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物尽其用
这回当家们吸取上次教训,喝令普通贼人远远守候在山坳外,只派少许心腹上山取粮。
不多时,大袋大袋陈谷被搬运到山脚下,堆砌起小山一般的高度。
众人的嘴巴也越张越圆。
楼世干震撼过后,立即上前检查,发现稻谷虽略显陈旧, 但没有腐坏,能吃。
两个神僧果然没有骗人。
但很快他又被一个细节所吸引。
部分色泽较新的粮袋表面,隐隐约约写着一个“义”字。
“这是来自州县义仓的存粮?”
楼世干皱眉问道。
所谓义仓,源自于开皇五年朝廷的一道诏令。
因为关中经常闹慌,隋皇杨坚见不得有人饿死,便下诏让各地官员积极劝说百姓在丰年将多余的粮食捐献出来, 建立义仓, 并交由当地有名望的“社司”负责管理。
到了灾荒之年,就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这个诏令本身出发点是好的。
天有不测风云嘛,积谷防饥的确有必要。
但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谁真的放心将家中粮食交给外人管理?
就不怕对方私下贪墨了?
所以民办义仓运行十年,跟最初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到了开皇十五年,杨坚只得再下诏将义仓改为官办,并且优先照顾京师所在的关陇地区。
自愿捐粮也就成了“自愿”捐粮。
成了一种变相的赋税。
那么回到眼下,这些明显是来自义仓的粮食,必然是公家之物。
普通贼人不在乎,楼世干怎么可能不在乎?
在杭州,公家就是他们自己家啊。
“当然是义仓的存粮了,不然哪来这么多保存完好的陈谷?”
杨遇安听出对方暗示,大大方方地承认。
楼世干皱起眉头皱得更深:“这……”
“这当然是沈公子的意思了!”杨遇安不等他多想,立即给出答案,“沈公子知道你们这一路走得艰难,早就想接济一二。但沈氏本身家大业大,每日消耗巨量,一下子哪里凑得出供养数千闲汉的口粮?自然是只能往义仓里打主意了。”
“况且义仓本就是用来赈灾, 你们从婺州逃荒过来,可不就是灾民?这叫物尽其用!”
楼世干这才稍稍恍然,扭头望向半山腰的空洞:“所以这里原是一处义仓?”
“当然不是!”杨遇安失笑道,“义仓都建在州县大城,有士兵看守。这种鸟不拉屎的山旮旯,算什么义仓?”
“也是……”
楼世干微微赧然。
他除了幼时被沈氏培养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人生都跟一个真正的贼匪没有区别,对很多官面上的事情缺乏见识。
这时杨遇安又道:“话虽如此,但你们到底是贼名在外,义仓之粮肯定不能直接送给你们的,故而沈公子暗中命人转运到隐蔽的地方,然后派我们师徒二人过来为你们指路。”
“包括前日那十石粮,都是这样来到。”
原来如此!
楼世干心道这下倒是都对应上了。
先前他就断定对方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食,多半是在外头还有帮手,提前找地方藏好。
如今看来,这些个“帮手”,原来就是自己的东家!
想到这里,他不再迟疑,命令手下加紧搬运粮食。
虽然心中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但在这个节骨眼下, 已经由不得他拒绝。
一来, 他手中确实缺粮;
二来,此时粮食堪称堆积如山,外头的贼众肯定都看见了。
难不成他还能将粮食重新搬回远处?
怕不是要当场哗变。
……
“所以这些粮食真的来自州县义仓?沈纶用义仓接济东阳贼?”
重新上路后,第五观主忍不住耳语问道。
“师傅此言只说对了一半。”杨遇安低声回应。
“粮食确实是从义仓搬出来的,但却不是用来接济东阳贼,而是用来‘接济’他们自己。”
第五观主闻言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义愤填膺骂道:“这不就是损公肥私么!他们就不怕被朝廷查到,抄家灭族?”
杨遇安反问:“朝廷会对沈氏抄家灭族吗?”
第五观主:“……”
“好吧……就算朝廷不闻不问,那其他江南世族呢?义仓是公家之物啊。”第五观主仍旧不解。
“你以为其他家族就没干这种事了?”
