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渔村
周景缓缓睁开眼睛,没有看到呼吸面罩和雪白的舱顶,映入眼帘的是破破烂烂的茅草,再仔细一看,自己似乎身处一处简陋的草棚子。
“我去,这也太复古了。”她摸了摸身下的草席,用力晃了晃脑袋,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可是真实的触感告诉她,这绝对不是梦。
她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衣着完整,但是随身带的东西,全部不见了,床上有一床薄薄的被子状物品,虽然气味很怪,不算干净,可是能看出这里的主人是在照料自己,不然的话用不着给她保暖的物品。
“有人吗?”周景试探着喊了一声,她分析这里的陈设应该属于人类文明的,那么对方就会语言有所回应,哪怕听不懂。
过了一会儿,外面有脚步声传来,木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一个穿着粗布衣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走了进来。
“姑娘,你醒啦。”老妇人对她微笑。
“我这是在哪儿?”周景心里万分惊讶,虽然老妇人说话带着方言口音,但是作为历史学的学者,周景发现她说的话是和自己使用的地球联邦官方语言非常相似,但是地球联邦早就统一语言了,最后的方言被存储在语音博物馆里,已经没有人会使用了。
老妇人回答:“这里是吴家村,我家老头子出海返航的时候,在附近一个小岛的海滩上发现了你,就把你救了回来,你昏迷了好几天呢。”
“吴家村?”周景一脸茫然,地球联邦现在还有村这个组织吗?可是老妇人说话也不似作伪。
“姑娘我听你的口音是北方人吧,怎么会掉进海里?”
周景一个激灵,脑海中冒出一个荒谬的想法,她颤声问:“老人家,现在是哪一年?”
老妇人想了想回答:“民国22年啊,姑娘你怎么……”
民国二十二年!周景瞪大双眼,换算公元纪年的话是1933年,而她所在的年份是2133年,也就是说自己回到了二百年前的民国。
“姑娘,姑娘?”老妇人见她发呆又唤了几声。
周景从巨大的冲击回过神来,呆呆地说道:“不好意思,老人家,刚才走神了,我是从海外回来的半路遇上海难,本来以为自己要葬身大海了,没想到被你们救下,多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嗨,说这些干什么,你先住下来,以后在想办法联络你的家人吧。”老妇人不在意的摆摆手,出门去给她端来了一碗粥和几样晒干鱼获做成的小菜。
周景属实饿坏了,虽然这些东西不怎么可口,她还是将所有东西都吃光光,作为经常去考察的历史系学生,野外生存课是必修课,学院供给的干粮比这个难吃多了,她还是靠着一点干粮在野外独自生活过一个月。
在她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基因都被改造过,她们的消化系统更加强悍,对食物的营养吸收能力也更强,所以虽然好几天未进食,吃了这一点食物,她已经能够支撑身体的运转,于是便离开屋子,她要观察一下老妇人口中的吴家村。
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潮湿又带着海水特有咸味的海风,这个村子很贫穷,老妇人家周围有十几个泥巴、木头、茅草搭建的小房子,有很多木头架子,上面晾晒着鱼干,气味有些难闻。
村民晒得皮肤黝黑,男女老幼都打着赤脚,看向周景的目光有一些古怪,他们低声用一种非常艰涩的方言交谈,似乎是在议论周景的模样打扮。
“老人家,我帮你干活吧。”周景找到正在编织渔网的老妇人。
“不用了,你刚醒过来,好好休息。”
“我已经好了总不能吃白食吧。”
周景在厨房转悠了一圈,发现柴垛跟前有几根木头,似乎是刚被拖回来,还没来得及劈开,于是她便抄起放在柴垛上的斧头,手起斧落,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轻轻松松便被她剁成两段。
老妇人愣住,震惊地说:“没想到姑娘你力气这么大。”
“所以您看,我是能帮忙的吧。”周景摸摸后脑勺。
她只是力气大,并没什么技巧,老妇人放下手里的活计,教她怎么劈柴,两人这教学之间,拉进了关系,周景后知后觉想起了自己还没告诉人家自己的名字,老妇人倒是不在意,说自己随夫姓,村里人都叫她吴叁娘,她丈夫叫吴荣,大家都教他荣伯,而且荣伯还是吴家村的村长。
晚上,荣伯回来,他是村里唯一读过书的人,所以和周景更有共同语言,听说她是从海外回来,眼里冒出光芒,激动地问:
“这么说周姑娘你会洋文了?”
