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写这篇文我读了不少古籍做参考,垒起来大概有我人那么高,大纲也写了将近一年。可这样认真还是出了漏洞,比如背景设在明中叶架空,但“孟亭元”这个名词犯了朱元璋的名讳(haaaa,也是醉了),然后“奏折”这个词是清朝才出现了,但已经用了很多次,只好等完结再改了。发这通牢骚是想表达,写文真是个精细活儿,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精益求精的道路没有止境。
希望在各位读者眼里我还算个负责任的作者,没让各位觉得花了冤枉钱。
第一百三十二章
柳竹秋和何玿微来到邓氏打劫的山坳,道路上狼藉满地,十几具死尸被并排陈列于路中央,罗东生的奴仆守在道路两旁禁止旅人通行,往来受阻的行人已多达四五百。
光天化日下发生大型劫盗案,人们脆弱的神经受到猛烈撕扯,听说挡道的是大同镇守太监罗东生,大家怒不敢言,见县令来了都迎上去七嘴八舌询问。
“何大人,匪患还没解除吗?贼人会不会又去附近村镇烧杀抢劫?”
“我们急着赶路,罗珰的人阻断道路,不准我们过去,您能不能请他们让个道啊?”
………………
何玿微让百姓们稍安勿躁,与柳竹秋走向搭在道路右侧的豪华帐篷,在那里见到正在听下人报告财物损失的罗东生。
柳竹秋以前见过的宦官大多个头高大,据说他们自小接受阉割,就如那早骟的牲口,未损元阳,是以比一般男子容易长个儿。
这罗东生与众不同,生得敦实矮小,相貌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四十多岁看起来只三十出头。脸上油光水滑没一丝皱纹,嘴唇上方还有两撇不该有的八字胡须。
柳竹秋事前听何玿微说罗东生对宦官身份极为自卑,禁止别人称他公公,平时总会臭美地黏上胡须,衣着打扮也都模仿士大夫。
她见这太监穿着玄色缎袍,上绣金鳞四爪蟒,头戴镶金玉的短翼乌纱帽,像个一品大员。
就冲服饰严重僭越这点,已能看出其人是何等的狂妄嚣张。
罗东生本来大剌剌坐着,正眼不瞧来人,看到柳竹秋身上的三品官服吃了一惊,听完巨管家介绍,起身向她笑着行礼。
“久仰温大人高名,不意在此幸会。”
柳竹秋客气还礼:“我前些时候听说罗大人将于近期返回大同,正思前去拜会,可巧今日就见着您了。”
罗东生破财损兵,本想见了何玿微先劈头盖脸臭骂一顿,未曾想钦差在此,还是以狡诈阴损著称的温霄寒。
有贾令策、高勇这些例子在前,他对待此人小心谨慎,含蓄抱怨:“适才我等途径此地,遭一伙强寇偷袭,行李被洗劫一空,还有若干人员伤亡。听说温大人正奉旨协理大同境内的政务,蔚县匪盗如此猖獗,不知阁下做何感想?”
柳竹秋先歉意道:“我与何县令听闻大人遭劫,立刻赶来问候,且喜大人平安无事,否则真不知如何向朝廷交代。”
至此,话锋陡然一转:“我在蔚县整顿治安多时,县内的流寇都被清剿干净了,连日来道路宁静,并未接到偷抢一类的报案。近日朝廷在北直隶西南地区的剿匪卓见成效,迫使一些流寇逃离本地鼠窜至临近州县。依我推测,袭击大人的这伙盗贼多半就是从那边过来的。这伙人习惯走一路抢一路,见到辎重多的旅人便动手打劫。想是打听到大人行囊丰厚,于是专门在此设伏。”
一番话说得罗东生心虚。
自打高勇在京城的住宅走水被东厂“救火”顺带抄家,暴露家财招来杀身之祸以后,各地出任的太监们都不敢将贪污的财物存放在京里。
罗东生早分批次将财产转运出去,这次回京与工部的官员做了笔大买卖,捞得十万两雪花银,也一钱不落地带出来。
收益如此巨大,自然是见光就杀头的生意。
本朝的军器制造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负责,每年根据各地卫所的需求额决定生产量,多需多造,少需少造。
搞工程就有贪污,工程量越大贪官来钱越容易,因此军器局的官员跟各地卫所,尤其是四大边镇的主事官员之间总会来点猫腻,拜托他们多申报一些产量,自己捞得进项,也少不了分对方油水。
罗东生是大同镇守太监,只手遮天,样样事都得他说了算。
军器局的这项供奉也就落入他的腰包,连年受贿不下百万。这次回京述职正好与那几个长期合作吃黑钱的老朋友联欢,当面结算赃款,运回任上收藏。
刚才被邓氏带人抢去半数,他疼得像被割走一块心肝,叫人搬尸体堵住道路,就是想逼何玿微赔偿损失。但听到温霄寒说他“行囊丰厚”,便不敢索赔了。
这小子现是钦差,相当于皇帝的耳目,让他瞧见不干净东西准会惹祸。
急忙驳斥:“温大人这话可笑,我为官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一直奉公守法。此番在京里买了些土特产想带回任上分送同僚朋友,这才雇了些挑夫搬运。哪来的行囊丰厚一说?”
