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的奏章,不到十日就送达了洛阳。
此时已经入冬了,一早太阳照射在人们身上、仍是十分暖和。太极殿的气氛也比平常热烈,大臣们议论纷纷、对汉中形势各有说法,但大多都很乐观。
皇太后殿下在东堂亲口吩咐,要派人去汉中,传诏嘉奖前线的有功将士。
九卿之一的宗正秦朗并不管兵事,但今日亦颇受人关注。因为许多人都知道,秦朗以前是洛阳中军的将军、是懂兵事的人,同僚们谈论时专门叫上他,就是想听听知兵者的见解。连三公之一的高柔,也与秦朗谈论了几句。
直到离开殿中,秦朗高涨的情绪仍然久久不能平复。宫门外的景色一片亮堂,火红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他甚至觉得穿着裘衣有点燥热。
秦朗想起之前曾与妹妹金乡公主商量过事情,遂径直去了金乡公主的府上。
如同往常一样,妹妹在厅堂里与秦朗见面、还叫上了儿子儿媳,并不会单独会客。秦朗倒也习以为常。
见礼之后,秦朗看到木案上摆着茶壶茶碗,便自己提起茶壶倒茶水。他伸手稍微拉开裘衣领子,仰头灌了两大口茶水,用手擦拭了一下浓黑胡须上的水渍,然后不禁呼出一口气来。
金乡公主静静地看着兄长,今日秦朗的举止着实有点异样。她大概已从秦朗的神情间发现了端倪,这时便主动问道:“兄长遇到了什么好事吗?”
秦朗故作镇定地说道:“刚在殿中听到了消息,仲明率大魏军已攻下褒中!”
“好事阿,难怪长兄这么高兴。”金乡公主微笑看着秦朗,但她的神情看起来、似乎还没真正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
秦朗意识到妹妹毕竟是个妇人,对战事确实了解不多,遂又换了一种说法道:“仲明快要攻下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之地了!”
这么一说,果然金乡公主的眼睛睁大了几分,整个人愣了一下。连何骏、卢氏也一起侧目,向秦朗看了过来。
秦朗感慨道:“仲明出兵之前,我们还专门送信去关中,提醒他慎重行事,生怕他吃大亏。”他摇头笑了笑,“果然只是杞人忧天,仲明是打大仗的人阿。其用兵之才,绝非常人可比!”
何骏的脸色变幻不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何骏应该看到了秦朗的脸是红扑扑的,所以不好说太扫兴的话。
但过了一会,何骏终于忍不住开口道:“仆记得汉中郡治是南郑,汉乐二城也是大城。为何攻占一个褒中,舅便说快要攻下三郡之地了?”
金乡公主也回过神来,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秦朗,似乎也很想听兄长的说法。
秦朗转头道:“正如伯云所言,汉中有几座大城,沿着沔水、镇守各处要地。之前仲明率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经过了南乡之役,但只是在汉中立住了脚。
随后仲明径直从东到西摆开兵力,前军直达褒水、并进围褒中,大魏军几乎涌到了整个汉中平原上。不过此时几座重镇仍在蜀军之手。”
何骏插嘴道:“汉中的要害,在阳平关罢?”
秦朗顿时看了何骏一眼,心说这外甥虽然大多时间不务正业、更不懂兵法,但总算是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多少还是有些见识。
秦朗点头道:“伯云这句话没错。只要攻下汉城、阳平关,汉中平原上的所有蜀军就被断了退路粮道;西北面的武都、阴平二郡对外的联系,也极易被切断。可称咽喉之地!”
他稍作停顿道,“但是大魏军从东边进入汉中,粮道在傥骆谷,不能直接攻打汉城。否则侧翼的沔水上还有几座蜀军大城,粮道必然出事,难以维持前方大军长久攻城。其实我觉得仲明径直围攻褒中,也算比较激进冒险的方略。
而今攻下了褒中,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大魏军粮道可以改走故道(褒斜道),沿褒水顺流而下,径直送到褒中城。此时大魏军便有了攻打汉城、阳平关的条件。”
何骏语气复杂道:“那也得先拿下阳平关才行。”
秦朗却笑道:“褒中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城池,况姜维率举国之兵在汉中,必定不愿轻易放弃褒中。可仲明攻下褒中用了多少时日?从奏章公文上看,仲明九月上旬才开始攻城,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褒中!
