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11天的漫长飞行,我们已经抵达月面轨道,由南向北飞行,前往我们此次登月的终点——天河基地。
位于月表雨海虹湾的位置有一处由三个小陨石坑构成的平坦地表,三个小型陨石坑,分别命名为织女、天津、河鼓,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而织女星、河鼓二和天津四又是夏季夜空中最明显星图,而此地被命名为天河基地,一个神话般的名字,这里对我们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几十年前,我们的第一架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3号,就降落在这里,如今斯人已逝,这里早已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基地,但是嫦娥3号的残躯依旧是天河基地最伟大的丰碑,多少年以后,这座纪念碑依旧会迎接着一代又一代宇航员的到来,会有更多人来缅怀它的故事。
自2035年第一批宇航员开始建造天河基地的时候,我们的载人登月技术已经标志成熟,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舱室在月球表面生存数周至几个月,此后的岁月里,基地不断扩建,使我们已经有能力长时间生活在月表,如今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脚步再次来到这里。
“调整姿态!”
船长发来命令。
飞船立即收起太阳能帆板,整艘飞船恢复了火箭的模样,喷尾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也开始调整火箭的姿态,使其能够在降落之前保持喷尾垂直向下的姿态。
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6分之1,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轻易的在月球成为大力士,但是就这点引力也足够保证飞船摔下去粉身碎骨,我们已经开了38万公里,绝对不能在最后时刻出现问题。
舒政委是老手了,他曾经六次降落在月表,有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一切都听从他的指挥。
此时我们的时速是7248千米/小时,发动机必须保证在近月轨道处10分钟内把速度降为零。
速度在逐步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来自月球的引力,月球上没有大气,降落的成功与否全靠发动机,看到我们有些紧张,舒政委笑着说:“放心吧,我们的发动机是世界领先的。”
这么一说我们的确轻松了不少,因为起飞时发生了小意外,地面人员一个劲儿地向我们道歉,同时为了安慰我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咱们的火箭发动机经过多少多少次考验,现在舒政委又在重审此事,我们想不安心都难。
视频前清晰地显现出地表的形态,广寒宫标志性的三个陨石坑已经落入眼底。
“我们到广寒宫了。”我盯着屏幕感慨道。
李泽浩还是不忘骨子里的幽默,他开玩笑说:“真想早点见到嫦娥姐姐。”
这时耳畔传来凌燕的声音:“每个来月球的宇航员都会去见嫦娥,献上一捧花,再行个礼。”
我们不做声,知道她在说嫦娥3号的残骸,这是每个去月球的航天员都会做的事,已经形成了一种仪式,来月球前我们训练过很多次了。
基地里一座座栖息舱像一只只倒扣着的碗,碗与碗中间能够清晰地看到连接通道,形状十分科幻。
14年间,我们已经进行了21次载人登月,基地早已不像最初那般寒酸,如今的基地有着相当的规模,通过屏幕我在心里逐一核对着基地各舱室的功能。
这些由3d打印出来的月球砖由月壤制造而成,月球砖混着月壤混凝土制造出来的建材可以很好的隔绝强烈的宇宙辐射,内舱是由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防寒隔热层,墙体内的夹层是不规则的蜂窝状造型,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样的建筑结构可以抵御200千克小天体的直接撞击,安全系数很高。
现在那里有一个主工作舱,两个居住舱,一个电力室,一个储水室,一个储藏室,一个气闸室和两个温室构成,新一期的扩建计划还在进行。整座基地使用一块大型核电池供电,它的理论寿命是175.4年,也就是理论上说有生之年我们都不用换电池。
现在基地里没人,完全由计算机负责调节这里的温控,出现紧急情况还会通过地面指挥中心遥控操作。
距离上一批宇航员抵达这里已经过去了六个月,但是这里就像一个已经打扫好卫生的房间,随时可供居住。
根据联合国月球公约,月球上的设备是不分国籍和地域的,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共同使用,这一公约本想在其它近地轨道的航天器上也一并使用,但自从出了火星那起事件后,太空的情况也紧张起来,甚至发生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航天员执行任务时擦肩相遇,险些造成相撞事件,而此前双方都没有得到提前通知。
这种情况目前在月球上还不会发生,因为各国的基地相距离都比较远,距离我们最近的fsa月球基地位于西经9.6度、北纬21.3度的雨海,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903千米。
月球上的地形复杂,交通很不发达,靠月球车从本国基地驶向他国基地几乎是不可能的,非国际合作的情况下本国宇航员是不会降落在他国基地附近的,所以想实现月面上的直接交流是不具备条件的,索性各国之间也就大方的遵守月球公约的规定,各安其分。
我们的基地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月壤厚度在平均5米以上,是提取氦3的理想地点,我们这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一台可以把月壤加热到700摄氏度的机器安放在月球基地,并开机调试,回程的时候争取带回一瓶从月球制好的氦3样本。
随着太空船的不断悬停、调整,我们终于开始缓慢下落,摄像机视频里传来的画面中,月球的地表越来越接近,本以为会相对平静的心情却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我们已经进行过几十次降落模拟训练,当真正要踏上月球土地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进入快速调整段!”
