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没有主角,在和许维新以及《爱民报》的高老板商量过后,两家报社最终都同意了乔镜的要求,并不拘泥于字数,而是将它分为了一个个独立的短篇进行连载。
或者,可以这样说——
这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各自篇章中的主角。
书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勇之士,有一夜白头的理想主义者,有哭喊着郎君莫走一追三里路的年轻新娘,还有为国义演、铁骨铮铮的戏子……学生战死沙场,老师弃笔从戎,道士还俗下山,九州大地上燃起狼烟烽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无数人选择抛下一切,从天涯海角奔赴到山海关——在《凡人》中,山海关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象征。
为什么要去山海关?
——因为要去打仗。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不知道。
但是人人都说,只要过了山海关,就回家了。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人物身上,很多都有着乔镜曾经听到、或者看到过的现实影子。像是之前他在戏园后台和程雅蓉见了一面,尽管景星阑老大不乐意,但直到现在,程雅蓉还是一直和乔镜保持着每周一封的信件往来。
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众生渡》如此喜爱的原因,正是因为乔镜在其中写了一个沦落妓院、却仍痴迷于唱戏的戏子。程雅蓉并不觉得这是冒犯,反倒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了乔镜对于他们这一行当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尊重,不是那些戏园观众们的捧场叫好,也不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浮于表面的客套,而是对于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除此之外,程雅蓉还写到,他很感谢乔镜在文中为他们这些戏子正名,他虽然唱的是旦角,但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没有担当的窝囊废。
很多人都会因为他的外表而轻视他的内在,但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程雅蓉唱了一辈子戏,可就算将来死在戏台子上,也依旧是位铁骨铮铮的男儿郎。
乔镜在信中征询过他的意见,问程雅蓉可不可以将他作为自己新书中人物的原型。
在得到许可后,于是,便有了《凡人》中名满天下的花旦程梅望,凭借一首《贵妃醉酒》年少成名,最后终成一代绝唱。
在《凡人》连载的第一天,全国范围内的《爱民报》和《东方京报》便全部脱销。
左向庭在办公室内看完了这份早报,沉默良久,欣慰地长叹一声。
能看出来,这段时间内乔镜在文学上又有不少精进,他的文笔更加老练、从容,人物更加立体,剧情设置的也更加扣人心弦了。
最重要的是……
“什么英雄豪杰,”他抬起头,看着不知什么时候来到自己办公室内的文春秋,淡淡道,“咱们这些人,都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哪个敢说自己不是凡人?我研究了那么长时间的东西方文化,你看外国那些洋人们的英雄,个个都是超越凡人的神明,或者是神明的后代。但华夏的英雄,永远是凡人,也只会是凡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哪个朝代不是这样?”
文春秋拿起了那份报纸,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在看完后,他的眼眶微红,捧着报纸的双手微微颤抖。
明明什么都没说,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
左向庭笑了笑,望着窗外树梢上不知何时长出的新芽,感叹道:
“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就已经出师啦。”
第92章
相比起在学生和年轻人当中更受欢迎的《五十六》,《凡人》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打破了年龄的代沟,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代,人们大多都还是不识字的,看报纸终究只是大城市中少部分人的消遣,靠出卖劳力过火的普通人在一天的劳累后,只想拿着钱去酒馆喝上一碗热酒,顺便再就着一碗花生米和人聊天打屁,对于他们来说,就算是最大的消遣了。
若是稍微有些闲钱的,便会去城内的茶楼坐一坐。比起生意人谈事的清茶馆,很显然,还是那种兼卖酒水的茶馆更受普罗大众欢迎。
点上一两小菜,一壶热茶或开一坛黄酒,他们能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不挪窝。
但是老是和人聊天也会腻烦,因此,一场新颖精彩的评书便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茶馆都雇了说书人来招揽顾客,每天两三场评书说下来,生意往往也能更上一层楼。
大多说书人讲的都是四大名著、正史野史,厉害些的还会加上几段快板或莲花落。但如今生意难做,茶馆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说书人的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光是这些已经没办法满足观众们的要求了,他们便费尽心思,想着要在评书的内容上取胜。
于是,说书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时下最流行的白话小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改编成评书的。
像是乔镜的那篇短文《生不逢时》,就很有戏剧感和讽刺意味。在改编过程中,说书人还会往里面添加一些夸张的剧情桥段,比如说把众多文人登报批评《众生渡》说成三百儒生围攻晏河清,还有他不畏强权与袁马二爷斗智斗勇,等等等等,都快把他塑造成一个和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一样光辉高大的形象了。
不过,观众们就好这一口。
--
或者,可以这样说——
这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各自篇章中的主角。
书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勇之士,有一夜白头的理想主义者,有哭喊着郎君莫走一追三里路的年轻新娘,还有为国义演、铁骨铮铮的戏子……学生战死沙场,老师弃笔从戎,道士还俗下山,九州大地上燃起狼烟烽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无数人选择抛下一切,从天涯海角奔赴到山海关——在《凡人》中,山海关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象征。
为什么要去山海关?
