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页
毕竟单论起玻璃制造业,大宋本地的玻璃本就比不上大辽和大食的玻璃器,北方又比不上南方,就内地产业保护原则而言,大家应该都是要拒绝的。
但是此时此刻,这一条例被默不作声得通过了。
众多臣子的视线瞟了一眼堂内架在烛台之上的玻璃罩子,对于帝王的暗示心中均是有数的。这些人有部分知晓帝王的意图,但是大部分却并不知晓,但是他们出于自己的官场直觉,亦或者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需求,竟是全票通过了这一议论。
接着下一个议题,便是讨论猪肉的出口。
猪肉和羊肉作为大宋和大辽之间互相交换的一种肉类物资,彼此之间一直控制着数量,辽出口多少羊肉,宋就出口多少猪肉,可谓寸步不让,但是今日下头居然题词曰建议放开出口?
臣子们议论纷纷,立刻就有人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母猪。
对此,主要负责农业的工部尚书越众而出,他面色肃然,视线明明堂堂,躬身曰“陛下,臣等已然掌握劁猪之法,且已然证实,此法大善。”
在过去的小半年里面,朝中大臣们在官方亦或者是私底下场合,基本都或多或少得吃过了猪肉,虽然心中已然觉得这肉上不得台面,但是偶尔改改口味亦是无妨。
因为烹饪方法的改变,使得他们对豚肉的接受度高了不少,偶尔也是会特地购买些豚肉打打牙祭——
然后这些臣子就听到了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书说出了很可怕的话。
供应汴京城的猪肉屠宰场,在半年前就开始尝试劁猪,而小猪养了约莫半年就能吃,也就是说近断时间内京中诸人吃到的猪肉基本都是劁过之后的。
工部尚书侃侃而谈,将劁猪的好处给说了明白,尤其提到劁过的猪长的快,容易出肥膘,肉香腥气轻。
最重要的是,以后这些公猪也可以出口了。
母猪留在国内生小崽子,劁过的公猪送出去创汇换羊肉,岂不美哉。
其中更为关键的是,我大宋可以养出几万石猪来,你大辽能养出几万石羊来供给交易吗?一头猪约莫有两百余斤,一头羊又有多重?
想要吃猪肉,那么辽国要么养更多的羊,要么就用旁的来交换。
稳赚。
赵祯听闻这位尚书所言微微一笑“辽使今年新年时节还来求朕多放些豚肉出国……既然这公豚这般好……便也与吾兄国共享之。”
众位臣子面色一阵扭曲,片刻后他们都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倘若猪羊贸易可行,汴京城内的羊肉也将要大幅度降价。
一旦农户们发现养猪的利润渐渐高了,羊的利润低,便自然而然会选择养猪。猪占用的资源要远远小于羊,养羊的场地就可以渐渐收回养更为娇气的马匹。
——这是最优的结果,亦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各方面权衡和指引性操作。
户部的尚书在此时又提了一句,民间如今出现了许多以豚肉为原材料的腌制品,这些东西似乎很是得到辽国使臣的喜欢,是否将其也加入榷场购物大礼包?
赵祯视线横扫台下,便见这户部尚书眼观鼻鼻观心,言曰:“臣倒是知晓平南王的铺子里头有售卖一名为王腿之物……各国使者均是极为喜欢……”
他话说一半,枢密院掌印自然要站出来禀报“禀陛下,各国使者却是对其很有好感,只是南王当时并未将这南边带来的火腿正式售卖,使者们的反应要说是好奇多……还是真心喜爱的多,倒是一时不好说。”
被莫名牵连的夏安然眼睫微眨,他垂下的眸子往右后方扫了一下,没看见这位枢密院之人的相貌,也就一时无法判断此人他是否认识,但是此人为他解围的姿态却极为明显——也有可能不是出于本心为他解围,只不过是赵祯下了令。
夏安然可以感觉到此时朝堂上的眼神都投到了他身上。
若说本来,这事也和他没有关系,大宋外贸大礼包与他何干,他又不卖不产这个,为什么会有人突然针对他,这一点让夏安然有些不解。
但是不解归不解,不过水来土挡罢了。
他视线扫过手中空无一字的笏板,微微一笑。
这位年轻的平南王右跨一步,出了宗室队伍立在了堂中,他本就排位站在众人之前,这么一站,后头的臣子都只能看到这位穿着亲王常服的男子昂首于人前。
“陛下,臣有本奏。”
夏安然恭恭敬敬得按照规矩躬身,等赵祯挥手示意准奏之后方才直起身来,他也不看笏板,视线明亮,姿态秀异,身骨笔挺,腰肢纤细,看着就叫人赏心悦目。
就是出口的话难听了些。
夏安然一开口便石破天惊。
他丝毫不转弯,亦是不婉转得说道——“诸君只知其一,不知其后。想来各位并不知晓辽使吃到火腿后的具体评价为何?”
