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破局需三人
第七百四十一章破局需三人
“正如小友分析的这般,虽然庞某与其在某些看法上仍有出入,但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庞德公拍了拍手,稍稍控了控场,说道:
“没错,刘璋若是单独一人的话,定然是不敢与曹丞相作对的,甚至他会在汉中被曹丞相拿下之后,亲自与丞相议定盟约,即便…即便知晓日后也一定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能够苟活,远比惨烈的战死来的更加舒心。”
“但是刘备此人帐下猛将如云,又有一位得天之助般的军师的助力,汉中这个能够借口进军益川的契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
庞德公对于荆州局势如数家珍,这其实也是必然了…
有句话,庞德公没有细说…毕竟大多数人都以为那卧龙凤雏之名,是出自那两人的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
实际上呢…
如果庞德公说出实话,这群学子恐怕会更加的疯狂。
比方说:“诸葛亮是我的徒弟,那凤雏庞统,根本就是我的侄儿…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便与我生活了许久,实际上更是我儿子一般的存在…所以诸葛亮这小子在想什么,我又怎么会不清楚?”
这样的话,肯定是不能说的。
庞德公不喜欢装逼,也没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告诉给无关紧要的学子们。
是的,诸葛亮的八卦之术,就是师从庞德公,而他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心理,更是深受庞德公的影响。
有这样的人物坐镇长安,又怎愁不知道刘备下一步动作如何呢?
这其实就是易小天除开对诸葛亮并无惧意之外的毫不慌张的另一个原因。
只是…
庞德公能够说出这些见解,易小天能够知晓这些见解,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对此事了如指掌,看问题如此透彻的这名年轻人,又是什么来头?
庞德公不着急,反倒是接着问了另一个问题:
“既然小友对汉中局势看的如此透彻,那不妨我们也来讨论一番,如何破了这汉中的局?”
“正有此意!”
那年轻人重重点头,眼中虽有谦逊,但身姿挺拔,无比傲然,他是真的在与庞德公对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比起身旁的这些学子们,不知道高出到哪里去了。
大家都是一脸兴奋的望着这样的两人:
“对嘛对嘛!这样,这样才让人血脉喷张啊!”
“今天…我今天真是来对了!来了就是赚到!”
——
“既然庞公愿意听学生的粗鄙之见,那学生便再次献丑一番——”
“破汉中之局,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从何等方向去考量…”
“若从战事方面考量,此事定然涉及到数十万人乃至数百万人的性命,也是消耗巨大的一场战役…但若是从小的方面去思考,以小见大,以弱胜强,把自己放在更低的姿态去思考的话,破开汉中之局,仅仅需要三个人而已!”
“哦?哪三个人?”
庞德公饶有兴趣的听着,脸上的笑容已经是遮掩不住,这是爱才啊,庞德公虽然不喜官场,但对于有才之人,那是相当的喜爱。
这年轻人显然已经达到了他的标准——不需要为师,甚至为友既可。
“先前说到那诸葛亮害怕之人,学生说那是流言,诸葛亮害怕那位易先生暂且不提,但就易先生对于襄阳一战的贡献来说,将北方战线分为三分,西线为长安汉中一带,中线为襄阳江陵一带,东线则是寿春合肥一带,让易先生坐镇襄阳,足以让中线局势一直稳固下去。”
“虽然学生也知道那位易先生从未有过官身,但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超出官职的限制,以各种方式帮助丞相稳固中线局势。”
在理——
庞德公不能同意再多,甚至他都有着何时才能将易小天再度领回襄阳去的冲动。
不过他知道目前易小天似乎在长安还有事情办,这里就不去告诉这年轻人其中的原因了。
“正如庞公您刚才所说,无论如何,一场战事的影响,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地来看…仅说汉中开战之后,刘备会从中搅局仍旧不够严谨…要学生来看,或许得到了汉中战事紧张的消息之后,那孙权亦会趁此机会,卷土重来!”
“虽然不知其中原因,但孙权以及其身后的江东士子们,对于寿春或者说合肥的向往已经是不用掩饰了…如果汉中开战,则孙权必然会出兵!”
