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上被骂“蠢笨如猪”的朝臣们垂头丧气退朝。倒也不是被骂的抬不起头。从弘治十六年第一次朝会开始,他们挨骂的次数不胜枚举,早就习惯了。
再说了,太子每次骂人有理有据,他们找人抱怨还容易再被骂一次。做错事挨骂时,最好躺平任嘲。
“这银币……铸的真好看。”户部尚书韩文时而皱眉、时而苦笑,语气中满是苦涩。
假银锭案一出,他和户部官员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集思广益也没想出尽善尽美的应对办法。户部官员呈递上去的《铸币改革意见》,每一字都是心学。他们拼尽全力办不到的事,太子不动声色地办成了。
银币一面是字,一面是一枝傲雪的梅花。最小的一枚“壹钱”的银币只有大拇指指甲盖大小。在如此小的地方,同一枝丫上的9朵小梅花清晰可见。
如果单以银匠技术来说,银币上的花样并不算出众。可问题是每一枚都一样!没有一般铸币版面模糊的正常现象。每一枚都像母钱!
让民间银匠铺仿造一枚或许可以。大批量仿造,只怕工费都要比银币价格高。
刘健脸上毫无波澜。他看过一次精美的铜币花纹,私下找了匠人打听,传统铸母翻砂铸钱肯定无法铸出细致的花纹。在见识过热气球之后,本该不惊讶弘仁殿捣腾出的技艺,可每次都能让他失态。只是为何太子不拿出铜币呢?
“后天是皇上的万寿节,诸位多多注意,可别让人在万寿节当天闹出事情来。”刘健严正警告百官。
马文升当即拆台:“只怕很难。”
约束官员很简单。太子有任免官员的权利。当官的哪个屁股下真正干净,太子要罢免官员前会先让东厂收集证据。在铁证面前,内阁和吏部想保人也保不住。况且国子监有一堆等着做官的。
但大明文人很有个性。朝野内外不服朱厚照之人如过江之鲫。和鞑靼联姻以及假盐引的事,让部分德高望重的名师大儒提前来到京师。他们或是致仕老臣,或是众多官员的师长,他们这群人可不会乖乖听话。
“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马文升声音不大不小,周围留意动静的人都能听到。只是无法确定马文升骂的流氓是太子还是别人。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马文升这话说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心里。身兼詹事府詹事的王鏊收到无数白眼。王鏊表示很冤。太子绝对不是他们教导出来的。内监……算了,假盐引、假银锭还不知坑了多少宦官。
朝臣逗留在奉天门上没有散去。头顶有遮阳帐篷,晒不着他们。太子事多,经常为难大家。每每遇到难办的事,朝臣们在围在一起商议,回到各衙门关起门开小会,有了办事章程差事好办多了。
说实话,现在朝廷的办事效率比去年提升一倍以上。就这样太子还不满意!
也难怪太子要先增加俸禄再磨搓他们。
“有文化的流氓真可怕。”现场不知谁来了一句,立刻得到所有人的应和。
集体吐槽太子,是官员们为数不多、众志成城的光耀时刻。
“首辅大人,今日的报纸!”中书舍人高承庆快跑而来,心急如焚的把《京报》塞进刘健手里。
礼部尚书张升啧了一声:“卖报者今早没拿到《京报》,还以为今日停刊了。”
礼部是六部里的清水衙门,职权最小。朝廷有样学样刊发《大明报》,礼部把刊印《大明报》的差事从通政司手里抢走。胡御史致仕后,张升接手管理《大明报》。
云贵等偏远地区需要用空运才能提早把报纸送到。今日《京报》没有按时印发,暂停了热气球空运。导致搭顺风车的《大明报》堆积在空运场上。这期《大明报》有五篇署名文章抨击太子。张升不敢耽误发售。上朝前,张升批准花钱雇热气球送报。送一次云南府500两,跟抢钱一样!
“《科举利弊我之浅见》?”《京报》头版上只有一个标题。文章很长,占了满满两大版。
“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如今的科举、南北榜,朝廷取仕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科举为朝廷从民间遴选了一批有才能者,护卫着大明王朝。然……”
“靠一味读书选出来的进士真的能治国吗?外放地方,有多少进士老爷依靠师爷办差?官员有能力,造福一方。官员无能,一方百姓受难。”
“要在府试、会试中添加实务应用题删选不合适的人吗?”
“不可以!那样对没有条件增长见识的寒门子弟又何其公平?科举强于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地方,关键在于给寒门子弟同样的机会。”
“为何要寒门机会?朝廷博爱?不!是因为固有的权贵阶级容易滋生权臣和腐败,不利于王朝统治。新鲜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阶级。如同曾经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门子弟天生带有优势。有些人的起点,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达到的终点。有人统计过历次科举官宦子弟上榜人数吗?本王关注了,但为了国朝安定,为了让寒门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历代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规定商人子弟不可当官。本朝太祖贤明,取消了此条。商人有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子孙的学识远在寒门之上。商人子弟当官形成气候,就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官商一体了!”
“等到朝廷颁布的政令成为生意的时候,大明离亡国不远矣!远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隶粮荒历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区奉为救世英雄,可谁还记得饿死在街头的尸骨?哪怕是喊冤,万人声音比不过一介商人。”
“要制止商人子弟当官吗?不可!每一个大明子民都拥有改换门楣的资格。这是老朱家坚守的红线。”
“重回话题,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大都能力不足,该怎么办?”
“本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唯有卑微地倡议百官兢兢业业,儒家自上而下改革以适应时代变革。”
“最后质问《大明报》,到底是朝廷的报纸还是某些人的喉舌?你们的办报宗旨只是为了和《京报》唱对台戏?短视!”
