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京中五官家庭的孩子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秦嫣不免还是担心了一下。
秦嫣分析得在理,皇帝听了绷紧了脸:“不上前线?母后想让他们督战?”
他的观念里,从军就是沙场杀敌,要么就是督战队,除了这些难道还有别的职务?
“不是已经有督战队了么?他们不了解军事,让他们督战也是不行的。”皇帝主动提起,秦嫣倒也记得这件事,顺道提了一嘴,“说起来,哀家记得冬日一战,督战官彭桂带着一群下属阵前脱逃,导致战场大乱,哀家兄长秦源差点因此丢命,还望陛下彻查此事。”
皇帝知晓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太子,当时先帝病重,他监国,王太后垂帘听政,王丞相辅政,彭桂上奏说秦源、徐阳指挥失误,造成重大伤亡,他只能临危撤退。
年节时秦威回京述职,说法是彭桂一行怯战,阵前下令撤退,导致战场大乱。
双方说法不一致,彭桂的奏折先入为主,朝臣指责年轻将领缺乏领兵经验,秦威的解释被当成是为自己人辩护开脱,皇帝被大众意见牵着走,一时也难以表态,后面又遇上新后册封、先帝驾崩,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皇帝认为,如今秦嫣旧事重提,于私,她在为自家兄长说情,于公,他也该查明真相,给臣子一个交代。
“朕会命人查明真相。”皇帝微微颔首,回到刚才的话题,“那么母后认为,勋贵子弟从军,不上战场,不当督战,还有别的安排吗?”
“当然有啊。”秦嫣莞尔一笑,“京中四品以上官员,无论文武官,家中的子侄都是养尊处优,他们随押粮队伍出发,若是不敢上前线的,就让他们负责后勤,至于每个人的职务,就让吏部根据JSG每个人的优势安排,且当是给他们的历练,你看如何?”
大齐有恩荫制,四品以上官员告老时,可以举荐家中一名子侄为朝廷效力,但品级只能在七品以下,如果想继续晋升,就得有政绩,或者通过科举考取更高的职位。
像秦源和秦威是轮战功升上来的,不属于恩荫,原本秦天南想着等自己告老,为秦泽谋个一官半职,但秦泽心气高,要自己考科举。
秦嫣的出发点就是让这些自以为是的权贵子弟到军营去历练,见识广了,将来在朝堂上能客观议事,而不是一味打压武将。
她并没想真让这些人上战场,正如后世也有学生军训,这些权贵公子哥习惯了锦衣玉食,根本无法体会人间疾苦,将来若是入仕,更甚者爬至高位,不了解边关的情况,很容易在小皇帝面前胡言乱语。
小皇帝年纪轻轻,甚少出宫,朝臣的言语会影响他的判断。
若皇帝成了一个昏君,总有一天,手中握着兵权的秦家还是会受到忌惮或打压,更有甚者,会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从大局出发,她还是得将皇帝引导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幸小皇帝看起来没有王太后那么无知蛮横,也没有王丞相那么奸诈阴险,他就像个被保护得很好的温室花朵,对外界的风雨一无所知。
皇帝听了秦嫣的建议,思考了一番,不得不说这样既圆了他在朝上下令的面子,又给了一群文官台阶,算是不错的意见。
“母后的提议甚好,朕让吏部去办就是了。”皇帝想好了,便答应下来。
“谢陛下!”秦嫣礼貌地笑了笑,“哀家还有一事,想拜托陛下。”
皇帝跟秦嫣聊了一通,觉得很是放松,听到还有要求,也不计较太多,按辈分秦嫣是他嫡母,而且她态度温和,他也不好拒绝:“母后请讲。”
“原本朝中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国子监,可哀家胞弟秦四郎早年因为体弱无法报到,哀家想,等他身体好些了以后,就让他入学,陛下可允许?”秦嫣提起弟弟,语气温柔,眉目间都流露出真情实意的关切。
秦泽这些年在京城也有些小名气,但因为体弱多病,没有去国子监上课,又因着刁蛮姐姐秦嫣作衬托,他倒是混得一片好名声,生在武将家庭却擅长舞文弄墨,他的字画诗词都有不少权贵争相收藏,皇帝对此也略有耳闻。
皇帝恍惚了一下,心中不由得羡慕。
普通人家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唯独他,生在皇室,已经站在了万人之上,可他的兄弟姐妹也许没有一个真心相对的,有时他连自己的生母王太后也看不透,只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是君。
即便将来他后宫三千,或许也未必有嫔妃或儿女对他付出真心。
他的父皇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皇子们忙着拉拢势力,王太后和贵太妃为他侍疾,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儿子谋划,又或者,其实是为她们自己谋划,就连死了,也没几个人是真心为他哭的。
皇帝是这世上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朕有爱才之心,素闻秦四郎才学渊博,国子监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愿他日学有所成,能为大齐效力。”皇帝说了些场面话,忽然有点好奇,“朕听闻……母后入宫时,秦四郎被晋王打了板子?”
秦嫣苦笑一下:“确有此事,舍弟自幼体弱,哀家与他一母同胞,同日出生,相伴成长,哀家入宫多时,也还放心不下,娘亲还说,四郎甚是想念哀家。”
--
秦嫣分析得在理,皇帝听了绷紧了脸:“不上前线?母后想让他们督战?”
