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看,他不由轻叹了一声:“是我失查。”
原因很简单,因为年初新帝登基,千头万绪,裁撤西城所事情他没有及时催促,大宋吏治效率出了名的低,那帮宦官觉得将要失势,便可着劲大肆捞钱,压榨贫民,等到四月时,才和童贯一起被点名清算,而一番折腾下来,消息传到山东路时,已经是五月了。
那时宋江几人已经起义了,只是一开始小打小闹,州府的官员没有上报而已。
上个月,他们攻占县城,这才闹得大了些,但他们后来看张荣的水寨不错,以为是肥肉,想要攻占,没想到咬到铁板,崩掉了牙,被直接拿下了。
赵士程心想这一点水花都没起,将来的传世名著水浒传怕是要胎死腹中了。
他一抬头,见大哥还站在原地,不由心中一动:“这点小事,不至于你亲自寻我。大哥啊,你我兄弟,怎么这么见外,直说何事!”
赵士从小心地问道:“那,我便直说了,你还记得,上次五弟给你传信……”
他本来不想主动提的,但是他儿子回信说已经给虎头的徒弟当小吏了啊!
他今天是被妻子拿着棍棒打出门来的,实在是拖延不了了。
赵士程猛然一震,对哦,五哥,他亲爱的五哥,他居然把五哥忘记在海外了,一时间,他愧疚难当:“唉,大哥你怎么不早些提醒我,这都过多久了!”
赵士从脸上笑意险些就维持不下去:“你说得对。”
赵士程便提笔写信,让舟儿想个法子,把五哥和几个侄儿给送回来,写好信后,便交给大哥,让他拿去送给舟儿。
赵士从喜不自胜,捧着那张信纸就离开了。
赵士程轻轻摇头,继续他无聊的治国日常。
-
辽东很快收到了加急的鸽信,陈行舟开第一封时,感觉到了师父的重视与认可,那是一种超强的成就感,觉得人生美好。
打开第二封时,他却轻轻挑了挑眉。
送赵士街回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却容易引发争议,毕竟那么多宗室里,就放皇帝一脉的宗室,岂不是给师父添麻烦,此头一开,要不要把这些都送回去?
做为徒弟,当然要给师父解决麻烦。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招来了一个小吏。
“不绕啊,这两年来,我对你如何?”陈行舟微笑着问这十四岁少年。
赵不绕果断道:“您这两年私下照顾我兄弟与五叔甚多,不绕十分感激。”
他就是因为这个,才在最近想通七叔是何等恐怖狠辣、计谋深远之人。
陈行舟把信给这小孩儿看:“你是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不需要说太多,我这里缺个港务官,你觉得谁当合适?”
赵不绕看了信中内容,拍了拍胸脯:“您放心,这事,我一定办得妥帖!”
回去,回去干什么啊,五叔就是傻,他们这些嫡系,一旦回去,必然被七叔的手下盯的死死的,说不定还要再被俘虏一次,在这里才有更大的天地啊!
陈行舟十分满意,给小孩塞了一把崭新的金票:“很好,这是你的报酬!”
第221章 事出突然
赵士程没过多久, 便收到了辽东的回信,回信有五哥的,也有小侄儿的, 其中, 小侄儿义正词严地表示, 如今宗室都在北方为质,都是一家人,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只让他和弟弟两个人回来,是置他于不义, 所以,他决定在北方磨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暂时不想回家, 请母亲原谅。
五哥则在信里叹息说虽然想念儿子妻子,但侄儿说的也有道理, 他不能抛弃侄儿与弟弟们, 侄儿想多留几个月,他需要照顾他们, 再者,他在辽东种了几十亩地, 最近快要打谷子了, 再怎么也要把谷子打了才能回来。
好吧。
赵士程对五哥的体贴十分感动,吩咐舟儿多多照顾他们, 过上几月再送他们回来。
辽东的事情暂时放一边。
时光缓缓流淌, 很快便至腊月, 新帝登基的第一年将要过去。
朝廷也开始整理案卷, 统计收入支出, 总结这一年的得失。
总的来说,这是让天下都很安心的一年,没有了花石纲,对蔡京童贯一党的清算并没有影响到朝廷的统治——因为候补的官员实在太多太多了,以前被贬斥的纷纷从岭南、西北召回来,留下了一大片的空缺。
但这次,岭南之地虽然依旧让人畏惧,却没先前那么困难到让选人们宁愿继续等着也不愿意去候补的程度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新药,大宋新出产的几种药品大大降低了南方瘴气的死亡率,而且甘蔗的种植提高了财税,让他们有了盼头,自愿便愿意出去闯闯,岭南也终于不再是罪官们的发配之地了。
这大大提高了西南的统治力度,毕竟,那些发配西南、没有前途的官员,又有几个,会珍惜治下呢?