年轻人掷地有声,如此言论惊得不少人都目瞪口呆…
终究是格局小了,如果不是有庞德公,还有这个不知从哪来的年轻人说话,他们这些久居长安的士子,可能无论如何都不会将自己的思考范围,扩张到整个天下那么大。
这就是差距啊,有时候格局感,往往能够左右一名谋士计谋战略的价值。
“我只说一人,诸位亦可以反对,但…我认为,在此人的名选之后,或许再没有更适合镇守东线的将领了——”
“张辽。”
话一说出,所有人基本都点了点头——
长安虽然是消息不灵通,但对于曹操军中的那些名将,这些长安的士子还是能够一一点名的——
张辽在赤壁之战结束不久之后,仅凭那数万人吗,就抵挡住了孙权的十万大军,甚至还在逍遥津一役,险些活捉那孙权,八百勇士杀的那江东子弟兵丢盔弃甲,几乎是将张文远这个名字,刻在了江东每一个民众的心上。
有张辽在,大家一致认为,合肥定然是高枕无忧,孙权敢来,张辽就敢打。
但…说到这里…不少人就有疑问了。
说完这两个人,那汉中这边…还有一个人选,这年轻士子所言,第三位破局的人物,究竟是谁呢?
“看来诸位都相当想要知晓这汉中,或者说西线是何人来破局…不过,这一点,容在下束口,不妨诸位来思考——”
年轻人躬身向庞德公告退,似乎不打算继续回答了。
果不其然,在他将话语权交由在场的众人之后,大家讨论的情绪不断地高涨——原本最开始有些令人昏昏欲睡的讲坛,气氛变得无比火热。
这才是真正讨论学术的氛围嘛,颇有种当年齐国稷下学宫的感觉。
夕阳西下,慢慢的,时间也到了讲坛结束的时候,随着庞德公起身朝中人拜谢,长安学子们也纷纷恭敬的回礼,感谢庞德公这一日以来为他们答疑解惑的辛苦。
众人离去,人稀稀拉拉的,最终不剩几个的时候,庞德公托人叫住了那即将离去——今日却散发了比之所有人都更加耀眼光芒的年轻男子。
“小友且慢,庞某还不知你的名讳…”
“承蒙庞公厚爱,小子姓蒋,单名一个琬字,庞公若是不介意,可以叫我公琰。”
——
“果然是你!”
凉亭中,有人发出畅快的欢笑,引得远处潭前正对面而立的两人,投去疑惑的目光。
“正如小友分析的这般,虽然庞某与其在某些看法上仍有出入,但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庞德公拍了拍手,稍稍控了控场,说道:
“没错,刘璋若是单独一人的话,定然是不敢与曹丞相作对的,甚至他会在汉中被曹丞相拿下之后,亲自与丞相议定盟约,即便…即便知晓日后也一定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能够苟活,远比惨烈的战死来的更加舒心。”
“但是刘备此人帐下猛将如云,又有一位得天之助般的军师的助力,汉中这个能够借口进军益川的契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
庞德公对于荆州局势如数家珍,这其实也是必然了…
有句话,庞德公没有细说…毕竟大多数人都以为那卧龙凤雏之名,是出自那两人的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
实际上呢…
如果庞德公说出实话,这群学子恐怕会更加的疯狂。
比方说:“诸葛亮是我的徒弟,那凤雏庞统,根本就是我的侄儿…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便与我生活了许久,实际上更是我儿子一般的存在…所以诸葛亮这小子在想什么,我又怎么会不清楚?”
这样的话,肯定是不能说的。
庞德公不喜欢装逼,也没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告诉给无关紧要的学子们。
是的,诸葛亮的八卦之术,就是师从庞德公,而他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心理,更是深受庞德公的影响。
有这样的人物坐镇长安,又怎愁不知道刘备下一步动作如何呢?
这其实就是易小天除开对诸葛亮并无惧意之外的毫不慌张的另一个原因。
只是…
庞德公能够说出这些见解,易小天能够知晓这些见解,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对此事了如指掌,看问题如此透彻的这名年轻人,又是什么来头?
庞德公不着急,反倒是接着问了另一个问题:
“既然小友对汉中局势看的如此透彻,那不妨我们也来讨论一番,如何破了这汉中的局?”
“正有此意!”
那年轻人重重点头,眼中虽有谦逊,但身姿挺拔,无比傲然,他是真的在与庞德公对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比起身旁的这些学子们,不知道高出到哪里去了。
大家都是一脸兴奋的望着这样的两人:
“对嘛对嘛!这样,这样才让人血脉喷张啊!”
