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页
一个兵的工资是一笔小钱,但是当这部分资金累计起来,按照年月来算,就成了一个圣人都会动心的数字。
而宋不挪动军队中下层只动上层的习惯成为了助长这份贪欲的沃土。
而等到了宋中后期,国家没钱,军队为了维持用度,防止士兵哗变不得不使用了类似的手段,这样的情况,在清朝、民国都有发生。
这是一种将军队支出归于国家财政统一支出之后带来的弊病。
赵祯暂时无意追究这点,比起钱的问题,现如今最重要的是他得先想办法搞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是真的,其中又有多少是在当打之年。
不错,终生制的募兵制度带来的又一个恶果便是军营老年化。
这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兵士的当打之年是在十八到三十周岁之间,过了这个区域体能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这些兵士中除却少部分能够以经验取胜,或者是升到了小头头位置的指挥人员都可能被战场自然淘汰。
前几朝基本如此,所以历代军制中都很少出现强制退役年龄,即便有少数年长之人,都能被当做人瑞保护宣传。
但自澶渊之盟被签订后,宋除却少部分地方军,大部分都长时间不曾遭遇战争,战争自然减员数量急剧下降,赵祯粗粗一算,底层中军营内如今四十、五十岁的人数可能要占到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看似没有问题?不,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宋朝虽说轻武,但是对武职的提升和封奖条例却是十分的明细。
到了这把年纪,还只混迹在小兵的行列之中,基本可以判定他在战场上毫无建树。
没有斩首,没有团队战功,不曾参加过前锋战役,什么也没有,足足十数年乃至于二十年在军营里面混日子……这样的兵,年轻时候尚且如此,如今又难道可以上战场吗?
赵祯对此持保留意见。
若非此次自己留意,赵祯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军队中还有着这些毛病,而在他陈述完了这些发现后,对上的臣子们了然的眼神更让他心惊。
几乎没有一个人露出了惊愕的神态。
也就意味着,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问题持续了多久,久到能够让文臣都视之如常了?
“陛下,此事仍当从长计议。”宰相王旦俯首,他面上表情看不出太大的波动,这一句劝谏看上去也只是寻常劝谏罢了,只是他话语中的隐藏含义,却让赵祯将心中火气按了下去。
还不是动手的时候。
不如说,在此时不能动手。
这些人在军中扎根时间这般长,可以想象的枝蔓定然不少,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如果轻易的处置撤军,极有可能造成军队被有心人挑动哗变。
只能徐徐图之。
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兵是真正能够打仗的。若是连此点都不可明,之后他的所有计划都是笑话。
所以他在思考之后派出了一支特别调查组。
赵祯选派了两个他最信任的臣子前去调查此事,正是包拯同庞太师,此二人一硬一软。
包拯心如明镜,庞太师则负责“和光同尘”,此二人单派一人都达不到赵祯想要的结果,但是二人同行便可互打掩护。莫要看庞太师看着糊涂,此人究竟有几分能耐赵祯清楚得很。
他如今无法处置,只能敲打,包拯年轻气盛一个不当先便容易被挑动,故而他不得不一口气将这两个人都派过去。有庞太师在,多少能拉住包拯,至于偶尔拉不住的也无妨,若是过于软弱反倒让人生疑,伸张有度方才最美。
当朝的两位大员派到地方上,自然要调动人保护,赵祯直接将今年武举的一甲三人全数派出,使其带领一队禁军,并开封府本身编制的衙役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裹挟着震惊朝野的飓风离京。
此举虽无前例,但也不算越矩,最重要的是,等这一甲三人归朝之后,自然会积累一定的功绩,届时若要加封便容易的多。
赵祯的这一道命令惊动了许多人,文官谈不上喜悦,武将更是欲言又止。其中态度复杂让夏安然看着都觉得此时此刻他们心中一定有一台大戏。
但是还没等他们心中的大戏上演,一场意外突然而至。
有一场大火,烧毁了兵部的小半个文库。
这一场火来得突如其来,烧的莫名其妙,灭的也莫名其妙,而最后帝王的反应也有几分离奇。
这次走水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急救亦是迅速,宽宏的帝王夸奖了一下救火队,便做不再追究之态。
在得知着火的是兵部文库之后,有不少人心中暗喜,也有人惴惴不安,这这些日子以来,为了调查各地军队情况,兵部和枢密院整理了大量的资料,亦是拿出了备份的存稿,因方便核查全数藏在此处,如今这些文稿都在这把火里化为了灰烬。
哪儿来的这般蹊跷,分明是有人刻意纵火意图烧毁证据,这件事大家心中有数,只是大部分人为此受益,小部分人也心知背后定然有大势力方才敢如此放肆作为,纵有几个臣子敢于直言,请官家彻查此案,在对上赵祯堪称冷淡的反应后也讪讪闭嘴。
——官家怕不是气疯了吧?