如宗泽苏轼这种无论去哪都能努力办好本职的官员,实在太少太少了。
他们南下之时,大多还带着书,不过如今,他们带的书,不再是儒家经典,许多人都会带上一本王洋著的《师说》。
赵士程还是小看做为太子喜好的影响力。
大宋百年来,文化兴盛,新的学说层出不穷,有张载、有二程、有王学、有苏学,如今再加一个学说,在大宋文坛里根本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而对士子官吏们来说,太子是位十分务实的人物,不喜欢经史子集很正常——毕竟以前宗室对这些都没有要求,与其让努力改变太子让他去钻研儒家经典,不如他们主动一点,去研究太子喜欢的东西。
这对大部分官员士子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在科举中杀出血路的他们不缺才智,缺的是一展所学的机会。
至于这所学是不是以前学的……哎,学无止境,现学现卖有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在众多士子的捧场下,不少人开始讨论起这新学中的特点,有的人觉得书中都是围绕一个“利”字而成,读多了会蒙蔽道德,有的人则觉得这书中观点惊世骇俗,分明是帝王之术。
还有人觉得其中的话太过简单易懂,没有文采,不堪一读。
有人则觉得这书中的话直指大道,明心见性,比那些知乎者也读起来顺畅多了。
还有人觉得书中的实践观点与唯物之说太过俗气……
无论如何,王洋所著的书是真的火了,哪怕是乡间的夫子,也会想办法买一本劣质的油印书,看看其中观点,还有些学者编修们,干脆印了一本新书,把《师说》里的观点用自己的理解阐释了一遍,对其中一部分肯定,一部分反对。
但没想到,这引起了巨大波澜,很快又有人著书反对他的观点,这火从书本圈到最后一直烧到了各大报纸上,惹出一番大战。
自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之后,大宋的文坛一直被王安石的王学统治,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赵士程知晓这事后,觉得有趣,干脆把一处还没找到买家的宫苑宜春宛略做修改,做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因为位置靠近东水门,直接起名为东水学宫。
这处学宫每月要交一百文的入园费,提供阅读、抄书的场地,而其中的一处宫殿,直接被改成了辩论之所,只要一百文,就可以使用一个时辰,上去讲学、辩经。
一时间,许多官员称此为德政,不少士子大族将自家的绝版藏书献上,至于那处辩经殿,自然也热闹起来,申请的人成群成队。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因为太子办了这么一个书院,几个大的州治,便蠢蠢欲动起来,太原府、应天府、杭州府、成都府等纷纷上书,表示自己也想办法这么一个书院,来为朝廷添加教化,希望太子应允。
赵士程知道他们只是想要政绩,但这不是坏事,不但同意了,还下了诏书,废除当年蔡京办的三舍法,不再让学校用德行来推举学生,而是让各路在于明年继续开考科举。
一时间,全国震动,赵士程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他喜欢的学说当然也被放在了书院最显明的位置,以至于以前无人问津的化学、数学之类的杂书,也得到不少人的重视。
新观点带来新产出,关于王洋老师的传说又多出许多来。
不少士子更言必称生产关系,语必出生产力,如果不是他们穿的都是士子们爱穿的澜衫,赵士程甚至会产生一种回到大学的错觉。
但他对这种情况是喜闻乐见,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几个发明,而是求真务实的观念。