我不知道仲明究竟是怎么攻下了褒中城,但既然他能强攻褒中,那么汉城、阳平关必定也能攻破。姜维要完了!”
金乡公主轻叹一声,幽幽道:“当年我在阁中,常听先父提起阳平关,先父在汉中便吃过大亏,为此抱憾多年。不想如今仲明也到了此地。”
曹操是秦朗的继父,不过一提到继父、秦朗的心情就有点复杂。他沉默了一会才道:“今日不同往昔。若无意外,此番从阳平关被赶走的人,多半是蜀军。”
这时卢氏的声音也轻轻道:“秦仲明竟然那般厉害?”
秦朗毫不犹豫道:“以我之见,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及!”
卢氏低头想着什么,接着问道:“攻下汉中这么大的功劳,定将闻名天下罢?”
秦朗沉吟片刻,眼睛炯炯有神、不禁沉声道:“以仲明之才,成就远不止于此,我们秦家必将在青史上留下重笔。”
三人都怔怔地看着秦朗,但他们的神态、又各有不同,心情大概也不一样。
……朝臣们离开殿中,王公渊王明山照例去了大将军府。兄弟二人进邸阁拜见阿父王凌时,大将军掾属裴秀、贾充等人也在场。
前线奏章刚刚送到洛阳,朝会上也廷议了此事。今日众人在邸阁厅堂议事,话题仍是谈汉中的情况。
不过大伙的言论,只是站在朝廷国家的角度、议论汉中攻守之势。
在场的人里面,王公渊的心情最是沉重。他当然能很容易想到,一旦秦仲明攻下汉中,其名声之盛、军功之大,恐怕除了大将军、王家其他人都难以匹敌了!
议事之后,众人陆续向大将军辞别,公渊是最后走的。
厅堂里屋的木地板稍高,公渊刚跨下木台,不禁又回头看了一眼。只见父亲王凌还站在木案后面,目送着自己。
王凌发现公渊的动作,朝这边轻轻点头示意。公渊转身再次揖拜,犹豫了片刻,重新向门外走去。
刚才公渊本来打算留下、单独与阿父谈谈,但终究还是作罢了。
道理他都明白,攻下汉中对几个辅政家族都有好处,可提升威望、稳定人心云云。
不过对于王家人、尤其是嫡长子王公渊,利弊何如,又岂是三言两句能说得清楚的?有些东西除非完全不让人看到机会,否则实难调整心态。
阿父是七十好几的人了,自然与公渊的感受不一样。
公渊走出邸阁,随即乘坐马车回宜寿里。他是倵卫将军,平时并不住大将军府,仍居住于宜寿里的王家宅邸。
回到家里,便见妻子诸葛淑迎了出来。公渊吩咐诸葛淑取来居家衣裳,把身上的官袍换下。
诸葛淑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说道:“妾听说仲明又打了胜仗,打败了姜维?”
公渊听到这里眉头微皱,随口道:“汝的消息挺灵通阿。”
诸葛淑道:“阿父不也在殿中做尚书吗?妾今天与姐姐见过面,听姐姐说起了汉中之事。”
公渊默默穿好宽松的袍服,这才道:“魏军的局面不错,不过只要仲明平安无事、把洛阳中军带回来就挺好了。”
诸葛淑兴致勃勃地说道:“听说仲明很可能攻下汉中,获得大功!”
公渊“嗯”地回应一声,转身走出了房门。空中隐约传来了丝竹管弦之声,他又见阳光明媚、天气很好,遂信步去了东侧庭院。
一直待到黄昏时分,公渊才回自己住的庭院。
正当他入席用膳,放松下来,以为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却忽见一个侍女急匆匆地走到了门口。侍女揖拜道:“禀君侯,大将军府出大事了!”
公渊放下筷子,转头看了一眼门外黯淡的光线,脱口问道:“这会能有什么事?”
