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最害怕空气突然安静。
做主播、靠嘴皮子养家糊口的朱厚照不在此列。
位列官衙主官、官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们也不在此列。甚至他们面临“顶头上司亲耳听到背后议论”的社死现场,依旧能面不改色、不知悔改。
朱厚照不信邪,双手抱胸死死盯着众人瞧。他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直播翻车现场,终脱胎换骨练成唾面自干的厚脸皮技能。哪怕是这样,在别人当面拆穿谎话时也会心里慌一下。
刘健为首的官员沉默是金。等待朱厚照主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场面就这样沉寂了下来。文华殿广场上大眼瞪小眼,谁都没开口说话。
在宫里值守的大汉将军来了三拨。即是职责所在,也是好奇心驱使。到底会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呢?
升任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李清站在文华门向内张望:“我家几个儿子踢天弄井、上房揭瓦、调皮捣蛋。但只要我回去一瞪眼,各个像鹌鹑一样。你们瞧刘首辅等大人们怒目切齿,太子殿下眼皮子都没眺一下。太子龙威以成,大人们压不住了!”
“总算知道太子为何要摄政而不是监国了。‘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如王莽者,是为皇帝自隐也。’”抱着一堆书的王华凑在李清身后道。
李清闻言一脸无奈:“王大人,这话换个朝代说,您这官也就到头了。”
李清无时无刻不在拍朱厚照马屁,因为他想调往太子府。乾清宫重建至少需要一年,宫里的防卫体系已经从皇宫蔓延至城门,他在宫里无所事事。去哈密东天山赚战功,能有机会封爵。把太子哄开心了,说不得能到调令。
在王鏊成为詹事府詹事、吏部右侍郎之后,翰林学士王华被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成为太子的专职文吏。太子摄政,詹事府官员并没有大肆调往六部等重要部分。太子更喜欢让他们干一些基础的事。比如王华,就在参与编纂《大明会典》。
王华是成化年的状元,其长子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大明每三年出一个状元,但状元的儿子能中进士的不多。同时王守仁的能力在新科进士中又很出名。弘治帝看中了王华教育孩子的能力,想让王华改一改朱厚照怼天怼地的躁脾气。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王华接了个苦差事。弘治帝中风,王华歇了掰正朱厚照性子的心思。见识了太子与肱股之臣们对峙的名场面,王华庆幸自己识时务。当初他就觉得太子坚持摄政的背后意义不简单。
“既然心知肚明,就别杵在这浪费双方时间。”最后是朱厚照败下阵来。本着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厚脸皮给老顽固们让步了。
刘健上前一步质问:“殿下可知皇家无家事?!婚事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相授受不可取。”
礼节上让步可以,打嘴仗没有谦让一说。朱厚照反问:“大明和鞑靼之间能属于家事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大明的礼节。想要娶别人辛苦养大的女儿,入乡随俗是根本。彰显对对方的重视。”
刘健气得甩袖:“诡辩!”
“诸位来找本王要解释。本王给了。刘首辅认为是‘诡辩’,本王还认为刘首辅倚老卖老!”
“若达延汗同意嫁女又如何?”马文升接档刘健站出来问。
朱厚照大言不惭:“本王直接写信给图鲁勒图格根公主表达爱慕。若是公主有意,才轮到达延汗出场。”
朱厚照的信肯定会送到达延汗手里。没达延汗的允许,公主怎敢私相授受!不是顾忌风俗,而是政治。
谈政治,是老臣们的主场。朱厚照不会让自己处于劣势。求婚书是他一拍脑袋决定下的,除了丢他自个儿的面子,没实质性坏处。在封建男权社会,婚事上吃亏的只可能是女方。他把球踢给达延汗,需要头秃的是达延汗!
马文升气得脸红脖子粗。在场的有傻子吗?这话谁信!就没见过如此无赖之人!
刘大夏把话题引到正事上:“如果鞑靼有意与我朝联姻,殿下会中止哈密冲突吗?”
“怎么可能!历史上没少老丈人抢女婿家业的例子。不把达延汗打服,联姻是祸不是福。打服了达延汗,就算让鳏夫达延汗入赘大明都行。”朱厚照一拍脑门,“本王还有没嫁人的姑姑吗?”
