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说到这里,似乎是觉得这事太惨,便停了下来。周围的听者都是一阵沉默,良久之后,才听那第一个来的文士公子道:“李家满门,皆为烈人。”
这句话,像是对孙先生所说之事作了注脚,周围的人都是一声长叹。
孙先生轻咳了一声,又道:“这话说的不错,老夫当年作随军书记时,李推之便曾说过,要李家人的头落下容易,要李家人的头低下,天王老子也不成。唉!那时殿上人听了韩宝的话,都为李家的惨事心凄。忽见李推之昏倒,都是一片惊呼。先帝急忙让御医为李推之整治,不多时,御医为李推之施以针术,那时李推之才幽幽传醒。醒来后便跪在先帝陛下,叩头泣血不止,说他不要探花,也不要状元,只当军中一小卒,只为家人报仇。先帝感他至纯,念他满门血仇,当殿封他从五品扬远将军,领五千禁军,为平叛大军先锋官。务必阻敌一月,等各路勤王师汇集平叛。当时老夫与李推之也算交厚,见他满门凄惨,便向先帝讨封,愿作个先锋军行军书记。众人见老夫带头,便纷纷向先帝讨封。先帝当殿便充,敕封先锋军行军总管扬远将军,探花李推之,副将榜眼林惟中,后军总都督粮状元刘明远,老夫当年恬为二甲头一名,做了行军总书办。至此二十四进士出京平叛,这就是当时坊间传闻的进士军,又因我等当年正是春华年少,所以又叫少年军。随后,先帝又着令守北大将军,秦州节度使戚少安为各路大军总节度,行军大总管。大殿之上敕封完毕,各人领命下去,三日后点齐人马,一路出京。”
孙先生讲到这里,围观人中有人恍然道:“哦!原来当年的进士少年军是这般来历啊。”
其他人都呵呵呵地笑了起来,孙先生也跟着笑了笑:“叫你这后生这么一打岔,老夫都不知怎么说下去了。”
有个锦衣公子笑着道:“您老接着说,在下听到这里基本也都明白了。先帝爷的‘文武双探花’说得自然是李公李推之了,那‘战阵四壮士’所说又是哪四位?”
孙先生听到四壮士时,神情有些落寞,道:“这四人啊,呵,如今已经有两位不在人世了。”
有人问道:“这是为何,难道死于当年那场大战?”
孙先生摇了摇头:“非也,非也,那两人死于朝堂党争。”
有个文士想起了什么,问道:“可是十四年前的刘明远案?”
孙先生点点头,表示认可,接着道:“那四人,一个是李推之家仆韩宝,另外三人,分别是吴志广,楚云,卫文通。吴志广与楚云当年都是禁军中人,一个任铁罗骑小校,一个是重武卒校尉。卫文通是韩宝好友,当年保定府大乱,李家满门惨死时,韩宝便是将身怀有孕的李夫人寄居在保定城外卫文通家中。在大军出征时,卫文通赶来投校。李推之念他恩情,便将他留在身边做了个亲军传令官。这四人初露锋芒时,却是在五千先锋军与叛军初次交锋之时,当时大军出京,至京石关时,得斥候来报,叛军先锋三万,离我军已不足三十里。林惟中为人沉稳,觉得当以逸待劳,坚守京石关,将叛阻于京石关下,守住一月不成问题。李推之却道,三两万叛军阻在京石关下应当不成问题,可据说赵王叛军整整二十万人,等叛军大部到后,这小小的京石关怕是守不住。不如乘敌军先锋立足未稳,直接冲杀过去。林惟中太过保守,李推之又太过冒险,两人僵持不下。最后来了善谋的刘明远,三人定计,留一千人守住京石关,剩下四千人绕过京石山从敌军后方突击,至时首尾相击,大破敌军必成定局。但是留守这一千人要正面硬撼三万大军,非军中悍卒不可。即便有京石关可守,胜负也在两难之间。而绕过京石山最快也要两三日工夫,到时京石关只怕守不住。最后李推之一力坚持,由他守京石关,林惟中带大部突袭。当日吃罢战饭,林惟中领兵而去,次日晌午,叛军已到关下。叛军先出两千兵马,准备攻城,以作试探。而李推之却带五百骑兵,出关迎战。呵呵,说来诸位不信,五百骑兵只是一个冲锋便将敌军两千人马杀得溃不成军,卫文通更是阵上斩杀敌军偏将。也是敌军尽是些乌合之众,溃兵慌不择路,被五百骑兵撵着,直冲本阵。敌军一阵大乱,韩宝骁勇,提着斩马大刀差点杀入叛军中军。李推之更是凭借一手甩手箭,钉死对方五名大将。敌军先锋官也是人才,见五百骑兵悍勇,急调拒马大盾营前来拒敌。五百骑兵这才被阻住,李推之见事不可为,无奈下令收兵。老夫当时便在关楼之上,见李推之无奈退下来,心里不由觉得一阵气短。李推之回来后说,若是再给他一千骑兵,敌军必破。可是谁能想到敌军战力如此之弱,调出去的四千人已经收不回来了。敌军见我军勇猛,后退五里。两日后,敌军后方燃起一阵狼烟,正是那林惟中与李推之约定的信号。紧接着叛军后方大乱,李推之二话不说点全军出关,直杀向敌军。那一战,与林惟中一起袭击敌军后方的楚云,吴志广,一个领着重武卒拼死抵住敌军主力,另一个更是与冲杀过来的韩宝、卫文通一起杀进敌人中军。吴志广更是乘乱将敌军先锋官的脑袋砍下。至此,敌军两万先锋军全军覆没。”