“朱厚照亲笔,于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一鸡鸣时分。”
张升看完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
侮辱性极强!
再说了,太子每次骂人有理有据,他们找人抱怨还容易再被骂一次。做错事挨骂时,最好躺平任嘲。
“这银币……铸的真好看。”户部尚书韩文时而皱眉、时而苦笑,语气中满是苦涩。
假银锭案一出,他和户部官员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集思广益也没想出尽善尽美的应对办法。户部官员呈递上去的《铸币改革意见》,每一字都是心学。他们拼尽全力办不到的事,太子不动声色地办成了。
银币一面是字,一面是一枝傲雪的梅花。最小的一枚“壹钱”的银币只有大拇指指甲盖大小。在如此小的地方,同一枝丫上的9朵小梅花清晰可见。
如果单以银匠技术来说,银币上的花样并不算出众。可问题是每一枚都一样!没有一般铸币版面模糊的正常现象。每一枚都像母钱!
让民间银匠铺仿造一枚或许可以。大批量仿造,只怕工费都要比银币价格高。
刘健脸上毫无波澜。他看过一次精美的铜币花纹,私下找了匠人打听,传统铸母翻砂铸钱肯定无法铸出细致的花纹。在见识过热气球之后,本该不惊讶弘仁殿捣腾出的技艺,可每次都能让他失态。只是为何太子不拿出铜币呢?
“后天是皇上的万寿节,诸位多多注意,可别让人在万寿节当天闹出事情来。”刘健严正警告百官。
马文升当即拆台:“只怕很难。”
约束官员很简单。太子有任免官员的权利。当官的哪个屁股下真正干净,太子要罢免官员前会先让东厂收集证据。在铁证面前,内阁和吏部想保人也保不住。况且国子监有一堆等着做官的。
但大明文人很有个性。朝野内外不服朱厚照之人如过江之鲫。和鞑靼联姻以及假盐引的事,让部分德高望重的名师大儒提前来到京师。他们或是致仕老臣,或是众多官员的师长,他们这群人可不会乖乖听话。
“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马文升声音不大不小,周围留意动静的人都能听到。只是无法确定马文升骂的流氓是太子还是别人。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马文升这话说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心里。身兼詹事府詹事的王鏊收到无数白眼。王鏊表示很冤。太子绝对不是他们教导出来的。内监……算了,假盐引、假银锭还不知坑了多少宦官。
朝臣逗留在奉天门上没有散去。头顶有遮阳帐篷,晒不着他们。太子事多,经常为难大家。每每遇到难办的事,朝臣们在围在一起商议,回到各衙门关起门开小会,有了办事章程差事好办多了。
说实话,现在朝廷的办事效率比去年提升一倍以上。就这样太子还不满意!
也难怪太子要先增加俸禄再磨搓他们。
“有文化的流氓真可怕。”现场不知谁来了一句,立刻得到所有人的应和。
集体吐槽太子,是官员们为数不多、众志成城的光耀时刻。
“首辅大人,今日的报纸!”中书舍人高承庆快跑而来,心急如焚的把《京报》塞进刘健手里。
礼部尚书张升啧了一声:“卖报者今早没拿到《京报》,还以为今日停刊了。”
礼部是六部里的清水衙门,职权最小。朝廷有样学样刊发《大明报》,礼部把刊印《大明报》的差事从通政司手里抢走。胡御史致仕后,张升接手管理《大明报》。
云贵等偏远地区需要用空运才能提早把报纸送到。今日《京报》没有按时印发,暂停了热气球空运。导致搭顺风车的《大明报》堆积在空运场上。这期《大明报》有五篇署名文章抨击太子。张升不敢耽误发售。上朝前,张升批准花钱雇热气球送报。送一次云南府500两,跟抢钱一样!
“《科举利弊我之浅见》?”《京报》头版上只有一个标题。文章很长,占了满满两大版。
“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如今的科举、南北榜,朝廷取仕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科举为朝廷从民间遴选了一批有才能者,护卫着大明王朝。然……”
“靠一味读书选出来的进士真的能治国吗?外放地方,有多少进士老爷依靠师爷办差?官员有能力,造福一方。官员无能,一方百姓受难。”
“要在府试、会试中添加实务应用题删选不合适的人吗?”
“不可以!那样对没有条件增长见识的寒门子弟又何其公平?科举强于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地方,关键在于给寒门子弟同样的机会。”
“为何要寒门机会?朝廷博爱?不!是因为固有的权贵阶级容易滋生权臣和腐败,不利于王朝统治。新鲜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阶级。如同曾经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门子弟天生带有优势。有些人的起点,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达到的终点。有人统计过历次科举官宦子弟上榜人数吗?本王关注了,但为了国朝安定,为了让寒门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历代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规定商人子弟不可当官。本朝太祖贤明,取消了此条。商人有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子孙的学识远在寒门之上。商人子弟当官形成气候,就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官商一体了!”
“等到朝廷颁布的政令成为生意的时候,大明离亡国不远矣!远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隶粮荒历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区奉为救世英雄,可谁还记得饿死在街头的尸骨?哪怕是喊冤,万人声音比不过一介商人。”
“要制止商人子弟当官吗?不可!每一个大明子民都拥有改换门楣的资格。这是老朱家坚守的红线。”
“重回话题,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大都能力不足,该怎么办?”
“本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唯有卑微地倡议百官兢兢业业,儒家自上而下改革以适应时代变革。”
“最后质问《大明报》,到底是朝廷的报纸还是某些人的喉舌?你们的办报宗旨只是为了和《京报》唱对台戏?短视!”
“朱厚照亲笔,于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一鸡鸣时分。”
张升看完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
侮辱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