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这就是咱的恩公,咱的大将
可当他们的目光在看到远处那一片片的水稻田时,立马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
“这………”
刘伯温实在难以置信,在他的目光之中,远处竟然有着成片成片的水稻田,甚至连一些山丘,山脉上也有一片片的水稻梯田。
从他此刻所站位置的角度,刘伯温很清楚在自己眼前这一片片的水稻田,其面积有多大,范围有多广。
刘伯温急匆匆的与李善成一同跟随着朱元璋的脚步,跑到了一旁的山丘之上,想要尽可能的通过自己所站位置高度的提升而看得更远一些。
而当所有人都来到朱元璋所在的山丘之上,眺望远处时。
相比于众人站在山丘之下,所看到的景象更为壮观。
那连绵不绝的水稻田,如鬼斧神工般的汇聚在远处的大平原之上。
如果这些地面上所种的都只是小麦的话,他们还不至于如此的震惊,可如今出现的却是水稻。
他们很清楚水稻田相比小麦田的建造,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多上几倍。
而且他们这一路行来所过之处皆是大平原腹地,根本没有发现任何的水源支流。
这些水稻田所需要的水源又是从何而来。
还有远处那不算太高的山上。
一片片的梯田,如天神在开垦土地一般,将陡峭的山坡一刀一刀的平劈了下去,形成如今这般梯田模样。
那些水稻田的中央,有着无数的百姓正在弯腰辛勤的劳作着。
在场众人对于水稻田并不陌生,可如此大如此宽广如此辽阔的范围和水稻田面积,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可如果这些还仅仅只是对他们视觉的冲击的话。
那么,那一条横跨整个平原的水渠,却是对他们世界认知上的冲击。
那一条宽广的水渠横跨东西。
其两侧还有一条条宽度较小的分流水渠。
使这数万顷的内陆土地,转化为了天然的水稻田。
并且从这些水稻田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农屋来看,这里的分工管理异常的清晰。
还有在这一片片水稻田的中央,似乎有一座小型的城市正矗立在那里。
此时的朱元璋站在山丘之上,瞠目结舌,尽管产粮区的建造他早就心中有数。
可文书上面那一列列的数字和文字,实在难以描绘出此刻他所看见的这一幕。
很多东西只有当你亲眼看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震撼。
1.5万顷面积,这个数字是空洞的。
可当你亲自站在这1.5万顷面积土地的水稻田面前,才能感受到这1.5万顷的面积是有多大,才能想象到这1.5万顷面积的水稻田能够给多少的百姓带来食物。
又将解决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使多少人摆脱饥饿。
尽管这产粮区建造在黄岗和濠州之地。
可它的作用却不仅限于此。
震惊当中的刘伯温忍不住脸上的喜悦,忙对着一旁的齐衡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田面积一共有多大?”
齐衡轻笑着说道:“一万五千顷。”
当刘伯温听到这个准确的数字时,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震撼。
嘴中不停念叨重复的,齐衡所说的一万五千这个数字。
瞧着往日颇为高傲的刘伯温此刻所表现出来的震撼。
一旁的朱元璋,顿时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就是咱的恩公,咱的大将军啊!
有他在,这区区刘伯温又怎敢在自己的面前装腔作势,故摆姿态。
不就是嫌弃自己咱穷苦的出身,低贱的身份吗?
你们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士和咱的恩公大将军比起来又如何?
就单单眼前的一片片的产粮区,又岂是你们这些酸儒穷生可以做出来的。
心中满足感爆棚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的微微翘起。
想着这些,朱元璋又迫不及待的对着身边的齐衡问道:“恩公,如今这产粮区年产几何?”
朱元璋的问题顿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他们都很想从齐衡的口中得到最终的答案。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齐衡转头笑着说出一个数字。
“年产四百万石水稻。”
这一次齐衡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年产四百万石!
如此多的水稻产量足以满足整整一百八十多万百姓一年的消耗所需。
按照如今安丰路的总人口数,八十七万人,还不足百万!
这还是在齐衡整整三年的励精图治下才发展到的人数。
在三年前,整个安丰路的人口也不过区区四十万!
而如今单单这个产粮区,每年所生产的水稻数量便足以满足一百八十万人口的粮食消耗。
可想而知这个数字是有多么的恐怖。
这也是为什么众人在听到这个数字时,却反而突然沉默下来的原因,此时的他们已经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绪。
就在众人沉默的一言不发时,齐衡却突然开口对朱元璋说道:“我知道如今这样的产量还不算太多,不过大哥放心,再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产粮区的产量便可以达到巅峰七百万石。”
而随着齐衡这话的说出,在场所有人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错愕变为了苦笑。
足足四百万石的水稻产量…
这还少嘛………
而相比于刘伯温以及李善长,朱元璋和徐达却反而没有那么多心事,就只感觉心里充满了干劲儿。
“恩公,西北那边是个村子嘛?”
朱元璋指着远处水稻田中央的一处建筑群问道。
齐衡回道:“大哥,那是一个交易集市,给各地的人用来购买粮食的地方。”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颇感兴趣,顿时说道:“走,咱也去瞧瞧。”
说着,便招呼众人重新启程。
那处交易集市看着并没有多远,可当一行人实实在在的去走时,却足足花费了两刻钟的时间。
而当他们来到这交易集市时。
又再次被守卫的士兵索要身份凭证以及安丰路各地的户籍。
为此,齐衡也耐心的解释道:“此举是为了防止安丰路境外的商贾来这里购买粮食。”
可听到这话的朱元璋等人却有些不解了。
“恩公,既然这集市的大门大开,自然是喜迎四方。为何其它地方的人不能购买?”
齐衡笑道:“大哥,你觉得这粮食和银钱,哪个值钱?”
齐衡这个问题问的奇奇怪怪。
众人都有些疑惑。
徐达没想那么多,当即说道:“自然是银钱值钱了。”
齐衡轻笑着摇摇头。
而一旁的朱元璋也皱着眉头说道:“恩公的意思是,要看什么情况下,如果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自然是粮食更值钱一些。咱说的对吗?”
