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
第8章 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8)
8、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顾雪林
在中国集邮界,有一位智慧和蔼的集邮老将,他就是吴凤岗。
1985年底,我作为中国教育报记者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第一次在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招牌式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我说,自己喜欢和记者交朋友。我们见面熟,相聊热络,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
之后,我无数次在各种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总是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招呼我和他一起聊聊集邮,听他讲中国邮坛上的各种掌故。每每听来,令人陶醉。
吴凤岗曾经告诉我,他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写集邮日记《集邮工作日志》,连续写了17年,后因特殊原因,集邮日记被烧,让他十分心痛。
我那时才30岁出头,不过是集邮圈里的一个愣头青,我说:“烧了,你可以通过回忆,再把它写出来。”
吴凤岗满眼含着泪水,摇了摇头说:“我已经老了,记忆力差了,很多东西的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那时,我不过才到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很不理解他的话。如今,我也到了吴凤岗当年的年龄,记忆力直线下降,才理解当年吴凤岗说的话。确实,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东西一旦忘了,就会再也回忆不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凤岗作为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发行及集邮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员,曾先后三次参与筹组全国集邮协会的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均无功而返。
据吴凤岗回忆:1951年夏,他去上海洽办印制邮票的事宜,当时受邀到原新光会所,与上海著名集邮家、原上海新光会负责人王继泽、陈复祥、钟笑炉等人座谈,讨论创建一个新型的全国集邮团体。当天到会有五六十位上海集邮者,大家议论纷纷。
吴凤岗在发言中肯定地说:“中国人民邮政当局重视集邮,提倡集邮,没有异议。希望上海集邮界利用邮票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提倡有益的文化活动,协助政府做好文教工作,向国际上做好宣传,集邮的前途是光明的。”
王继泽在会议最后总结说:“前此有很多人怀疑集邮活动在新社会是不是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今天听了吴同志的发言,证明过去某些人的顾虑是不必要的,也是错误的。现在,我希望全国集邮界人士在统一步调与强大的力量下筹组新的集邮会。可暂用‘中国集邮会’名义,会后再研究确定最后的正式名称。”
吴凤岗回忆,这次会议后,大家推选出首批发起人代表王继泽、钟笑炉、陈复祥、居洽群、周煦良等九人,委托钟笑炉主办的《近代邮刊》作为总通讯处,进行联络。后因种种原因,《近代邮刊》停刊,全国群众性的集邮团体组建一事,从此再无人问起。
1955年1月,邮电部邮政总局筹备成立的“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东安门开业。同时,邮电部邮电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集邮》月刊,这两件事,对全国的集邮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集邮公司营业厅里,顾客蜂拥而来,需要排队购买邮票。后来,由于内部加工人手不足,只好给顾客发登记牌照,可以改期凭牌来取票。
当时,曾有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干部,带着警卫员进入营业厅看邮票。他对吴凤岗说:“邮票也能开公司,有人买吗?”
吴凤岗当时是营业部主任,他跟随在这位高级干部身后回答说:“你看,这么多顾客,不是都在排队买邮票吗?集邮可以长知识,交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位解放军高级干部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也选购了几套邮票,并和吴凤岗交上了朋友。
1956年春,上海成立了集邮分公司,上海私营邮商归分公司统一管理。
这时,《集邮》月刊的月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
1956年,著名文化人夏衍从上海调任北京文化部副部长。当时著名集邮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姜治方先生也在北京。邮电部长朱学范也爱好集邮,夏衍、姜治方和朱学范三人曾议论过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
之后,姜治方和铁道部的郑汝纯、语言研究所的陆志韦、北京二十五中学教员崔显堂等人愿意担任筹组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任务。他们还登门拜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教育部长张奚若,请他们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拜访了爱好集邮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请他在集邮会中担任名誉职务。梅兰芳笑着回答:“我虽然集邮,但终究还算是外行。”大家仍一再要求梅先生出山。最后,梅兰芳在谈笑中同意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
之后因种种原因,全国性集邮协会成立一事,再也无人提起。
1964年,吴凤岗随王安国总经理去广州,参加出口商品交易会。当时,常增书同志在广东省外事部门任负责人,他酷爱集邮。在他的热心提倡下,广州成立了集邮小组,发展了不少会员,很有成绩。常增书向王安国和吴凤岗建议,牵头筹组全国性的集邮组织。常增书说:“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负责领导全市的文化工作,他对集邮很有兴趣。如果你们有意的话,我可以约大家见一次面,商讨此事。”
王安国说:“我们部里邮政总局苏幼农局长现在广州,可以约他一起来谈此事。”
在常增书的安排下,林西、苏幼农等和王安国、吴凤岗等到广州兰圃赏花,并会谈关于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林副市长谈到集邮、棋奕、养花等都是有益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文化活动,他希望邮电部门出面创办全国性的集邮组织。
后因种种原因,成立全国集邮协会一事再次搁浅。
上述这段集邮历史和掌故,我从吴凤岗嘴里听到过无数遍,也作了相应的记录,存在我的集邮历史档案中。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每当我整理这些记录时,就仿佛看见听见吴凤岗微笑着向我微娓娓道来,斯言犹在,人已故去,一切恍如昨日!
