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很复杂的,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他想大孙杀伐果断,又想大孙兼爱包容。
若是大孙选择将此事,牵连至老四,允炆身上,欣慰之余,难免有些遗憾。
现在如此选择,似乎在皇帝位上,少了些不择手段,却多了很多人情味。
“你四叔的本事咱清楚,还是很足够的,现在李景隆这小子,也是铁了心的去帮他,海外倭国,看似荒芜贫瘠,却有先天优势,易守难攻。”
“加上倭人兵源随意取用,无须顾忌太多,大孙就不怕,往后多年,你四叔起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反攻大明,夺取帝位吗。”
朱元璋问道。
这次的问话,算是非常直接了。
从前朱棣的一些事情,只不过大家心中清楚,从未被摆在台面上来过。
朱英闻言,却是笑了,道:“大明享有疆域千万里地,口计更有六千余万,反观倭国,不过弹丸之地,且另有二叔,七叔掣肘。”
“若是如此四叔也能兴兵成事,这大明,便是让与四叔又如何。”
朱英的话语中,是止不住的自信。
朱元璋听着也笑了,老四真有这个本事,哪也没什么多话好说。
往后不知道,现在的大孙,堪堪十八岁的年纪,少说都有数十年光阴。
老四年纪也大了,想要熬过大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治理天下这块,大孙可要比老四条理清晰多了,军事天赋暂且不提,单单在练兵这块,便就是无与伦比,加上一众老将归心,朱元璋实在是想不到,老四有什么可能,可以从倭国反攻大明。
若是真能成,便就像大孙所说,让与老四又何妨。
算起来,也是肉烂在锅里。
谋刺太孙的风波,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散了。
次日许多百姓想起,这一切来得太快,又结束得太快。
烈日之下,连血腥味,也是快速的消散。
往前的大案,少数都是持续数月,甚至一年,这才过三天,就无人再次谈及此事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神秘的太孙殿下的讨论。
茶楼里热闹无比,已经有许多嗅到商机的说书人,连夜编造有关于太孙殿下的版本,抢夺热度,开始流传。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在明初这个时候,正是小说最为盛行的时候。
即便是皇宫里的朱元璋,时而也会捧着后世著名的《水浒传》阅读一番。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水浒传》的出现和热度,才是奠基明初小说流行的开始,这和朱元璋的喜爱,也有很大的关系。
施耐庵有长篇小说之父的名头,几乎是开创了小说界的祖师级人物。
每每想起施耐庵,朱元璋都觉得极为可惜。
施耐庵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十九岁秀才,二十八岁举人,三十六岁那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曾在钱塘江为官三年,名声显著,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来张士诚贪图享乐,毫无大志,在降元后,施耐庵终于无法忍受,愤而离去。
朱元璋知其名声,大明建国初,屡次下诏征用,无奈施耐庵已经没了当官的心思,便就再未在官场上出现过。
此后在家,安心写书。
《水浒传》后没过几年,便就病逝了。
但《水浒传》的流传在整个大明,可谓是极为盛行。
但凡文人,谁若说自己没读过水浒传,那自然是要被人所鄙视的。
也是因此,明代的小说文化,真正的开始盛行起来。
洪武三年,施耐庵在兴化逝世后,他的徒弟罗贯中继续遗志,再次出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后世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角色,虽然因为家父从商,未曾考取功名,但本身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
