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闻言不禁是大喜,他正发愁派哪儿的兵马呢,司马伦便主动地请缨出战,这可算是解了刘禅的心烦事。
虽然说成都还有两三万的禁军,但这些兵马可是留着拱卫都城的,一旦将成都的禁军调走,皇宫的安全谁来负责,刘禅就算是坐在皇位上,那也没法踏实安心啊。
相比于开疆拓土,刘禅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成都城内的禁军,不管是北伐战事何等的激烈,他们都没有轻易地调动过,离开过都城,所以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虽然说这次出征有很大的希望收复荆州,但对于刘禅来说,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禁军是不可以出征的。
但禁军不动的话,蜀国就会面临无兵可调的窘境,毕竟驻守各地的兵马,那基本上就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并没有多余的编制。
这时司马伦主动地站了出来,愿意率兵出征,这自然是让刘禅喜出望外,看来这关键的时候,还是自己的女婿靠得住啊。
司马伦率军入蜀之后,他所率的兵马并没有随同他前来成都,而是根据姜维的安排,接手了阴平武都两个郡的防务,担负了蜀国西北边境的防御重任。
司马伦到了成都之后,依然掌控着这支军队,司马军暂时由钟会和其他的部将来指挥,不过他们可都是司马伦的人,蜀国对这支军队完全没有掌控和指挥权。
这次司马伦要出兵荆州,也必然是要从阴平武都那边调兵过来,当然别人的调不动的,对于司马伦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这五万军队,只是司马伦的私兵而已。
不过司马伦也不可能将五万人全部调到荆州去,毕竟阴平武都那边的防御也是关键,就算是调动人马,也得保证留下足够的防御力量来对抗魏军。
所以在司马伦的计划之,他最多也只是抽调两万人而已,其余的三万人,则继续在钟会的带领下,坚守沓。
刘禅对司马伦主动请战的态度是相当的满意的,这支军队既然是司马伦的人,那自然也得由司马伦来统率。
不过这么拉风露脸的事,刘禅也不能让司马伦独专了,他必须要搞一些平衡,尤其是这次收复荆州,理应派一个荆襄派系的代表人物前往。
最合适的人选应当就是诸葛瞻了,诸葛瞻目前担任卫将军,平尚书事,是朝廷内阁的重要成员,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诸葛瞻的出身,他可是诸葛丞相之子,在蜀拥有极高的声望,如果说诸葛瞻能代表荆襄系来接收荆州的话,那无疑也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
不过诸葛瞻似乎对前往荆州之事并不热衷,毕竟这次出征荆州,所有的人马都是司马伦的,那司马伦将毫无疑问担任主将,而诸葛瞻只能是当副将了。
诸葛瞻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可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亮曾过继过侄子诸葛乔为子,不过诸葛乔早亡,只留一子诸葛攀,后来诸葛恪被灭族,诸葛攀又改回诸葛瑾一脉),诸葛瞻出身之时,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了,诸葛亮身陨五丈原之时,诸葛瞻只有八岁。
从小就承受着诸葛亮的荣光和余荫,受到了蜀国万民的景仰,十七岁的时候迎娶公主,做了骑都尉,此后更是青步平云,延熙七年,诸葛瞻担任羽林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
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盛名之下,诸葛瞻也确实是有些飘飘然了,尽管他从未到前线打过仗,但还是担任了卫将军、都护、平尚书事的显要职位,成为朝数一数二的重臣。
诸葛瞻和司马伦都娶了公主,两人便成为了连襟,但诸葛瞻未必能看得上司马伦,要知道,司马伦的父亲司马懿那可是诸葛亮的一生之敌,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功败垂成,多半也是拜司马懿所赐,所以诸葛瞻对司马懿的后人还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怨恨的,而且多年以来,诸葛瞻也不会认为自己会和司马家的人有所交集。
但谁曾想到事变幻之莫测,居然会让司马伦成为了他的连襟,这上天还真给他开了一个不大小的玩笑。
尽管这事是诸葛瞻无法左右的,但至少他可以刻意地与司马伦保持距离,在朝堂上,除了无可避免的公事应酬,私底下诸葛瞻与司马伦没有半点的往来,他俨然就一个态度,我和你不熟,别跟我攀亲戚。
这次刘禅有意让他随同司马伦出征,本来这也算是一个美差,如果蜀军收复了荆州,诸葛瞻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再加上百姓对诸葛瞻本身就一直追捧,会令诸葛瞻声望倍增。
不过诸葛瞻一想到自己此行要给司马伦打副手,心里顿时便不平衡来,所以他干脆托病不出,变相地拒绝了刘禅的旨意。
刘禅一看,诸葛瞻不想去,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正好宗预和廖化两位老将主动地站出来,表示愿意为前部先锋,出征荆州。
正好前段时间夏侯霸因为身体原因辞官致仕,车骑将军出现了空缺,而最有资历晋升为车骑将军的也就是廖化和宗预两个人了,此次他们主动请战出征,刘禅也不好说让谁来当车骑将军,于是干脆将车骑将军一分为二,让宗预来当左车骑将军,廖化来当右车骑将军,把一碗水端平了,而后下旨让他们随同司马伦出征。
退朝之后,司马伦便立刻用六百里加急给沓的钟会传信,让胡烈等人率两万人马火速赶到成都来,准备出征荆州。
