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李隆基,一袭月白色长衫,头戴硬脚幞头,腰间的黑鞓犀带上悬挂着盘螭玉佩和一方龙纽,像极了一位谷虚气华的文士。
    多年的养尊处优让他面如满月目若青莲,然而毕竟到了知天命之年,眼角已然爬满了鱼尾纹。
    此刻他悠然望着脚下那深不见底的大坑,伸手轻轻捻动一下上唇的八字须, 轻声道:“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力士,你以为呢?”
    不远处的一片阴影中,身穿紫衣的高力士快步走上前来,竟比李隆基还要高出一头。
    高力士躬身道:“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想那杨坚,不过是靠欺凌孤儿寡母得了天下,哪里又有什么雄才大略,最后还不是生生累死了自己,以至隋二世而亡?”
    “你这老犬,朕不是封存了《贞观政要》吗,你却偏要偷偷去看。”李隆基手指高力士笑骂了一句,脸上却露出欣慰之色。
    高力士急忙赔笑,倒也并无告罪之意。
    开元十七年,修文馆学士吕兢上表直言劝谏皇帝,同时附上他所著的《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记载了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和大臣们对话的实录,极力歌颂贞观之治,总结政治得失, 当得是一部良史。
    李隆基虽然视太宗文皇帝为偶像,可并不意味着他就喜欢别人拿自己和太宗文皇帝做比较,尤其是那几年他统治下的大唐还远谈不上盛世。
    所以吕兢遭到皇帝的贬斥,出为荆州司马,而《贞观政要》也随之束之高阁。
    可高力士知道,李隆基没事就会取出《贞观政要》细细品读,乃至通宵达旦。
    作为皇帝的贴心人,高力士又怎么可能不读《贞观政要》?
    先前李隆基所说的“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便出自《贞观政要》李世民和大臣萧瑀之间的对话,李世民对隋文帝杨坚大事小事一把抓的独夫作风很是看不起,所以大加批判。
    高力士当然也能听得出,李隆基这时候提到隋文帝杨坚的独夫作风,不单单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开明,大概他是对当下的三个宰相不满意了。
    果然, 李隆基轻叹一声:“朕和杨坚不一样, 朕也至察,可并不多疑,心也是明的。当年姚崇为相,竟连长安的宅子都置办不起,要寄宿在寺院里,卢慎之为相,死后竟要老奴卖身为他下葬,他們二人都是在邀名,却将朕置于刻薄寡恩的境地,可朕还是成全了他们的清名。到了燕国公张说为相,泰山封禅时他暗中收受贿赂,大肆提拔亲信与朕同行,朕当然知道这些,可还是给了他致仕的体面,力士,你来说,朕难道还不够宽容吗?”
    高力士急忙道:“三郎自然是宽容的,只是三位相公终究瑕不掩瑜,若非当初三郎您独具慧眼提拔了他们,放权给他们,又怎么会有如今这太平盛世?”
    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阴郁:“可如今的三个宰相,朕一样提拔了他们,放权给他们,可为什么他们半点都不让朕省心呢?”
    高力士苦笑无语,这话不好接。
    当今的这三位相公可都活得好好的,不是他可以置喙的,就算他说对了说好了,也免不得落下一个干预外朝的把柄。
    伴驾多年恩宠不减,高力士没有别的心得,唯有四字:忠诚,谨慎。
    三位刚上位的宰相都是干臣,张九龄不说了,可谓官场小强,三起三落成功拜相,如今他作为大唐文坛领袖,继承了贤相张说的文人士大夫势力,在朝堂可谓一呼百应,连皇帝都敢硬怼。
    另一个宰相裴耀卿,同属于张九龄的阵营,如今兼任河南淮南转运使,正在主持运河以及沿岸转运仓的修建,一旦完工将彻底扭转关中缺粮的窘境,通衢南北,功在社稷。
    至于最后一位,李林甫李哥奴,出身李唐宗室,论辈分还是当今天子的族叔,此人不学有术精明狡诈,身后还站着一波关陇、山东士族势力,也是个硬茬。
    三位宰相,两大阵营,斗得不亦乐乎,按道理说皇帝应该是乐见的,难不成如今皇帝开始厌倦了?
    如果此刻高莽在的话一定会告诉高力士,是的,皇帝开始厌倦党争内斗了,或者说,皇帝已经强大的自信到党争也不会危及江山社稷。
    历史上张九龄下台后,李隆基一改以往不到四年就换一波宰相的惯例,而是把李林甫安置在相位上长达十六年。
    李隆基也从此走上了隋文帝杨坚的反面,他天天顾着享受,压根就不理会朝政了。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正是李隆基。
    天子李隆基久久没有得到高力士的回应,不禁露出不悦之色,侧身看向高力士,忽然问道:“力士,我来问你,太子李瑛,可堪大用?”
