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如同潮水一般退去,段俨也没有派兵去追,李恪的近三千骑兵可是没动窝呢。
按照大唐帝国战争潜规则,武昌城一方出城,有掉落城外的本方守军遗骸被运回去。看看叛军一方有没有受伤的抓俘虏,清点叛军死亡人数。武昌守军撤回,李恪叛军派人来运回尸首。双方随后再次清理战场,比如血迹比如金汁。
这天气,如果不运走死尸不清理战场,没准三五天就有瘟疫。
国公府内,段俨冲了一个凉水澡,换上新衣服走出来,闻了闻自己的手,总感觉还有臭味,其实不是手上有臭味,而是武昌城的空气都充满了臭味。
沏上一壶茶水,抿一口吧嗒吧嗒嘴:“先有甘苦,后来芬芳,回味无穷。陛下啊,臣已闻到了芬芳。”
长史功曹和亲卫统领走进来,亲卫统领嬉笑着:“老爷,您还骂了吴王。”
“我踹死你个兔崽子!”段俨冲过去抬脚就踹。
统领一闪身躲开,大笑道:“我啥也没听见,我啥也没听见,我真的啥也没听见。”
长史和功曹连忙举手,嬉笑着说:“我们也什么都没听见。”
“什么叫什么都没听见?”段俨一瞪眼,“明明是老子啥也没说。”
“哈哈哈哈……”
四人仰头大笑。
武昌城内也充满了欢快气氛,死伤不多,一场大胜,赏钱不少。
而武昌城外李恪大营内则充满了肃杀氛围。
攻城塔楼设计不合理,攻城车上面没有铁皮棚子防火,督造攻城器械的世家子弟,斩!
弓箭手指挥朗将无勇无谋,并且造成重大损失,斩!
李恪是没有上过战场,但本身对此却很清楚,这一次算是第一次战斗,许多书本上的东西也都懂了,自然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世家子弟别他妈跟我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那一套还没有我溜呢,就敢瞧不起一场一场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一些所谓的粗鄙武将?全他妈给我去当幕僚,管后勤记军功去吧。
这是李恪起兵以来第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之前都是太顺利了,也没能暴露出这些问题,这一次暴露问题简直是损失惨重。
李恪第一次攻城未能一蹴而就,受阻于武昌城。
彭王李元则拿下长林,江王李元祥霍王李元轨一日之间连下四城,兵力膨胀到两万六千人,庐州全境陷落。
河南道四王全力打造攻城器械。
河东道三王大军持续膨胀。
六月初三天下十六路藩王造反,仅仅六天后,只有十一位藩王还在蹦跶。
蜀王李愔荆王李元景邓王李元裕被活捉,滕王李元婴只有二百骑兵当咸鱼,最幸福的是谯王李元名,日夜不休的翻滚。
山南道襄州襄阳,自古兵家必争,同时也是商贸繁华的重镇。向北经邓州商州入关内道,联通长安,同时也是西域胡商南下必经之地。更是经此辐射江南道淮南道。
襄阳城内一万五千户,人口十万。之前每日进出人口也有数万之多,但随着大唐内乱,近些时日往来人口少了许多。
如此重要之地,李世民肯定会安排信得过的武将坐镇,而且这武将很特殊,也可以算是文官。
坐镇襄阳的是邳国公长孙嘉信。其父开国名将长孙顺德,其族兄赵国公司徒侍中长孙无忌。长孙顺德这一脉是长孙氏里面最懂统兵的,但又是文官世家出身。长孙嘉信简直就是大唐帝国文官里面最懂兵的,武将里面最有文化的,牛的一塌糊涂。有世家背景,又会统兵,朝内有族兄长孙无忌,本身长孙氏又是外戚,那是谁也惹不起。
这样一个人放在襄阳做左卫中郎将,结果就是有事没事的就到刺史府转悠转悠,发表一点观点,看见不顺眼的骂两句。后果就是襄州刺史在大唐所有刺史中是最憋屈的,比世家地位比不过,比朝廷后台比不过,比拳头更是呵呵了。心态已经变成没事洗洗睡,你们就当我不存在。
原本长孙嘉信在襄阳过的挺滋润的,但最近却非常烦闷。
与江陵段志感不同,他是世家啊,襄阳城内的世家有事没事跟他说天下皆反了,哪一路藩王要去围攻李承乾了,你干脆也反了吧,长孙家的地位肯定不受影响。说的挺像是那么回事,说的好像李承乾真要完了。但这些说服不了长孙嘉信。
皇帝李承乾是谁?那是族妹长孙皇后的儿子。魏王李泰那么蹦跶,李承乾愣是不断退让隐忍,还不就是为了长孙皇后临终前的嘱托照顾好弟弟妹妹。如果换成吴王李恪或者蜀王李愔蹦跶一下试试!