齐衡点头道:“正是,我们经常说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无非就是在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而金银这些钱财,不过是一个衡量这些东西价值的工具。”
“如今身处乱世,什么东西的价值最高?自然是粮食、兵器。”
“如果有人拿着那些没有用,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金银来大肆购买粮食,大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听得齐衡的解释,朱元璋顺着他的思路一想便明白了。
如果真的有人拿着超越市场价格的金钱来购买这里的粮食,将整个集市当中的粮食抢购一空,那么对于安丰路而言将是一笔巨亏的买卖。
因为这些金钱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购买什么有用物资的。
并且,整个安丰路都需要为这笔金钱付出代价。
钱多了而粮食物资却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意味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崩坏。
所以目前来说,抑制境外商人购买安丰路境内的粮食才是最好的办法。
让整个安丰路形成一个小的经济闭环,而不是融入到整个元朝诸多疆域内。
外界太大,小小的安丰路还不能,也达不到主导经济走向的程度。
对于齐衡的话,朱元璋虽然不是听得那么明白,但也算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知道如果一旦外界的金钱融入到安丰路境内的话,可能导致境内的粮食和物价出现剧烈的波动。
听着齐衡的言论,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开始思索起了这些道理。
金融经济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太过于前卫了。
不过也算是给他们脑海中对世界认知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当然,齐衡也并不是真的完全拒绝了与外界的商业往来。
安丰路地域还是太小,很多物资没有那么的丰富。
那么想要满足境内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就必须要与外界进行往来。
所以齐衡也开设了一处专门用物资金银兑换的票劵,也就是纸币。
想要购买安丰路境内的一切物资,就必须通过官府发行的纸币进行购买。
这样一来,多少金银和物资可以兑换境内一斤重或者一石的粮食这个标准就由官府所把握。
再通过数据的分析来达到境内物资的平衡。
同时官府还可以在兑换的过程当中获利。
至于纸币的真假辨认也非常的简单。
因为所有境内官府所发型的纸币,全部是由齐衡系统奖励的打印机所打印。
辨识度还是非常高的,作假的难度也异常高。
至于打印机所需要的电能,则非常的简单。
就好像蒸汽机所带来的能量一样,这些能量产生的方式本身并不复杂。
真正复杂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
就好像这个打印机一样,如何给这个打印机带来电非常简单,但打印机本身却是目前这个时代科技无法解决的。
而在拥有了这些前提条件下,齐衡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安丰路境内的经济环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情况。
当然这些东西有些太过于复杂,他也没有办法当着李善长刘博文的面向朱元璋太过详细的去解释。
甚至他即便去解释了,朱元璋也不一定能够听懂。
随着一行人走进产粮区的交易集市。
瞧这里面热闹的环境,朱元璋脸上的笑意便再没有消失过。
整个交易集市虽然是以粮食售卖为基础,但是伴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其他行业诸如餐饮住宿等等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整个交易集市此刻俨然已经转化为了一个小型的城池。
周围种植水稻的农户,售卖水稻的商户,客栈酒楼的老板下人,等等……
这些人已经成为了这个交易集市的长久居住人口。
包括很多来往于安丰路各地做粮食生意的商人,有很多也选择了在这里安家。
相信随着产粮区的稳步发展,这些长久居住在此地的百姓,人口会越来越多。
而整个交易集市的房产,则全部是由濠州城官府所营造。
而想要购买这些住宅或者租用这些商铺,则都需要给杭州城官府缴纳一定的银钱。
同时交易集市也带动了周边的黄岗城,濠州城的兴盛。
让原本只是单纯依靠本地人口数量缓慢发展的两个城池,也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基点。
原本因为建造水库水渠以及产粮区,而使官府银钱匮乏物质缺乏的濠州城官府。
如今成了整个安丰路最大的土财主。
产粮区的税收,两城百姓的税收,外加商铺租用的租金,房产出售的收益等等。
很多时候身在寿春城的施才英想要做一些事情时,也不得不与周念商量,向他们借调一些银钱过来。
为此施才英不止一次的与齐衡抱怨过。
说他这个安丰路总管,错失了这么大个政绩外,平时还得看周念的脸色。
尽管施才英说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但同时也反映出了黄岗城濠州城这片区域最近的发展速度之快。
其实也不仅仅只是黄岗城,濠州城两地有长足的发展。
安丰路其它境内的城池百姓,也因为产粮区的发展,解决了最初粮食不足的困境。
同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也开始朝着其它的方向进行发展。
比如蒙城,作为安丰路境内最大的一个内陆城市,相比于其它城市,它们的水资源并不是很丰富。
但是,正因为他们那里的雨水较少,反而成为了种植棉花最好的地方。
自宋朝起棉花便是作为一种奢侈品所存在。
而它之所以如此的价格昂贵,除了它的数量珍惜,以及确实好用外,它们所出产的产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也是一个影响棉花价格的重要原因。
如今齐衡在蒙城周边大范围的种植棉花,就是想要让棉花成为大众可以使用得起的东西,而并不是让它一直作为奢侈品而存在。
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所生活的百姓而言,吃穿住行自然是当政者迫切需要为百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吃的方面,在拥有了产粮区后,整个安丰路百姓的主食粮食已经基本可以满足。
至于其它的配菜肉食,则需要当地种植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
穿的方面,随着安丰路境内的女人在黄岗城妇女政策的引导下,已经渐渐的开始有了一些解放。
这庞大的劳动力,仅仅只是稍微解放一些,便足以供给各地百姓穿衣的问题。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这个时代,纺织业的基础就是依靠着那些粗布麻而制成的。
到了冬天这些东西所编织而成的衣服,根本没有办法起到一个防寒的作用。
所以作为官府,作为当权者,齐衡需要为他们解决的就是棉花的问题。
棉花的问题和产量一旦解决,那么穿衣方面的需求也将彻底的解决。
至于住行方面,住在这个时代本身也不是个问题。
行,也在齐衡大将军府的主导下,全境都在不断的用水泥混泥土进行修建公路。
虽然因为工程量太大,还需要时间,但这事情也已经上了轨道。
这些便是齐衡在安丰路这三年主政当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
为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
交易集市当中,随着朱元璋等一行人穿越了交易集市,来到了码头时。
在看到码头来往船只的密集程度时,众人纷纷再次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交易集市内的繁华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而如今在看到码头漕运也如此发达时,不禁又有些难以置信。
三年,这才三年的时间。
曾经的安丰路是什么样的情况,众人都非常清楚。
不敢说赤贫如洗。
但无论是两河流域的水灾还是兵祸、饥荒。
这都跟安丰路分不开的。
可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安丰路如今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今这样的程度。
一个地方的码头繁华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繁荣。
仅仅这一个码头,便能看出些东西了。
纵然是向来以治城理政为长的李善长,此刻面对齐衡这三年的功绩,也是不得不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刘伯温在细细地数过此刻码头四周来往的船只数量后。
脸上顿时闪烁出了困惑之色。
一直都表现的谦和低调的刘伯温,此刻却主动的来到了齐衡的面前,如数学学习一般,对着齐衡恭敬的拱手问道:“大将军,在下有几件事不明白,不知道大将军可否为在下解惑。”
听着刘伯温的话,瞧着他谦和的态度。
齐衡本不应该对他有太大的抵触。
然而在朱元璋招募刘伯温入幕的过程,他却通过暗卫的情报将他们之间的事情了解的一清二楚。
尽管齐衡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十分的复杂,未来也不知道会怎样。
但实实在在的说,在齐衡的心中,朱元璋就是他的大哥,而在朱元璋的心中齐衡也是他的好兄弟。
当齐衡从暗卫传来的情报当中得知朱元璋在刘伯温那里受辱时,心里就不是很舒服。
奈何他身在安丰路,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见刘伯温时所说的那些话,也是讥讽之意占多。
为的就是给他大哥朱元璋出一口恶气。
而如今听到刘伯温主动来向自己请教,齐衡却压根不想搭理他。
他齐衡不是饭馆子的店小二,你问什么就得回答什么。
而且他所说出来的这些话,价值可是非常大的。
像他这一路为朱元璋所解释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平时,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长辈对后辈的一种指点。
放在学术上,他刘伯温在旁边听到这些话后,就应该在自己的面前梆梆磕几个响头,感谢解惑授学之恩。
更何况这些东西还不仅仅只是学术上问题,是已经经过了实践论证而产生的结论,是真正的治政经验。
含金量要比那些什么学术上的问题高无数倍。
而如今你就紧靠着一张嘴上下一合,便想从他的口中得到这些东西。
凭什么?