“如果英文、法文我都会。”以前在学院,语言课可是她的优势科目。
“太好了,能拜托周姑娘教一教村里的孩子洋文吗?就是英国人说的话就行。”荣伯搓搓手,诚恳拜托。
周景愣了一下,问:“为什么要学洋文呢?”在她的所学中,旧时代中国农村可是很保守的,很长时间还在学四书五经,怎么会学起洋文来。
“你不知道,现在城里招工,会洋文的话,能进洋人开的工厂,工钱也能多一些。”荣伯解释道。
周景立刻问:“您说的城里是哪里?”
“香港呗,还能是哪儿,现在那里是洋人的地盘。”荣伯回答。
周景心里惊喜不已,她记得两百年前,香港可是整个东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果能去香港,也不枉自己穿越一趟,总不可能一直窝在小小的渔村里。
于是周景答应了村长荣伯的请求,做了渔村的学堂老师,整个村子的小孩们都来跟着她念书,学习英文,虽然这些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还不算特别困难。
在她的教导下,不少孩子都会用英文说“你好”“再见”“爸爸”“妈妈”这些日常用语。
时间过了一个月,某天荣伯兴冲冲来到学堂,说是城里有家棉纺厂在招工,他准备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试试,周景提出要一起去,荣伯自然答应。
在渔村的这段时间,周景把原来的衣服换了下来,穿的是叁婶的旧衣服,这次去城里,她重新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衣服。
他们坐着渔船,在海里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码头,这里和周景想象中相差甚远,并没有壮观的邮轮,只有几艘铁皮船,大部分都是渔船,询问荣伯才知道,这里是专门卸载渔获物的,不是远洋大船进出香港的码头。
上了岸,周景更是皱眉,这里太脏了,污水遍地,一不小心就踩到了腐烂的内脏,她还穿着皮靴呢,荣伯和几个小孩都穿着布鞋,似乎一点都不介意这里的环境,反而非常开心,荣伯一边走一边用土话跟孩子们说:
“一定要好好表现,进了城里的工厂,就能争钱了,攒下洋票子,以后娶媳妇,不用再跟你阿爸一样出海打鱼,靠天吃饭……”
算了,自己恐怕体会不到小渔村里的人向往大城市的心境,周景叹气,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如愿以偿吧。
--
“我去,这也太复古了。”她摸了摸身下的草席,用力晃了晃脑袋,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可是真实的触感告诉她,这绝对不是梦。
她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衣着完整,但是随身带的东西,全部不见了,床上有一床薄薄的被子状物品,虽然气味很怪,不算干净,可是能看出这里的主人是在照料自己,不然的话用不着给她保暖的物品。
“有人吗?”周景试探着喊了一声,她分析这里的陈设应该属于人类文明的,那么对方就会语言有所回应,哪怕听不懂。
过了一会儿,外面有脚步声传来,木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一个穿着粗布衣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走了进来。
“姑娘,你醒啦。”老妇人对她微笑。
“我这是在哪儿?”周景心里万分惊讶,虽然老妇人说话带着方言口音,但是作为历史学的学者,周景发现她说的话是和自己使用的地球联邦官方语言非常相似,但是地球联邦早就统一语言了,最后的方言被存储在语音博物馆里,已经没有人会使用了。
老妇人回答:“这里是吴家村,我家老头子出海返航的时候,在附近一个小岛的海滩上发现了你,就把你救了回来,你昏迷了好几天呢。”
“吴家村?”周景一脸茫然,地球联邦现在还有村这个组织吗?可是老妇人说话也不似作伪。
“姑娘我听你的口音是北方人吧,怎么会掉进海里?”
周景一个激灵,脑海中冒出一个荒谬的想法,她颤声问:“老人家,现在是哪一年?”