孙先生说得痛快,想是又想起当年往事,哈哈大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也跟他一起大笑。孙先生接着又说:“战后,刘明远论功,知道这四人勇猛,心里喜欢,便刻意拉抡,这也是后来刘明远案牵连吴志广与卫文通的原因。后来这四人屡立战功,先帝欢喜,便亲手书写‘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叫人送到军前,以示嘉奖。嗯,再接着,向前推进,一路上李推之收拢当地民勇团练,扩军达四万之众,直达担山县。李推之留下林惟中与刘明远坚守担山县,自己带着两千骑兵与一千步卒于城袭扰赵王大军,就这样,李推之今日袭个敌军粮队,明日偷个敌军偏营,后天又将敌军辎重给烧了。一直等到一个半月后戚大帅领三路人马前来,五个月后尽灭敌军,至此战事平定。”
孙先生长吐一口气,接着笑了说:“最后一战时,李推之生擒赵王朱成均,戚帅曾说要将赵王押解京城,听陛下发落,李推之不同意,非要亲手将赵王杀死。戚帅逼着李推之低头,却不想,李推之当夜便闯入俘虏营中,将以赵王为首的各个首脑,总计五十六人尽数斩杀。然后便提着赵王的人头到了戚帅中军,说了刚才我听李推之说的那句话:‘要李家人的头落下容易,但要李家人低头,就是天王老子也不成,何况你戚大帅!’说完这话,李推之便回到自己的帐中,等候发落。那天老夫去他账中探望,却见他拿着一封信正在发呆。见我进来,便说:‘伯临来得正好,有事请你。’我便问他何事,他便说:‘刚刚接到家信,内子诞下一儿,正要回信。’我连忙贺他弄璋之喜,只听他又说:‘大帅刚刚下令将我禁足,片叶不得出账。我便还想请你代笔,替我写封家信。’我客气几句,便将他与我说的书信内容牢牢记在心里,回自己的帐中去写。那书信有些长,时间久了,我也只记得一段,现在说与大家听:‘吾妻蒹葭见信如晤,信以收到,匆念,大仇得报,为夫安好。听你诞下麟儿,心中喜不自胜。你问孩儿所唤何名,我便与子取一哀字。便叫李哀,以示族人之哀。你匆要多想,来日孩儿束发后便取字匆悲。李家到他便不再悲伤……’后面的信老夫不便多说,老夫说这段是想让诸位知道李推之当时心情如何。也是要告诉那些,以前说李哀名字晦气的人是何等无知。”
孙先生叹了口气,喝了口茶,接着又道:“再后来,戚帅将李推之杀俘之事报于先帝,先帝念他灭门血仇,便将这事压下,战后任他为保定知府,也算是功过相抵。李推之任保定知府三后,考评优异,连升两级,提为正四品,出任晋阳节度,办马政,减民赋,抵外族,行任政,又七年,官升甘州从二品节度使。后来,先帝驾崩,当今继位,景和四年,刘明远案启,吴志广、卫文通受到牵连,李推之上书为二人申辩,遭奸相肖辰构陷。幸亏圣上明查,李推之才免去牢狱之苦。而后圣上破格提升李推之,入文华阁,领从一品大学士。借机扳倒肖辰。”
孙先生长长叹了口气:“当年李推之二子,李寻欢入京科考,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圣上还下亲自为李家写联‘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如今圣上觉得李推之权力有些大了,就想削权,封李推之为净安侯,恩典李推之三子为太子侍读。意思就是让李推之主动上本请辞,退出中枢。李推之也明白圣意,三个月前,不是已经上本了吗?唉,谁成想,几天前,李推之三子在宫中,意然出了这样的事情。李推之含愤上殿,便有了前日早朝时的事情。”
旁边忽然有个年轻人道:“李家三公子的事情,是不是陛下受意楚王……”
他话还没说完,就见周围的人全都鄙视地看着他,于是连住嘴。
孙先生道:“你傻呀还是陛下傻?”