而在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出谋划策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击溃,这也就导致和朱元璋结了仇。
以至于大明建国后,放弃读书人的身份,不敢踏入官场,怕惨遭报复。
然罗贯中却不知晓。
不管是《水浒传》,亦或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大明的名声这么大。
朱元璋也是个读书人,能不知晓其所作所为。
只是朱元璋也是喜欢看书的呀,除了这两本外,《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
这般多的作品,可都是在朱元璋的藏书里。
这大明,从不缺少某个官员,但却缺少像罗贯中这般的小说家。
与其征辟为官,不若让其安心写书。
往往罗贯中有新书出炉,便会通过驿站传递,三天内必到朱元璋的书案之上,供其品鉴欣赏。
京师里的说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可以影响到舆论的。
这些说书人长期入驻在各个茶楼,酒楼,讲述各种小说。
毕竟再好的小说,也得识字才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闲钱购买书籍,更别提看小说了。
听书,便就成了如今大明主要的流行方式。
几枚铜钱,一碗粗茶,就能在茶楼里听上半晌,岂不快哉。
至于勾栏听曲嘛,那自然就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
不过就现在的趋势,听书也算是雅俗共赏了。
京师的说书人,大概有七成,都属于锦衣卫暗线。
作为主要舆论的传播途径,在这块上朱元璋把握得很清晰,所有说书的目录,差不多都是要经过报备的,可不是你想说啥就说啥。
一旦涉及到君权政权,相对敏感的地方,未等下台,就被锦衣卫请去喝茶了。
现在京师关于太孙殿下的话本小说,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了锦衣卫的审核,甚至是朱元璋都翻阅过后,确定无误才能去讲。
皇家对于绝对多数百姓来说,都是非常神秘,高贵,至高无上。
能够听到跟皇家有关的小说,受到所有百姓,甚至是基层官吏的追捧。
茶楼酒楼,但凡有说书人,讲述跟太孙殿下有关的,必然是人满为患。
这其中,又以群英商会下,平安茶楼为主。
朱英怎么可能不注重舆论的影响呢,哪怕在这大明洪武年间,百姓的意愿,在乎的人不多,影响不会很大。
可舆论的掌控权,自然是要紧握在自己的手里。
“殿下,现在京师各处,都是在念着殿下的好呢,说是殿下神仙下凡,护佑大明的。”
叶月清眉开眼笑的说道。
现在京师商会的情况非常好,外地的商会,尤其是江南富商在这次的谋刺事件中,遭到到了巨大的打击。
群英商会在京师的势力,本就是极强,迅速开始吞没资产,这等无本买卖,以至于商会的资产呈现数倍暴涨,人手都有些不够了。
而关于太孙殿下名声的威望,才是这次事件最大的收获,百姓们提起太孙殿下,那股子虔诚的模样,如参拜神佛。
朱英笑道:“还不是老爷子指使锦衣卫在各茶楼里,让那些说书人换着花样夸,不过说起来,商会的进展在这段时间内极为迅速,倒是可以把邸报的事情,提前开始准备了。”
大明邸报,跟后世的报纸是差不多的概念,不过只在于官府内流传,现如今更像是一种通传和昭告的形式。
和明后期邸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六科给事中进行记录,而后通政司总结后刊发。
像是朱英批复的奏章内容,还有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任免,以及六部的一些重要奏疏,都会刊印在邸报上,进行发行。
本就是向官员公开的政务,对民间也不存在保密,算是除官员外,民间唯一能得到官府消息的渠道。
京师的邸报,自然是以印刷为主,而通过驿站传递后,多数地方官员,便就是借抄,借阅的方式传递。
其后也有富商,乡绅,出资购买。
“负责编撰邸报内容的人员,都已经准备妥当,目前共计有三十六人,现如今商会名下,造纸坊有十二间,印刷坊三间。”
