上功德圆满。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遭逢的每一关每一难,都出自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精心安排。黄风怪是灵吉菩萨的灵山脚下一只得道的黄毛貂鼠,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回到天宫,玉帝叫他“带奉差操,有功复职”。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灵感大王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独角兕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黄眉老怪是弥勒佛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怪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大鹏雕是如来佛的舅舅。观音菩萨利用生命之间的因缘关系,既了却了生命之间的业债,又帮助唐僧师徒修心去业,修炼圆满。
《西游记》植根于华夏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诗词,全都大有深意,读者不应视为等闲轻轻放过。
这也是祝守一一直推崇的原因。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