他齐衡可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稀罕你,那是因为他手下无人可用。
而他齐衡的手下能人无数,哪个拎出来不能跟这位刘伯温过过招。
而且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有过主政一方的实际经验。
并不比他刘伯温差。
更何况他齐衡是义军当中的虎威大将军,统领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军政事务。
而他刘伯温如今不过区区白身,说不好听的,杀了他又能怎样?
站在齐衡身边的朱元璋,瞧着此刻齐衡压根没有搭理刘伯温的意思。
在清楚对方身份后,还并不将他看在眼里。
心里那是说不出的痛快。
不过在痛快之后,他还是主动对齐衡使了个眼色。
而将朱元璋举动看在眼里的齐衡,也明白朱元璋的心思。
就当刘伯温见对方并不想搭理自己,尴尬无比时,齐衡终于缓缓开口道:“何事,说吧。”
可自始至终齐衡也没有多看那刘伯温一眼,双手背在身后,仿佛听着属下在自己身边汇报请教。
听到齐衡这话的刘伯温如释重负,也不敢有丝毫的不忿,态度依旧恭敬的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产量区的水自何而来,还有修建那些水渠、集市的东西,是什么,跟平时所见的好像完全不同。”
“另外,还有这些漕运的船只,如今还不到秋收时节,为何这交易集市的码头上依旧这么多的船只来往?”
“还请大将军指点。”
一旁的朱元璋和徐达,瞧着这向来自傲的刘伯温,如今到了齐衡的面前,却变得如此乖巧时,被殴的心中偷笑。
而在听到刘伯温的询问后,齐衡对于这刘伯温的眼光还是比较欣赏的。
如今他们这一行人所震惊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这三个问题。
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
这些表面繁荣背后的东西。
显然,刘伯温已经看出了如今这产粮区包括交易集市,之所以能够如此繁华热闹,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基于产粮区的水稻产量。
所以他非常想要明白为什么齐衡可以将这些干燥的内陆腹地,化为优质的水稻田。
这便是他问水从何来的原因。
而他之所以问修建这些水渠和建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看出了齐衡之所以可以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做出这一切,应该都是依靠了这些东西,所以才发展建造的这么快。
不然按照正常情况下,仅仅只是眼前这些工程量,就足以让历代的王朝耗时七八年,甚至十多年。
瞧瞧那些历代王朝皇帝修建陵墓所耗的时间便可得知。
甚至有些皇帝刚一登基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就是害怕日后他死的时候还没有修建好。
而刘伯温在观察了所有地方后,发现这里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
所以便认为齐衡之所以可以如此快的完成这些建筑工程,正是因为依靠了这些材料。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为何不到秋收这里的漕运就如此的繁华热闹。
既是他刘伯温此刻心中的疑虑,也是他看破这一切后的猜想。
显然,如果一个地方仅仅粮食产量大,根本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繁华的漕运景象。
也不足以支撑这些工程、建筑的修建。
因为你不可能用粮食造建筑。
也不可能靠着一年仅有一次的秋收来聚拢如此多的人口百姓。
随着刘伯温的询问,一旁的李善长也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一些蹊跷。
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其实李善长并不笨,他之所以没有刘伯温想的如此快如此清晰,就是因为他本身不善于急智的原因。
也不需要多久,或许只用一晚上的时间李善长回到家中一个人思考,便可以想通其中的关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就是没有刘伯温想的快,逻辑分析转化的清晰。
至于另外一边的朱元璋和徐达。徐达从一开始就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因为他是武将不是文臣,所以这些他可以完全不关注不了解,只需要看一看热闹便好。
而朱元璋瞧着眼前自己手下这帮文臣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抱着一副求学的心思。
如今的他在治政方面确实没有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娴熟和有经验。
可如今的他抱着一副谦卑的态度,就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一般,快速的吸收着养分。
其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而此刻的齐衡在听完刘伯温的询问后,并没有直面的回答他。
反而是对着身边的朱元璋说道:“大哥你还记得当初我建造黄岗城时的材料嘛?”
听着齐衡的话,朱元璋陷入了回忆,很快他思索的面容上,顿时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恩公是说,那个叫什么混凝土的?”
闻言,齐衡点了点头,笑道:“正是。”
说着,齐衡一挥手,身后跟着的陈都立马跑了过来。
“安排辆马车,我们上水库去看看。”
听到齐衡的话,陈都当即转身离开。
而齐衡也对在场众人说道:“走吧,带你们去看看,这些水稻田的水从何而来。”
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思,紧紧跟在齐衡和朱元璋的身后,朝着山路边走去。
很快在水泥浇灌的路边,众人等来了两辆马车。
坐着两辆马车,众人一同开始朝着远处的山上而去。
大概一刻钟后,马车停下,众人下车。
顺着山路,在数百名士兵值守的山路上走了很远。
直到他们看见一处完全由河水充斥的水库时,终于明白了,下方那无数块水稻田所耗费的水是从何而来。
从外面看,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出曾经峡谷的痕迹。
可在远处两侧,如今却被一堵几十米高的墙壁所阻塞,那墙壁说是墙,实则如神迹一般,隔断山河。
刘伯温望着远处的景象,张着嘴巴,不由的惊叹道:“真乃鬼斧神工也!”