我们眼见着从测距仪传回来的数字正在快速缩小,距离月表越来越近了。
“高度2000米!”
“高度1500米!”
“高度1000米!”
高放在紧张地报告着降落距离,随着距离的拉近,我们甚至逐渐屏住了呼吸。
“300米……200米……100米……”
“悬停!”舒政委终于发出了新命令。
火箭加大推力,努力把着落姿态调整至最佳,虽然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还是感觉紧张。
“放下降落器!”
稳定的三角支架被打开,摄像头已经锁定了降落平台,这是一块平滑有八角形平台,上面有挂锁,会在飞船降落后紧紧扣住飞船的降落器,把飞船固定在平台之上。
“好!下降!”
我们按照模拟演练时的样子调整着飞船的降落速度。
“转缓速下降模式!”
“转缓带下降模式完毕!”
“继续下降。”
“数据正常!”
“5、4、3、2、1!着陆完毕!”
“发动机关机!”
伴着这个声音,我们终于安全降落在月球基地的太空船平台上。
地面控制台发出一阵欢呼,这是他们在向我们庆祝。
随后,飞船操作系统与基地操作系统对接,启动平台上的安全锁将飞船固定住,接下来就要出舱了,此时我们早已严阵以待。
随着飞船探出的电梯把我们送出舱外,我终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这颗星球了。
来之前我们已经把月球的数据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看到这灰暗苍凉的月表时,那些生硬的数据终于化成了一幕神奇的所在,月球比地球小得太多,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太远,所以很难看到更远处的山峦,唯一凸起的地貌是我们所熟悉的泰山,它是月球上的中国烙印之一。
我迟迟没有迈出第一步。
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我也曾无数次地想,如果我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时会说什么。
“来吧,说出你们的感言。”舒政委很轻松地踏上降落平台,然后引着我们来到缓步台前,从这里下去就可以踩到月球的泥土。
“我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李泽浩第一个跳了下去,他率先体会到了身轻如燕的感觉,“快来,宇航服轻得不得了。”
通讯器里传来李泽浩欢快的声音,我也下定决心迈出了脚步。
“我将为太空事业奉献终身!”
位于月表雨海虹湾的位置有一处由三个小陨石坑构成的平坦地表,三个小型陨石坑,分别命名为织女、天津、河鼓,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而织女星、河鼓二和天津四又是夏季夜空中最明显星图,而此地被命名为天河基地,一个神话般的名字,这里对我们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几十年前,我们的第一架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3号,就降落在这里,如今斯人已逝,这里早已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基地,但是嫦娥3号的残躯依旧是天河基地最伟大的丰碑,多少年以后,这座纪念碑依旧会迎接着一代又一代宇航员的到来,会有更多人来缅怀它的故事。
自2035年第一批宇航员开始建造天河基地的时候,我们的载人登月技术已经标志成熟,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舱室在月球表面生存数周至几个月,此后的岁月里,基地不断扩建,使我们已经有能力长时间生活在月表,如今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脚步再次来到这里。
“调整姿态!”
船长发来命令。
飞船立即收起太阳能帆板,整艘飞船恢复了火箭的模样,喷尾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也开始调整火箭的姿态,使其能够在降落之前保持喷尾垂直向下的姿态。
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6分之1,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轻易的在月球成为大力士,但是就这点引力也足够保证飞船摔下去粉身碎骨,我们已经开了38万公里,绝对不能在最后时刻出现问题。
舒政委是老手了,他曾经六次降落在月表,有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一切都听从他的指挥。
此时我们的时速是7248千米/小时,发动机必须保证在近月轨道处10分钟内把速度降为零。
速度在逐步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来自月球的引力,月球上没有大气,降落的成功与否全靠发动机,看到我们有些紧张,舒政委笑着说:“放心吧,我们的发动机是世界领先的。”
这么一说我们的确轻松了不少,因为起飞时发生了小意外,地面人员一个劲儿地向我们道歉,同时为了安慰我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咱们的火箭发动机经过多少多少次考验,现在舒政委又在重审此事,我们想不安心都难。
视频前清晰地显现出地表的形态,广寒宫标志性的三个陨石坑已经落入眼底。
“我们到广寒宫了。”我盯着屏幕感慨道。
李泽浩还是不忘骨子里的幽默,他开玩笑说:“真想早点见到嫦娥姐姐。”
这时耳畔传来凌燕的声音:“每个来月球的宇航员都会去见嫦娥,献上一捧花,再行个礼。”
我们不做声,知道她在说嫦娥3号的残骸,这是每个去月球的航天员都会做的事,已经形成了一种仪式,来月球前我们训练过很多次了。
