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要塞,东兴二城一直以来吴国都是派兵马驻守的,全端驻守西关,留略驻守东关,严阵以待。
以司马师的计划,原定是避过淮南高热高湿的夏季,在秋天的时候,对吴国发进攻,但由于种种的原因,进军之事一拖再拖,一直到十月底才完成了战役部署,到了冬月的时候,才准备就绪,正式地投入进攻之。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准备,完全是临时意,仓促而行,而需要准备的事又是千头万绪,所以拖延到冬天,也实属无奈。
因为不光是淮南这一路的人马,进攻武昌和江陵的兵马也必须要到位才行,尽管这两路人马只是佯攻,到牵制作用,但如果连牵制吴军的作用都不到,淮南的这一路人马孤军深入,只怕是凶多吉少。
所以司马昭到达寿春之后,并没有办法立刻进军,他还得同另外的两路人马进行协调,确认胡奋已经向武昌发进攻,确认王昶已经向江陵方向进军,吴国在长江上游的兵马已经不可能向下游调动了,司马昭才同诸葛诞率军离开了寿春,向东兴方向挺进。
按理说,十一月的淮南,天气还是比较温暖的,不像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在这种天气条件下,行军打仗并不有什么问题。
但今年的天气,却有些反常,司马昭到达淮南之后,就没有看到过太阳了,天空常是被阴霾所笼罩,时不时地还下点小雨,又湿又冷,让司马昭颇为不习惯。
诸葛诞告诉他,淮南这边的天气就是这样,一到冬天,阴雨便是常事,虽然很少结冰,但是比北方的干冷来,这儿的湿冷似乎更让人难以接受。
司马昭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改变老天爷的脾性,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地打完这一仗,赶紧从这个鬼地方撤走,现在司马昭特别的怀念洛阳的暖阁,点上一盆火红的炭火,喝上一壶温热的老酒,闲来无事,看看美艳的歌姬轻歌曼舞,那日子才是真正的舒服。
在这种湿冷的天气下,穿什么衣服都觉得不太舒服,更别说是穿着厚重的铁铠了,捂得太厚了,又容易出汗,一出汗,则全是冷汗,湿漉漉地粘在身上,更为以难受了。
魏军大多数的人都来自北方,显然对这种湿冷的天气很不习惯,个个是怨声载道,士气低迷。
按理说这种状态下,应当是休兵罢战,等到天气好转之后,再行进军,但是司马师似乎等不及,毕竟他们是要趁着吴国国丧之时,发进攻,其实现在发进攻,已经是有些迟了,若再等到明年,吴国朝野从孙权之死的哀恸之恢复过来,这样进攻的机会也就彻底地丧失了。
所以远在洛阳的司马师一再下令催促,要他们趁着寒冬腊月到来之前,拿下东兴,抢占濡须坞,为明年进军建业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魏军水陆并进,沿着巢湖向南进军,不过水军例来不是魏军的强项,所以这次攻打东兴,进攻的主力依然还是步骑兵,水军只是负责押运粮草以及军械装备的,步兵主力经过合肥新城,对东兴二城发了进攻。
东兴二城依山而筑,地势十分的险要,吴军又在濡须水上,修筑了大堤,如此一来,魏军的水军船队,到达东兴之后,就变得寸步难行了,只有攻破东兴二城,破坏掉濡须大堤,魏军才有可能继续地向前推进。
诸葛诞屯兵在东关北面的陈塘,派前部督韩综和乐安太守桓嘉各率五千兵马,分别去攻打东关和西关。
东兴二城依山环水,地形险要,魏军想要攻城,首先就必须跨过濡须水,诸葛诞下令在水上搭建浮桥,直通吴军新修的大堤,抢夺大堤之后,再沿着大堤向相连的东关和西关发进攻。
大堤上原本是驻守着吴国的军队的,只不过数量有限,他们在魏国搭建浮桥之时,频频地向魏军射箭,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魏军搭建浮桥的速度。
诸葛诞一看不行啊,连一个浮桥搭建来都这么费劲,拿下东兴那得猴年马月呀,魏国七万大军拥挤在陈塘,地形狭隘,根本就施展不开,必须尽快地将浮桥搭建来,夺下大堤,才能对东关和西关构成攻势。
于是诸葛诞调集来几十艘战船,每艘战船上都满载了弓箭兵,集火力向大堤上射箭,以压制大堤上的吴国守军。
这一招果然奏效,魏军是万箭齐发,射得守堤吴军连头都抬不来,这样搭建浮桥的进度就不再受到影响,很快魏军就在濡须水上,建造了四座浮桥,步兵沿着浮桥,很快地攻上了大堤。
吴军势单力孤,难以抵抗,只能是放弃了大堤,退守东关和西关,凭险据守。
魏军抢占大堤之后,便沿着大堤向东关和西关发了进攻。
这道大堤虽然修筑的又宽又厚,但再怎么说它也仅仅只是一道堤坝,不可能成为宽阔的大道,大堤最宽处,也仅仅只是能容纳四匹马车通行而已,这样魏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受大堤的影响,只能拥挤在一,这样的攻城力度就变得有限的多了。
留略在东关,全端在西关,两边可以遥遥相望,诸葛恪监造的这两座要塞,堪称是铜墙铁壁,防御设施齐备,这样坚固的城池那怕是守军数量有限,魏军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攻克。
诸葛诞下令发强攻,地势狭窄大军没办法施展开,那就提升攻击的强度,让魏军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发进攻,日夜不停轮番进攻,反正魏军人多的事,前面的人伤亡了,后面的立刻顶上便是。
