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陶基便派人通知陶璜和陶浚,让他们从增城和博罗撤军,吴军所有的人马都撤往番禺新城,完成全部撤军之后,即刻拆除浮桥,并加强郁水江岸的防守,准备和魏军打持久战。
有人给陶基提议,既然要搞坚壁清野,那就搞得再彻底一些,一把火把将番禺以及增城、博罗给烧了,不给魏军留下一砖一瓦。
纵火烧城,陶基倒是有些犹豫,他倒不是在乎城内还有些老弱病残,而是考虑到番禺城终归是自己的基业,自己辛苦搞了这么多年,再亲手将它给毁掉,于心不忍啊!
于是陶基和施绩商量了一下,施绩认为,没那个必要,尽管将来或许吴军有反攻番禺的机会,番禺的城墙会阻碍吴军的进攻。
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魏军如果拿不下交州,漫长的补给线就会拖垮他们,留给魏军的,只有撤退的一条途径了,如果魏军主力撤离交州,他们只能是派少量的军队留守在番禺,吴军只需要派兵围城,困都能困死这些魏国守军,根本就无需去攻城。
而且魏军真要撤退的话,留守兵马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大概率会全师而退,将来有机会再来进攻,而不是留下一部分人在交州受死。
所以,真要是破坏番禺,那也只有魏军才会干得出来,吴军这边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将来吴军终究是要收复交州还都番禺的,自己不给自己留退路,算怎么一回事?
陶基听了施绩之言,连连点头称是,于是他便放弃了纵火烧城的打算,只是将番禺城内所有的能搬动的东西,都搬了个空。
好在现在是冬天,秋稻已收,魏军就算是进入到了交州,那也是野无可食之谷,光是长达几千里的漫长后勤补给线,就足够魏军头疼得了,只要吴军能依托郁水之利,坚守番禺新城,魏军无计可施之下,也只有退兵一途了。
至于魏军会不会调动长江上的水军前来交州,陶基还是比较担心的,虽然交州也有水军,但实力和荆扬水军那是差得太远了,荆扬水军尚且不敌魏国水军,一旦交战,非败不可。
施绩却让陶基不必担忧,魏国水军想要从长江到交州来,并无水路可以相通,唯一的途径只能是走海路,这可不是从长江口到钱江口那种短距离的海路,而是长达数千里的长距离海路,魏军的战船,基本上是都是按照江船的标准来建造的,只适合在江河湖泊之使用,一旦到了大海之上,那狂风巨浪轻易地就能将战船给掀翻了,所以如何魏国水军没有特意地打造海船的话,他们是不可能从长江口来到交州的。
至于魏军究竟有没有专门去造海上用的战船,施绩暂时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情报,至少是在他离开荆州之前,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所以施绩对番禺新城的防御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退一步说,如果魏军真得建了海船的话,那吴军再放弃番禺迁都到交趾也不迟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陶基也深以为然,尽管说他们现在也不得放弃番禺,但最码离番禺也不太远,隔江相望,如果形势有利的话,他们依然还是有机会再回到番禺的。
就算局势恶化,吴军也至少还有一条退路可走的,所以目前来看,坚守番禺新城还是必须的。
尽管番禺新城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座城池,就连营寨,也是相当简陋的,但番禺新城所倚仗的防御工事,却并非是城池本身,而是宽阔的郁水。
郁水在番禺入海,而入海口郁水分流成为了好几支,每一支都极为的浩荡,江海相连,水天一色,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军,魏军就算是步骑再强,也根本没有可能横穿这入海口。
施绩之所以选择将番禺的军民迁往新城,就是看了郁水入口海这里的巨大地利优势,新城就建立在一块沙洲之上,几乎是四面环水,完全没有陆路相通,进出新城,只能是依靠浮桥和船只。
现在大多数的军队和平民已经过江了,所以浮桥也被拆除了,现在唯一的渡江工具,也只有渡船了。
新城护卫也比较特殊,寻常的城池,守军都会驻守在城墙上,来阻击来犯之敌,但番禺新城比较特殊,因为它没有城墙,只有竹门竹篱笆,如果吴军仅凭着这些竹篱笆就想要挡住强大的魏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吴军渡江进入到新城之后,并没有进入营寨,只是有少部分的军队进到营寨里,去维护秩序,其余大部分的军队,都部署在了沿江一线的滩头阵地上。
吴军在沿江沿海的沙滩上,建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在这里进行登陆。
江防成为了新城防御至关重要的一环,只要能成功地阻止魏军登陆,他们就可以保得住新城,一旦被魏军所突破了江防,那番禺新城就彻底地宣告失守了,因为接下的新城的那道篱笆墙,根本就没有阻止魏军前进的能力,吴军守住新城的唯一希望,就是江防水路。
别看番禺新城所处的这块沙洲面积不大,以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渔民在这里生活,极是荒芜,但现在随着十几万的人涌入,这里顿时变得热闹非凡来,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本身这块沙洲上是不产粮食的,突然涌入如此之多的人,每日的米粮消耗,也是极为惊人的,不过施绩和陶基都不太担心,因为他们早已经搬空了番禺的府库,将所有的粮草物资都统统搬到了新城,他有着丰厚的粮草储备,就算是坚守一年,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现在正好刚进入冬天,晚稻也是刚刚收获,交州府库的粮草充盈,再加上这二年吴国已亡,他们也无需再上交粮赋了,所以交州官府现在还真是富裕的很。
手有粮,心不慌,施绩和陶基严阵以待,就等着魏军前来进攻了。
有人给陶基提议,既然要搞坚壁清野,那就搞得再彻底一些,一把火把将番禺以及增城、博罗给烧了,不给魏军留下一砖一瓦。
纵火烧城,陶基倒是有些犹豫,他倒不是在乎城内还有些老弱病残,而是考虑到番禺城终归是自己的基业,自己辛苦搞了这么多年,再亲手将它给毁掉,于心不忍啊!