一旁的李善长,朱元璋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所有第一次见到这一幕的大多数人一般,惊叹的合不拢嘴。
朱元璋一边看着眼前这一幕,一边想着这些都是如今他麾下的东西,顿时感觉整个身子都变轻了些,快要飘起来了。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何很多皇帝在看到自己麾下的疆域时会有感而发。
不过,想到这些都是齐衡在这三年间所做出来的功绩,在忍不住惊叹之余,也明白齐衡为此付出的心血。
想想曾经齐衡跟周念挤在一间小屋里十几天,谋划的却是如此宏大的计划。
朱元璋心中感慨之余,便忍不住的拱手对着齐衡说道:“恩公,幸苦了。”
突然听到朱元璋的话,齐衡愣神的同时,似乎找到了自己这么辛苦做这些的目的。
除了为这天下的百姓,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这位大哥。
如今朱元璋的话,便是在肯定他的付出。
齐衡笑笑,说道:“大哥,你我之间还需要说这些嘛?”
朱元璋朗声大笑。
既是为了感慨兄弟之间的情义,亦是眼前这如鬼斧神工般的神迹。
一旁的徐达、李善长、刘伯温,看到这一幕皆心生感触。
在看过这里后,齐衡便为众人解释道:“如今这里,便是由混凝土所建造,同时,山下的水渠、房屋、码头,皆是此物所建造,工艺简单,牢固。有此物,方能成就如今这盛况。”
听着齐衡的话,众人终于明白。
下了山,一行人来到了渡口上。
乘坐着一艘五六米长的船只,朝着前方而去。
约莫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众人正好在船中吃了点饭,休息了一会儿。
“大人!蒙城码头到了!”
船舱内。
一名士兵突然走了进来,对着舱内的众人说道。
听到这名士兵的话,众人心中皆是一惊。
“你说到哪儿了?”
身为将军的徐达,对于城池之间的距离极为敏感,当他听到士兵所说的话后,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面前的士兵却面露诧异之色,疑惑不解的说道:“蒙城啊。”
“蒙城?西北那个蒙城?”一旁的朱元璋也忍不住的出口问道。
士兵的脸上带着不解,再次重复的:“大帅,到蒙城了。”
在反复确定他口中的蒙城,就是士兵口中的蒙城时,朱元璋压抑着心中的惊讶和疑惑,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出去。
震惊的朱元璋和徐达对视一眼,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在他们的对话当中听出了一些苗头。
仔细思索过后便明白了,他们为何如此的惊讶。
面对这四人脸上的复杂神色。
一旁安然坐在椅子上的齐衡却微微一笑。
直到众人陷入沉默,这才起身笑着对他们说道:“各位走吧,蒙城到了。”
随着齐衡的步伐,其余四人也走出了船舱来,到了甲板之上。
望着远处河道外的城池,以及那城池之上清楚写着的蒙城二字。
他们终于相信了自己竟然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就从黄岗城、濠州城外直达了远在安丰路西北方位的蒙城。
一时之间众人的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想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目的地。
因为船舱之内没有钟表,也无法分辨时辰,此时的他们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时间,错乱了记忆。
按照他们刚刚在船舱内的时间估算,这段航行绝对不可能超过一个多时辰。
就当众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因为待在船舱内时间太久而出现问题时。
明白这一切的齐衡,这才开口笑着解释道:“大哥你看一下身后。”
听到齐衡的话,朱元璋立马转头望向了船后。
刚刚因为脑海当中都在思考着时间的问题,所以压根没有注意到,可如今当他经过齐衡的提醒去专注于这件事时,终于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他发现整条船只竟然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朝着前方行进。
这个速度远比骑马来的要快很多。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瞪着一双熊眼,看向了一旁满脸笑意的齐衡:“恩公,这船为什么航行的如此之快?”
听到朱元璋这惊叹的话语,齐衡带着他来到了船只的另一个舱室。
刚走进这间舱室,他们便看到这个舱室与其他船舱所不同的地方。
之前他们所待的地方全部是由木头制造,本质上依旧是木船。
可这间舱室则完全由钢铁铸造而成。
在这舱室的里面,灼热的火焰正在升腾,同时还有热水沸腾的声音,从那完全封闭的钢铁箱子内传出。
一旁由钢铁铸造的轴轮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不停转动。
此时在齐衡的提示下,众人这才纷纷反应过来,这艘船与他们想象当中的木船完全不同。
就当朱元璋依旧困惑的看向齐衡,想要从他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齐衡却再次带着他来到了船尾。
扒着船翻上的栏杆,齐衡指着船下的螺旋桨,对朱元璋说道:“大哥,这船的动力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他是由蒸汽能带动的。”
听着齐衡口中的奇怪的词汇,众人的脸上纷纷露出了困惑之色。
齐衡明白,光从自己的话中根本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蒸汽机的原理。
想到这里,也只好说道:“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只要里面的火不断的灼烧水箱当中的水,就可以使这条船不断的制动运转而船后的那个螺旋桨就会不停的旋转,从而带动这条船不断的朝前航行。”
尽管众人对于齐衡的话,依旧不是那么明白,也无法理解齐衡口中所说的这些原理。
可这些话他们倒是听清了。
知道这条船的动力是由一种他们不能理解的方式在运行,所以才导致这条船的航行速度非常的快。
而对于这条船所带来的好处和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人所思考的方向却完全不同。
徐达和朱元璋的脑海当中,满脑子都是这短短的两个时辰,便能从濠州城直达蒙城。
这对于善于军事作战的他们而言,我能发挥出的作用,截肢不敢想象,一旦这样的船只数量增加一些,所运载的兵力变得增加不少。
试想,当前线正在作战时,突然有几千甚至上万的兵力,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便突然出现在了敌方的腹地。
对于整个战局而言,绝对是颠覆性的。
当敌军以为蒙城当中只有五千值守士兵而攻城时,突然有一万兵力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抵达了蒙城。
估计对方的将领想死的心都有了。
不仅如此,还有情报的传送。
在如今这个时代,突袭战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情报传送的时间太过于漫长。
往往一个王朝的边境发生战事,详细的情报文书却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可以送到帝都内。
而当帝都内的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并且讨论,然后再进行部署、兵力调遣,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前线的战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如今却不同了,这艘船的速度可以弥补绝大多数的损失。