这话回的刘大夏服气。
这话也证实求婚书是实打实的离间计。得知大明太子有意要和达延汗联姻,满速儿、瓦剌、巴步岱肯定会起疑心。
“若鞑靼意动。臣等定不拦着殿下!”刘健气道。
兵者诡道也。太子若事前与他们沟通,他们能理解,不必大动干戈地跑来质问。
太子偏偏要瞒着他们!刘健最气不过这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他次次都是事后收到消息。刘健非常后悔,当初就不应该同意成立太子府!太子明明能名正言顺执掌朝纲,偏要弄出一个小朝廷!还竟做出一些挑战他神经的事。
朱厚照猛摇头:“那可不成!哪怕诸位爱卿心里不反对,在朝堂上也要装出强烈反对的姿态!让达延汗见识到本王渴望北方安定的强烈意愿。‘尧幽囚,舜野死’都能被被当时官员描绘成圣贤明君。要求诸位爱卿们合力把本王打造成忧国忧民、爱民如子的高大光辉形象,不过分吧?”
现场一片吸气声。
刘健觉得,他的宰相肚已经能撑船了。
李清瞠目结舌,思来想去没想到什么言语能夸赞这段话。偷偷招呼手下的大汉将军们离开。
王华摇头失笑。向来都是君王做错事臣子担责。太子只不过把话挑明了而已。脾气急躁、怼天怼地的太子,小小年纪过于通透了些,不屑于人情世故。其实,挺好相处的。
“殿下,宋濂所著的《孝慈录》是否要收录《大明会典》中?”王华及时上前,生怕太子当场气死几个老臣。
朱厚照奇道:“朝廷礼仪多为宋濂制定,只要有关典章规范书籍,都收录进去。不用特意询问本王。”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书朱厚照无聊时翻过。
“殿下,宋濂被扯入胡惟庸案。”王华小声提醒。
朱厚照唔了一声,想了想,“经过那么多年,是非曲直已有论断了吧?着三法司、锦衣卫联手调查。若宋濂是冤枉的,赐谥号、恢复其官职。”
“臣替太史公谢太子!”王华兴奋地大吼一声。
朱厚照挥挥手把人打发走了。
被气得倒仰的刘健突然之间消气了。冷着脸、背着手离开。
太子的话只能走肺不能走心!走心,容易早亡。
习惯就好!
做主播、靠嘴皮子养家糊口的朱厚照不在此列。
位列官衙主官、官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们也不在此列。甚至他们面临“顶头上司亲耳听到背后议论”的社死现场,依旧能面不改色、不知悔改。
朱厚照不信邪,双手抱胸死死盯着众人瞧。他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直播翻车现场,终脱胎换骨练成唾面自干的厚脸皮技能。哪怕是这样,在别人当面拆穿谎话时也会心里慌一下。
刘健为首的官员沉默是金。等待朱厚照主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场面就这样沉寂了下来。文华殿广场上大眼瞪小眼,谁都没开口说话。
在宫里值守的大汉将军来了三拨。即是职责所在,也是好奇心驱使。到底会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呢?
升任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李清站在文华门向内张望:“我家几个儿子踢天弄井、上房揭瓦、调皮捣蛋。但只要我回去一瞪眼,各个像鹌鹑一样。你们瞧刘首辅等大人们怒目切齿,太子殿下眼皮子都没眺一下。太子龙威以成,大人们压不住了!”
“总算知道太子为何要摄政而不是监国了。‘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如王莽者,是为皇帝自隐也。’”抱着一堆书的王华凑在李清身后道。
李清闻言一脸无奈:“王大人,这话换个朝代说,您这官也就到头了。”
李清无时无刻不在拍朱厚照马屁,因为他想调往太子府。乾清宫重建至少需要一年,宫里的防卫体系已经从皇宫蔓延至城门,他在宫里无所事事。去哈密东天山赚战功,能有机会封爵。把太子哄开心了,说不得能到调令。
在王鏊成为詹事府詹事、吏部右侍郎之后,翰林学士王华被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成为太子的专职文吏。太子摄政,詹事府官员并没有大肆调往六部等重要部分。太子更喜欢让他们干一些基础的事。比如王华,就在参与编纂《大明会典》。
王华是成化年的状元,其长子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大明每三年出一个状元,但状元的儿子能中进士的不多。同时王守仁的能力在新科进士中又很出名。弘治帝看中了王华教育孩子的能力,想让王华改一改朱厚照怼天怼地的躁脾气。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王华接了个苦差事。弘治帝中风,王华歇了掰正朱厚照性子的心思。见识了太子与肱股之臣们对峙的名场面,王华庆幸自己识时务。当初他就觉得太子坚持摄政的背后意义不简单。
“既然心知肚明,就别杵在这浪费双方时间。”最后是朱厚照败下阵来。本着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厚脸皮给老顽固们让步了。
刘健上前一步质问:“殿下可知皇家无家事?!婚事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相授受不可取。”
礼节上让步可以,打嘴仗没有谦让一说。朱厚照反问:“大明和鞑靼之间能属于家事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大明的礼节。想要娶别人辛苦养大的女儿,入乡随俗是根本。彰显对对方的重视。”
刘健气得甩袖:“诡辩!”