虽然说成都还有两三万的禁军,但这些兵马可是留着拱卫都城的,一旦将成都的禁军调走,皇宫的安全谁来负责,刘禅就算是坐在皇位上,那也没法踏实安心啊。
相比于开疆拓土,刘禅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成都城内的禁军,不管是北伐战事何等的激烈,他们都没有轻易地调动过,离开过都城,所以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虽然说这次出征有很大的希望收复荆州,但对于刘禅来说,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禁军是不可以出征的。
但禁军不动的话,蜀国就会面临无兵可调的窘境,毕竟驻守各地的兵马,那基本上就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并没有多余的编制。
这时司马伦主动地站了出来,愿意率兵出征,这自然是让刘禅喜出望外,看来这关键的时候,还是自己的女婿靠得住啊。
司马伦率军入蜀之后,他所率的兵马并没有随同他前来成都,而是根据姜维的安排,接手了阴平武都两个郡的防务,担负了蜀国西北边境的防御重任。
司马伦到了成都之后,依然掌控着这支军队,司马军暂时由钟会和其他的部将来指挥,不过他们可都是司马伦的人,蜀国对这支军队完全没有掌控和指挥权。
这次司马伦要出兵荆州,也必然是要从阴平武都那边调兵过来,当然别人的调不动的,对于司马伦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这五万军队,只是司马伦的私兵而已。
不过司马伦也不可能将五万人全部调到荆州去,毕竟阴平武都那边的防御也是关键,就算是调动人马,也得保证留下足够的防御力量来对抗魏军。
所以在司马伦的计划之,他最多也只是抽调两万人而已,其余的三万人,则继续在钟会的带领下,坚守沓。
刘禅对司马伦主动请战的态度是相当的满意的,这支军队既然是司马伦的人,那自然也得由司马伦来统率。
不过这么拉风露脸的事,刘禅也不能让司马伦独专了,他必须要搞一些平衡,尤其是这次收复荆州,理应派一个荆襄派系的代表人物前往。
最合适的人选应当就是诸葛瞻了,诸葛瞻目前担任卫将军,平尚书事,是朝廷内阁的重要成员,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诸葛瞻的出身,他可是诸葛丞相之子,在蜀拥有极高的声望,如果说诸葛瞻能代表荆襄系来接收荆州的话,那无疑也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
不过诸葛瞻似乎对前往荆州之事并不热衷,毕竟这次出征荆州,所有的人马都是司马伦的,那司马伦将毫无疑问担任主将,而诸葛瞻只能是当副将了。
诸葛瞻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可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亮曾过继过侄子诸葛乔为子,不过诸葛乔早亡,只留一子诸葛攀,后来诸葛恪被灭族,诸葛攀又改回诸葛瑾一脉),诸葛瞻出身之时,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了,诸葛亮身陨五丈原之时,诸葛瞻只有八岁。
从小就承受着诸葛亮的荣光和余荫,受到了蜀国万民的景仰,十七岁的时候迎娶公主,做了骑都尉,此后更是青步平云,延熙七年,诸葛瞻担任羽林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
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盛名之下,诸葛瞻也确实是有些飘飘然了,尽管他从未到前线打过仗,但还是担任了卫将军、都护、平尚书事的显要职位,成为朝数一数二的重臣。
诸葛瞻和司马伦都娶了公主,两人便成为了连襟,但诸葛瞻未必能看得上司马伦,要知道,司马伦的父亲司马懿那可是诸葛亮的一生之敌,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功败垂成,多半也是拜司马懿所赐,所以诸葛瞻对司马懿的后人还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怨恨的,而且多年以来,诸葛瞻也不会认为自己会和司马家的人有所交集。
但谁曾想到事变幻之莫测,居然会让司马伦成为了他的连襟,这上天还真给他开了一个不大小的玩笑。
尽管这事是诸葛瞻无法左右的,但至少他可以刻意地与司马伦保持距离,在朝堂上,除了无可避免的公事应酬,私底下诸葛瞻与司马伦没有半点的往来,他俨然就一个态度,我和你不熟,别跟我攀亲戚。
这次刘禅有意让他随同司马伦出征,本来这也算是一个美差,如果蜀军收复了荆州,诸葛瞻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再加上百姓对诸葛瞻本身就一直追捧,会令诸葛瞻声望倍增。
不过诸葛瞻一想到自己此行要给司马伦打副手,心里顿时便不平衡来,所以他干脆托病不出,变相地拒绝了刘禅的旨意。
刘禅一看,诸葛瞻不想去,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正好宗预和廖化两位老将主动地站出来,表示愿意为前部先锋,出征荆州。
正好前段时间夏侯霸因为身体原因辞官致仕,车骑将军出现了空缺,而最有资历晋升为车骑将军的也就是廖化和宗预两个人了,此次他们主动请战出征,刘禅也不好说让谁来当车骑将军,于是干脆将车骑将军一分为二,让宗预来当左车骑将军,廖化来当右车骑将军,把一碗水端平了,而后下旨让他们随同司马伦出征。
退朝之后,司马伦便立刻用六百里加急给沓的钟会传信,让胡烈等人率两万人马火速赶到成都来,准备出征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