那年轻人有些不服地道:“那为何……?”
孙先生道:“李推之那句话本就不是对陛下说的……”
年轻人这才有些恍然,便在这时有个老者听孙先生这样说,赶紧道:“孙老慎言……”
孙先生道:“这怕什么,我大商立国两百年,还从未听过因言获罪之说呢。再说老夫现在无官无品,就是个闲散候爵,他林惟中能奈我何?”
便在孙先生说完这话不多时,只听茶馆二楼忽然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一个汉子自雅阁里间狼狈地窜出来,却是先前那个与书生一起上二楼的江湖汉子。江湖汉满嘴是血,不停地大叫着,指着刚刚从里面走出的书生:“夺命书生……?你是夺命书生……”只说了这几个字,便一命呜呼。
书生冷笑声,一字未说,直接从二楼跃下,一步便出了茶馆,几个起落,穿行在屋檐建翎之间,不过片刻,便不见了踪影……
孙先生眯了眯眼睛,喃喃道:“月下无踪,夺命书生?”
而此时,对面楚王府也发生了动静。只见一匹快马自禁宫方向而来。马上一个太监,手持一段黄卷,快马到李寻欢近前,高叫一声:“陛下有旨,宣李寻欢即刻入宫面圣……”
……
……
这句话,像是对孙先生所说之事作了注脚,周围的人都是一声长叹。
孙先生轻咳了一声,又道:“这话说的不错,老夫当年作随军书记时,李推之便曾说过,要李家人的头落下容易,要李家人的头低下,天王老子也不成。唉!那时殿上人听了韩宝的话,都为李家的惨事心凄。忽见李推之昏倒,都是一片惊呼。先帝急忙让御医为李推之整治,不多时,御医为李推之施以针术,那时李推之才幽幽传醒。醒来后便跪在先帝陛下,叩头泣血不止,说他不要探花,也不要状元,只当军中一小卒,只为家人报仇。先帝感他至纯,念他满门血仇,当殿封他从五品扬远将军,领五千禁军,为平叛大军先锋官。务必阻敌一月,等各路勤王师汇集平叛。当时老夫与李推之也算交厚,见他满门凄惨,便向先帝讨封,愿作个先锋军行军书记。众人见老夫带头,便纷纷向先帝讨封。先帝当殿便充,敕封先锋军行军总管扬远将军,探花李推之,副将榜眼林惟中,后军总都督粮状元刘明远,老夫当年恬为二甲头一名,做了行军总书办。至此二十四进士出京平叛,这就是当时坊间传闻的进士军,又因我等当年正是春华年少,所以又叫少年军。随后,先帝又着令守北大将军,秦州节度使戚少安为各路大军总节度,行军大总管。大殿之上敕封完毕,各人领命下去,三日后点齐人马,一路出京。”
孙先生讲到这里,围观人中有人恍然道:“哦!原来当年的进士少年军是这般来历啊。”
其他人都呵呵呵地笑了起来,孙先生也跟着笑了笑:“叫你这后生这么一打岔,老夫都不知怎么说下去了。”
有个锦衣公子笑着道:“您老接着说,在下听到这里基本也都明白了。先帝爷的‘文武双探花’说得自然是李公李推之了,那‘战阵四壮士’所说又是哪四位?”