当对方的情报刚刚传送回中枢时,自己这边的军队已经快要抵达前线。
两相对比之下,优势尽显。
当然,这些只是速度提升后显而易见的两个优势。
其他的优势还有很多。
而对于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文臣而言,好处就更多了。
政令的传送速度,各城之间百姓的交融,商业行为的增加,等等……
甚至蒙城今天刚摘下来的蔬菜,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送到濠州城内。
这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而放在往日,这些蔬菜根本不可能运送到濠州城内,因为等它到的时候,都已经坏掉了。
这可不来往的船只多了嘛。
毕竟能够运输的物资多了,商品多了,这种交互行为自然多了。
这还是蒙城,距离濠州城最远的城池,若是在其它近一些的城池,只怕他妈给他做的饭,送到另外一个城池都还热乎着呢。
- 肉肉屋
“这………”
刘伯温实在难以置信,在他的目光之中,远处竟然有着成片成片的水稻田,甚至连一些山丘,山脉上也有一片片的水稻梯田。
从他此刻所站位置的角度,刘伯温很清楚在自己眼前这一片片的水稻田,其面积有多大,范围有多广。
刘伯温急匆匆的与李善成一同跟随着朱元璋的脚步,跑到了一旁的山丘之上,想要尽可能的通过自己所站位置高度的提升而看得更远一些。
而当所有人都来到朱元璋所在的山丘之上,眺望远处时。
相比于众人站在山丘之下,所看到的景象更为壮观。
那连绵不绝的水稻田,如鬼斧神工般的汇聚在远处的大平原之上。
如果这些地面上所种的都只是小麦的话,他们还不至于如此的震惊,可如今出现的却是水稻。
他们很清楚水稻田相比小麦田的建造,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多上几倍。
而且他们这一路行来所过之处皆是大平原腹地,根本没有发现任何的水源支流。
这些水稻田所需要的水源又是从何而来。
还有远处那不算太高的山上。
一片片的梯田,如天神在开垦土地一般,将陡峭的山坡一刀一刀的平劈了下去,形成如今这般梯田模样。
那些水稻田的中央,有着无数的百姓正在弯腰辛勤的劳作着。
在场众人对于水稻田并不陌生,可如此大如此宽广如此辽阔的范围和水稻田面积,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可如果这些还仅仅只是对他们视觉的冲击的话。
那么,那一条横跨整个平原的水渠,却是对他们世界认知上的冲击。
那一条宽广的水渠横跨东西。
其两侧还有一条条宽度较小的分流水渠。
使这数万顷的内陆土地,转化为了天然的水稻田。
并且从这些水稻田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农屋来看,这里的分工管理异常的清晰。
还有在这一片片水稻田的中央,似乎有一座小型的城市正矗立在那里。
此时的朱元璋站在山丘之上,瞠目结舌,尽管产粮区的建造他早就心中有数。
可文书上面那一列列的数字和文字,实在难以描绘出此刻他所看见的这一幕。
很多东西只有当你亲眼看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震撼。
1.5万顷面积,这个数字是空洞的。
可当你亲自站在这1.5万顷面积土地的水稻田面前,才能感受到这1.5万顷的面积是有多大,才能想象到这1.5万顷面积的水稻田能够给多少的百姓带来食物。
又将解决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使多少人摆脱饥饿。
尽管这产粮区建造在黄岗和濠州之地。
可它的作用却不仅限于此。
震惊当中的刘伯温忍不住脸上的喜悦,忙对着一旁的齐衡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田面积一共有多大?”
齐衡轻笑着说道:“一万五千顷。”
当刘伯温听到这个准确的数字时,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震撼。
嘴中不停念叨重复的,齐衡所说的一万五千这个数字。
瞧着往日颇为高傲的刘伯温此刻所表现出来的震撼。
一旁的朱元璋,顿时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就是咱的恩公,咱的大将军啊!
有他在,这区区刘伯温又怎敢在自己的面前装腔作势,故摆姿态。
不就是嫌弃自己咱穷苦的出身,低贱的身份吗?
你们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士和咱的恩公大将军比起来又如何?
就单单眼前的一片片的产粮区,又岂是你们这些酸儒穷生可以做出来的。
心中满足感爆棚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的微微翘起。
想着这些,朱元璋又迫不及待的对着身边的齐衡问道:“恩公,如今这产粮区年产几何?”
朱元璋的问题顿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他们都很想从齐衡的口中得到最终的答案。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齐衡转头笑着说出一个数字。
“年产四百万石水稻。”
这一次齐衡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年产四百万石!
如此多的水稻产量足以满足整整一百八十多万百姓一年的消耗所需。
按照如今安丰路的总人口数,八十七万人,还不足百万!
这还是在齐衡整整三年的励精图治下才发展到的人数。
在三年前,整个安丰路的人口也不过区区四十万!
而如今单单这个产粮区,每年所生产的水稻数量便足以满足一百八十万人口的粮食消耗。
可想而知这个数字是有多么的恐怖。
这也是为什么众人在听到这个数字时,却反而突然沉默下来的原因,此时的他们已经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绪。
就在众人沉默的一言不发时,齐衡却突然开口对朱元璋说道:“我知道如今这样的产量还不算太多,不过大哥放心,再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产粮区的产量便可以达到巅峰七百万石。”
而随着齐衡这话的说出,在场所有人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错愕变为了苦笑。
足足四百万石的水稻产量…
这还少嘛………
而相比于刘伯温以及李善长,朱元璋和徐达却反而没有那么多心事,就只感觉心里充满了干劲儿。
“恩公,西北那边是个村子嘛?”
朱元璋指着远处水稻田中央的一处建筑群问道。
齐衡回道:“大哥,那是一个交易集市,给各地的人用来购买粮食的地方。”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颇感兴趣,顿时说道:“走,咱也去瞧瞧。”
说着,便招呼众人重新启程。
那处交易集市看着并没有多远,可当一行人实实在在的去走时,却足足花费了两刻钟的时间。
而当他们来到这交易集市时。
又再次被守卫的士兵索要身份凭证以及安丰路各地的户籍。
为此,齐衡也耐心的解释道:“此举是为了防止安丰路境外的商贾来这里购买粮食。”
可听到这话的朱元璋等人却有些不解了。
“恩公,既然这集市的大门大开,自然是喜迎四方。为何其它地方的人不能购买?”
齐衡笑道:“大哥,你觉得这粮食和银钱,哪个值钱?”
齐衡这个问题问的奇奇怪怪。
众人都有些疑惑。
徐达没想那么多,当即说道:“自然是银钱值钱了。”
齐衡轻笑着摇摇头。
而一旁的朱元璋也皱着眉头说道:“恩公的意思是,要看什么情况下,如果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自然是粮食更值钱一些。咱说的对吗?”