这样的攻击方式,就是要打得守军疲惫不堪,这样才能找出吴军防守的漏洞来,拿下东兴二城。
以司马师的计划,原定是避过淮南高热高湿的夏季,在秋天的时候,对吴国发进攻,但由于种种的原因,进军之事一拖再拖,一直到十月底才完成了战役部署,到了冬月的时候,才准备就绪,正式地投入进攻之。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准备,完全是临时意,仓促而行,而需要准备的事又是千头万绪,所以拖延到冬天,也实属无奈。
因为不光是淮南这一路的人马,进攻武昌和江陵的兵马也必须要到位才行,尽管这两路人马只是佯攻,到牵制作用,但如果连牵制吴军的作用都不到,淮南的这一路人马孤军深入,只怕是凶多吉少。
所以司马昭到达寿春之后,并没有办法立刻进军,他还得同另外的两路人马进行协调,确认胡奋已经向武昌发进攻,确认王昶已经向江陵方向进军,吴国在长江上游的兵马已经不可能向下游调动了,司马昭才同诸葛诞率军离开了寿春,向东兴方向挺进。
按理说,十一月的淮南,天气还是比较温暖的,不像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在这种天气条件下,行军打仗并不有什么问题。
但今年的天气,却有些反常,司马昭到达淮南之后,就没有看到过太阳了,天空常是被阴霾所笼罩,时不时地还下点小雨,又湿又冷,让司马昭颇为不习惯。
诸葛诞告诉他,淮南这边的天气就是这样,一到冬天,阴雨便是常事,虽然很少结冰,但是比北方的干冷来,这儿的湿冷似乎更让人难以接受。
司马昭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改变老天爷的脾性,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地打完这一仗,赶紧从这个鬼地方撤走,现在司马昭特别的怀念洛阳的暖阁,点上一盆火红的炭火,喝上一壶温热的老酒,闲来无事,看看美艳的歌姬轻歌曼舞,那日子才是真正的舒服。
在这种湿冷的天气下,穿什么衣服都觉得不太舒服,更别说是穿着厚重的铁铠了,捂得太厚了,又容易出汗,一出汗,则全是冷汗,湿漉漉地粘在身上,更为以难受了。
魏军大多数的人都来自北方,显然对这种湿冷的天气很不习惯,个个是怨声载道,士气低迷。
按理说这种状态下,应当是休兵罢战,等到天气好转之后,再行进军,但是司马师似乎等不及,毕竟他们是要趁着吴国国丧之时,发进攻,其实现在发进攻,已经是有些迟了,若再等到明年,吴国朝野从孙权之死的哀恸之恢复过来,这样进攻的机会也就彻底地丧失了。
所以远在洛阳的司马师一再下令催促,要他们趁着寒冬腊月到来之前,拿下东兴,抢占濡须坞,为明年进军建业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魏军水陆并进,沿着巢湖向南进军,不过水军例来不是魏军的强项,所以这次攻打东兴,进攻的主力依然还是步骑兵,水军只是负责押运粮草以及军械装备的,步兵主力经过合肥新城,对东兴二城发了进攻。
东兴二城依山而筑,地势十分的险要,吴军又在濡须水上,修筑了大堤,如此一来,魏军的水军船队,到达东兴之后,就变得寸步难行了,只有攻破东兴二城,破坏掉濡须大堤,魏军才有可能继续地向前推进。
诸葛诞屯兵在东关北面的陈塘,派前部督韩综和乐安太守桓嘉各率五千兵马,分别去攻打东关和西关。
东兴二城依山环水,地形险要,魏军想要攻城,首先就必须跨过濡须水,诸葛诞下令在水上搭建浮桥,直通吴军新修的大堤,抢夺大堤之后,再沿着大堤向相连的东关和西关发进攻。
大堤上原本是驻守着吴国的军队的,只不过数量有限,他们在魏国搭建浮桥之时,频频地向魏军射箭,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魏军搭建浮桥的速度。
诸葛诞一看不行啊,连一个浮桥搭建来都这么费劲,拿下东兴那得猴年马月呀,魏国七万大军拥挤在陈塘,地形狭隘,根本就施展不开,必须尽快地将浮桥搭建来,夺下大堤,才能对东关和西关构成攻势。
于是诸葛诞调集来几十艘战船,每艘战船上都满载了弓箭兵,集火力向大堤上射箭,以压制大堤上的吴国守军。
这一招果然奏效,魏军是万箭齐发,射得守堤吴军连头都抬不来,这样搭建浮桥的进度就不再受到影响,很快魏军就在濡须水上,建造了四座浮桥,步兵沿着浮桥,很快地攻上了大堤。
吴军势单力孤,难以抵抗,只能是放弃了大堤,退守东关和西关,凭险据守。
魏军抢占大堤之后,便沿着大堤向东关和西关发了进攻。
这道大堤虽然修筑的又宽又厚,但再怎么说它也仅仅只是一道堤坝,不可能成为宽阔的大道,大堤最宽处,也仅仅只是能容纳四匹马车通行而已,这样魏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受大堤的影响,只能拥挤在一,这样的攻城力度就变得有限的多了。
留略在东关,全端在西关,两边可以遥遥相望,诸葛恪监造的这两座要塞,堪称是铜墙铁壁,防御设施齐备,这样坚固的城池那怕是守军数量有限,魏军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攻克。
诸葛诞下令发强攻,地势狭窄大军没办法施展开,那就提升攻击的强度,让魏军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发进攻,日夜不停轮番进攻,反正魏军人多的事,前面的人伤亡了,后面的立刻顶上便是。
这样的攻击方式,就是要打得守军疲惫不堪,这样才能找出吴军防守的漏洞来,拿下东兴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