“诸位来找本王要解释。本王给了。刘首辅认为是‘诡辩’,本王还认为刘首辅倚老卖老!”
“若达延汗同意嫁女又如何?”马文升接档刘健站出来问。
朱厚照大言不惭:“本王直接写信给图鲁勒图格根公主表达爱慕。若是公主有意,才轮到达延汗出场。”
朱厚照的信肯定会送到达延汗手里。没达延汗的允许,公主怎敢私相授受!不是顾忌风俗,而是政治。
谈政治,是老臣们的主场。朱厚照不会让自己处于劣势。求婚书是他一拍脑袋决定下的,除了丢他自个儿的面子,没实质性坏处。在封建男权社会,婚事上吃亏的只可能是女方。他把球踢给达延汗,需要头秃的是达延汗!
马文升气得脸红脖子粗。在场的有傻子吗?这话谁信!就没见过如此无赖之人!
刘大夏把话题引到正事上:“如果鞑靼有意与我朝联姻,殿下会中止哈密冲突吗?”
“怎么可能!历史上没少老丈人抢女婿家业的例子。不把达延汗打服,联姻是祸不是福。打服了达延汗,就算让鳏夫达延汗入赘大明都行。”朱厚照一拍脑门,“本王还有没嫁人的姑姑吗?”
这话回的刘大夏服气。
这话也证实求婚书是实打实的离间计。得知大明太子有意要和达延汗联姻,满速儿、瓦剌、巴步岱肯定会起疑心。
“若鞑靼意动。臣等定不拦着殿下!”刘健气道。
兵者诡道也。太子若事前与他们沟通,他们能理解,不必大动干戈地跑来质问。
太子偏偏要瞒着他们!刘健最气不过这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他次次都是事后收到消息。刘健非常后悔,当初就不应该同意成立太子府!太子明明能名正言顺执掌朝纲,偏要弄出一个小朝廷!还竟做出一些挑战他神经的事。
朱厚照猛摇头:“那可不成!哪怕诸位爱卿心里不反对,在朝堂上也要装出强烈反对的姿态!让达延汗见识到本王渴望北方安定的强烈意愿。‘尧幽囚,舜野死’都能被被当时官员描绘成圣贤明君。要求诸位爱卿们合力把本王打造成忧国忧民、爱民如子的高大光辉形象,不过分吧?”
现场一片吸气声。
刘健觉得,他的宰相肚已经能撑船了。
李清瞠目结舌,思来想去没想到什么言语能夸赞这段话。偷偷招呼手下的大汉将军们离开。
王华摇头失笑。向来都是君王做错事臣子担责。太子只不过把话挑明了而已。脾气急躁、怼天怼地的太子,小小年纪过于通透了些,不屑于人情世故。其实,挺好相处的。
“殿下,宋濂所著的《孝慈录》是否要收录《大明会典》中?”王华及时上前,生怕太子当场气死几个老臣。
朱厚照奇道:“朝廷礼仪多为宋濂制定,只要有关典章规范书籍,都收录进去。不用特意询问本王。”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书朱厚照无聊时翻过。
“殿下,宋濂被扯入胡惟庸案。”王华小声提醒。
朱厚照唔了一声,想了想,“经过那么多年,是非曲直已有论断了吧?着三法司、锦衣卫联手调查。若宋濂是冤枉的,赐谥号、恢复其官职。”
“臣替太史公谢太子!”王华兴奋地大吼一声。
朱厚照挥挥手把人打发走了。
被气得倒仰的刘健突然之间消气了。冷着脸、背着手离开。
太子的话只能走肺不能走心!走心,容易早亡。
习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