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剑指忻口
一行人离开宿舍,前往食堂。人是铁,饭是钢,工作之前首要解决肚子问题。
“瑾瑜,我睡了几天?”
路上,余华向林婉了解情况。
“六天整。”林婉回答道。
余华点头,继续问道:“教授那边怎么样?”
“教授前天恢复状态,目前正在兵工厂火炮装配车间,装配第四门37式榴弹炮,另外局里说如果你醒了记得通报,让你直接去总部。”林婉给出信息。
“第四门?是的,我差点忘了,电渣炉首次冶炼试验的时候,一共搞了两根……那这样,吕同志,你先通知局里,告知我已恢复的情况。”
余华闻言陷入思索,立马想起原由,搞清楚情况,随即作出安排:“瑾瑜,你安排车辆,吃完饭我们去总部,应该要开个会。”
“是。”吕俊羽立即回应,转身离去。
“好,我来安排。”林婉点了点头。
到了食堂,简单喝了碗南瓜粥+牛肉包填饱肚子,随后,余华一行人乘车离开专供科研人员及家属居住的职工小区,前往总部。
柳树沟兵工厂,火炮装配车间内。
李强伫立于安全区域之外,双眼看向前方,仔细关注第四门红牡丹重炮的装配过程,此次装配作业是红牡丹重炮进入定型量产阶段的重要标志,由庄教授亲自指挥,严格把关,只为生产质量可靠的重炮。
军工局出品,必是精品。
四门红牡丹重炮,包含原型炮在内,经质检合格出厂,将会冠以‘太行实业公司’之名,打上法制铭牌文,盖上全封闭雨布,秘密送往忻口前线进行实战测试,检验其真实战场表现。
剑指忻口!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实战测试是红牡丹重炮的专属高考,能否获得前线部队的好评,取决于此次实战表现究竟如何。
装配工作持续进行,所有操作规范严格按照《重炮标准装配手册》要求,庄教授位于指挥位,向装配小组不断下达指令,炮架基础已经安装于回转支承总成之上,液压式复进机和双室制退机如宝石般镶嵌于上方,一个又一个拥有标准尺寸的火炮零部件不断安装于炮架预留位置,似如堆砌积木般简洁且富有美感,整个装配过程仿若作画般极具艺术气息。
饶是这样的场景,李强已经看了四遍,依然觉得震撼非凡,深深沉醉于其中。
在中华最贫穷和最落后的地区,生产世界最先进的105毫米榴弹炮,这是奇迹,亦是美景。
此番美景,中华大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值此时节,沈兵早已陷落,巩兵和汉兵均处于内迁状态,无法生产,全国唯独具有105毫米榴弹炮生产能力的太兵,则因太原会战内长城防线的失利,加之日军轰炸机部队频繁轰炸太原,处于停产转运状态。
放眼中华,能够进行大规模军工生产的兵工厂,独剩他李强手中的延城柳树沟中央兵工厂。
“真期待呐……”李强看着已然处于液氮装配环节的第四门37式榴弹炮,搓了搓手,心神不由自主飞往数百公里之外的忻口前线,畅想炮轰日军的场景。
一号装配点内,105毫米内径采用电渣钢材质加工而成的炮管,经过液氮冷冻处理,缓缓装入锥形套筒之内,过程无比顺滑,毫无阻碍,直至没入底端,待温度回升之后,炮管向外膨胀,实现完美的过盈装配。
最后,打上法文铭牌信息。
第四门37式105毫米榴弹炮装配完成。
火炮经推车牵引,离开装配点位向质检工位而去,两名火炮质检员接收火炮,一人手握检查本和笔,一人手持工具,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认各零部件装配精度是否达标,火炮各部位功能是否正常。
“庄教授,辛苦您了。”李强悄然来到庄教授身侧,言语满是尊敬。
庄前鼎事必躬亲,每每各个工厂出现问题总是亲赴现场处理,绝不会拖延问题,时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对于这位来自于清华园的大教授,李强发自内心的尊敬,他虽然在通信领域有所建树,但论对根据地的贡献,远不及庄前鼎。
“这点事辛苦什么,我们之所以艰苦奋斗,不就是为了给前线部队造出好的武器装备吗?希望红牡丹重炮在战场上大放光彩,为部队提供可靠的炮火支援。”庄前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了笑:“不知道余华那小子怎么样了,比我这个半步踏入中年的家伙还不如。”
“应该还在休息,谭老先生说他太累了,像一直紧绷的绳突然放松,需要休息很久,这段时间我让林同志照顾的他。”李强回应道。
“是该好好休息,也该让他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庄前鼎闻言轻轻点头,双眼看向质检工位,静静等候。
四十分钟过后,伴随着五十余项大大小小的质检结束,第四门37式榴弹炮通过柳树沟兵工厂的质检关口,产品合格,达到出厂标准。
火炮质检员提交报告,而后汇总至兵工科负责人胡志刚。
“报告,第一批次37式火炮包含原型炮在内,数量共计四门,经质检合格达到出厂标准,请指示!”随后,整合各类信息的胡志刚快步来到两人面前,举手敬礼。
李强举手还礼,给出指示:“按标准出厂流程交付部队。”
“是。”
胡志刚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先行安排人员通知部队驻厂联络员,而后安排火炮出厂等相关事宜。
生产火炮——质检出厂——交付部队并接收,这是火炮标准出厂流程,军工局只需把四门火炮交付给部队即可。
至于如何运往前线,这是部队方面的事情,军工局无须也无权管辖。
双方分工极为明确,只为提高效率。
“总算交了一个差事。”望着胡志刚离去的背影,李强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些天简直要了老命,老首长连连追问关于37式榴弹炮生产的事情,总部首长没事就到军工局闲逛关心,让他压力十足,除此之外,还有武廷同志的亲近,以及陈康的‘关心’。
武廷是谁?