儒家对于统治的优势当然是极大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维护了东亚的秩序,只是当来到宋朝时,土地被开垦到极至时,这种没有办法继续发展的学说便陷入了内卷,开始去从人性与自我中求得发展。
它的地位在农业时代依然稳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他是最利于降低统治成本的办法。
但赵士程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套终是要被留在历史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历史的车轮滚过来时,从不会和人打声招呼,中世纪的教义禁锢那么严密强大,但也禁锢不了人心。
在没有足够的工商业发展出新的阶级时,让他们给新的时代让路,是不科学的。
且等着看吧。
……
十一月时,赵士程去大图书馆巡视了一圈,出来时,他收到报告。
新式的活字印刷术已经研究出来,铜活字坚固耐用,只是旧墨对铜字的附着不好,但新式的油墨却对金属有良好的附着性,这大大提高了正规印刷的效率,从煤里提取的油又涨价了,这个东西终于在点灯之外开发出了新用途。
看到这个消息,他忍不住笑了笑。
当年天主教用印刷机印圣经、赎罪券,但一个不小心,《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也从印刷机中飞奔出来,纵然天主教立刻亡羊补牢,开始了出版审查,也没能阻止新的思想觉醒。
相比之下,奥斯曼土耳其则从其中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他们果断禁止了印刷机的流入,成功维持了大帝国到十九世纪。
如今,真正的印刷神器却在大宋蔓延开来。
他是真的好奇,将来的大宋文化圈会被他这蝴蝶扇成什么样子。
-
新年很快到来,汴京早就恢复了繁华,城区面积比之先前又有扩大,汴河的商船因为结冰而少了许多,但也有大量的客船停留在数百里外的陈州,那里的河水未来结冰,然后将货物用陆路运送到那里。
先前招收的公务员大多已经在汴京附近建立起了一些工坊,只是运营、招人,还需要很多流程,其中,从密州调过来的公务员们对这一套十分熟练,几个新人在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后,也稳住了阵脚,开始学着发展自己的治下,如修缮河港、道路,建立仓库……
总的来说,发展得都很不错,赵士程很满意。
不过,这些好消息很快就被辽东来的信抵销了。
陈行舟来信说,先前完颜阿骨打要辽国册封他为大圣大明皇帝,但“大圣”和辽国最优秀的皇帝辽圣宗同名了,天祚帝不愿意,双方来回拉扯两年了,还说要重新议封号,结果完颜阿骨打以此为由,觉得辽国没有诚意,决定再次亲征攻辽。
但攻辽之前,阿骨打如今已经发出书信给他,要他带辽东投降金国,并且声称这最后通牒,若是不从,他将会带大军,亲自踏平辽东,到时,城破之后,诸军抢掠,必会将他心血付之一炬。
陈行舟在书信里说他已经严阵以待,但这次可能有些风险,希望到时候师尊要全力帮忙啊,辽东一地之力,面对整个金国的压力,不容有失啊!
赵士程看着这封书信,沉默许久。
辽东是要全力相助的,粮草武器他都可以帮,但若想出兵相助,则需要正式的理由,辽东毕竟还捏着宗室人质,加上当初攻破了大宋京城,这样的侮辱,直接出兵帮助,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嗯?
捏着人质?
赵士程眨了眨眼,思考着……若辽东以人质安危为理由,让大宋出兵帮忙,似乎很说得过去啊。
大宋那些旧军肯定是不能去相助,让他们对阵金人就是送的,多少都是白给。
正好,他的新军已经有了些模样,需要磨炼,还能用他们堵住群臣的反对,说这是应付辽国的临时之举。
但是让谁领兵前去,还得多多斟酌一下。
另外,虽然不是很想,但五哥他们,还是继续在辽东待着吧,这也是为了大宋安危、家人平安啊!