他的观念里,从军就是沙场杀敌,要么就是督战队,除了这些难道还有别的职务?
“不是已经有督战队了么?他们不了解军事,让他们督战也是不行的。”皇帝主动提起,秦嫣倒也记得这件事,顺道提了一嘴,“说起来,哀家记得冬日一战,督战官彭桂带着一群下属阵前脱逃,导致战场大乱,哀家兄长秦源差点因此丢命,还望陛下彻查此事。”
皇帝知晓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太子,当时先帝病重,他监国,王太后垂帘听政,王丞相辅政,彭桂上奏说秦源、徐阳指挥失误,造成重大伤亡,他只能临危撤退。
年节时秦威回京述职,说法是彭桂一行怯战,阵前下令撤退,导致战场大乱。
双方说法不一致,彭桂的奏折先入为主,朝臣指责年轻将领缺乏领兵经验,秦威的解释被当成是为自己人辩护开脱,皇帝被大众意见牵着走,一时也难以表态,后面又遇上新后册封、先帝驾崩,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皇帝认为,如今秦嫣旧事重提,于私,她在为自家兄长说情,于公,他也该查明真相,给臣子一个交代。
“朕会命人查明真相。”皇帝微微颔首,回到刚才的话题,“那么母后认为,勋贵子弟从军,不上战场,不当督战,还有别的安排吗?”
“当然有啊。”秦嫣莞尔一笑,“京中四品以上官员,无论文武官,家中的子侄都是养尊处优,他们随押粮队伍出发,若是不敢上前线的,就让他们负责后勤,至于每个人的职务,就让吏部根据JSG每个人的优势安排,且当是给他们的历练,你看如何?”
大齐有恩荫制,四品以上官员告老时,可以举荐家中一名子侄为朝廷效力,但品级只能在七品以下,如果想继续晋升,就得有政绩,或者通过科举考取更高的职位。
像秦源和秦威是轮战功升上来的,不属于恩荫,原本秦天南想着等自己告老,为秦泽谋个一官半职,但秦泽心气高,要自己考科举。
秦嫣的出发点就是让这些自以为是的权贵子弟到军营去历练,见识广了,将来在朝堂上能客观议事,而不是一味打压武将。
她并没想真让这些人上战场,正如后世也有学生军训,这些权贵公子哥习惯了锦衣玉食,根本无法体会人间疾苦,将来若是入仕,更甚者爬至高位,不了解边关的情况,很容易在小皇帝面前胡言乱语。
小皇帝年纪轻轻,甚少出宫,朝臣的言语会影响他的判断。
若皇帝成了一个昏君,总有一天,手中握着兵权的秦家还是会受到忌惮或打压,更有甚者,会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从大局出发,她还是得将皇帝引导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幸小皇帝看起来没有王太后那么无知蛮横,也没有王丞相那么奸诈阴险,他就像个被保护得很好的温室花朵,对外界的风雨一无所知。
皇帝听了秦嫣的建议,思考了一番,不得不说这样既圆了他在朝上下令的面子,又给了一群文官台阶,算是不错的意见。
“母后的提议甚好,朕让吏部去办就是了。”皇帝想好了,便答应下来。
“谢陛下!”秦嫣礼貌地笑了笑,“哀家还有一事,想拜托陛下。”
皇帝跟秦嫣聊了一通,觉得很是放松,听到还有要求,也不计较太多,按辈分秦嫣是他嫡母,而且她态度温和,他也不好拒绝:“母后请讲。”
“原本朝中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国子监,可哀家胞弟秦四郎早年因为体弱无法报到,哀家想,等他身体好些了以后,就让他入学,陛下可允许?”秦嫣提起弟弟,语气温柔,眉目间都流露出真情实意的关切。
秦泽这些年在京城也有些小名气,但因为体弱多病,没有去国子监上课,又因着刁蛮姐姐秦嫣作衬托,他倒是混得一片好名声,生在武将家庭却擅长舞文弄墨,他的字画诗词都有不少权贵争相收藏,皇帝对此也略有耳闻。
皇帝恍惚了一下,心中不由得羡慕。
普通人家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唯独他,生在皇室,已经站在了万人之上,可他的兄弟姐妹也许没有一个真心相对的,有时他连自己的生母王太后也看不透,只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是君。
即便将来他后宫三千,或许也未必有嫔妃或儿女对他付出真心。
他的父皇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皇子们忙着拉拢势力,王太后和贵太妃为他侍疾,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儿子谋划,又或者,其实是为她们自己谋划,就连死了,也没几个人是真心为他哭的。
皇帝是这世上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朕有爱才之心,素闻秦四郎才学渊博,国子监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愿他日学有所成,能为大齐效力。”皇帝说了些场面话,忽然有点好奇,“朕听闻……母后入宫时,秦四郎被晋王打了板子?”
秦嫣苦笑一下:“确有此事,舍弟自幼体弱,哀家与他一母同胞,同日出生,相伴成长,哀家入宫多时,也还放心不下,娘亲还说,四郎甚是想念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