最新组建的总部直属炮兵团团长。
陈康是谁?
一二九师386旅旅长兼前任军工局负责人。
前者代表总部,后者代表一二九师,份量不可谓不重,所传递的信号同样十分明显,来自于各方各面的压力犹如湍流般涌来,李强不得不暂时放下手里的事情,亲自负责定型量产的事情。
眼下四门37式榴弹炮虽然不多,但总归有个交代,毕竟本月剩下的时间里,只需要再交付2门炮就能达到生产指标。
“报告,总部急电。”就在这时,通讯员迅速进入车间,举手敬礼,给出电文。
李强接过电文读阅内容,喜上眉梢,面露笑容,立刻作出安排:“通讯员,立刻联系各部门负责人,两个小时后到总部开会。”
“是!”
“什么事情?”庄前鼎看着迅速离去的通信员,有些好奇。
“余华醒了,已恢复状态,已到总部。”李强笑着说道:“庄教授,我们走吧,这次会主要是组织上对你们的表彰和奖励,已经推迟六天了,当然,还要讨论关于未来军工局发展的事情,我心里有些想法,路上跟您说……”
“好。”
庄前鼎听闻这番话,点了点头,没有推辞奖励,他也挺好奇这次组织会有什么奖励。
两人一同离开火炮装配车间,乘车前往总部,途中李强交流自己对于军工局未来发展的想法。
……
军工局总部,会议室。
身为军工局最高负责人兼局高官的李强,端坐于主位,会议桌左侧位置所属最高科学技术小组,右侧位置所属各部门一把手,全是老熟人。
此时,各个座位基本坐满,还剩火药科负责人唐子清未到。
会议室内众人聊天等候,聊天内容自然是当前最让人关注的焦点——忻口前线和淞沪会战。
忻口会战关系太原的生死存亡,决定山西未来走向,淞沪会战关系南京的安危,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中华的未来走向。
北方地区大多关心忻口,南方地区则全面关注淞沪。
“当初五万人打不过五千人,真没想到淞沪会战能打成这种样子,德械师基本全打光了,好像还剩教导总队。”陆远抽了一口人民牌香烟,眉头紧锁,脑海里浮现淞沪会战的敌我态势图,轻轻摇头,感慨道。
打了两个月,淞沪战场从最初占据优势,到现在呈现倾覆之危……
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现如今,但凡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日军正在包围淞沪战场的国军主力部队,必须尽快撤出淞沪战场日军包围圈,回防南京,利用纵深优势进行防御。
可问题在于,偏偏那位蒋中正就是不下令撤退。
前线局势气氛无比压抑,会议室内其余人纷纷摇头,余华闻言心中叹息,他深知中正老哥渴望国联介入的想法,正是对国联介入抱有希望,才会延误战机,致使日军华中方面军形成对国军七十万主力部队的包围。
当包围圈形成之后,中正老哥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然而这时候已经太迟了,前线部队接到撤退命令之后,刚开始还能保持秩序,后面随着日军不断轰炸和炮击,导致部队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死伤无数。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但余华无力阻止,因为所有比他有权有势的人都曾劝过中正,但换来的只是史书上一句描述——‘力排众议’。
“古人曾说一将无能,连累三军,依我看,这是老蒋无能,连累中华……”胡志刚咬牙沉声道。
“不好意思,我来迟了。”这时,总部会议室房门推开,最后一位军工局高层唐子清步入房间,一边道歉一边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人都齐了,我就不废话了,今天这场会议密级绝密,会议内容主要为关于上级对庄教授和余华的表彰奖励,其次是军工局未来发展。”待唐子清落座,李强面朝众人,正色道。
众人面色一正,双眼凝聚于李强身上。
“先说上级表彰奖励……”
一行人离开宿舍,前往食堂。人是铁,饭是钢,工作之前首要解决肚子问题。
“瑾瑜,我睡了几天?”