第222章 粉墨登场
做下决定, 赵士程便一点也不耽搁地回信,让舟儿用这个办法派使者前来求援。
陈行舟何等通透,立刻便让使者前来, 祈求大宋出兵相助,一个月后, 使者便抵达了东京场面, 上缴了国书, 表达了请救兵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因为年初新帝登基,千头万绪,裁撤西城所事情他没有及时催促,大宋吏治效率出了名的低,那帮宦官觉得将要失势,便可着劲大肆捞钱,压榨贫民,等到四月时,才和童贯一起被点名清算,而一番折腾下来,消息传到山东路时,已经是五月了。
那时宋江几人已经起义了,只是一开始小打小闹,州府的官员没有上报而已。
上个月,他们攻占县城,这才闹得大了些,但他们后来看张荣的水寨不错,以为是肥肉,想要攻占,没想到咬到铁板,崩掉了牙,被直接拿下了。
赵士程心想这一点水花都没起,将来的传世名著水浒传怕是要胎死腹中了。
他一抬头,见大哥还站在原地,不由心中一动:“这点小事,不至于你亲自寻我。大哥啊,你我兄弟,怎么这么见外,直说何事!”
赵士从小心地问道:“那,我便直说了,你还记得,上次五弟给你传信……”
他本来不想主动提的,但是他儿子回信说已经给虎头的徒弟当小吏了啊!
他今天是被妻子拿着棍棒打出门来的,实在是拖延不了了。
赵士程猛然一震,对哦,五哥,他亲爱的五哥,他居然把五哥忘记在海外了,一时间,他愧疚难当:“唉,大哥你怎么不早些提醒我,这都过多久了!”
赵士从脸上笑意险些就维持不下去:“你说得对。”
赵士程便提笔写信,让舟儿想个法子,把五哥和几个侄儿给送回来,写好信后,便交给大哥,让他拿去送给舟儿。
赵士从喜不自胜,捧着那张信纸就离开了。
赵士程轻轻摇头,继续他无聊的治国日常。
-
辽东很快收到了加急的鸽信,陈行舟开第一封时,感觉到了师父的重视与认可,那是一种超强的成就感,觉得人生美好。
打开第二封时,他却轻轻挑了挑眉。
送赵士街回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却容易引发争议,毕竟那么多宗室里,就放皇帝一脉的宗室,岂不是给师父添麻烦,此头一开,要不要把这些都送回去?
做为徒弟,当然要给师父解决麻烦。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招来了一个小吏。
“不绕啊,这两年来,我对你如何?”陈行舟微笑着问这十四岁少年。
赵不绕果断道:“您这两年私下照顾我兄弟与五叔甚多,不绕十分感激。”
他就是因为这个,才在最近想通七叔是何等恐怖狠辣、计谋深远之人。
陈行舟把信给这小孩儿看:“你是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不需要说太多,我这里缺个港务官,你觉得谁当合适?”
赵不绕看了信中内容,拍了拍胸脯:“您放心,这事,我一定办得妥帖!”
回去,回去干什么啊,五叔就是傻,他们这些嫡系,一旦回去,必然被七叔的手下盯的死死的,说不定还要再被俘虏一次,在这里才有更大的天地啊!
陈行舟十分满意,给小孩塞了一把崭新的金票:“很好,这是你的报酬!”
第221章 事出突然
赵士程没过多久, 便收到了辽东的回信,回信有五哥的,也有小侄儿的, 其中, 小侄儿义正词严地表示, 如今宗室都在北方为质,都是一家人,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只让他和弟弟两个人回来,是置他于不义, 所以,他决定在北方磨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暂时不想回家, 请母亲原谅。
五哥则在信里叹息说虽然想念儿子妻子,但侄儿说的也有道理, 他不能抛弃侄儿与弟弟们, 侄儿想多留几个月,他需要照顾他们, 再者,他在辽东种了几十亩地, 最近快要打谷子了, 再怎么也要把谷子打了才能回来。
好吧。
赵士程对五哥的体贴十分感动,吩咐舟儿多多照顾他们, 过上几月再送他们回来。
辽东的事情暂时放一边。
时光缓缓流淌, 很快便至腊月, 新帝登基的第一年将要过去。
朝廷也开始整理案卷, 统计收入支出, 总结这一年的得失。
总的来说,这是让天下都很安心的一年,没有了花石纲,对蔡京童贯一党的清算并没有影响到朝廷的统治——因为候补的官员实在太多太多了,以前被贬斥的纷纷从岭南、西北召回来,留下了一大片的空缺。
但这次,岭南之地虽然依旧让人畏惧,却没先前那么困难到让选人们宁愿继续等着也不愿意去候补的程度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新药,大宋新出产的几种药品大大降低了南方瘴气的死亡率,而且甘蔗的种植提高了财税,让他们有了盼头,自愿便愿意出去闯闯,岭南也终于不再是罪官们的发配之地了。
这大大提高了西南的统治力度,毕竟,那些发配西南、没有前途的官员,又有几个,会珍惜治下呢?