他此地无银三百两,柳竹秋正好装傻,笑着赔不是:“我素知您为官清正,绝没有别的意思,一时言语不慎,还望见谅。”
罗东生不想吃哑巴亏,要求他们追捕盗贼。
--
写这篇文我读了不少古籍做参考,垒起来大概有我人那么高,大纲也写了将近一年。可这样认真还是出了漏洞,比如背景设在明中叶架空,但“孟亭元”这个名词犯了朱元璋的名讳(haaaa,也是醉了),然后“奏折”这个词是清朝才出现了,但已经用了很多次,只好等完结再改了。发这通牢骚是想表达,写文真是个精细活儿,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精益求精的道路没有止境。
希望在各位读者眼里我还算个负责任的作者,没让各位觉得花了冤枉钱。
第一百三十二章
柳竹秋和何玿微来到邓氏打劫的山坳,道路上狼藉满地,十几具死尸被并排陈列于路中央,罗东生的奴仆守在道路两旁禁止旅人通行,往来受阻的行人已多达四五百。
光天化日下发生大型劫盗案,人们脆弱的神经受到猛烈撕扯,听说挡道的是大同镇守太监罗东生,大家怒不敢言,见县令来了都迎上去七嘴八舌询问。
“何大人,匪患还没解除吗?贼人会不会又去附近村镇烧杀抢劫?”
“我们急着赶路,罗珰的人阻断道路,不准我们过去,您能不能请他们让个道啊?”
………………
何玿微让百姓们稍安勿躁,与柳竹秋走向搭在道路右侧的豪华帐篷,在那里见到正在听下人报告财物损失的罗东生。
柳竹秋以前见过的宦官大多个头高大,据说他们自小接受阉割,就如那早骟的牲口,未损元阳,是以比一般男子容易长个儿。
这罗东生与众不同,生得敦实矮小,相貌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四十多岁看起来只三十出头。脸上油光水滑没一丝皱纹,嘴唇上方还有两撇不该有的八字胡须。
柳竹秋事前听何玿微说罗东生对宦官身份极为自卑,禁止别人称他公公,平时总会臭美地黏上胡须,衣着打扮也都模仿士大夫。
她见这太监穿着玄色缎袍,上绣金鳞四爪蟒,头戴镶金玉的短翼乌纱帽,像个一品大员。
就冲服饰严重僭越这点,已能看出其人是何等的狂妄嚣张。
罗东生本来大剌剌坐着,正眼不瞧来人,看到柳竹秋身上的三品官服吃了一惊,听完巨管家介绍,起身向她笑着行礼。
“久仰温大人高名,不意在此幸会。”
柳竹秋客气还礼:“我前些时候听说罗大人将于近期返回大同,正思前去拜会,可巧今日就见着您了。”
罗东生破财损兵,本想见了何玿微先劈头盖脸臭骂一顿,未曾想钦差在此,还是以狡诈阴损著称的温霄寒。
有贾令策、高勇这些例子在前,他对待此人小心谨慎,含蓄抱怨:“适才我等途径此地,遭一伙强寇偷袭,行李被洗劫一空,还有若干人员伤亡。听说温大人正奉旨协理大同境内的政务,蔚县匪盗如此猖獗,不知阁下做何感想?”
柳竹秋先歉意道:“我与何县令听闻大人遭劫,立刻赶来问候,且喜大人平安无事,否则真不知如何向朝廷交代。”
至此,话锋陡然一转:“我在蔚县整顿治安多时,县内的流寇都被清剿干净了,连日来道路宁静,并未接到偷抢一类的报案。近日朝廷在北直隶西南地区的剿匪卓见成效,迫使一些流寇逃离本地鼠窜至临近州县。依我推测,袭击大人的这伙盗贼多半就是从那边过来的。这伙人习惯走一路抢一路,见到辎重多的旅人便动手打劫。想是打听到大人行囊丰厚,于是专门在此设伏。”
一番话说得罗东生心虚。
自打高勇在京城的住宅走水被东厂“救火”顺带抄家,暴露家财招来杀身之祸以后,各地出任的太监们都不敢将贪污的财物存放在京里。
罗东生早分批次将财产转运出去,这次回京与工部的官员做了笔大买卖,捞得十万两雪花银,也一钱不落地带出来。
收益如此巨大,自然是见光就杀头的生意。
本朝的军器制造由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负责,每年根据各地卫所的需求额决定生产量,多需多造,少需少造。
搞工程就有贪污,工程量越大贪官来钱越容易,因此军器局的官员跟各地卫所,尤其是四大边镇的主事官员之间总会来点猫腻,拜托他们多申报一些产量,自己捞得进项,也少不了分对方油水。
罗东生是大同镇守太监,只手遮天,样样事都得他说了算。
军器局的这项供奉也就落入他的腰包,连年受贿不下百万。这次回京述职正好与那几个长期合作吃黑钱的老朋友联欢,当面结算赃款,运回任上收藏。
刚才被邓氏带人抢去半数,他疼得像被割走一块心肝,叫人搬尸体堵住道路,就是想逼何玿微赔偿损失。但听到温霄寒说他“行囊丰厚”,便不敢索赔了。
这小子现是钦差,相当于皇帝的耳目,让他瞧见不干净东西准会惹祸。
急忙驳斥:“温大人这话可笑,我为官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一直奉公守法。此番在京里买了些土特产想带回任上分送同僚朋友,这才雇了些挑夫搬运。哪来的行囊丰厚一说?”
他此地无银三百两,柳竹秋正好装傻,笑着赔不是:“我素知您为官清正,绝没有别的意思,一时言语不慎,还望见谅。”
罗东生不想吃哑巴亏,要求他们追捕盗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