有了上面的回忆,吴凤岗就不再是简历中的那几句干巴巴的话:“吴凤岗(1920--2000.2.22)祖藉西安,满族人。国内知名学者、集邮家、邮学家。吴凤岗先生1983年任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主任,1985年参与《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的编辑工作,主编《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并任《中国集邮年鉴》《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委等。1986年受文化部之邀,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2000年2月22日吴凤岗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
当年4月9日,由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康桐岭组织的“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报的10楼会议室举行。与会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有:施慧中(已去世)、赵人龙(已去世)、张林侠(已去世)、许庆发、于文藻、顾雪林、耿守忠、朱祖威(已去世)、蒋鹏凌、王渭、康桐岭、高明鑑、吴鸿选、刘铭彝、闫国兵、朱培基、沈国荣、王宏伟。
会后我们自制了一张“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纪念明信片。据信,这是中国集邮界精心制作的第一枚纪念去世集邮家的特殊追思明信片,极其珍贵。
?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吴凤岗、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 肉肉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8)
8、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顾雪林
在中国集邮界,有一位智慧和蔼的集邮老将,他就是吴凤岗。
1985年底,我作为中国教育报记者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第一次在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招牌式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我说,自己喜欢和记者交朋友。我们见面熟,相聊热络,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
之后,我无数次在各种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总是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招呼我和他一起聊聊集邮,听他讲中国邮坛上的各种掌故。每每听来,令人陶醉。
吴凤岗曾经告诉我,他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写集邮日记《集邮工作日志》,连续写了17年,后因特殊原因,集邮日记被烧,让他十分心痛。
我那时才30岁出头,不过是集邮圈里的一个愣头青,我说:“烧了,你可以通过回忆,再把它写出来。”
吴凤岗满眼含着泪水,摇了摇头说:“我已经老了,记忆力差了,很多东西的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那时,我不过才到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很不理解他的话。如今,我也到了吴凤岗当年的年龄,记忆力直线下降,才理解当年吴凤岗说的话。确实,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东西一旦忘了,就会再也回忆不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凤岗作为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发行及集邮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员,曾先后三次参与筹组全国集邮协会的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均无功而返。
据吴凤岗回忆:1951年夏,他去上海洽办印制邮票的事宜,当时受邀到原新光会所,与上海著名集邮家、原上海新光会负责人王继泽、陈复祥、钟笑炉等人座谈,讨论创建一个新型的全国集邮团体。当天到会有五六十位上海集邮者,大家议论纷纷。
吴凤岗在发言中肯定地说:“中国人民邮政当局重视集邮,提倡集邮,没有异议。希望上海集邮界利用邮票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提倡有益的文化活动,协助政府做好文教工作,向国际上做好宣传,集邮的前途是光明的。”
王继泽在会议最后总结说:“前此有很多人怀疑集邮活动在新社会是不是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今天听了吴同志的发言,证明过去某些人的顾虑是不必要的,也是错误的。现在,我希望全国集邮界人士在统一步调与强大的力量下筹组新的集邮会。可暂用‘中国集邮会’名义,会后再研究确定最后的正式名称。”
吴凤岗回忆,这次会议后,大家推选出首批发起人代表王继泽、钟笑炉、陈复祥、居洽群、周煦良等九人,委托钟笑炉主办的《近代邮刊》作为总通讯处,进行联络。后因种种原因,《近代邮刊》停刊,全国群众性的集邮团体组建一事,从此再无人问起。
1955年1月,邮电部邮政总局筹备成立的“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东安门开业。同时,邮电部邮电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集邮》月刊,这两件事,对全国的集邮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集邮公司营业厅里,顾客蜂拥而来,需要排队购买邮票。后来,由于内部加工人手不足,只好给顾客发登记牌照,可以改期凭牌来取票。
当时,曾有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干部,带着警卫员进入营业厅看邮票。他对吴凤岗说:“邮票也能开公司,有人买吗?”
