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朱厚照纳妃不合礼法的奏章有很多,都被弘治留中不发。
朱厚照把这些奏章看了个遍,有六个人的奏章对钱梦竹出言不逊。
各种拿钱梦竹的出身说事儿,还有说钱梦竹勾引太子无非是贪图太子妃的身份。
朱厚照表示他们都是瞎说,两人定好婚事的时候,钱梦竹根本不知道自己太子的身份。
钱梦竹明明是贪图自己的身子。
这几个官员弹劾自己纳太子妃不合理法就说不合理法的事儿呗,这我能忍。
但是你们对钱梦竹人身攻击就是你们不对了。
朱厚照把这六个人的奏章递给了萧敬。
萧敬现在和朱厚照贼有默契,都不用说话,
一个眼神萧敬就知道朱厚照要干什么。
两天之后萧敬就把这六个人查了个底儿掉。
一份名单送到了朱厚照的手上。
【刑部主事刘清,办案时偏袒同乡,证据确凿。】
【户部给事中任成仁,作风不良,多次出入青楼,证据确凿。】
【礼部员外郎郝成周,受贿,证据确凿。】
【礼部主事于献的儿子行凶伤人被人告发,威逼利诱苦主撤案。】
【礼部主事周绍元,无劣迹。】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无劣迹。】
这些人还真不禁查,有四个人屁股不干净。
那就别怪朱厚照发起反击了。
朱厚照把前三个人的资料和证据让刘瑾给焦芳送了过去。
焦芳收到信息之后,马上让自己的门生写奏章弹劾他们。
别看焦芳在读书人里名声差,但是作为朝中准大佬还是有一批门生故吏的。
而且焦芳特别擅长拉帮结派,在拉帮结派这方面还玩出了花样。
焦芳非常厌恶南方人,每斥退一个南方人,他便很高兴。
即使是谈论古人,他也一定诋毁南方人而赞誉北方人。
他后来还作了一幅《南人不可为相图》。
自然而然的焦芳在北方人的圈子里就混得特别开。
礼部主事于献这个事儿不好定罪,弹劾他很容易陷入漫长的扯皮,而且就算弹劾成了最多也就是罚俸了事。
朱厚照把于献儿子伤人的资料送到报社。
唐伯虎刚去天津不久,人不在京城。
祝枝山见有机会在太子面前表现一番,亲自操刀写了一篇文章曝光这件事儿。
《惊!户部高官纵子行凶,原告被迫和解,正义何在?》
第二天,《大明万年报》头版头条就把这篇文章登了出去。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老百姓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
一时间于献成了老百姓口中人人喊打的对象。
情绪激动的百姓打听到了于献的住处,往于献的门口泼粪。
等于献出门的时候,往于献的身上丢烂菜叶和鸡蛋。
于献几日后递交了辞呈,趁着深夜收拾东西返回了老家。
朝廷官员再次深刻的体会到了报纸的恐怖。
于献不就是小小的动用了职权,维护了一下自己的儿子嘛。
至于吗?
太子这是杀人还要诛心啊。
相比礼部主事于献,刑部主事刘清,户部给事中任成仁,礼部员外郎郝成周,他们三个还能强点。
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该降职降职,该处罚处罚,
事后人们发现这几个人都参与了上书弹劾太子纳妃的事儿,而且言辞激烈,上升到了对太子妃人身攻击的程度。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子和弘治一样,都是护妻狂魔。
而且太子还算讲理,只是针对这几个对太子妃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并没有扩大打击面,报复的也只是这几个自身为官有问题的人,谁让他们自己屁股不干净呢。
礼部主事周绍元,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这两个人洁身自好,本身没什么劣迹,太子也没找他们麻烦不是。
太子纳妃本来就不是什么影响大局的事儿,而且现在明显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风险太大了。
大家也就不想掺和了。
可是礼部咽不下这口气啊。
太子纳妃不合礼法,这本就是礼部应该管的事儿。
礼部要是装聋作哑不去管,本来就势弱的礼部,岂不是更加的没面子了。
更何况郝成周被降职,于献被逼辞官,礼部要是就这么算了,以后还怎么混了。
礼部主事周绍元再接再厉继续上书弹劾,不但言辞更激励,而且还直接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太子。
说太子滥用报纸,对朝廷官员实施打击报复,所作所为非明君之相。
反正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太子你又能拿我怎样?