路上,余华向林婉了解情况。
“六天整。”林婉回答道。
余华点头,继续问道:“教授那边怎么样?”
“教授前天恢复状态,目前正在兵工厂火炮装配车间,装配第四门37式榴弹炮,另外局里说如果你醒了记得通报,让你直接去总部。”林婉给出信息。
“第四门?是的,我差点忘了,电渣炉首次冶炼试验的时候,一共搞了两根……那这样,吕同志,你先通知局里,告知我已恢复的情况。”
余华闻言陷入思索,立马想起原由,搞清楚情况,随即作出安排:“瑾瑜,你安排车辆,吃完饭我们去总部,应该要开个会。”
“是。”吕俊羽立即回应,转身离去。
“好,我来安排。”林婉点了点头。
到了食堂,简单喝了碗南瓜粥+牛肉包填饱肚子,随后,余华一行人乘车离开专供科研人员及家属居住的职工小区,前往总部。
柳树沟兵工厂,火炮装配车间内。
李强伫立于安全区域之外,双眼看向前方,仔细关注第四门红牡丹重炮的装配过程,此次装配作业是红牡丹重炮进入定型量产阶段的重要标志,由庄教授亲自指挥,严格把关,只为生产质量可靠的重炮。
军工局出品,必是精品。
四门红牡丹重炮,包含原型炮在内,经质检合格出厂,将会冠以‘太行实业公司’之名,打上法制铭牌文,盖上全封闭雨布,秘密送往忻口前线进行实战测试,检验其真实战场表现。
剑指忻口!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实战测试是红牡丹重炮的专属高考,能否获得前线部队的好评,取决于此次实战表现究竟如何。
装配工作持续进行,所有操作规范严格按照《重炮标准装配手册》要求,庄教授位于指挥位,向装配小组不断下达指令,炮架基础已经安装于回转支承总成之上,液压式复进机和双室制退机如宝石般镶嵌于上方,一个又一个拥有标准尺寸的火炮零部件不断安装于炮架预留位置,似如堆砌积木般简洁且富有美感,整个装配过程仿若作画般极具艺术气息。
饶是这样的场景,李强已经看了四遍,依然觉得震撼非凡,深深沉醉于其中。
在中华最贫穷和最落后的地区,生产世界最先进的105毫米榴弹炮,这是奇迹,亦是美景。
此番美景,中华大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值此时节,沈兵早已陷落,巩兵和汉兵均处于内迁状态,无法生产,全国唯独具有105毫米榴弹炮生产能力的太兵,则因太原会战内长城防线的失利,加之日军轰炸机部队频繁轰炸太原,处于停产转运状态。
放眼中华,能够进行大规模军工生产的兵工厂,独剩他李强手中的延城柳树沟中央兵工厂。
“真期待呐……”李强看着已然处于液氮装配环节的第四门37式榴弹炮,搓了搓手,心神不由自主飞往数百公里之外的忻口前线,畅想炮轰日军的场景。
一号装配点内,105毫米内径采用电渣钢材质加工而成的炮管,经过液氮冷冻处理,缓缓装入锥形套筒之内,过程无比顺滑,毫无阻碍,直至没入底端,待温度回升之后,炮管向外膨胀,实现完美的过盈装配。
最后,打上法文铭牌信息。
第四门37式105毫米榴弹炮装配完成。
火炮经推车牵引,离开装配点位向质检工位而去,两名火炮质检员接收火炮,一人手握检查本和笔,一人手持工具,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认各零部件装配精度是否达标,火炮各部位功能是否正常。
“庄教授,辛苦您了。”李强悄然来到庄教授身侧,言语满是尊敬。
庄前鼎事必躬亲,每每各个工厂出现问题总是亲赴现场处理,绝不会拖延问题,时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对于这位来自于清华园的大教授,李强发自内心的尊敬,他虽然在通信领域有所建树,但论对根据地的贡献,远不及庄前鼎。
“这点事辛苦什么,我们之所以艰苦奋斗,不就是为了给前线部队造出好的武器装备吗?希望红牡丹重炮在战场上大放光彩,为部队提供可靠的炮火支援。”庄前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了笑:“不知道余华那小子怎么样了,比我这个半步踏入中年的家伙还不如。”
“应该还在休息,谭老先生说他太累了,像一直紧绷的绳突然放松,需要休息很久,这段时间我让林同志照顾的他。”李强回应道。
“是该好好休息,也该让他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庄前鼎闻言轻轻点头,双眼看向质检工位,静静等候。
四十分钟过后,伴随着五十余项大大小小的质检结束,第四门37式榴弹炮通过柳树沟兵工厂的质检关口,产品合格,达到出厂标准。
火炮质检员提交报告,而后汇总至兵工科负责人胡志刚。
“报告,第一批次37式火炮包含原型炮在内,数量共计四门,经质检合格达到出厂标准,请指示!”随后,整合各类信息的胡志刚快步来到两人面前,举手敬礼。
李强举手还礼,给出指示:“按标准出厂流程交付部队。”
“是。”
胡志刚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先行安排人员通知部队驻厂联络员,而后安排火炮出厂等相关事宜。
生产火炮——质检出厂——交付部队并接收,这是火炮标准出厂流程,军工局只需把四门火炮交付给部队即可。
至于如何运往前线,这是部队方面的事情,军工局无须也无权管辖。
双方分工极为明确,只为提高效率。
“总算交了一个差事。”望着胡志刚离去的背影,李强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些天简直要了老命,老首长连连追问关于37式榴弹炮生产的事情,总部首长没事就到军工局闲逛关心,让他压力十足,除此之外,还有武廷同志的亲近,以及陈康的‘关心’。
武廷是谁?