孙先生听到四壮士时,神情有些落寞,道:“这四人啊,呵,如今已经有两位不在人世了。”
有人问道:“这是为何,难道死于当年那场大战?”
孙先生摇了摇头:“非也,非也,那两人死于朝堂党争。”
有个文士想起了什么,问道:“可是十四年前的刘明远案?”
孙先生点点头,表示认可,接着道:“那四人,一个是李推之家仆韩宝,另外三人,分别是吴志广,楚云,卫文通。吴志广与楚云当年都是禁军中人,一个任铁罗骑小校,一个是重武卒校尉。卫文通是韩宝好友,当年保定府大乱,李家满门惨死时,韩宝便是将身怀有孕的李夫人寄居在保定城外卫文通家中。在大军出征时,卫文通赶来投校。李推之念他恩情,便将他留在身边做了个亲军传令官。这四人初露锋芒时,却是在五千先锋军与叛军初次交锋之时,当时大军出京,至京石关时,得斥候来报,叛军先锋三万,离我军已不足三十里。林惟中为人沉稳,觉得当以逸待劳,坚守京石关,将叛阻于京石关下,守住一月不成问题。李推之却道,三两万叛军阻在京石关下应当不成问题,可据说赵王叛军整整二十万人,等叛军大部到后,这小小的京石关怕是守不住。不如乘敌军先锋立足未稳,直接冲杀过去。林惟中太过保守,李推之又太过冒险,两人僵持不下。最后来了善谋的刘明远,三人定计,留一千人守住京石关,剩下四千人绕过京石山从敌军后方突击,至时首尾相击,大破敌军必成定局。但是留守这一千人要正面硬撼三万大军,非军中悍卒不可。即便有京石关可守,胜负也在两难之间。而绕过京石山最快也要两三日工夫,到时京石关只怕守不住。最后李推之一力坚持,由他守京石关,林惟中带大部突袭。当日吃罢战饭,林惟中领兵而去,次日晌午,叛军已到关下。叛军先出两千兵马,准备攻城,以作试探。而李推之却带五百骑兵,出关迎战。呵呵,说来诸位不信,五百骑兵只是一个冲锋便将敌军两千人马杀得溃不成军,卫文通更是阵上斩杀敌军偏将。也是敌军尽是些乌合之众,溃兵慌不择路,被五百骑兵撵着,直冲本阵。敌军一阵大乱,韩宝骁勇,提着斩马大刀差点杀入叛军中军。李推之更是凭借一手甩手箭,钉死对方五名大将。敌军先锋官也是人才,见五百骑兵悍勇,急调拒马大盾营前来拒敌。五百骑兵这才被阻住,李推之见事不可为,无奈下令收兵。老夫当时便在关楼之上,见李推之无奈退下来,心里不由觉得一阵气短。李推之回来后说,若是再给他一千骑兵,敌军必破。可是谁能想到敌军战力如此之弱,调出去的四千人已经收不回来了。敌军见我军勇猛,后退五里。两日后,敌军后方燃起一阵狼烟,正是那林惟中与李推之约定的信号。紧接着叛军后方大乱,李推之二话不说点全军出关,直杀向敌军。那一战,与林惟中一起袭击敌军后方的楚云,吴志广,一个领着重武卒拼死抵住敌军主力,另一个更是与冲杀过来的韩宝、卫文通一起杀进敌人中军。吴志广更是乘乱将敌军先锋官的脑袋砍下。至此,敌军两万先锋军全军覆没。”
孙先生说得痛快,想是又想起当年往事,哈哈大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也跟他一起大笑。孙先生接着又说:“战后,刘明远论功,知道这四人勇猛,心里喜欢,便刻意拉抡,这也是后来刘明远案牵连吴志广与卫文通的原因。后来这四人屡立战功,先帝欢喜,便亲手书写‘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叫人送到军前,以示嘉奖。嗯,再接着,向前推进,一路上李推之收拢当地民勇团练,扩军达四万之众,直达担山县。李推之留下林惟中与刘明远坚守担山县,自己带着两千骑兵与一千步卒于城袭扰赵王大军,就这样,李推之今日袭个敌军粮队,明日偷个敌军偏营,后天又将敌军辎重给烧了。一直等到一个半月后戚大帅领三路人马前来,五个月后尽灭敌军,至此战事平定。”