齐衡点头道:“正是,我们经常说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不值钱,无非就是在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而金银这些钱财,不过是一个衡量这些东西价值的工具。”
“如今身处乱世,什么东西的价值最高?自然是粮食、兵器。”
“如果有人拿着那些没有用,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金银来大肆购买粮食,大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听得齐衡的解释,朱元璋顺着他的思路一想便明白了。
如果真的有人拿着超越市场价格的金钱来购买这里的粮食,将整个集市当中的粮食抢购一空,那么对于安丰路而言将是一笔巨亏的买卖。
因为这些金钱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法购买什么有用物资的。
并且,整个安丰路都需要为这笔金钱付出代价。
钱多了而粮食物资却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意味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崩坏。
所以目前来说,抑制境外商人购买安丰路境内的粮食才是最好的办法。
让整个安丰路形成一个小的经济闭环,而不是融入到整个元朝诸多疆域内。
外界太大,小小的安丰路还不能,也达不到主导经济走向的程度。
对于齐衡的话,朱元璋虽然不是听得那么明白,但也算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知道如果一旦外界的金钱融入到安丰路境内的话,可能导致境内的粮食和物价出现剧烈的波动。
听着齐衡的言论,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开始思索起了这些道理。
金融经济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太过于前卫了。
不过也算是给他们脑海中对世界认知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当然,齐衡也并不是真的完全拒绝了与外界的商业往来。
安丰路地域还是太小,很多物资没有那么的丰富。
那么想要满足境内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就必须要与外界进行往来。
所以齐衡也开设了一处专门用物资金银兑换的票劵,也就是纸币。
想要购买安丰路境内的一切物资,就必须通过官府发行的纸币进行购买。
这样一来,多少金银和物资可以兑换境内一斤重或者一石的粮食这个标准就由官府所把握。
再通过数据的分析来达到境内物资的平衡。
同时官府还可以在兑换的过程当中获利。
至于纸币的真假辨认也非常的简单。
因为所有境内官府所发型的纸币,全部是由齐衡系统奖励的打印机所打印。
辨识度还是非常高的,作假的难度也异常高。
至于打印机所需要的电能,则非常的简单。
就好像蒸汽机所带来的能量一样,这些能量产生的方式本身并不复杂。
真正复杂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
就好像这个打印机一样,如何给这个打印机带来电非常简单,但打印机本身却是目前这个时代科技无法解决的。
而在拥有了这些前提条件下,齐衡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安丰路境内的经济环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情况。
当然这些东西有些太过于复杂,他也没有办法当着李善长刘博文的面向朱元璋太过详细的去解释。
甚至他即便去解释了,朱元璋也不一定能够听懂。
随着一行人走进产粮区的交易集市。
瞧这里面热闹的环境,朱元璋脸上的笑意便再没有消失过。
整个交易集市虽然是以粮食售卖为基础,但是伴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其他行业诸如餐饮住宿等等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整个交易集市此刻俨然已经转化为了一个小型的城池。
周围种植水稻的农户,售卖水稻的商户,客栈酒楼的老板下人,等等……
这些人已经成为了这个交易集市的长久居住人口。
包括很多来往于安丰路各地做粮食生意的商人,有很多也选择了在这里安家。
相信随着产粮区的稳步发展,这些长久居住在此地的百姓,人口会越来越多。
而整个交易集市的房产,则全部是由濠州城官府所营造。
而想要购买这些住宅或者租用这些商铺,则都需要给杭州城官府缴纳一定的银钱。
同时交易集市也带动了周边的黄岗城,濠州城的兴盛。
让原本只是单纯依靠本地人口数量缓慢发展的两个城池,也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基点。
原本因为建造水库水渠以及产粮区,而使官府银钱匮乏物质缺乏的濠州城官府。
如今成了整个安丰路最大的土财主。
产粮区的税收,两城百姓的税收,外加商铺租用的租金,房产出售的收益等等。
很多时候身在寿春城的施才英想要做一些事情时,也不得不与周念商量,向他们借调一些银钱过来。
为此施才英不止一次的与齐衡抱怨过。
说他这个安丰路总管,错失了这么大个政绩外,平时还得看周念的脸色。
尽管施才英说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但同时也反映出了黄岗城濠州城这片区域最近的发展速度之快。
其实也不仅仅只是黄岗城,濠州城两地有长足的发展。
安丰路其它境内的城池百姓,也因为产粮区的发展,解决了最初粮食不足的困境。
同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也开始朝着其它的方向进行发展。
比如蒙城,作为安丰路境内最大的一个内陆城市,相比于其它城市,它们的水资源并不是很丰富。
但是,正因为他们那里的雨水较少,反而成为了种植棉花最好的地方。
自宋朝起棉花便是作为一种奢侈品所存在。
而它之所以如此的价格昂贵,除了它的数量珍惜,以及确实好用外,它们所出产的产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也是一个影响棉花价格的重要原因。
如今齐衡在蒙城周边大范围的种植棉花,就是想要让棉花成为大众可以使用得起的东西,而并不是让它一直作为奢侈品而存在。
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所生活的百姓而言,吃穿住行自然是当政者迫切需要为百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吃的方面,在拥有了产粮区后,整个安丰路百姓的主食粮食已经基本可以满足。
至于其它的配菜肉食,则需要当地种植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
穿的方面,随着安丰路境内的女人在黄岗城妇女政策的引导下,已经渐渐的开始有了一些解放。
这庞大的劳动力,仅仅只是稍微解放一些,便足以供给各地百姓穿衣的问题。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这个时代,纺织业的基础就是依靠着那些粗布麻而制成的。
到了冬天这些东西所编织而成的衣服,根本没有办法起到一个防寒的作用。
所以作为官府,作为当权者,齐衡需要为他们解决的就是棉花的问题。
棉花的问题和产量一旦解决,那么穿衣方面的需求也将彻底的解决。
至于住行方面,住在这个时代本身也不是个问题。
行,也在齐衡大将军府的主导下,全境都在不断的用水泥混泥土进行修建公路。
虽然因为工程量太大,还需要时间,但这事情也已经上了轨道。
这些便是齐衡在安丰路这三年主政当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
为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
交易集市当中,随着朱元璋等一行人穿越了交易集市,来到了码头时。
在看到码头来往船只的密集程度时,众人纷纷再次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交易集市内的繁华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而如今在看到码头漕运也如此发达时,不禁又有些难以置信。
三年,这才三年的时间。
曾经的安丰路是什么样的情况,众人都非常清楚。
不敢说赤贫如洗。
但无论是两河流域的水灾还是兵祸、饥荒。
这都跟安丰路分不开的。
可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安丰路如今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今这样的程度。
一个地方的码头繁华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繁荣。
仅仅这一个码头,便能看出些东西了。
纵然是向来以治城理政为长的李善长,此刻面对齐衡这三年的功绩,也是不得不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刘伯温在细细地数过此刻码头四周来往的船只数量后。
脸上顿时闪烁出了困惑之色。
一直都表现的谦和低调的刘伯温,此刻却主动的来到了齐衡的面前,如数学学习一般,对着齐衡恭敬的拱手问道:“大将军,在下有几件事不明白,不知道大将军可否为在下解惑。”
听着刘伯温的话,瞧着他谦和的态度。
齐衡本不应该对他有太大的抵触。
然而在朱元璋招募刘伯温入幕的过程,他却通过暗卫的情报将他们之间的事情了解的一清二楚。
尽管齐衡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十分的复杂,未来也不知道会怎样。
但实实在在的说,在齐衡的心中,朱元璋就是他的大哥,而在朱元璋的心中齐衡也是他的好兄弟。
当齐衡从暗卫传来的情报当中得知朱元璋在刘伯温那里受辱时,心里就不是很舒服。
奈何他身在安丰路,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见刘伯温时所说的那些话,也是讥讽之意占多。
为的就是给他大哥朱元璋出一口恶气。
而如今听到刘伯温主动来向自己请教,齐衡却压根不想搭理他。
他齐衡不是饭馆子的店小二,你问什么就得回答什么。
而且他所说出来的这些话,价值可是非常大的。
像他这一路为朱元璋所解释的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平时,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长辈对后辈的一种指点。
放在学术上,他刘伯温在旁边听到这些话后,就应该在自己的面前梆梆磕几个响头,感谢解惑授学之恩。
更何况这些东西还不仅仅只是学术上问题,是已经经过了实践论证而产生的结论,是真正的治政经验。
含金量要比那些什么学术上的问题高无数倍。
而如今你就紧靠着一张嘴上下一合,便想从他的口中得到这些东西。
凭什么?