第五观主二度沉默。
常识告诉他,如果一群人对某个人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那多半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利。
甚至是共犯。
杨遇安轻吐一口浊气,叹道:“无法靠种地活下去,赈灾的义仓又被搬空,这大概便是江南明明是膏腴之地,仍旧贼患不断的原因。”
“世族凌驾寒门,并非说说而已!”
……
接下来半月,杨遇安又陆续带着东阳贼搬空了十多处储粮地。
虽然规模不如第一处,但也不少。
足够支撑这上千号人继续‘捣乱’。
浇花近十载,这种对方他知道很多,几乎遍布各地。
包括柳师师出身的家族。
这也是他不愿意跟对方细说的原因之一。
以她嫉恶如仇的性格,知道真相,只怕会跟家中翻脸,徒生事端。
而在富阳地界,这样的存粮点自然以沈氏的居多。
不过为了尽可能达成“攻其必救”的目标,他还是适当光顾了一下别家的粮仓。
就算沈氏愿意吃哑巴亏,其他家族也总需要个说法吧?
“这里是敌人的主场,我能够借力的地方不多,时间拖得越久越被动。”
杨遇安心中思索到。
“必须主动出击,抓住敌人软肋使劲猛戳,化被动为主动。”
“范夫子所教导的‘从时而追’,就是这个道理!”
……
对于这些储粮点,楼世干不是没有怀疑。
但一来随着两个神僧“无中生有”的次数渐多,在东阳贼众中声望与日俱增。
已经隐隐有些压过他这个大当家了。
本就是逃荒之人。
当然是谁赏饭吃,谁就是大爷。
至于其二,他也确实猜不到这些粮食是主家侵吞公粮之物。
在他看来,沈氏作为本地望族,家大业大,断不至于对义仓的粮食下手吧?
万一被人举报,不但极大影响沈氏名望,还会招来朝廷对惩罚。
只能说楼世干对官府层面,对沈氏的贪婪,缺乏基本认知。
杨遇安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敢于采取进一步行动。
先前与虎马牛三巫比试的时候,他给出的十石粮,既是用于赢得比试,也是为了探清楼世干的底细。
结果证明,他对义仓毫不知情。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收获。
“如今搬空的粮食,光是沈氏一家,就有千石。”
“这种规模,对于富阳县一地快接近极限了。”
“接下来,就看沈氏还忍不忍得住吃哑巴亏了……”
- 肉肉屋
不多时,大袋大袋陈谷被搬运到山脚下,堆砌起小山一般的高度。
众人的嘴巴也越张越圆。
楼世干震撼过后,立即上前检查,发现稻谷虽略显陈旧, 但没有腐坏,能吃。
两个神僧果然没有骗人。
但很快他又被一个细节所吸引。
部分色泽较新的粮袋表面,隐隐约约写着一个“义”字。
“这是来自州县义仓的存粮?”
楼世干皱眉问道。
所谓义仓,源自于开皇五年朝廷的一道诏令。
因为关中经常闹慌,隋皇杨坚见不得有人饿死,便下诏让各地官员积极劝说百姓在丰年将多余的粮食捐献出来, 建立义仓, 并交由当地有名望的“社司”负责管理。
到了灾荒之年,就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这个诏令本身出发点是好的。
天有不测风云嘛,积谷防饥的确有必要。
但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谁真的放心将家中粮食交给外人管理?
就不怕对方私下贪墨了?
所以民办义仓运行十年,跟最初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到了开皇十五年,杨坚只得再下诏将义仓改为官办,并且优先照顾京师所在的关陇地区。
自愿捐粮也就成了“自愿”捐粮。
成了一种变相的赋税。
那么回到眼下,这些明显是来自义仓的粮食,必然是公家之物。
普通贼人不在乎,楼世干怎么可能不在乎?
在杭州,公家就是他们自己家啊。
“当然是义仓的存粮了,不然哪来这么多保存完好的陈谷?”
杨遇安听出对方暗示,大大方方地承认。
楼世干皱起眉头皱得更深:“这……”
“这当然是沈公子的意思了!”杨遇安不等他多想,立即给出答案,“沈公子知道你们这一路走得艰难,早就想接济一二。但沈氏本身家大业大,每日消耗巨量,一下子哪里凑得出供养数千闲汉的口粮?自然是只能往义仓里打主意了。”
“况且义仓本就是用来赈灾, 你们从婺州逃荒过来,可不就是灾民?这叫物尽其用!”