“他们言曰——此可藏。”
“诸君光知晓诸位使者看似喜欢此物,却不知他们为何喜欢。”
“北地苦寒,封冻期长,若遇寒冬粮食储存不够,畜类在冬日亦是会大幅度掉膘,故辽人有秋日宰畜制成干肉的习惯,其制作方法为捶打肉类,使之成肉干或松状,期间损失颇多。火腿制作于南地,一来为防腐,撒入大量的盐,二来其自然悬挂,一扇猪肉制成后损失不过三成。”
--
但是此时此刻,这一条例被默不作声得通过了。
众多臣子的视线瞟了一眼堂内架在烛台之上的玻璃罩子,对于帝王的暗示心中均是有数的。这些人有部分知晓帝王的意图,但是大部分却并不知晓,但是他们出于自己的官场直觉,亦或者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需求,竟是全票通过了这一议论。
接着下一个议题,便是讨论猪肉的出口。
猪肉和羊肉作为大宋和大辽之间互相交换的一种肉类物资,彼此之间一直控制着数量,辽出口多少羊肉,宋就出口多少猪肉,可谓寸步不让,但是今日下头居然题词曰建议放开出口?
臣子们议论纷纷,立刻就有人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母猪。
对此,主要负责农业的工部尚书越众而出,他面色肃然,视线明明堂堂,躬身曰“陛下,臣等已然掌握劁猪之法,且已然证实,此法大善。”
在过去的小半年里面,朝中大臣们在官方亦或者是私底下场合,基本都或多或少得吃过了猪肉,虽然心中已然觉得这肉上不得台面,但是偶尔改改口味亦是无妨。
因为烹饪方法的改变,使得他们对豚肉的接受度高了不少,偶尔也是会特地购买些豚肉打打牙祭——
然后这些臣子就听到了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书说出了很可怕的话。
供应汴京城的猪肉屠宰场,在半年前就开始尝试劁猪,而小猪养了约莫半年就能吃,也就是说近断时间内京中诸人吃到的猪肉基本都是劁过之后的。
工部尚书侃侃而谈,将劁猪的好处给说了明白,尤其提到劁过的猪长的快,容易出肥膘,肉香腥气轻。
最重要的是,以后这些公猪也可以出口了。
母猪留在国内生小崽子,劁过的公猪送出去创汇换羊肉,岂不美哉。
其中更为关键的是,我大宋可以养出几万石猪来,你大辽能养出几万石羊来供给交易吗?一头猪约莫有两百余斤,一头羊又有多重?
想要吃猪肉,那么辽国要么养更多的羊,要么就用旁的来交换。
稳赚。
赵祯听闻这位尚书所言微微一笑“辽使今年新年时节还来求朕多放些豚肉出国……既然这公豚这般好……便也与吾兄国共享之。”
众位臣子面色一阵扭曲,片刻后他们都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倘若猪羊贸易可行,汴京城内的羊肉也将要大幅度降价。
一旦农户们发现养猪的利润渐渐高了,羊的利润低,便自然而然会选择养猪。猪占用的资源要远远小于羊,养羊的场地就可以渐渐收回养更为娇气的马匹。
——这是最优的结果,亦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各方面权衡和指引性操作。
户部的尚书在此时又提了一句,民间如今出现了许多以豚肉为原材料的腌制品,这些东西似乎很是得到辽国使臣的喜欢,是否将其也加入榷场购物大礼包?
赵祯视线横扫台下,便见这户部尚书眼观鼻鼻观心,言曰:“臣倒是知晓平南王的铺子里头有售卖一名为王腿之物……各国使者均是极为喜欢……”
他话说一半,枢密院掌印自然要站出来禀报“禀陛下,各国使者却是对其很有好感,只是南王当时并未将这南边带来的火腿正式售卖,使者们的反应要说是好奇多……还是真心喜爱的多,倒是一时不好说。”
被莫名牵连的夏安然眼睫微眨,他垂下的眸子往右后方扫了一下,没看见这位枢密院之人的相貌,也就一时无法判断此人他是否认识,但是此人为他解围的姿态却极为明显——也有可能不是出于本心为他解围,只不过是赵祯下了令。
夏安然可以感觉到此时朝堂上的眼神都投到了他身上。
若说本来,这事也和他没有关系,大宋外贸大礼包与他何干,他又不卖不产这个,为什么会有人突然针对他,这一点让夏安然有些不解。
但是不解归不解,不过水来土挡罢了。
他视线扫过手中空无一字的笏板,微微一笑。
这位年轻的平南王右跨一步,出了宗室队伍立在了堂中,他本就排位站在众人之前,这么一站,后头的臣子都只能看到这位穿着亲王常服的男子昂首于人前。
“陛下,臣有本奏。”
夏安然恭恭敬敬得按照规矩躬身,等赵祯挥手示意准奏之后方才直起身来,他也不看笏板,视线明亮,姿态秀异,身骨笔挺,腰肢纤细,看着就叫人赏心悦目。
就是出口的话难听了些。
夏安然一开口便石破天惊。
他丝毫不转弯,亦是不婉转得说道——“诸君只知其一,不知其后。想来各位并不知晓辽使吃到火腿后的具体评价为何?”
“他们言曰——此可藏。”
“诸君光知晓诸位使者看似喜欢此物,却不知他们为何喜欢。”
“北地苦寒,封冻期长,若遇寒冬粮食储存不够,畜类在冬日亦是会大幅度掉膘,故辽人有秋日宰畜制成干肉的习惯,其制作方法为捶打肉类,使之成肉干或松状,期间损失颇多。火腿制作于南地,一来为防腐,撒入大量的盐,二来其自然悬挂,一扇猪肉制成后损失不过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