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造纸坊!
这是郑经给他的造纸工坊所取的新名字。
跟华夏书局,华夏日报一脉相承,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他也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白天时间都投在了工坊的事情上面。
这就是所谓的创业艰辛,正如书局和办报一般,工坊刚一接手,很多事同样也得他去亲力亲为, 不同的是,这边的事远比印书和办报要多得多,也繁琐得多。
比如说,竹纸的试制,一开始得他亲自去盯着,告诉工匠们怎么去给毛竹去皮,又该截成多长的段,截断之后,又得破碎到何种程度, 然后又怎样一层石灰一层原料去加水浸泡。
再比如说,烧窑的建造,在施工过程中,他也得跟建窑匠们不停地去沟通等。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新工坊的建造。
引水渠怎么建?
水磨坊、水碾坊等又该怎么建?建多大?
各水力机械的制作尺寸该多大?怎么造才最为合理?
这些,也都得他跟小鲁不停地去协商、沟通、落实。
总而言之,自从把造纸工坊买下来的第二天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各种工匠不断入驻,陈管事也从书局那边抽身出来,来这边当起了监工,而郑经自己,则忙东忙西地忙个不停。
他自己倒是蛮享受这种感觉的。
要知道,在他的前世人生里,最大的遗憾,就是身为一名文科生,干的是纸上谈兵的活,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名百无一用的书生, 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干过一件实事。
现如今, 他终于找到那种干实事的快乐了。
也确实挺快乐的。
要知道,哪怕是到了科技极为发达的后世,也还是有不少人沉迷于传统工艺的重现,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很多传统工艺,尽管科技含量未必会很高,但若是真能把它们给重现出来,其成就感也是非常大的。
现在,郑经在享受的,就是那种提前把竹纸给造出来,并将其生产过程简单机械化的成就感。
他的这种投入,倒是把小鲁给高兴坏了。
为啥?
因为郑经在投入过程中,不断会有奇思妙想冒出来。
比如说,在挖引水渠的过程中,挖出来的土方的运送是一件费力的事,得人工一点一点把它们用扁担给挑出去,而郑经见状,就设计出来了一样被称之为翻斗车的东西,又交给小鲁,让他去给做出来。
制作出来倒是不难,但其设计之精妙,所能起到的效用,却又让小鲁大开眼界。
各种工具的制造,最为关键的是实用,而不是设计复杂,郑经所教会他的这种理念,远比传授给他一样东西的制作方法来得更为重要。
比如说为了便于造纸匠们给青竹去皮,郑经又专门设计出了一种双手柄的弧形刀。
这让小鲁忍不住想起了鲁班发明锯子的典故。
尽管他是墨家传人,可是对于同为工匠,机关术也同样厉害的木匠宗师鲁班也还是钦佩不已的,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位新师父,似乎比鲁班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对,鲁班都根本就没法跟师父来比!
道理很简单。
鲁班虽然也很厉害,可他的厉害之处,主要是限于木匠领域。
而自己这位新师父呢?
谷衄
学问非常了不得!
木匠的机关之术他也懂。
印刷术他也比所有人都厉害。
现在在造纸术的领域,他似乎也比那些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都还要懂得多。
最为出奇的是,他似乎还能创新出其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就好比说现在正在建的那个烧窑。
据新师父说,那个窑不是用来烧瓷的,而会先用来烧一种叫水泥的东西,这种水泥一旦被制造出来,就会有一种极为神奇的功效。
在没用之前,它是粉末状的,跟日常常见的石灰并没啥区别,除了颜色可能会不一样。
可是一旦加上沙子,在和上水,用它来砌水渠,所砌成的水渠,会光滑无比不说,还跟用条石建成的一样坚固,就算长时间被流水冲刷,也不会受影响。
真有那么神奇吗?
据小鲁所知,就算现在建最为坚固的城墙,用来粘合条石的最好的粘合剂,也只是由土、沙、白膏泥、糯米汁等混合而成,那样的粘合剂效果虽然也还不错,但绝对不能长时间泡水。
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给小鲁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新师父,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还有一点,是小鲁更为钦佩的,那就是他的这位新师父,似乎从来就没有藏私的想法。
“师父,这翻斗车的制作技法,需不需要保密?”
打个比方说,当翻斗车的制作图纸出来后,他曾经这样问师父。
“不用,谁要是想学,就教他们吧,工具这东西,一旦制作出来,就得传出去才能利国利民,咱没必要啥东西都捂住,那样好东西很快就会失传的。”
这是新师父的回答。
至于对他,就更不必说了,但凡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只要他开口问,新师父毕竟是知无不答,而且还跟他讲述得极为详细。
这根本就不像其他工匠师父,有什么好技艺,就一直死捂着,到死都不肯教,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在新师父这里,似乎永远也不用担心这一点。
因此,这也是小鲁这一辈子以来过得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虽然师父还是有干不完的活派给他,但他从中所能学到的,能让他一辈子都受用。
假如……师父不用忙别的,能天天这样教自己多好啊?
小鲁忍不住如此想道。
只可惜,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还没在工坊这里忙上几天,新老师又有别的事得去忙了。
首先是《华夏早报》的事。
据小鲁听说,《华夏早报》的第二期又得筹印了,德王爷那边已经催了师父很多次,让他回去给报纸的第二期内容把关。
还有更为了不得的一件事,那就是据过来报信的人来说,国子监的祭酒大人,还有文庙的主持张籍先生,又一次找上门来了,催师父赶紧回去商量要事。
天哪,国子监祭酒,文庙主持,那样的大人物都来找师父了?
这新师父未免也太了不起了吧!