如宗泽苏轼这种无论去哪都能努力办好本职的官员,实在太少太少了。
他们南下之时,大多还带着书,不过如今,他们带的书,不再是儒家经典,许多人都会带上一本王洋著的《师说》。
赵士程还是小看做为太子喜好的影响力。
大宋百年来,文化兴盛,新的学说层出不穷,有张载、有二程、有王学、有苏学,如今再加一个学说,在大宋文坛里根本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而对士子官吏们来说,太子是位十分务实的人物,不喜欢经史子集很正常——毕竟以前宗室对这些都没有要求,与其让努力改变太子让他去钻研儒家经典,不如他们主动一点,去研究太子喜欢的东西。
这对大部分官员士子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在科举中杀出血路的他们不缺才智,缺的是一展所学的机会。
至于这所学是不是以前学的……哎,学无止境,现学现卖有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在众多士子的捧场下,不少人开始讨论起这新学中的特点,有的人觉得书中都是围绕一个“利”字而成,读多了会蒙蔽道德,有的人则觉得这书中观点惊世骇俗,分明是帝王之术。
还有人觉得其中的话太过简单易懂,没有文采,不堪一读。
有人则觉得这书中的话直指大道,明心见性,比那些知乎者也读起来顺畅多了。
还有人觉得书中的实践观点与唯物之说太过俗气……
无论如何,王洋所著的书是真的火了,哪怕是乡间的夫子,也会想办法买一本劣质的油印书,看看其中观点,还有些学者编修们,干脆印了一本新书,把《师说》里的观点用自己的理解阐释了一遍,对其中一部分肯定,一部分反对。
但没想到,这引起了巨大波澜,很快又有人著书反对他的观点,这火从书本圈到最后一直烧到了各大报纸上,惹出一番大战。
自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之后,大宋的文坛一直被王安石的王学统治,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赵士程知晓这事后,觉得有趣,干脆把一处还没找到买家的宫苑宜春宛略做修改,做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因为位置靠近东水门,直接起名为东水学宫。
这处学宫每月要交一百文的入园费,提供阅读、抄书的场地,而其中的一处宫殿,直接被改成了辩论之所,只要一百文,就可以使用一个时辰,上去讲学、辩经。
一时间,许多官员称此为德政,不少士子大族将自家的绝版藏书献上,至于那处辩经殿,自然也热闹起来,申请的人成群成队。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因为太子办了这么一个书院,几个大的州治,便蠢蠢欲动起来,太原府、应天府、杭州府、成都府等纷纷上书,表示自己也想办法这么一个书院,来为朝廷添加教化,希望太子应允。
赵士程知道他们只是想要政绩,但这不是坏事,不但同意了,还下了诏书,废除当年蔡京办的三舍法,不再让学校用德行来推举学生,而是让各路在于明年继续开考科举。
一时间,全国震动,赵士程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他喜欢的学说当然也被放在了书院最显明的位置,以至于以前无人问津的化学、数学之类的杂书,也得到不少人的重视。
新观点带来新产出,关于王洋老师的传说又多出许多来。
不少士子更言必称生产关系,语必出生产力,如果不是他们穿的都是士子们爱穿的澜衫,赵士程甚至会产生一种回到大学的错觉。
但他对这种情况是喜闻乐见,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几个发明,而是求真务实的观念。
儒家对于统治的优势当然是极大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维护了东亚的秩序,只是当来到宋朝时,土地被开垦到极至时,这种没有办法继续发展的学说便陷入了内卷,开始去从人性与自我中求得发展。