于是陶基和施绩商量了一下,施绩认为,没那个必要,尽管将来或许吴军有反攻番禺的机会,番禺的城墙会阻碍吴军的进攻。
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魏军如果拿不下交州,漫长的补给线就会拖垮他们,留给魏军的,只有撤退的一条途径了,如果魏军主力撤离交州,他们只能是派少量的军队留守在番禺,吴军只需要派兵围城,困都能困死这些魏国守军,根本就无需去攻城。
而且魏军真要撤退的话,留守兵马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大概率会全师而退,将来有机会再来进攻,而不是留下一部分人在交州受死。
所以,真要是破坏番禺,那也只有魏军才会干得出来,吴军这边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将来吴军终究是要收复交州还都番禺的,自己不给自己留退路,算怎么一回事?
陶基听了施绩之言,连连点头称是,于是他便放弃了纵火烧城的打算,只是将番禺城内所有的能搬动的东西,都搬了个空。
好在现在是冬天,秋稻已收,魏军就算是进入到了交州,那也是野无可食之谷,光是长达几千里的漫长后勤补给线,就足够魏军头疼得了,只要吴军能依托郁水之利,坚守番禺新城,魏军无计可施之下,也只有退兵一途了。
至于魏军会不会调动长江上的水军前来交州,陶基还是比较担心的,虽然交州也有水军,但实力和荆扬水军那是差得太远了,荆扬水军尚且不敌魏国水军,一旦交战,非败不可。
施绩却让陶基不必担忧,魏国水军想要从长江到交州来,并无水路可以相通,唯一的途径只能是走海路,这可不是从长江口到钱江口那种短距离的海路,而是长达数千里的长距离海路,魏军的战船,基本上是都是按照江船的标准来建造的,只适合在江河湖泊之使用,一旦到了大海之上,那狂风巨浪轻易地就能将战船给掀翻了,所以如何魏国水军没有特意地打造海船的话,他们是不可能从长江口来到交州的。
至于魏军究竟有没有专门去造海上用的战船,施绩暂时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情报,至少是在他离开荆州之前,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所以施绩对番禺新城的防御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退一步说,如果魏军真得建了海船的话,那吴军再放弃番禺迁都到交趾也不迟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陶基也深以为然,尽管说他们现在也不得放弃番禺,但最码离番禺也不太远,隔江相望,如果形势有利的话,他们依然还是有机会再回到番禺的。
就算局势恶化,吴军也至少还有一条退路可走的,所以目前来看,坚守番禺新城还是必须的。
尽管番禺新城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座城池,就连营寨,也是相当简陋的,但番禺新城所倚仗的防御工事,却并非是城池本身,而是宽阔的郁水。
郁水在番禺入海,而入海口郁水分流成为了好几支,每一支都极为的浩荡,江海相连,水天一色,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军,魏军就算是步骑再强,也根本没有可能横穿这入海口。
施绩之所以选择将番禺的军民迁往新城,就是看了郁水入口海这里的巨大地利优势,新城就建立在一块沙洲之上,几乎是四面环水,完全没有陆路相通,进出新城,只能是依靠浮桥和船只。
现在大多数的军队和平民已经过江了,所以浮桥也被拆除了,现在唯一的渡江工具,也只有渡船了。
新城护卫也比较特殊,寻常的城池,守军都会驻守在城墙上,来阻击来犯之敌,但番禺新城比较特殊,因为它没有城墙,只有竹门竹篱笆,如果吴军仅凭着这些竹篱笆就想要挡住强大的魏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吴军渡江进入到新城之后,并没有进入营寨,只是有少部分的军队进到营寨里,去维护秩序,其余大部分的军队,都部署在了沿江一线的滩头阵地上。
吴军在沿江沿海的沙滩上,建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在这里进行登陆。
江防成为了新城防御至关重要的一环,只要能成功地阻止魏军登陆,他们就可以保得住新城,一旦被魏军所突破了江防,那番禺新城就彻底地宣告失守了,因为接下的新城的那道篱笆墙,根本就没有阻止魏军前进的能力,吴军守住新城的唯一希望,就是江防水路。
别看番禺新城所处的这块沙洲面积不大,以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渔民在这里生活,极是荒芜,但现在随着十几万的人涌入,这里顿时变得热闹非凡来,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本身这块沙洲上是不产粮食的,突然涌入如此之多的人,每日的米粮消耗,也是极为惊人的,不过施绩和陶基都不太担心,因为他们早已经搬空了番禺的府库,将所有的粮草物资都统统搬到了新城,他有着丰厚的粮草储备,就算是坚守一年,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现在正好刚进入冬天,晚稻也是刚刚收获,交州府库的粮草充盈,再加上这二年吴国已亡,他们也无需再上交粮赋了,所以交州官府现在还真是富裕的很。
手有粮,心不慌,施绩和陶基严阵以待,就等着魏军前来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