老妇人想了想回答:“民国22年啊,姑娘你怎么……”
民国二十二年!周景瞪大双眼,换算公元纪年的话是1933年,而她所在的年份是2133年,也就是说自己回到了二百年前的民国。
“姑娘,姑娘?”老妇人见她发呆又唤了几声。
周景从巨大的冲击回过神来,呆呆地说道:“不好意思,老人家,刚才走神了,我是从海外回来的半路遇上海难,本来以为自己要葬身大海了,没想到被你们救下,多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嗨,说这些干什么,你先住下来,以后在想办法联络你的家人吧。”老妇人不在意的摆摆手,出门去给她端来了一碗粥和几样晒干鱼获做成的小菜。
周景属实饿坏了,虽然这些东西不怎么可口,她还是将所有东西都吃光光,作为经常去考察的历史系学生,野外生存课是必修课,学院供给的干粮比这个难吃多了,她还是靠着一点干粮在野外独自生活过一个月。
在她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基因都被改造过,她们的消化系统更加强悍,对食物的营养吸收能力也更强,所以虽然好几天未进食,吃了这一点食物,她已经能够支撑身体的运转,于是便离开屋子,她要观察一下老妇人口中的吴家村。
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潮湿又带着海水特有咸味的海风,这个村子很贫穷,老妇人家周围有十几个泥巴、木头、茅草搭建的小房子,有很多木头架子,上面晾晒着鱼干,气味有些难闻。
村民晒得皮肤黝黑,男女老幼都打着赤脚,看向周景的目光有一些古怪,他们低声用一种非常艰涩的方言交谈,似乎是在议论周景的模样打扮。
“老人家,我帮你干活吧。”周景找到正在编织渔网的老妇人。
“不用了,你刚醒过来,好好休息。”
“我已经好了总不能吃白食吧。”
周景在厨房转悠了一圈,发现柴垛跟前有几根木头,似乎是刚被拖回来,还没来得及劈开,于是她便抄起放在柴垛上的斧头,手起斧落,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轻轻松松便被她剁成两段。
老妇人愣住,震惊地说:“没想到姑娘你力气这么大。”
“所以您看,我是能帮忙的吧。”周景摸摸后脑勺。
她只是力气大,并没什么技巧,老妇人放下手里的活计,教她怎么劈柴,两人这教学之间,拉进了关系,周景后知后觉想起了自己还没告诉人家自己的名字,老妇人倒是不在意,说自己随夫姓,村里人都叫她吴叁娘,她丈夫叫吴荣,大家都教他荣伯,而且荣伯还是吴家村的村长。
晚上,荣伯回来,他是村里唯一读过书的人,所以和周景更有共同语言,听说她是从海外回来,眼里冒出光芒,激动地问:
“这么说周姑娘你会洋文了?”
“如果英文、法文我都会。”以前在学院,语言课可是她的优势科目。
“太好了,能拜托周姑娘教一教村里的孩子洋文吗?就是英国人说的话就行。”荣伯搓搓手,诚恳拜托。
周景愣了一下,问:“为什么要学洋文呢?”在她的所学中,旧时代中国农村可是很保守的,很长时间还在学四书五经,怎么会学起洋文来。
“你不知道,现在城里招工,会洋文的话,能进洋人开的工厂,工钱也能多一些。”荣伯解释道。
周景立刻问:“您说的城里是哪里?”
“香港呗,还能是哪儿,现在那里是洋人的地盘。”荣伯回答。
周景心里惊喜不已,她记得两百年前,香港可是整个东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果能去香港,也不枉自己穿越一趟,总不可能一直窝在小小的渔村里。
于是周景答应了村长荣伯的请求,做了渔村的学堂老师,整个村子的小孩们都来跟着她念书,学习英文,虽然这些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还不算特别困难。
在她的教导下,不少孩子都会用英文说“你好”“再见”“爸爸”“妈妈”这些日常用语。
时间过了一个月,某天荣伯兴冲冲来到学堂,说是城里有家棉纺厂在招工,他准备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试试,周景提出要一起去,荣伯自然答应。
在渔村的这段时间,周景把原来的衣服换了下来,穿的是叁婶的旧衣服,这次去城里,她重新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衣服。
他们坐着渔船,在海里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码头,这里和周景想象中相差甚远,并没有壮观的邮轮,只有几艘铁皮船,大部分都是渔船,询问荣伯才知道,这里是专门卸载渔获物的,不是远洋大船进出香港的码头。
上了岸,周景更是皱眉,这里太脏了,污水遍地,一不小心就踩到了腐烂的内脏,她还穿着皮靴呢,荣伯和几个小孩都穿着布鞋,似乎一点都不介意这里的环境,反而非常开心,荣伯一边走一边用土话跟孩子们说:
“一定要好好表现,进了城里的工厂,就能争钱了,攒下洋票子,以后娶媳妇,不用再跟你阿爸一样出海打鱼,靠天吃饭……”
算了,自己恐怕体会不到小渔村里的人向往大城市的心境,周景叹气,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如愿以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