他齐衡可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稀罕你,那是因为他手下无人可用。
而他齐衡的手下能人无数,哪个拎出来不能跟这位刘伯温过过招。
而且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有过主政一方的实际经验。
并不比他刘伯温差。
更何况他齐衡是义军当中的虎威大将军,统领整个安丰路境内的军政事务。
而他刘伯温如今不过区区白身,说不好听的,杀了他又能怎样?
站在齐衡身边的朱元璋,瞧着此刻齐衡压根没有搭理刘伯温的意思。
在清楚对方身份后,还并不将他看在眼里。
心里那是说不出的痛快。
不过在痛快之后,他还是主动对齐衡使了个眼色。
而将朱元璋举动看在眼里的齐衡,也明白朱元璋的心思。
就当刘伯温见对方并不想搭理自己,尴尬无比时,齐衡终于缓缓开口道:“何事,说吧。”
可自始至终齐衡也没有多看那刘伯温一眼,双手背在身后,仿佛听着属下在自己身边汇报请教。
听到齐衡这话的刘伯温如释重负,也不敢有丝毫的不忿,态度依旧恭敬的问道:“敢问大将军,这水稻产量区的水自何而来,还有修建那些水渠、集市的东西,是什么,跟平时所见的好像完全不同。”
“另外,还有这些漕运的船只,如今还不到秋收时节,为何这交易集市的码头上依旧这么多的船只来往?”
“还请大将军指点。”
一旁的朱元璋和徐达,瞧着这向来自傲的刘伯温,如今到了齐衡的面前,却变得如此乖巧时,被殴的心中偷笑。
而在听到刘伯温的询问后,齐衡对于这刘伯温的眼光还是比较欣赏的。
如今他们这一行人所震惊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这三个问题。
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
这些表面繁荣背后的东西。
显然,刘伯温已经看出了如今这产粮区包括交易集市,之所以能够如此繁华热闹,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基于产粮区的水稻产量。
所以他非常想要明白为什么齐衡可以将这些干燥的内陆腹地,化为优质的水稻田。
这便是他问水从何来的原因。
而他之所以问修建这些水渠和建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看出了齐衡之所以可以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做出这一切,应该都是依靠了这些东西,所以才发展建造的这么快。
不然按照正常情况下,仅仅只是眼前这些工程量,就足以让历代的王朝耗时七八年,甚至十多年。
瞧瞧那些历代王朝皇帝修建陵墓所耗的时间便可得知。
甚至有些皇帝刚一登基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就是害怕日后他死的时候还没有修建好。
而刘伯温在观察了所有地方后,发现这里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
所以便认为齐衡之所以可以如此快的完成这些建筑工程,正是因为依靠了这些材料。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为何不到秋收这里的漕运就如此的繁华热闹。
既是他刘伯温此刻心中的疑虑,也是他看破这一切后的猜想。
显然,如果一个地方仅仅粮食产量大,根本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繁华的漕运景象。
也不足以支撑这些工程、建筑的修建。
因为你不可能用粮食造建筑。
也不可能靠着一年仅有一次的秋收来聚拢如此多的人口百姓。
随着刘伯温的询问,一旁的李善长也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一些蹊跷。
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其实李善长并不笨,他之所以没有刘伯温想的如此快如此清晰,就是因为他本身不善于急智的原因。
也不需要多久,或许只用一晚上的时间李善长回到家中一个人思考,便可以想通其中的关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就是没有刘伯温想的快,逻辑分析转化的清晰。
至于另外一边的朱元璋和徐达。徐达从一开始就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因为他是武将不是文臣,所以这些他可以完全不关注不了解,只需要看一看热闹便好。
而朱元璋瞧着眼前自己手下这帮文臣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抱着一副求学的心思。
如今的他在治政方面确实没有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娴熟和有经验。
可如今的他抱着一副谦卑的态度,就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一般,快速的吸收着养分。
其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而此刻的齐衡在听完刘伯温的询问后,并没有直面的回答他。
反而是对着身边的朱元璋说道:“大哥你还记得当初我建造黄岗城时的材料嘛?”
听着齐衡的话,朱元璋陷入了回忆,很快他思索的面容上,顿时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恩公是说,那个叫什么混凝土的?”
闻言,齐衡点了点头,笑道:“正是。”
说着,齐衡一挥手,身后跟着的陈都立马跑了过来。
“安排辆马车,我们上水库去看看。”
听到齐衡的话,陈都当即转身离开。
而齐衡也对在场众人说道:“走吧,带你们去看看,这些水稻田的水从何而来。”
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思,紧紧跟在齐衡和朱元璋的身后,朝着山路边走去。
很快在水泥浇灌的路边,众人等来了两辆马车。
坐着两辆马车,众人一同开始朝着远处的山上而去。
大概一刻钟后,马车停下,众人下车。
顺着山路,在数百名士兵值守的山路上走了很远。
直到他们看见一处完全由河水充斥的水库时,终于明白了,下方那无数块水稻田所耗费的水是从何而来。
从外面看,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出曾经峡谷的痕迹。
可在远处两侧,如今却被一堵几十米高的墙壁所阻塞,那墙壁说是墙,实则如神迹一般,隔断山河。
刘伯温望着远处的景象,张着嘴巴,不由的惊叹道:“真乃鬼斧神工也!”