吏部左侍郎焦芳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夸赞周绍元两袖清风,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是个人才。
这种人才在礼部当个主事简直就是屈了个大才。
普安知州的位置刚刚有了空缺,焦芳推荐周绍元出任普安知州。
普安这个地方最近很出名。
为什么说最近很出名?
因为普安洲在贵州,在明朝的最南边,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现在基本上属于不毛之地。
朝廷在那里的统治力相当薄弱,
和当地的土司共同管理。
说共同管理还是好听的,基本上是土司自治。
说普安最近出名,是因为当地的土司发生了叛乱,普安洲的知州被土司杀掉了,知州的位置这才出现了空缺。
周绍元心里面有一万句妈卖批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周绍元在朝廷中枢做官,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不犯错,退休的时候混个侍郎当当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周绍元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入阁拜相才是周绍元的目标。
礼部主事是正六品的官职,通常情况中央官员外放升三级才算平调,而且还得是环境差不多的地方。
知州是个从五品的官职,就升了一级,而且普安还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
上任知州刚刚被土司弄死,你让我去那里当知州?
情况越恶劣周绍元越没法拒绝。
外放升三级是大家默认的情况,又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自己又不能因为这个拒绝,何况明面上还给自己升了一级不是。
普安洲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又缺知州,谁都不愿意去,周绍元要是拒绝了,岂不是落了个临阵脱逃的名声。
周绍元硬着头皮地表示自己愿意去赴任,心里祈祷弘治千万别批准。
弘治应该是没听到周绍元的祈祷,批复同意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周绍元当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弘治其实也在犹豫这么做是不是太惯着太子了。
但是想想太子种的土豆,想想太子给朝廷捐的钱。
算了,反正太子那么大的功劳也没什么可封赏的,这次就由着他吧。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留了个心眼,继续弹劾太子的奏章都写好了,但是没呈上去。
想看看周绍元上奏章后,太子是个什么反应。
得知周绍元被安排去普安当知州后,管维赶忙把奏章烧了。
犯不上,真的犯不上。
朱厚照把这些奏章看了个遍,有六个人的奏章对钱梦竹出言不逊。
各种拿钱梦竹的出身说事儿,还有说钱梦竹勾引太子无非是贪图太子妃的身份。
朱厚照表示他们都是瞎说,两人定好婚事的时候,钱梦竹根本不知道自己太子的身份。
钱梦竹明明是贪图自己的身子。
这几个官员弹劾自己纳太子妃不合理法就说不合理法的事儿呗,这我能忍。
但是你们对钱梦竹人身攻击就是你们不对了。
朱厚照把这六个人的奏章递给了萧敬。
萧敬现在和朱厚照贼有默契,都不用说话,
一个眼神萧敬就知道朱厚照要干什么。
两天之后萧敬就把这六个人查了个底儿掉。
一份名单送到了朱厚照的手上。
【刑部主事刘清,办案时偏袒同乡,证据确凿。】
【户部给事中任成仁,作风不良,多次出入青楼,证据确凿。】
【礼部员外郎郝成周,受贿,证据确凿。】
【礼部主事于献的儿子行凶伤人被人告发,威逼利诱苦主撤案。】
【礼部主事周绍元,无劣迹。】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无劣迹。】
这些人还真不禁查,有四个人屁股不干净。
那就别怪朱厚照发起反击了。
朱厚照把前三个人的资料和证据让刘瑾给焦芳送了过去。
焦芳收到信息之后,马上让自己的门生写奏章弹劾他们。
别看焦芳在读书人里名声差,但是作为朝中准大佬还是有一批门生故吏的。
而且焦芳特别擅长拉帮结派,在拉帮结派这方面还玩出了花样。
焦芳非常厌恶南方人,每斥退一个南方人,他便很高兴。
即使是谈论古人,他也一定诋毁南方人而赞誉北方人。
他后来还作了一幅《南人不可为相图》。
自然而然的焦芳在北方人的圈子里就混得特别开。
礼部主事于献这个事儿不好定罪,弹劾他很容易陷入漫长的扯皮,而且就算弹劾成了最多也就是罚俸了事。
朱厚照把于献儿子伤人的资料送到报社。
唐伯虎刚去天津不久,人不在京城。
祝枝山见有机会在太子面前表现一番,亲自操刀写了一篇文章曝光这件事儿。
《惊!户部高官纵子行凶,原告被迫和解,正义何在?》
第二天,《大明万年报》头版头条就把这篇文章登了出去。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老百姓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
一时间于献成了老百姓口中人人喊打的对象。
情绪激动的百姓打听到了于献的住处,往于献的门口泼粪。
等于献出门的时候,往于献的身上丢烂菜叶和鸡蛋。
于献几日后递交了辞呈,趁着深夜收拾东西返回了老家。
朝廷官员再次深刻的体会到了报纸的恐怖。
于献不就是小小的动用了职权,维护了一下自己的儿子嘛。
至于吗?