    高力士冷汗都下来了,急忙压低身子,一副惶恐的样子。
    李隆基见高力士吓坏了,不禁露出促狭的笑容,步步紧逼道:“力士啊,寿王李琩呢,你觉得如何?”
    高力士几乎要哭了,皇帝啊皇帝,你这就不讲武德了,咱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朝野皆知,天子不喜欢太子李瑛,若不是李瑛背后有张九龄一帮人力挺,只怕早就被废掉了。
    可问题是,天子也不喜欢寿王李琩啊。
    李琩是天子最宠爱的武惠妃的儿子,此刻武惠妃正暗中勾结李林甫,使劲把李琩往储君位子上推呢。
    高力士很清楚,李隆基就算再宠幸武惠妃,也不可能让李琩当太子,从而让武惠妃有当上太后的机会。
    不为别的,就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亲侄孙女。
    也正是这个原因,王皇后被废之后,十几年来武惠妃享受皇后之实,却始终没有被册封为皇后。
    高力士当然知道这些事,也知道天子的态度,可这些事太敏感,不但涉及到后宫,还涉及到朝廷两大势力之间的斗争,皇帝这么问他,分明就是把他放在火上烤。
    李隆基看着吓得色变的高力士,不禁哈哈一笑:“你现在体会到朕的难处了吧!”
    “是,是,”高力士抬头长出一口气,“家事,国事,事事要陛下操心,偏那三位相公非但不能分忧,反而给陛下添乱,真真是可恶!”
    “对,就是可恶,”李隆基欣慰地拍拍高力士的肩膀,“力士,你这一晚上就这句话最中听!”
    高力士欲哭无泪,我今儿个把三位宰相都给得罪了,能不中听嘛!
    他也警醒过来,皇帝说了这么多既是在发泄,也是在敲打他呢。
    高力士的养父高延福,出自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家,高力士本人也蒙受过武三思的恩惠,所以在李隆基登基之后,高力士对武家后人多有照拂。
    武惠妃曾多次私下找过他,希望他能协助寿王李瑁上位,高力士迟迟没有表态。
    张九龄那帮士大夫也找过他,明里暗里希望他正本清源,多说当今太子的好话。
    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天子的“至察”,天子说自己不多疑,其实他比谁都多疑。
    不愧是从三次政变中走出来的最强宫斗者,对一切都洞若观火,却始终按兵不动引而不发,细思极恐。
    高力士暗自发誓,打死也不能卷入前朝后宫的那些破事,以后这帮人能躲就躲。
    垃圾倒完了,也敲打过高力士了,李隆基神清气爽,随手将一封书信递给高力士:“看看吧,司马承祯写给我的亲笔信。”
    司马仙师的信?
    高力士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书信,细细看了一遍,然后不动声色还给了李隆基。
    “说说吧。”李隆基淡淡道。
    高力士沉吟片刻,如实道:“司马仙师有私心,他希望天运司能够保留下去,大概是为了保护那些天醒者,可他也忠于圣人,所以才会让一个六岁的孩童担任天运司掌使,如此就不会脱离圣人的掌控。”
    李隆基不置可否:“还有呢?”
    高力士隐晦道:“圣人,司马仙师既然在信中提到他羽化之日就在明年,那就是在明年。”
    李隆基点点头,高力士的话听着像是一句废话,但却说到了关键所在。
    仙师不打诳语,他既然说了明年会死,那么到时候不死也得死。
    李隆基承认,他心里其实很忌惮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在道教德高望重,又是大唐天运司的缔造者和曾经的掌控者,在天醒者中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所以司马承祯在信中定下自己的死期,也是在宽他的心。
    既然我司马承祯就要死了,对皇权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你总该容得下一个六岁的孩子吧?
    朕容得下吗?
    李隆基摇摇头,他不知道。
    忽然想到什么,李隆基不禁眼睛一亮,嘴角勾出一丝笑意。
    仙师这是要和朕赌一把?
    赌注是这个孩子的前途乃至生死?
    李隆基淡淡道:“开创我大唐盛世,司马仙师居功至伟,朕又怎能拒绝他最后的请求?传朕旨意,让九妹接那孩子进宫,再从大内挑选一批贡品,以朕的名义敬献给仙师。”
    目送高力士消失在黑暗中,李隆基转过身,再次将目光投向前方的大坑。
    一场大雪从天而降,雪花竟似碎银一般直坠坑底,坑底泛起绚烂的银色波光。
    就是这个大坑,曾经矗立着天枢铁塔。
    也是这个大坑,宣告了开元盛世的开始。
    这个大坑时刻在提醒着他,李唐神器,绝不容他人染指!
    (太子李鸿于737年改名为李瑛,行文方便统称为李瑛,其他人名类似,寿王李清于735年改名为李琩)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大唐天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旦暮遇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旦暮遇之并收藏大唐天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