侍女说不清楚,慌忙道:“大将军府赶来的人,还在前厅门楼。”
公渊立刻从筵席上起身,看向同样一脸诧异的诸葛淑,说了一声:“我去前厅庭院问问。”
此时已经入冬了,一早太阳照射在人们身上、仍是十分暖和。太极殿的气氛也比平常热烈,大臣们议论纷纷、对汉中形势各有说法,但大多都很乐观。
皇太后殿下在东堂亲口吩咐,要派人去汉中,传诏嘉奖前线的有功将士。
九卿之一的宗正秦朗并不管兵事,但今日亦颇受人关注。因为许多人都知道,秦朗以前是洛阳中军的将军、是懂兵事的人,同僚们谈论时专门叫上他,就是想听听知兵者的见解。连三公之一的高柔,也与秦朗谈论了几句。
直到离开殿中,秦朗高涨的情绪仍然久久不能平复。宫门外的景色一片亮堂,火红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他甚至觉得穿着裘衣有点燥热。
秦朗想起之前曾与妹妹金乡公主商量过事情,遂径直去了金乡公主的府上。
如同往常一样,妹妹在厅堂里与秦朗见面、还叫上了儿子儿媳,并不会单独会客。秦朗倒也习以为常。
见礼之后,秦朗看到木案上摆着茶壶茶碗,便自己提起茶壶倒茶水。他伸手稍微拉开裘衣领子,仰头灌了两大口茶水,用手擦拭了一下浓黑胡须上的水渍,然后不禁呼出一口气来。
金乡公主静静地看着兄长,今日秦朗的举止着实有点异样。她大概已从秦朗的神情间发现了端倪,这时便主动问道:“兄长遇到了什么好事吗?”
秦朗故作镇定地说道:“刚在殿中听到了消息,仲明率大魏军已攻下褒中!”
“好事阿,难怪长兄这么高兴。”金乡公主微笑看着秦朗,但她的神情看起来、似乎还没真正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
秦朗意识到妹妹毕竟是个妇人,对战事确实了解不多,遂又换了一种说法道:“仲明快要攻下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之地了!”
这么一说,果然金乡公主的眼睛睁大了几分,整个人愣了一下。连何骏、卢氏也一起侧目,向秦朗看了过来。
秦朗感慨道:“仲明出兵之前,我们还专门送信去关中,提醒他慎重行事,生怕他吃大亏。”他摇头笑了笑,“果然只是杞人忧天,仲明是打大仗的人阿。其用兵之才,绝非常人可比!”
何骏的脸色变幻不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何骏应该看到了秦朗的脸是红扑扑的,所以不好说太扫兴的话。
但过了一会,何骏终于忍不住开口道:“仆记得汉中郡治是南郑,汉乐二城也是大城。为何攻占一个褒中,舅便说快要攻下三郡之地了?”
金乡公主也回过神来,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秦朗,似乎也很想听兄长的说法。
秦朗转头道:“正如伯云所言,汉中有几座大城,沿着沔水、镇守各处要地。之前仲明率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经过了南乡之役,但只是在汉中立住了脚。
随后仲明径直从东到西摆开兵力,前军直达褒水、并进围褒中,大魏军几乎涌到了整个汉中平原上。不过此时几座重镇仍在蜀军之手。”
何骏插嘴道:“汉中的要害,在阳平关罢?”
秦朗顿时看了何骏一眼,心说这外甥虽然大多时间不务正业、更不懂兵法,但总算是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多少还是有些见识。
秦朗点头道:“伯云这句话没错。只要攻下汉城、阳平关,汉中平原上的所有蜀军就被断了退路粮道;西北面的武都、阴平二郡对外的联系,也极易被切断。可称咽喉之地!”
他稍作停顿道,“但是大魏军从东边进入汉中,粮道在傥骆谷,不能直接攻打汉城。否则侧翼的沔水上还有几座蜀军大城,粮道必然出事,难以维持前方大军长久攻城。其实我觉得仲明径直围攻褒中,也算比较激进冒险的方略。
而今攻下了褒中,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大魏军粮道可以改走故道(褒斜道),沿褒水顺流而下,径直送到褒中城。此时大魏军便有了攻打汉城、阳平关的条件。”
何骏语气复杂道:“那也得先拿下阳平关才行。”
秦朗却笑道:“褒中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城池,况姜维率举国之兵在汉中,必定不愿轻易放弃褒中。可仲明攻下褒中用了多少时日?从奏章公文上看,仲明九月上旬才开始攻城,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褒中!