“今天…我今天真是来对了!来了就是赚到!”
——
“既然庞公愿意听学生的粗鄙之见,那学生便再次献丑一番——”
“破汉中之局,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从何等方向去考量…”
“若从战事方面考量,此事定然涉及到数十万人乃至数百万人的性命,也是消耗巨大的一场战役…但若是从小的方面去思考,以小见大,以弱胜强,把自己放在更低的姿态去思考的话,破开汉中之局,仅仅需要三个人而已!”
“哦?哪三个人?”
庞德公饶有兴趣的听着,脸上的笑容已经是遮掩不住,这是爱才啊,庞德公虽然不喜官场,但对于有才之人,那是相当的喜爱。
这年轻人显然已经达到了他的标准——不需要为师,甚至为友既可。
“先前说到那诸葛亮害怕之人,学生说那是流言,诸葛亮害怕那位易先生暂且不提,但就易先生对于襄阳一战的贡献来说,将北方战线分为三分,西线为长安汉中一带,中线为襄阳江陵一带,东线则是寿春合肥一带,让易先生坐镇襄阳,足以让中线局势一直稳固下去。”
“虽然学生也知道那位易先生从未有过官身,但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超出官职的限制,以各种方式帮助丞相稳固中线局势。”
在理——
庞德公不能同意再多,甚至他都有着何时才能将易小天再度领回襄阳去的冲动。
不过他知道目前易小天似乎在长安还有事情办,这里就不去告诉这年轻人其中的原因了。
“正如庞公您刚才所说,无论如何,一场战事的影响,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地来看…仅说汉中开战之后,刘备会从中搅局仍旧不够严谨…要学生来看,或许得到了汉中战事紧张的消息之后,那孙权亦会趁此机会,卷土重来!”
“虽然不知其中原因,但孙权以及其身后的江东士子们,对于寿春或者说合肥的向往已经是不用掩饰了…如果汉中开战,则孙权必然会出兵!”
年轻人掷地有声,如此言论惊得不少人都目瞪口呆…
终究是格局小了,如果不是有庞德公,还有这个不知从哪来的年轻人说话,他们这些久居长安的士子,可能无论如何都不会将自己的思考范围,扩张到整个天下那么大。
这就是差距啊,有时候格局感,往往能够左右一名谋士计谋战略的价值。
“我只说一人,诸位亦可以反对,但…我认为,在此人的名选之后,或许再没有更适合镇守东线的将领了——”
“张辽。”
话一说出,所有人基本都点了点头——
长安虽然是消息不灵通,但对于曹操军中的那些名将,这些长安的士子还是能够一一点名的——
张辽在赤壁之战结束不久之后,仅凭那数万人吗,就抵挡住了孙权的十万大军,甚至还在逍遥津一役,险些活捉那孙权,八百勇士杀的那江东子弟兵丢盔弃甲,几乎是将张文远这个名字,刻在了江东每一个民众的心上。
有张辽在,大家一致认为,合肥定然是高枕无忧,孙权敢来,张辽就敢打。
但…说到这里…不少人就有疑问了。
说完这两个人,那汉中这边…还有一个人选,这年轻士子所言,第三位破局的人物,究竟是谁呢?
“看来诸位都相当想要知晓这汉中,或者说西线是何人来破局…不过,这一点,容在下束口,不妨诸位来思考——”
年轻人躬身向庞德公告退,似乎不打算继续回答了。
果不其然,在他将话语权交由在场的众人之后,大家讨论的情绪不断地高涨——原本最开始有些令人昏昏欲睡的讲坛,气氛变得无比火热。
这才是真正讨论学术的氛围嘛,颇有种当年齐国稷下学宫的感觉。
夕阳西下,慢慢的,时间也到了讲坛结束的时候,随着庞德公起身朝中人拜谢,长安学子们也纷纷恭敬的回礼,感谢庞德公这一日以来为他们答疑解惑的辛苦。
众人离去,人稀稀拉拉的,最终不剩几个的时候,庞德公托人叫住了那即将离去——今日却散发了比之所有人都更加耀眼光芒的年轻男子。
“小友且慢,庞某还不知你的名讳…”
“承蒙庞公厚爱,小子姓蒋,单名一个琬字,庞公若是不介意,可以叫我公琰。”
——
“果然是你!”
凉亭中,有人发出畅快的欢笑,引得远处潭前正对面而立的两人,投去疑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