朱英点点头,问道:“目前白纸造价几何。”
叶月清熟练的回道:“目前一尺长宽的白纸,本钱约一文半。”
朱英思索一番道:“这个价钱,还是有些高了,须将造纸坊合并起来,过于分散在无形中便是提高了本钱,印刷坊这边,也当是如此,往后诸厂,一并建立。”
“欧巴罗那些工匠,还有多久抵达,算算时日,也当是差不多了。”
叶月清道:“回禀殿下,目前欧巴罗工匠第一批共计三百二十七人,已然抵达京师外围,最迟不过后日,便可抵达京师。”
朱英道:“这些人漂洋过海,可还算健朗,莫要来一堆病秧子,啥也做不了。”
叶月清回道:“殿下放心,抵达大明后,商会就有大夫过去逐一诊断,目前虽说舟车劳顿,但在身体上,亦是能立即做事的。”
听到这话,朱英才算是放心,他可不想好不容易购置一批欧巴罗工匠,路上死了过半不说,一个个还带着疾病。
其实大明的石造技术,在顶尖层次上,并不低于欧巴罗列国,在精细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作当今世界顶尖水准。
这般看来,似乎朱英有些舍近求远了,实则不然。
首先大明石造这块的成就,主要在于石雕,并非是建筑。
在外城池建筑上,虽有三合土这样的建筑材料,且高等级配方也在皇室宫廷之中,但这个中的造价,过于高了,且制作的周期,也比较漫长。
朱英需要一种更为低廉,也更为快速的用于建筑方面的材料。
比起中国的木造,欧巴罗列国的石造技术,在低端市场的版本,相对要说更有优势。
而这种材料,翻译成汉话,便是‘罗马砂浆’。
罗马砂浆和后世的水泥砂浆已经是非常接近,加上欧巴罗列国数以千年的发展,在配方上也更加的优良。
高端版本的火山灰制作,自然不行,不过黏土的低端版本,按照大明国情,就非常的适合。
可不仅仅是修建厂房,大明各省的直道,也当可用到这等材料,同时也能填补在修筑这块的空白。
南京城外,长江码头。
货运河船一列停靠,显示出京师繁华。
在这其中,更有三艘海船缓缓驶来,停靠在码头上。
海船的驶入,立即就有官员过来对接,而码头上的众多工人,也把目光转向从船上下来的人。
这些人发色,瞳色各异,大多数都为异族人口。
在大明现在,其实外族也挺多的,并不算陌生,色目人在元朝时候,就有大量的外来人口。
只是这些色目人的动作,让码头上的工人有些奇怪。
只见这些色目人下了船后,就在码头上对着东方开始朝拜起来,嘴里叽哩哇啦的说着听不懂的话语。
不过从大概语气上,也能够猜出是在感激。
“诸位大人一路行苦,下官这边已经备好了酒水,还请大人赏脸。”
负责码头的官员,对着从海船上下来的锦衣卫千户恭声说道,满脸堆笑。
千户身披黑红长袍,另有云纹刺绣,尤为华贵,只是千户转头看了看身后的几名蠢蠢欲动的属下,稍稍迟疑一番哦,还是坚定的摇头道:
“这些色目人,皆是从遥远的欧巴罗列国,远渡重洋而来,奉太孙殿下令旨,当于第一时间送往京师。”
“便就不作多叨唠了,往后若有闲暇,再来感谢。”
听着这话,官员不仅没有失望,反而有些松了口气。
这些都是官面上的话语,哪家衙门希望把锦衣卫给引进去的,真要出了点什么事,谁还能担待得起。
只是不这般说,那就更要命了。
千户对旁边的百户吩咐道:“告诉那些色目人,立即出发,前往京师。”
百户听后,以欧巴罗语言,对着这些色目人大声喊道。
随后,便是数百色目人,欢天喜地的声音传来。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他想大孙杀伐果断,又想大孙兼爱包容。
若是大孙选择将此事,牵连至老四,允炆身上,欣慰之余,难免有些遗憾。
现在如此选择,似乎在皇帝位上,少了些不择手段,却多了很多人情味。
“你四叔的本事咱清楚,还是很足够的,现在李景隆这小子,也是铁了心的去帮他,海外倭国,看似荒芜贫瘠,却有先天优势,易守难攻。”
“加上倭人兵源随意取用,无须顾忌太多,大孙就不怕,往后多年,你四叔起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反攻大明,夺取帝位吗。”
朱元璋问道。
这次的问话,算是非常直接了。
从前朱棣的一些事情,只不过大家心中清楚,从未被摆在台面上来过。
朱英闻言,却是笑了,道:“大明享有疆域千万里地,口计更有六千余万,反观倭国,不过弹丸之地,且另有二叔,七叔掣肘。”
“若是如此四叔也能兴兵成事,这大明,便是让与四叔又如何。”
朱英的话语中,是止不住的自信。