孙先生长吐一口气,接着笑了说:“最后一战时,李推之生擒赵王朱成均,戚帅曾说要将赵王押解京城,听陛下发落,李推之不同意,非要亲手将赵王杀死。戚帅逼着李推之低头,却不想,李推之当夜便闯入俘虏营中,将以赵王为首的各个首脑,总计五十六人尽数斩杀。然后便提着赵王的人头到了戚帅中军,说了刚才我听李推之说的那句话:‘要李家人的头落下容易,但要李家人低头,就是天王老子也不成,何况你戚大帅!’说完这话,李推之便回到自己的帐中,等候发落。那天老夫去他账中探望,却见他拿着一封信正在发呆。见我进来,便说:‘伯临来得正好,有事请你。’我便问他何事,他便说:‘刚刚接到家信,内子诞下一儿,正要回信。’我连忙贺他弄璋之喜,只听他又说:‘大帅刚刚下令将我禁足,片叶不得出账。我便还想请你代笔,替我写封家信。’我客气几句,便将他与我说的书信内容牢牢记在心里,回自己的帐中去写。那书信有些长,时间久了,我也只记得一段,现在说与大家听:‘吾妻蒹葭见信如晤,信以收到,匆念,大仇得报,为夫安好。听你诞下麟儿,心中喜不自胜。你问孩儿所唤何名,我便与子取一哀字。便叫李哀,以示族人之哀。你匆要多想,来日孩儿束发后便取字匆悲。李家到他便不再悲伤……’后面的信老夫不便多说,老夫说这段是想让诸位知道李推之当时心情如何。也是要告诉那些,以前说李哀名字晦气的人是何等无知。”
孙先生叹了口气,喝了口茶,接着又道:“再后来,戚帅将李推之杀俘之事报于先帝,先帝念他灭门血仇,便将这事压下,战后任他为保定知府,也算是功过相抵。李推之任保定知府三后,考评优异,连升两级,提为正四品,出任晋阳节度,办马政,减民赋,抵外族,行任政,又七年,官升甘州从二品节度使。后来,先帝驾崩,当今继位,景和四年,刘明远案启,吴志广、卫文通受到牵连,李推之上书为二人申辩,遭奸相肖辰构陷。幸亏圣上明查,李推之才免去牢狱之苦。而后圣上破格提升李推之,入文华阁,领从一品大学士。借机扳倒肖辰。”
孙先生长长叹了口气:“当年李推之二子,李寻欢入京科考,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圣上还下亲自为李家写联‘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如今圣上觉得李推之权力有些大了,就想削权,封李推之为净安侯,恩典李推之三子为太子侍读。意思就是让李推之主动上本请辞,退出中枢。李推之也明白圣意,三个月前,不是已经上本了吗?唉,谁成想,几天前,李推之三子在宫中,意然出了这样的事情。李推之含愤上殿,便有了前日早朝时的事情。”
旁边忽然有个年轻人道:“李家三公子的事情,是不是陛下受意楚王……”
他话还没说完,就见周围的人全都鄙视地看着他,于是连住嘴。
孙先生道:“你傻呀还是陛下傻?”
那年轻人有些不服地道:“那为何……?”
孙先生道:“李推之那句话本就不是对陛下说的……”
年轻人这才有些恍然,便在这时有个老者听孙先生这样说,赶紧道:“孙老慎言……”
孙先生道:“这怕什么,我大商立国两百年,还从未听过因言获罪之说呢。再说老夫现在无官无品,就是个闲散候爵,他林惟中能奈我何?”
便在孙先生说完这话不多时,只听茶馆二楼忽然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一个汉子自雅阁里间狼狈地窜出来,却是先前那个与书生一起上二楼的江湖汉子。江湖汉满嘴是血,不停地大叫着,指着刚刚从里面走出的书生:“夺命书生……?你是夺命书生……”只说了这几个字,便一命呜呼。
书生冷笑声,一字未说,直接从二楼跃下,一步便出了茶馆,几个起落,穿行在屋檐建翎之间,不过片刻,便不见了踪影……
孙先生眯了眯眼睛,喃喃道:“月下无踪,夺命书生?”
而此时,对面楚王府也发生了动静。只见一匹快马自禁宫方向而来。马上一个太监,手持一段黄卷,快马到李寻欢近前,高叫一声:“陛下有旨,宣李寻欢即刻入宫面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