——因为要去打仗。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不知道。
但是人人都说,只要过了山海关,就回家了。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人物身上,很多都有着乔镜曾经听到、或者看到过的现实影子。像是之前他在戏园后台和程雅蓉见了一面,尽管景星阑老大不乐意,但直到现在,程雅蓉还是一直和乔镜保持着每周一封的信件往来。
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众生渡》如此喜爱的原因,正是因为乔镜在其中写了一个沦落妓院、却仍痴迷于唱戏的戏子。程雅蓉并不觉得这是冒犯,反倒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了乔镜对于他们这一行当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尊重,不是那些戏园观众们的捧场叫好,也不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浮于表面的客套,而是对于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除此之外,程雅蓉还写到,他很感谢乔镜在文中为他们这些戏子正名,他虽然唱的是旦角,但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没有担当的窝囊废。
很多人都会因为他的外表而轻视他的内在,但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程雅蓉唱了一辈子戏,可就算将来死在戏台子上,也依旧是位铁骨铮铮的男儿郎。
乔镜在信中征询过他的意见,问程雅蓉可不可以将他作为自己新书中人物的原型。
在得到许可后,于是,便有了《凡人》中名满天下的花旦程梅望,凭借一首《贵妃醉酒》年少成名,最后终成一代绝唱。
在《凡人》连载的第一天,全国范围内的《爱民报》和《东方京报》便全部脱销。
左向庭在办公室内看完了这份早报,沉默良久,欣慰地长叹一声。
能看出来,这段时间内乔镜在文学上又有不少精进,他的文笔更加老练、从容,人物更加立体,剧情设置的也更加扣人心弦了。
最重要的是……
“什么英雄豪杰,”他抬起头,看着不知什么时候来到自己办公室内的文春秋,淡淡道,“咱们这些人,都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哪个敢说自己不是凡人?我研究了那么长时间的东西方文化,你看外国那些洋人们的英雄,个个都是超越凡人的神明,或者是神明的后代。但华夏的英雄,永远是凡人,也只会是凡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哪个朝代不是这样?”
文春秋拿起了那份报纸,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在看完后,他的眼眶微红,捧着报纸的双手微微颤抖。
明明什么都没说,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
左向庭笑了笑,望着窗外树梢上不知何时长出的新芽,感叹道:
“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就已经出师啦。”
第92章
相比起在学生和年轻人当中更受欢迎的《五十六》,《凡人》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打破了年龄的代沟,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代,人们大多都还是不识字的,看报纸终究只是大城市中少部分人的消遣,靠出卖劳力过火的普通人在一天的劳累后,只想拿着钱去酒馆喝上一碗热酒,顺便再就着一碗花生米和人聊天打屁,对于他们来说,就算是最大的消遣了。
若是稍微有些闲钱的,便会去城内的茶楼坐一坐。比起生意人谈事的清茶馆,很显然,还是那种兼卖酒水的茶馆更受普罗大众欢迎。
点上一两小菜,一壶热茶或开一坛黄酒,他们能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不挪窝。
但是老是和人聊天也会腻烦,因此,一场新颖精彩的评书便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茶馆都雇了说书人来招揽顾客,每天两三场评书说下来,生意往往也能更上一层楼。
大多说书人讲的都是四大名著、正史野史,厉害些的还会加上几段快板或莲花落。但如今生意难做,茶馆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说书人的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光是这些已经没办法满足观众们的要求了,他们便费尽心思,想着要在评书的内容上取胜。
于是,说书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时下最流行的白话小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改编成评书的。
像是乔镜的那篇短文《生不逢时》,就很有戏剧感和讽刺意味。在改编过程中,说书人还会往里面添加一些夸张的剧情桥段,比如说把众多文人登报批评《众生渡》说成三百儒生围攻晏河清,还有他不畏强权与袁马二爷斗智斗勇,等等等等,都快把他塑造成一个和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一样光辉高大的形象了。
不过,观众们就好这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