基地里一座座栖息舱像一只只倒扣着的碗,碗与碗中间能够清晰地看到连接通道,形状十分科幻。
14年间,我们已经进行了21次载人登月,基地早已不像最初那般寒酸,如今的基地有着相当的规模,通过屏幕我在心里逐一核对着基地各舱室的功能。
这些由3d打印出来的月球砖由月壤制造而成,月球砖混着月壤混凝土制造出来的建材可以很好的隔绝强烈的宇宙辐射,内舱是由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防寒隔热层,墙体内的夹层是不规则的蜂窝状造型,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样的建筑结构可以抵御200千克小天体的直接撞击,安全系数很高。
现在那里有一个主工作舱,两个居住舱,一个电力室,一个储水室,一个储藏室,一个气闸室和两个温室构成,新一期的扩建计划还在进行。整座基地使用一块大型核电池供电,它的理论寿命是175.4年,也就是理论上说有生之年我们都不用换电池。
现在基地里没人,完全由计算机负责调节这里的温控,出现紧急情况还会通过地面指挥中心遥控操作。
距离上一批宇航员抵达这里已经过去了六个月,但是这里就像一个已经打扫好卫生的房间,随时可供居住。
根据联合国月球公约,月球上的设备是不分国籍和地域的,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共同使用,这一公约本想在其它近地轨道的航天器上也一并使用,但自从出了火星那起事件后,太空的情况也紧张起来,甚至发生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航天员执行任务时擦肩相遇,险些造成相撞事件,而此前双方都没有得到提前通知。
这种情况目前在月球上还不会发生,因为各国的基地相距离都比较远,距离我们最近的fsa月球基地位于西经9.6度、北纬21.3度的雨海,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903千米。
月球上的地形复杂,交通很不发达,靠月球车从本国基地驶向他国基地几乎是不可能的,非国际合作的情况下本国宇航员是不会降落在他国基地附近的,所以想实现月面上的直接交流是不具备条件的,索性各国之间也就大方的遵守月球公约的规定,各安其分。
我们的基地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月壤厚度在平均5米以上,是提取氦3的理想地点,我们这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一台可以把月壤加热到700摄氏度的机器安放在月球基地,并开机调试,回程的时候争取带回一瓶从月球制好的氦3样本。
随着太空船的不断悬停、调整,我们终于开始缓慢下落,摄像机视频里传来的画面中,月球的地表越来越接近,本以为会相对平静的心情却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我们已经进行过几十次降落模拟训练,当真正要踏上月球土地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进入快速调整段!”
我们眼见着从测距仪传回来的数字正在快速缩小,距离月表越来越近了。
“高度2000米!”
“高度1500米!”
“高度1000米!”
高放在紧张地报告着降落距离,随着距离的拉近,我们甚至逐渐屏住了呼吸。
“300米……200米……100米……”
“悬停!”舒政委终于发出了新命令。
火箭加大推力,努力把着落姿态调整至最佳,虽然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还是感觉紧张。
“放下降落器!”
稳定的三角支架被打开,摄像头已经锁定了降落平台,这是一块平滑有八角形平台,上面有挂锁,会在飞船降落后紧紧扣住飞船的降落器,把飞船固定在平台之上。
“好!下降!”
我们按照模拟演练时的样子调整着飞船的降落速度。
“转缓速下降模式!”
“转缓带下降模式完毕!”
“继续下降。”
“数据正常!”
“5、4、3、2、1!着陆完毕!”
“发动机关机!”
伴着这个声音,我们终于安全降落在月球基地的太空船平台上。
地面控制台发出一阵欢呼,这是他们在向我们庆祝。
随后,飞船操作系统与基地操作系统对接,启动平台上的安全锁将飞船固定住,接下来就要出舱了,此时我们早已严阵以待。
随着飞船探出的电梯把我们送出舱外,我终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这颗星球了。
来之前我们已经把月球的数据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看到这灰暗苍凉的月表时,那些生硬的数据终于化成了一幕神奇的所在,月球比地球小得太多,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太远,所以很难看到更远处的山峦,唯一凸起的地貌是我们所熟悉的泰山,它是月球上的中国烙印之一。
我迟迟没有迈出第一步。
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我也曾无数次地想,如果我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时会说什么。
“来吧,说出你们的感言。”舒政委很轻松地踏上降落平台,然后引着我们来到缓步台前,从这里下去就可以踩到月球的泥土。
“我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李泽浩第一个跳了下去,他率先体会到了身轻如燕的感觉,“快来,宇航服轻得不得了。”
通讯器里传来李泽浩欢快的声音,我也下定决心迈出了脚步。
“我将为太空事业奉献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