它的地位在农业时代依然稳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他是最利于降低统治成本的办法。
但赵士程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套终是要被留在历史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历史的车轮滚过来时,从不会和人打声招呼,中世纪的教义禁锢那么严密强大,但也禁锢不了人心。
在没有足够的工商业发展出新的阶级时,让他们给新的时代让路,是不科学的。
且等着看吧。
……
十一月时,赵士程去大图书馆巡视了一圈,出来时,他收到报告。
新式的活字印刷术已经研究出来,铜活字坚固耐用,只是旧墨对铜字的附着不好,但新式的油墨却对金属有良好的附着性,这大大提高了正规印刷的效率,从煤里提取的油又涨价了,这个东西终于在点灯之外开发出了新用途。
看到这个消息,他忍不住笑了笑。
当年天主教用印刷机印圣经、赎罪券,但一个不小心,《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也从印刷机中飞奔出来,纵然天主教立刻亡羊补牢,开始了出版审查,也没能阻止新的思想觉醒。
相比之下,奥斯曼土耳其则从其中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他们果断禁止了印刷机的流入,成功维持了大帝国到十九世纪。
如今,真正的印刷神器却在大宋蔓延开来。
他是真的好奇,将来的大宋文化圈会被他这蝴蝶扇成什么样子。
-
新年很快到来,汴京早就恢复了繁华,城区面积比之先前又有扩大,汴河的商船因为结冰而少了许多,但也有大量的客船停留在数百里外的陈州,那里的河水未来结冰,然后将货物用陆路运送到那里。
先前招收的公务员大多已经在汴京附近建立起了一些工坊,只是运营、招人,还需要很多流程,其中,从密州调过来的公务员们对这一套十分熟练,几个新人在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后,也稳住了阵脚,开始学着发展自己的治下,如修缮河港、道路,建立仓库……
总的来说,发展得都很不错,赵士程很满意。
不过,这些好消息很快就被辽东来的信抵销了。
陈行舟来信说,先前完颜阿骨打要辽国册封他为大圣大明皇帝,但“大圣”和辽国最优秀的皇帝辽圣宗同名了,天祚帝不愿意,双方来回拉扯两年了,还说要重新议封号,结果完颜阿骨打以此为由,觉得辽国没有诚意,决定再次亲征攻辽。
但攻辽之前,阿骨打如今已经发出书信给他,要他带辽东投降金国,并且声称这最后通牒,若是不从,他将会带大军,亲自踏平辽东,到时,城破之后,诸军抢掠,必会将他心血付之一炬。
陈行舟在书信里说他已经严阵以待,但这次可能有些风险,希望到时候师尊要全力帮忙啊,辽东一地之力,面对整个金国的压力,不容有失啊!
赵士程看着这封书信,沉默许久。
辽东是要全力相助的,粮草武器他都可以帮,但若想出兵相助,则需要正式的理由,辽东毕竟还捏着宗室人质,加上当初攻破了大宋京城,这样的侮辱,直接出兵帮助,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嗯?
捏着人质?
赵士程眨了眨眼,思考着……若辽东以人质安危为理由,让大宋出兵帮忙,似乎很说得过去啊。
大宋那些旧军肯定是不能去相助,让他们对阵金人就是送的,多少都是白给。
正好,他的新军已经有了些模样,需要磨炼,还能用他们堵住群臣的反对,说这是应付辽国的临时之举。
但是让谁领兵前去,还得多多斟酌一下。
另外,虽然不是很想,但五哥他们,还是继续在辽东待着吧,这也是为了大宋安危、家人平安啊!
第222章 粉墨登场
做下决定, 赵士程便一点也不耽搁地回信,让舟儿用这个办法派使者前来求援。
陈行舟何等通透,立刻便让使者前来, 祈求大宋出兵相助,一个月后, 使者便抵达了东京场面, 上缴了国书, 表达了请救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