吴凤岗当时是营业部主任,他跟随在这位高级干部身后回答说:“你看,这么多顾客,不是都在排队买邮票吗?集邮可以长知识,交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位解放军高级干部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也选购了几套邮票,并和吴凤岗交上了朋友。
1956年春,上海成立了集邮分公司,上海私营邮商归分公司统一管理。
这时,《集邮》月刊的月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
1956年,著名文化人夏衍从上海调任北京文化部副部长。当时著名集邮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姜治方先生也在北京。邮电部长朱学范也爱好集邮,夏衍、姜治方和朱学范三人曾议论过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
之后,姜治方和铁道部的郑汝纯、语言研究所的陆志韦、北京二十五中学教员崔显堂等人愿意担任筹组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任务。他们还登门拜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教育部长张奚若,请他们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拜访了爱好集邮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请他在集邮会中担任名誉职务。梅兰芳笑着回答:“我虽然集邮,但终究还算是外行。”大家仍一再要求梅先生出山。最后,梅兰芳在谈笑中同意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
之后因种种原因,全国性集邮协会成立一事,再也无人提起。
1964年,吴凤岗随王安国总经理去广州,参加出口商品交易会。当时,常增书同志在广东省外事部门任负责人,他酷爱集邮。在他的热心提倡下,广州成立了集邮小组,发展了不少会员,很有成绩。常增书向王安国和吴凤岗建议,牵头筹组全国性的集邮组织。常增书说:“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负责领导全市的文化工作,他对集邮很有兴趣。如果你们有意的话,我可以约大家见一次面,商讨此事。”
王安国说:“我们部里邮政总局苏幼农局长现在广州,可以约他一起来谈此事。”
在常增书的安排下,林西、苏幼农等和王安国、吴凤岗等到广州兰圃赏花,并会谈关于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林副市长谈到集邮、棋奕、养花等都是有益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文化活动,他希望邮电部门出面创办全国性的集邮组织。
后因种种原因,成立全国集邮协会一事再次搁浅。
上述这段集邮历史和掌故,我从吴凤岗嘴里听到过无数遍,也作了相应的记录,存在我的集邮历史档案中。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每当我整理这些记录时,就仿佛看见听见吴凤岗微笑着向我微娓娓道来,斯言犹在,人已故去,一切恍如昨日!
有了上面的回忆,吴凤岗就不再是简历中的那几句干巴巴的话:“吴凤岗(1920--2000.2.22)祖藉西安,满族人。国内知名学者、集邮家、邮学家。吴凤岗先生1983年任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主任,1985年参与《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的编辑工作,主编《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并任《中国集邮年鉴》《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委等。1986年受文化部之邀,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2000年2月22日吴凤岗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
当年4月9日,由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康桐岭组织的“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报的10楼会议室举行。与会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有:施慧中(已去世)、赵人龙(已去世)、张林侠(已去世)、许庆发、于文藻、顾雪林、耿守忠、朱祖威(已去世)、蒋鹏凌、王渭、康桐岭、高明鑑、吴鸿选、刘铭彝、闫国兵、朱培基、沈国荣、王宏伟。
会后我们自制了一张“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纪念明信片。据信,这是中国集邮界精心制作的第一枚纪念去世集邮家的特殊追思明信片,极其珍贵。
?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吴凤岗、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