最新组建的总部直属炮兵团团长。
陈康是谁?
一二九师386旅旅长兼前任军工局负责人。
前者代表总部,后者代表一二九师,份量不可谓不重,所传递的信号同样十分明显,来自于各方各面的压力犹如湍流般涌来,李强不得不暂时放下手里的事情,亲自负责定型量产的事情。
眼下四门37式榴弹炮虽然不多,但总归有个交代,毕竟本月剩下的时间里,只需要再交付2门炮就能达到生产指标。
“报告,总部急电。”就在这时,通讯员迅速进入车间,举手敬礼,给出电文。
李强接过电文读阅内容,喜上眉梢,面露笑容,立刻作出安排:“通讯员,立刻联系各部门负责人,两个小时后到总部开会。”
“是!”
“什么事情?”庄前鼎看着迅速离去的通信员,有些好奇。
“余华醒了,已恢复状态,已到总部。”李强笑着说道:“庄教授,我们走吧,这次会主要是组织上对你们的表彰和奖励,已经推迟六天了,当然,还要讨论关于未来军工局发展的事情,我心里有些想法,路上跟您说……”
“好。”
庄前鼎听闻这番话,点了点头,没有推辞奖励,他也挺好奇这次组织会有什么奖励。
两人一同离开火炮装配车间,乘车前往总部,途中李强交流自己对于军工局未来发展的想法。
……
军工局总部,会议室。
身为军工局最高负责人兼局高官的李强,端坐于主位,会议桌左侧位置所属最高科学技术小组,右侧位置所属各部门一把手,全是老熟人。
此时,各个座位基本坐满,还剩火药科负责人唐子清未到。
会议室内众人聊天等候,聊天内容自然是当前最让人关注的焦点——忻口前线和淞沪会战。
忻口会战关系太原的生死存亡,决定山西未来走向,淞沪会战关系南京的安危,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中华的未来走向。
北方地区大多关心忻口,南方地区则全面关注淞沪。
“当初五万人打不过五千人,真没想到淞沪会战能打成这种样子,德械师基本全打光了,好像还剩教导总队。”陆远抽了一口人民牌香烟,眉头紧锁,脑海里浮现淞沪会战的敌我态势图,轻轻摇头,感慨道。
打了两个月,淞沪战场从最初占据优势,到现在呈现倾覆之危……
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现如今,但凡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日军正在包围淞沪战场的国军主力部队,必须尽快撤出淞沪战场日军包围圈,回防南京,利用纵深优势进行防御。
可问题在于,偏偏那位蒋中正就是不下令撤退。
前线局势气氛无比压抑,会议室内其余人纷纷摇头,余华闻言心中叹息,他深知中正老哥渴望国联介入的想法,正是对国联介入抱有希望,才会延误战机,致使日军华中方面军形成对国军七十万主力部队的包围。
当包围圈形成之后,中正老哥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然而这时候已经太迟了,前线部队接到撤退命令之后,刚开始还能保持秩序,后面随着日军不断轰炸和炮击,导致部队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死伤无数。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但余华无力阻止,因为所有比他有权有势的人都曾劝过中正,但换来的只是史书上一句描述——‘力排众议’。
“古人曾说一将无能,连累三军,依我看,这是老蒋无能,连累中华……”胡志刚咬牙沉声道。
“不好意思,我来迟了。”这时,总部会议室房门推开,最后一位军工局高层唐子清步入房间,一边道歉一边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人都齐了,我就不废话了,今天这场会议密级绝密,会议内容主要为关于上级对庄教授和余华的表彰奖励,其次是军工局未来发展。”待唐子清落座,李强面朝众人,正色道。
众人面色一正,双眼凝聚于李强身上。
“先说上级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