一旁的李善长,朱元璋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所有第一次见到这一幕的大多数人一般,惊叹的合不拢嘴。
朱元璋一边看着眼前这一幕,一边想着这些都是如今他麾下的东西,顿时感觉整个身子都变轻了些,快要飘起来了。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何很多皇帝在看到自己麾下的疆域时会有感而发。
不过,想到这些都是齐衡在这三年间所做出来的功绩,在忍不住惊叹之余,也明白齐衡为此付出的心血。
想想曾经齐衡跟周念挤在一间小屋里十几天,谋划的却是如此宏大的计划。
朱元璋心中感慨之余,便忍不住的拱手对着齐衡说道:“恩公,幸苦了。”
突然听到朱元璋的话,齐衡愣神的同时,似乎找到了自己这么辛苦做这些的目的。
除了为这天下的百姓,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这位大哥。
如今朱元璋的话,便是在肯定他的付出。
齐衡笑笑,说道:“大哥,你我之间还需要说这些嘛?”
朱元璋朗声大笑。
既是为了感慨兄弟之间的情义,亦是眼前这如鬼斧神工般的神迹。
一旁的徐达、李善长、刘伯温,看到这一幕皆心生感触。
在看过这里后,齐衡便为众人解释道:“如今这里,便是由混凝土所建造,同时,山下的水渠、房屋、码头,皆是此物所建造,工艺简单,牢固。有此物,方能成就如今这盛况。”
听着齐衡的话,众人终于明白。
下了山,一行人来到了渡口上。
乘坐着一艘五六米长的船只,朝着前方而去。
约莫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众人正好在船中吃了点饭,休息了一会儿。
“大人!蒙城码头到了!”
船舱内。
一名士兵突然走了进来,对着舱内的众人说道。
听到这名士兵的话,众人心中皆是一惊。
“你说到哪儿了?”
身为将军的徐达,对于城池之间的距离极为敏感,当他听到士兵所说的话后,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面前的士兵却面露诧异之色,疑惑不解的说道:“蒙城啊。”
“蒙城?西北那个蒙城?”一旁的朱元璋也忍不住的出口问道。
士兵的脸上带着不解,再次重复的:“大帅,到蒙城了。”
在反复确定他口中的蒙城,就是士兵口中的蒙城时,朱元璋压抑着心中的惊讶和疑惑,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出去。
震惊的朱元璋和徐达对视一眼,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在他们的对话当中听出了一些苗头。
仔细思索过后便明白了,他们为何如此的惊讶。
面对这四人脸上的复杂神色。
一旁安然坐在椅子上的齐衡却微微一笑。
直到众人陷入沉默,这才起身笑着对他们说道:“各位走吧,蒙城到了。”
随着齐衡的步伐,其余四人也走出了船舱来,到了甲板之上。
望着远处河道外的城池,以及那城池之上清楚写着的蒙城二字。
他们终于相信了自己竟然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就从黄岗城、濠州城外直达了远在安丰路西北方位的蒙城。
一时之间众人的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想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目的地。
因为船舱之内没有钟表,也无法分辨时辰,此时的他们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时间,错乱了记忆。
按照他们刚刚在船舱内的时间估算,这段航行绝对不可能超过一个多时辰。
就当众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因为待在船舱内时间太久而出现问题时。
明白这一切的齐衡,这才开口笑着解释道:“大哥你看一下身后。”
听到齐衡的话,朱元璋立马转头望向了船后。
刚刚因为脑海当中都在思考着时间的问题,所以压根没有注意到,可如今当他经过齐衡的提醒去专注于这件事时,终于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他发现整条船只竟然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朝着前方行进。
这个速度远比骑马来的要快很多。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瞪着一双熊眼,看向了一旁满脸笑意的齐衡:“恩公,这船为什么航行的如此之快?”
听到朱元璋这惊叹的话语,齐衡带着他来到了船只的另一个舱室。
刚走进这间舱室,他们便看到这个舱室与其他船舱所不同的地方。
之前他们所待的地方全部是由木头制造,本质上依旧是木船。
可这间舱室则完全由钢铁铸造而成。
在这舱室的里面,灼热的火焰正在升腾,同时还有热水沸腾的声音,从那完全封闭的钢铁箱子内传出。
一旁由钢铁铸造的轴轮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不停转动。
此时在齐衡的提示下,众人这才纷纷反应过来,这艘船与他们想象当中的木船完全不同。
就当朱元璋依旧困惑的看向齐衡,想要从他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齐衡却再次带着他来到了船尾。
扒着船翻上的栏杆,齐衡指着船下的螺旋桨,对朱元璋说道:“大哥,这船的动力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他是由蒸汽能带动的。”
听着齐衡口中的奇怪的词汇,众人的脸上纷纷露出了困惑之色。
齐衡明白,光从自己的话中根本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蒸汽机的原理。
想到这里,也只好说道:“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只要里面的火不断的灼烧水箱当中的水,就可以使这条船不断的制动运转而船后的那个螺旋桨就会不停的旋转,从而带动这条船不断的朝前航行。”
尽管众人对于齐衡的话,依旧不是那么明白,也无法理解齐衡口中所说的这些原理。
可这些话他们倒是听清了。
知道这条船的动力是由一种他们不能理解的方式在运行,所以才导致这条船的航行速度非常的快。
而对于这条船所带来的好处和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人所思考的方向却完全不同。
徐达和朱元璋的脑海当中,满脑子都是这短短的两个时辰,便能从濠州城直达蒙城。
这对于善于军事作战的他们而言,我能发挥出的作用,截肢不敢想象,一旦这样的船只数量增加一些,所运载的兵力变得增加不少。
试想,当前线正在作战时,突然有几千甚至上万的兵力,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便突然出现在了敌方的腹地。
对于整个战局而言,绝对是颠覆性的。
当敌军以为蒙城当中只有五千值守士兵而攻城时,突然有一万兵力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抵达了蒙城。
估计对方的将领想死的心都有了。
不仅如此,还有情报的传送。
在如今这个时代,突袭战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情报传送的时间太过于漫长。
往往一个王朝的边境发生战事,详细的情报文书却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可以送到帝都内。
而当帝都内的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并且讨论,然后再进行部署、兵力调遣,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前线的战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如今却不同了,这艘船的速度可以弥补绝大多数的损失。
当对方的情报刚刚传送回中枢时,自己这边的军队已经快要抵达前线。
两相对比之下,优势尽显。
当然,这些只是速度提升后显而易见的两个优势。
其他的优势还有很多。
而对于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文臣而言,好处就更多了。
政令的传送速度,各城之间百姓的交融,商业行为的增加,等等……
甚至蒙城今天刚摘下来的蔬菜,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送到濠州城内。
这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而放在往日,这些蔬菜根本不可能运送到濠州城内,因为等它到的时候,都已经坏掉了。
这可不来往的船只多了嘛。
毕竟能够运输的物资多了,商品多了,这种交互行为自然多了。
这还是蒙城,距离濠州城最远的城池,若是在其它近一些的城池,只怕他妈给他做的饭,送到另外一个城池都还热乎着呢。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