- 肉肉屋
这是郑经给他的造纸工坊所取的新名字。
跟华夏书局,华夏日报一脉相承,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他也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白天时间都投在了工坊的事情上面。
这就是所谓的创业艰辛,正如书局和办报一般,工坊刚一接手,很多事同样也得他去亲力亲为, 不同的是,这边的事远比印书和办报要多得多,也繁琐得多。
比如说,竹纸的试制,一开始得他亲自去盯着,告诉工匠们怎么去给毛竹去皮,又该截成多长的段,截断之后,又得破碎到何种程度, 然后又怎样一层石灰一层原料去加水浸泡。
再比如说,烧窑的建造,在施工过程中,他也得跟建窑匠们不停地去沟通等。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新工坊的建造。
引水渠怎么建?
水磨坊、水碾坊等又该怎么建?建多大?
各水力机械的制作尺寸该多大?怎么造才最为合理?
这些,也都得他跟小鲁不停地去协商、沟通、落实。
总而言之,自从把造纸工坊买下来的第二天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各种工匠不断入驻,陈管事也从书局那边抽身出来,来这边当起了监工,而郑经自己,则忙东忙西地忙个不停。
他自己倒是蛮享受这种感觉的。
要知道,在他的前世人生里,最大的遗憾,就是身为一名文科生,干的是纸上谈兵的活,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名百无一用的书生, 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干过一件实事。
现如今, 他终于找到那种干实事的快乐了。
也确实挺快乐的。
要知道,哪怕是到了科技极为发达的后世,也还是有不少人沉迷于传统工艺的重现,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很多传统工艺,尽管科技含量未必会很高,但若是真能把它们给重现出来,其成就感也是非常大的。
现在,郑经在享受的,就是那种提前把竹纸给造出来,并将其生产过程简单机械化的成就感。
他的这种投入,倒是把小鲁给高兴坏了。
为啥?
因为郑经在投入过程中,不断会有奇思妙想冒出来。
比如说,在挖引水渠的过程中,挖出来的土方的运送是一件费力的事,得人工一点一点把它们用扁担给挑出去,而郑经见状,就设计出来了一样被称之为翻斗车的东西,又交给小鲁,让他去给做出来。
制作出来倒是不难,但其设计之精妙,所能起到的效用,却又让小鲁大开眼界。
各种工具的制造,最为关键的是实用,而不是设计复杂,郑经所教会他的这种理念,远比传授给他一样东西的制作方法来得更为重要。
比如说为了便于造纸匠们给青竹去皮,郑经又专门设计出了一种双手柄的弧形刀。
这让小鲁忍不住想起了鲁班发明锯子的典故。
尽管他是墨家传人,可是对于同为工匠,机关术也同样厉害的木匠宗师鲁班也还是钦佩不已的,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位新师父,似乎比鲁班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对,鲁班都根本就没法跟师父来比!
道理很简单。
鲁班虽然也很厉害,可他的厉害之处,主要是限于木匠领域。
而自己这位新师父呢?
谷衄
学问非常了不得!
木匠的机关之术他也懂。
印刷术他也比所有人都厉害。
现在在造纸术的领域,他似乎也比那些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都还要懂得多。
最为出奇的是,他似乎还能创新出其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就好比说现在正在建的那个烧窑。
据新师父说,那个窑不是用来烧瓷的,而会先用来烧一种叫水泥的东西,这种水泥一旦被制造出来,就会有一种极为神奇的功效。
在没用之前,它是粉末状的,跟日常常见的石灰并没啥区别,除了颜色可能会不一样。
可是一旦加上沙子,在和上水,用它来砌水渠,所砌成的水渠,会光滑无比不说,还跟用条石建成的一样坚固,就算长时间被流水冲刷,也不会受影响。
真有那么神奇吗?
据小鲁所知,就算现在建最为坚固的城墙,用来粘合条石的最好的粘合剂,也只是由土、沙、白膏泥、糯米汁等混合而成,那样的粘合剂效果虽然也还不错,但绝对不能长时间泡水。
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给小鲁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新师父,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还有一点,是小鲁更为钦佩的,那就是他的这位新师父,似乎从来就没有藏私的想法。
“师父,这翻斗车的制作技法,需不需要保密?”
打个比方说,当翻斗车的制作图纸出来后,他曾经这样问师父。
“不用,谁要是想学,就教他们吧,工具这东西,一旦制作出来,就得传出去才能利国利民,咱没必要啥东西都捂住,那样好东西很快就会失传的。”
这是新师父的回答。
至于对他,就更不必说了,但凡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只要他开口问,新师父毕竟是知无不答,而且还跟他讲述得极为详细。
这根本就不像其他工匠师父,有什么好技艺,就一直死捂着,到死都不肯教,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在新师父这里,似乎永远也不用担心这一点。
因此,这也是小鲁这一辈子以来过得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虽然师父还是有干不完的活派给他,但他从中所能学到的,能让他一辈子都受用。
假如……师父不用忙别的,能天天这样教自己多好啊?
小鲁忍不住如此想道。
只可惜,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还没在工坊这里忙上几天,新老师又有别的事得去忙了。
首先是《华夏早报》的事。
据小鲁听说,《华夏早报》的第二期又得筹印了,德王爷那边已经催了师父很多次,让他回去给报纸的第二期内容把关。
还有更为了不得的一件事,那就是据过来报信的人来说,国子监的祭酒大人,还有文庙的主持张籍先生,又一次找上门来了,催师父赶紧回去商量要事。
天哪,国子监祭酒,文庙主持,那样的大人物都来找师父了?
这新师父未免也太了不起了吧!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