楼世干这才稍稍恍然,扭头望向半山腰的空洞:“所以这里原是一处义仓?”
“当然不是!”杨遇安失笑道,“义仓都建在州县大城,有士兵看守。这种鸟不拉屎的山旮旯,算什么义仓?”
“也是……”
楼世干微微赧然。
他除了幼时被沈氏培养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人生都跟一个真正的贼匪没有区别,对很多官面上的事情缺乏见识。
这时杨遇安又道:“话虽如此,但你们到底是贼名在外,义仓之粮肯定不能直接送给你们的,故而沈公子暗中命人转运到隐蔽的地方,然后派我们师徒二人过来为你们指路。”
“包括前日那十石粮,都是这样来到。”
原来如此!
楼世干心道这下倒是都对应上了。
先前他就断定对方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食,多半是在外头还有帮手,提前找地方藏好。
如今看来,这些个“帮手”,原来就是自己的东家!
想到这里,他不再迟疑,命令手下加紧搬运粮食。
虽然心中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但在这个节骨眼下, 已经由不得他拒绝。
一来, 他手中确实缺粮;
二来,此时粮食堪称堆积如山,外头的贼众肯定都看见了。
难不成他还能将粮食重新搬回远处?
怕不是要当场哗变。
……
“所以这些粮食真的来自州县义仓?沈纶用义仓接济东阳贼?”
重新上路后,第五观主忍不住耳语问道。
“师傅此言只说对了一半。”杨遇安低声回应。
“粮食确实是从义仓搬出来的,但却不是用来接济东阳贼,而是用来‘接济’他们自己。”
第五观主闻言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义愤填膺骂道:“这不就是损公肥私么!他们就不怕被朝廷查到,抄家灭族?”
杨遇安反问:“朝廷会对沈氏抄家灭族吗?”
第五观主:“……”
“好吧……就算朝廷不闻不问,那其他江南世族呢?义仓是公家之物啊。”第五观主仍旧不解。
“你以为其他家族就没干这种事了?”
第五观主二度沉默。
常识告诉他,如果一群人对某个人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那多半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利。
甚至是共犯。
杨遇安轻吐一口浊气,叹道:“无法靠种地活下去,赈灾的义仓又被搬空,这大概便是江南明明是膏腴之地,仍旧贼患不断的原因。”
“世族凌驾寒门,并非说说而已!”
……
接下来半月,杨遇安又陆续带着东阳贼搬空了十多处储粮地。
虽然规模不如第一处,但也不少。
足够支撑这上千号人继续‘捣乱’。
浇花近十载,这种对方他知道很多,几乎遍布各地。
包括柳师师出身的家族。
这也是他不愿意跟对方细说的原因之一。
以她嫉恶如仇的性格,知道真相,只怕会跟家中翻脸,徒生事端。
而在富阳地界,这样的存粮点自然以沈氏的居多。
不过为了尽可能达成“攻其必救”的目标,他还是适当光顾了一下别家的粮仓。
就算沈氏愿意吃哑巴亏,其他家族也总需要个说法吧?
“这里是敌人的主场,我能够借力的地方不多,时间拖得越久越被动。”
杨遇安心中思索到。
“必须主动出击,抓住敌人软肋使劲猛戳,化被动为主动。”
“范夫子所教导的‘从时而追’,就是这个道理!”
……
对于这些储粮点,楼世干不是没有怀疑。
但一来随着两个神僧“无中生有”的次数渐多,在东阳贼众中声望与日俱增。
已经隐隐有些压过他这个大当家了。
本就是逃荒之人。
当然是谁赏饭吃,谁就是大爷。
至于其二,他也确实猜不到这些粮食是主家侵吞公粮之物。
在他看来,沈氏作为本地望族,家大业大,断不至于对义仓的粮食下手吧?
万一被人举报,不但极大影响沈氏名望,还会招来朝廷对惩罚。
只能说楼世干对官府层面,对沈氏的贪婪,缺乏基本认知。
杨遇安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敢于采取进一步行动。
先前与虎马牛三巫比试的时候,他给出的十石粮,既是用于赢得比试,也是为了探清楼世干的底细。
结果证明,他对义仓毫不知情。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收获。
“如今搬空的粮食,光是沈氏一家,就有千石。”
“这种规模,对于富阳县一地快接近极限了。”
“接下来,就看沈氏还忍不忍得住吃哑巴亏了……”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