朱元璋听着也笑了,老四真有这个本事,哪也没什么多话好说。
往后不知道,现在的大孙,堪堪十八岁的年纪,少说都有数十年光阴。
老四年纪也大了,想要熬过大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治理天下这块,大孙可要比老四条理清晰多了,军事天赋暂且不提,单单在练兵这块,便就是无与伦比,加上一众老将归心,朱元璋实在是想不到,老四有什么可能,可以从倭国反攻大明。
若是真能成,便就像大孙所说,让与老四又何妨。
算起来,也是肉烂在锅里。
谋刺太孙的风波,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散了。
次日许多百姓想起,这一切来得太快,又结束得太快。
烈日之下,连血腥味,也是快速的消散。
往前的大案,少数都是持续数月,甚至一年,这才过三天,就无人再次谈及此事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神秘的太孙殿下的讨论。
茶楼里热闹无比,已经有许多嗅到商机的说书人,连夜编造有关于太孙殿下的版本,抢夺热度,开始流传。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在明初这个时候,正是小说最为盛行的时候。
即便是皇宫里的朱元璋,时而也会捧着后世著名的《水浒传》阅读一番。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水浒传》的出现和热度,才是奠基明初小说流行的开始,这和朱元璋的喜爱,也有很大的关系。
施耐庵有长篇小说之父的名头,几乎是开创了小说界的祖师级人物。
每每想起施耐庵,朱元璋都觉得极为可惜。
施耐庵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十九岁秀才,二十八岁举人,三十六岁那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曾在钱塘江为官三年,名声显著,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来张士诚贪图享乐,毫无大志,在降元后,施耐庵终于无法忍受,愤而离去。
朱元璋知其名声,大明建国初,屡次下诏征用,无奈施耐庵已经没了当官的心思,便就再未在官场上出现过。
此后在家,安心写书。
《水浒传》后没过几年,便就病逝了。
但《水浒传》的流传在整个大明,可谓是极为盛行。
但凡文人,谁若说自己没读过水浒传,那自然是要被人所鄙视的。
也是因此,明代的小说文化,真正的开始盛行起来。
洪武三年,施耐庵在兴化逝世后,他的徒弟罗贯中继续遗志,再次出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后世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角色,虽然因为家父从商,未曾考取功名,但本身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
而在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出谋划策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击溃,这也就导致和朱元璋结了仇。
以至于大明建国后,放弃读书人的身份,不敢踏入官场,怕惨遭报复。
然罗贯中却不知晓。
不管是《水浒传》,亦或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大明的名声这么大。
朱元璋也是个读书人,能不知晓其所作所为。
只是朱元璋也是喜欢看书的呀,除了这两本外,《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
这般多的作品,可都是在朱元璋的藏书里。
这大明,从不缺少某个官员,但却缺少像罗贯中这般的小说家。
与其征辟为官,不若让其安心写书。
往往罗贯中有新书出炉,便会通过驿站传递,三天内必到朱元璋的书案之上,供其品鉴欣赏。
京师里的说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可以影响到舆论的。