他也相信李承乾这一次杀了李泰也是被逼急了,不逼急不会这么干。那么作为外戚,算得上是皇帝的舅舅,我为什么冒险?冒险了推别的王爷当皇帝,和我蛋关系没有了。不冒险,至少荣华富贵打底的。也别跟我说异姓王那一套,汉高祖刘邦搞了一回,大家都不再信异姓王了。
如果是族兄长孙无忌来信说晋王李治造反,他还没准真的反了,毕竟李治也是长孙皇后所出,小时候还抱过呢。
其实他不知道,长孙无忌还真暗中接触过李治,只不过一个老阴货与一个深藏不露的少年说话都是云山雾罩的,从来不把话说死。长孙无忌还想看看形势呢,结果李承乾虽然去了茅津渡,却留了好几个王炸在长安,把长孙无忌也炸的晕头转向。而且长安城对外的消息渠道已经被封闭,现在想传消息也传不出来。
如果长孙无忌真的传消息出来给长孙嘉信,说你一定要坚决抵御叛乱,也能传出来,但长孙无忌就露馅了。
李承乾出行茅津渡之前。李靖程咬金这些国公们就已经传出消息给曾经的手下或者家族的人,都告诫一番。等皇帝甩出王炸,你长孙无忌再传消息,不但晚了,还让人怀疑蛇鼠两端。
长孙无忌的消息没传过来,亲卫却禀报江陵有信来。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
按照大唐帝国战争潜规则,武昌城一方出城,有掉落城外的本方守军遗骸被运回去。看看叛军一方有没有受伤的抓俘虏,清点叛军死亡人数。武昌守军撤回,李恪叛军派人来运回尸首。双方随后再次清理战场,比如血迹比如金汁。
这天气,如果不运走死尸不清理战场,没准三五天就有瘟疫。
国公府内,段俨冲了一个凉水澡,换上新衣服走出来,闻了闻自己的手,总感觉还有臭味,其实不是手上有臭味,而是武昌城的空气都充满了臭味。
沏上一壶茶水,抿一口吧嗒吧嗒嘴:“先有甘苦,后来芬芳,回味无穷。陛下啊,臣已闻到了芬芳。”
长史功曹和亲卫统领走进来,亲卫统领嬉笑着:“老爷,您还骂了吴王。”
“我踹死你个兔崽子!”段俨冲过去抬脚就踹。
统领一闪身躲开,大笑道:“我啥也没听见,我啥也没听见,我真的啥也没听见。”
长史和功曹连忙举手,嬉笑着说:“我们也什么都没听见。”
“什么叫什么都没听见?”段俨一瞪眼,“明明是老子啥也没说。”
“哈哈哈哈……”
四人仰头大笑。
武昌城内也充满了欢快气氛,死伤不多,一场大胜,赏钱不少。
而武昌城外李恪大营内则充满了肃杀氛围。
攻城塔楼设计不合理,攻城车上面没有铁皮棚子防火,督造攻城器械的世家子弟,斩!
弓箭手指挥朗将无勇无谋,并且造成重大损失,斩!