众人纷纷猜测。
其实他们猜的没错,这场火的确是有人故意放的,但是放火的不是旁人,就是赵祯。
--
而宋不挪动军队中下层只动上层的习惯成为了助长这份贪欲的沃土。
而等到了宋中后期,国家没钱,军队为了维持用度,防止士兵哗变不得不使用了类似的手段,这样的情况,在清朝、民国都有发生。
这是一种将军队支出归于国家财政统一支出之后带来的弊病。
赵祯暂时无意追究这点,比起钱的问题,现如今最重要的是他得先想办法搞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是真的,其中又有多少是在当打之年。
不错,终生制的募兵制度带来的又一个恶果便是军营老年化。
这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兵士的当打之年是在十八到三十周岁之间,过了这个区域体能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这些兵士中除却少部分能够以经验取胜,或者是升到了小头头位置的指挥人员都可能被战场自然淘汰。
前几朝基本如此,所以历代军制中都很少出现强制退役年龄,即便有少数年长之人,都能被当做人瑞保护宣传。
但自澶渊之盟被签订后,宋除却少部分地方军,大部分都长时间不曾遭遇战争,战争自然减员数量急剧下降,赵祯粗粗一算,底层中军营内如今四十、五十岁的人数可能要占到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看似没有问题?不,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宋朝虽说轻武,但是对武职的提升和封奖条例却是十分的明细。
到了这把年纪,还只混迹在小兵的行列之中,基本可以判定他在战场上毫无建树。
没有斩首,没有团队战功,不曾参加过前锋战役,什么也没有,足足十数年乃至于二十年在军营里面混日子……这样的兵,年轻时候尚且如此,如今又难道可以上战场吗?
赵祯对此持保留意见。
若非此次自己留意,赵祯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军队中还有着这些毛病,而在他陈述完了这些发现后,对上的臣子们了然的眼神更让他心惊。
几乎没有一个人露出了惊愕的神态。
也就意味着,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问题持续了多久,久到能够让文臣都视之如常了?
“陛下,此事仍当从长计议。”宰相王旦俯首,他面上表情看不出太大的波动,这一句劝谏看上去也只是寻常劝谏罢了,只是他话语中的隐藏含义,却让赵祯将心中火气按了下去。
还不是动手的时候。
不如说,在此时不能动手。
这些人在军中扎根时间这般长,可以想象的枝蔓定然不少,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如果轻易的处置撤军,极有可能造成军队被有心人挑动哗变。
只能徐徐图之。
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兵是真正能够打仗的。若是连此点都不可明,之后他的所有计划都是笑话。
所以他在思考之后派出了一支特别调查组。
赵祯选派了两个他最信任的臣子前去调查此事,正是包拯同庞太师,此二人一硬一软。
包拯心如明镜,庞太师则负责“和光同尘”,此二人单派一人都达不到赵祯想要的结果,但是二人同行便可互打掩护。莫要看庞太师看着糊涂,此人究竟有几分能耐赵祯清楚得很。
他如今无法处置,只能敲打,包拯年轻气盛一个不当先便容易被挑动,故而他不得不一口气将这两个人都派过去。有庞太师在,多少能拉住包拯,至于偶尔拉不住的也无妨,若是过于软弱反倒让人生疑,伸张有度方才最美。
当朝的两位大员派到地方上,自然要调动人保护,赵祯直接将今年武举的一甲三人全数派出,使其带领一队禁军,并开封府本身编制的衙役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裹挟着震惊朝野的飓风离京。
此举虽无前例,但也不算越矩,最重要的是,等这一甲三人归朝之后,自然会积累一定的功绩,届时若要加封便容易的多。
赵祯的这一道命令惊动了许多人,文官谈不上喜悦,武将更是欲言又止。其中态度复杂让夏安然看着都觉得此时此刻他们心中一定有一台大戏。
但是还没等他们心中的大戏上演,一场意外突然而至。
有一场大火,烧毁了兵部的小半个文库。
这一场火来得突如其来,烧的莫名其妙,灭的也莫名其妙,而最后帝王的反应也有几分离奇。
这次走水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急救亦是迅速,宽宏的帝王夸奖了一下救火队,便做不再追究之态。
在得知着火的是兵部文库之后,有不少人心中暗喜,也有人惴惴不安,这这些日子以来,为了调查各地军队情况,兵部和枢密院整理了大量的资料,亦是拿出了备份的存稿,因方便核查全数藏在此处,如今这些文稿都在这把火里化为了灰烬。
哪儿来的这般蹊跷,分明是有人刻意纵火意图烧毁证据,这件事大家心中有数,只是大部分人为此受益,小部分人也心知背后定然有大势力方才敢如此放肆作为,纵有几个臣子敢于直言,请官家彻查此案,在对上赵祯堪称冷淡的反应后也讪讪闭嘴。
——官家怕不是气疯了吧?
众人纷纷猜测。
其实他们猜的没错,这场火的确是有人故意放的,但是放火的不是旁人,就是赵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