我不知道仲明究竟是怎么攻下了褒中城,但既然他能强攻褒中,那么汉城、阳平关必定也能攻破。姜维要完了!”
金乡公主轻叹一声,幽幽道:“当年我在阁中,常听先父提起阳平关,先父在汉中便吃过大亏,为此抱憾多年。不想如今仲明也到了此地。”
曹操是秦朗的继父,不过一提到继父、秦朗的心情就有点复杂。他沉默了一会才道:“今日不同往昔。若无意外,此番从阳平关被赶走的人,多半是蜀军。”
这时卢氏的声音也轻轻道:“秦仲明竟然那般厉害?”
秦朗毫不犹豫道:“以我之见,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及!”
卢氏低头想着什么,接着问道:“攻下汉中这么大的功劳,定将闻名天下罢?”
秦朗沉吟片刻,眼睛炯炯有神、不禁沉声道:“以仲明之才,成就远不止于此,我们秦家必将在青史上留下重笔。”
三人都怔怔地看着秦朗,但他们的神态、又各有不同,心情大概也不一样。
……朝臣们离开殿中,王公渊王明山照例去了大将军府。兄弟二人进邸阁拜见阿父王凌时,大将军掾属裴秀、贾充等人也在场。
前线奏章刚刚送到洛阳,朝会上也廷议了此事。今日众人在邸阁厅堂议事,话题仍是谈汉中的情况。
不过大伙的言论,只是站在朝廷国家的角度、议论汉中攻守之势。
在场的人里面,王公渊的心情最是沉重。他当然能很容易想到,一旦秦仲明攻下汉中,其名声之盛、军功之大,恐怕除了大将军、王家其他人都难以匹敌了!
议事之后,众人陆续向大将军辞别,公渊是最后走的。
厅堂里屋的木地板稍高,公渊刚跨下木台,不禁又回头看了一眼。只见父亲王凌还站在木案后面,目送着自己。
王凌发现公渊的动作,朝这边轻轻点头示意。公渊转身再次揖拜,犹豫了片刻,重新向门外走去。
刚才公渊本来打算留下、单独与阿父谈谈,但终究还是作罢了。
道理他都明白,攻下汉中对几个辅政家族都有好处,可提升威望、稳定人心云云。
不过对于王家人、尤其是嫡长子王公渊,利弊何如,又岂是三言两句能说得清楚的?有些东西除非完全不让人看到机会,否则实难调整心态。
阿父是七十好几的人了,自然与公渊的感受不一样。
公渊走出邸阁,随即乘坐马车回宜寿里。他是倵卫将军,平时并不住大将军府,仍居住于宜寿里的王家宅邸。
回到家里,便见妻子诸葛淑迎了出来。公渊吩咐诸葛淑取来居家衣裳,把身上的官袍换下。
诸葛淑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说道:“妾听说仲明又打了胜仗,打败了姜维?”
公渊听到这里眉头微皱,随口道:“汝的消息挺灵通阿。”
诸葛淑道:“阿父不也在殿中做尚书吗?妾今天与姐姐见过面,听姐姐说起了汉中之事。”
公渊默默穿好宽松的袍服,这才道:“魏军的局面不错,不过只要仲明平安无事、把洛阳中军带回来就挺好了。”
诸葛淑兴致勃勃地说道:“听说仲明很可能攻下汉中,获得大功!”
公渊“嗯”地回应一声,转身走出了房门。空中隐约传来了丝竹管弦之声,他又见阳光明媚、天气很好,遂信步去了东侧庭院。
一直待到黄昏时分,公渊才回自己住的庭院。
正当他入席用膳,放松下来,以为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却忽见一个侍女急匆匆地走到了门口。侍女揖拜道:“禀君侯,大将军府出大事了!”
公渊放下筷子,转头看了一眼门外黯淡的光线,脱口问道:“这会能有什么事?”
侍女说不清楚,慌忙道:“大将军府赶来的人,还在前厅门楼。”
公渊立刻从筵席上起身,看向同样一脸诧异的诸葛淑,说了一声:“我去前厅庭院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