李恪是没有上过战场,但本身对此却很清楚,这一次算是第一次战斗,许多书本上的东西也都懂了,自然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世家子弟别他妈跟我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那一套还没有我溜呢,就敢瞧不起一场一场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一些所谓的粗鄙武将?全他妈给我去当幕僚,管后勤记军功去吧。
这是李恪起兵以来第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之前都是太顺利了,也没能暴露出这些问题,这一次暴露问题简直是损失惨重。
李恪第一次攻城未能一蹴而就,受阻于武昌城。
彭王李元则拿下长林,江王李元祥霍王李元轨一日之间连下四城,兵力膨胀到两万六千人,庐州全境陷落。
河南道四王全力打造攻城器械。
河东道三王大军持续膨胀。
六月初三天下十六路藩王造反,仅仅六天后,只有十一位藩王还在蹦跶。
蜀王李愔荆王李元景邓王李元裕被活捉,滕王李元婴只有二百骑兵当咸鱼,最幸福的是谯王李元名,日夜不休的翻滚。
山南道襄州襄阳,自古兵家必争,同时也是商贸繁华的重镇。向北经邓州商州入关内道,联通长安,同时也是西域胡商南下必经之地。更是经此辐射江南道淮南道。
襄阳城内一万五千户,人口十万。之前每日进出人口也有数万之多,但随着大唐内乱,近些时日往来人口少了许多。
如此重要之地,李世民肯定会安排信得过的武将坐镇,而且这武将很特殊,也可以算是文官。
坐镇襄阳的是邳国公长孙嘉信。其父开国名将长孙顺德,其族兄赵国公司徒侍中长孙无忌。长孙顺德这一脉是长孙氏里面最懂统兵的,但又是文官世家出身。长孙嘉信简直就是大唐帝国文官里面最懂兵的,武将里面最有文化的,牛的一塌糊涂。有世家背景,又会统兵,朝内有族兄长孙无忌,本身长孙氏又是外戚,那是谁也惹不起。
这样一个人放在襄阳做左卫中郎将,结果就是有事没事的就到刺史府转悠转悠,发表一点观点,看见不顺眼的骂两句。后果就是襄州刺史在大唐所有刺史中是最憋屈的,比世家地位比不过,比朝廷后台比不过,比拳头更是呵呵了。心态已经变成没事洗洗睡,你们就当我不存在。
原本长孙嘉信在襄阳过的挺滋润的,但最近却非常烦闷。
与江陵段志感不同,他是世家啊,襄阳城内的世家有事没事跟他说天下皆反了,哪一路藩王要去围攻李承乾了,你干脆也反了吧,长孙家的地位肯定不受影响。说的挺像是那么回事,说的好像李承乾真要完了。但这些说服不了长孙嘉信。
皇帝李承乾是谁?那是族妹长孙皇后的儿子。魏王李泰那么蹦跶,李承乾愣是不断退让隐忍,还不就是为了长孙皇后临终前的嘱托照顾好弟弟妹妹。如果换成吴王李恪或者蜀王李愔蹦跶一下试试!
他也相信李承乾这一次杀了李泰也是被逼急了,不逼急不会这么干。那么作为外戚,算得上是皇帝的舅舅,我为什么冒险?冒险了推别的王爷当皇帝,和我蛋关系没有了。不冒险,至少荣华富贵打底的。也别跟我说异姓王那一套,汉高祖刘邦搞了一回,大家都不再信异姓王了。
如果是族兄长孙无忌来信说晋王李治造反,他还没准真的反了,毕竟李治也是长孙皇后所出,小时候还抱过呢。
其实他不知道,长孙无忌还真暗中接触过李治,只不过一个老阴货与一个深藏不露的少年说话都是云山雾罩的,从来不把话说死。长孙无忌还想看看形势呢,结果李承乾虽然去了茅津渡,却留了好几个王炸在长安,把长孙无忌也炸的晕头转向。而且长安城对外的消息渠道已经被封闭,现在想传消息也传不出来。
如果长孙无忌真的传消息出来给长孙嘉信,说你一定要坚决抵御叛乱,也能传出来,但长孙无忌就露馅了。
李承乾出行茅津渡之前。李靖程咬金这些国公们就已经传出消息给曾经的手下或者家族的人,都告诫一番。等皇帝甩出王炸,你长孙无忌再传消息,不但晚了,还让人怀疑蛇鼠两端。
长孙无忌的消息没传过来,亲卫却禀报江陵有信来。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