太子这是杀人还要诛心啊。
相比礼部主事于献,刑部主事刘清,户部给事中任成仁,礼部员外郎郝成周,他们三个还能强点。
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该降职降职,该处罚处罚,
事后人们发现这几个人都参与了上书弹劾太子纳妃的事儿,而且言辞激烈,上升到了对太子妃人身攻击的程度。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子和弘治一样,都是护妻狂魔。
而且太子还算讲理,只是针对这几个对太子妃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并没有扩大打击面,报复的也只是这几个自身为官有问题的人,谁让他们自己屁股不干净呢。
礼部主事周绍元,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这两个人洁身自好,本身没什么劣迹,太子也没找他们麻烦不是。
太子纳妃本来就不是什么影响大局的事儿,而且现在明显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风险太大了。
大家也就不想掺和了。
可是礼部咽不下这口气啊。
太子纳妃不合礼法,这本就是礼部应该管的事儿。
礼部要是装聋作哑不去管,本来就势弱的礼部,岂不是更加的没面子了。
更何况郝成周被降职,于献被逼辞官,礼部要是就这么算了,以后还怎么混了。
礼部主事周绍元再接再厉继续上书弹劾,不但言辞更激励,而且还直接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太子。
说太子滥用报纸,对朝廷官员实施打击报复,所作所为非明君之相。
反正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太子你又能拿我怎样?
吏部左侍郎焦芳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夸赞周绍元两袖清风,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是个人才。
这种人才在礼部当个主事简直就是屈了个大才。
普安知州的位置刚刚有了空缺,焦芳推荐周绍元出任普安知州。
普安这个地方最近很出名。
为什么说最近很出名?
因为普安洲在贵州,在明朝的最南边,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现在基本上属于不毛之地。
朝廷在那里的统治力相当薄弱,
和当地的土司共同管理。
说共同管理还是好听的,基本上是土司自治。
说普安最近出名,是因为当地的土司发生了叛乱,普安洲的知州被土司杀掉了,知州的位置这才出现了空缺。
周绍元心里面有一万句妈卖批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周绍元在朝廷中枢做官,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不犯错,退休的时候混个侍郎当当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周绍元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入阁拜相才是周绍元的目标。
礼部主事是正六品的官职,通常情况中央官员外放升三级才算平调,而且还得是环境差不多的地方。
知州是个从五品的官职,就升了一级,而且普安还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
上任知州刚刚被土司弄死,你让我去那里当知州?
情况越恶劣周绍元越没法拒绝。
外放升三级是大家默认的情况,又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自己又不能因为这个拒绝,何况明面上还给自己升了一级不是。
普安洲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又缺知州,谁都不愿意去,周绍元要是拒绝了,岂不是落了个临阵脱逃的名声。
周绍元硬着头皮地表示自己愿意去赴任,心里祈祷弘治千万别批准。
弘治应该是没听到周绍元的祈祷,批复同意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周绍元当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弘治其实也在犹豫这么做是不是太惯着太子了。
但是想想太子种的土豆,想想太子给朝廷捐的钱。
算了,反正太子那么大的功劳也没什么可封赏的,这次就由着他吧。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留了个心眼,继续弹劾太子的奏章都写好了,但是没呈上去。
想看看周绍元上奏章后,太子是个什么反应。
得知周绍元被安排去普安当知州后,管维赶忙把奏章烧了。
犯不上,真的犯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