这些说书人长期入驻在各个茶楼,酒楼,讲述各种小说。
毕竟再好的小说,也得识字才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闲钱购买书籍,更别提看小说了。
听书,便就成了如今大明主要的流行方式。
几枚铜钱,一碗粗茶,就能在茶楼里听上半晌,岂不快哉。
至于勾栏听曲嘛,那自然就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
不过就现在的趋势,听书也算是雅俗共赏了。
京师的说书人,大概有七成,都属于锦衣卫暗线。
作为主要舆论的传播途径,在这块上朱元璋把握得很清晰,所有说书的目录,差不多都是要经过报备的,可不是你想说啥就说啥。
一旦涉及到君权政权,相对敏感的地方,未等下台,就被锦衣卫请去喝茶了。
现在京师关于太孙殿下的话本小说,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了锦衣卫的审核,甚至是朱元璋都翻阅过后,确定无误才能去讲。
皇家对于绝对多数百姓来说,都是非常神秘,高贵,至高无上。
能够听到跟皇家有关的小说,受到所有百姓,甚至是基层官吏的追捧。
茶楼酒楼,但凡有说书人,讲述跟太孙殿下有关的,必然是人满为患。
这其中,又以群英商会下,平安茶楼为主。
朱英怎么可能不注重舆论的影响呢,哪怕在这大明洪武年间,百姓的意愿,在乎的人不多,影响不会很大。
可舆论的掌控权,自然是要紧握在自己的手里。
“殿下,现在京师各处,都是在念着殿下的好呢,说是殿下神仙下凡,护佑大明的。”
叶月清眉开眼笑的说道。
现在京师商会的情况非常好,外地的商会,尤其是江南富商在这次的谋刺事件中,遭到到了巨大的打击。
群英商会在京师的势力,本就是极强,迅速开始吞没资产,这等无本买卖,以至于商会的资产呈现数倍暴涨,人手都有些不够了。
而关于太孙殿下名声的威望,才是这次事件最大的收获,百姓们提起太孙殿下,那股子虔诚的模样,如参拜神佛。
朱英笑道:“还不是老爷子指使锦衣卫在各茶楼里,让那些说书人换着花样夸,不过说起来,商会的进展在这段时间内极为迅速,倒是可以把邸报的事情,提前开始准备了。”
大明邸报,跟后世的报纸是差不多的概念,不过只在于官府内流传,现如今更像是一种通传和昭告的形式。
和明后期邸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六科给事中进行记录,而后通政司总结后刊发。
像是朱英批复的奏章内容,还有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任免,以及六部的一些重要奏疏,都会刊印在邸报上,进行发行。
本就是向官员公开的政务,对民间也不存在保密,算是除官员外,民间唯一能得到官府消息的渠道。
京师的邸报,自然是以印刷为主,而通过驿站传递后,多数地方官员,便就是借抄,借阅的方式传递。
其后也有富商,乡绅,出资购买。
“负责编撰邸报内容的人员,都已经准备妥当,目前共计有三十六人,现如今商会名下,造纸坊有十二间,印刷坊三间。”
朱英点点头,问道:“目前白纸造价几何。”
叶月清熟练的回道:“目前一尺长宽的白纸,本钱约一文半。”
朱英思索一番道:“这个价钱,还是有些高了,须将造纸坊合并起来,过于分散在无形中便是提高了本钱,印刷坊这边,也当是如此,往后诸厂,一并建立。”
“欧巴罗那些工匠,还有多久抵达,算算时日,也当是差不多了。”
叶月清道:“回禀殿下,目前欧巴罗工匠第一批共计三百二十七人,已然抵达京师外围,最迟不过后日,便可抵达京师。”
朱英道:“这些人漂洋过海,可还算健朗,莫要来一堆病秧子,啥也做不了。”
叶月清回道:“殿下放心,抵达大明后,商会就有大夫过去逐一诊断,目前虽说舟车劳顿,但在身体上,亦是能立即做事的。”
听到这话,朱英才算是放心,他可不想好不容易购置一批欧巴罗工匠,路上死了过半不说,一个个还带着疾病。
其实大明的石造技术,在顶尖层次上,并不低于欧巴罗列国,在精细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作当今世界顶尖水准。
这般看来,似乎朱英有些舍近求远了,实则不然。
首先大明石造这块的成就,主要在于石雕,并非是建筑。
在外城池建筑上,虽有三合土这样的建筑材料,且高等级配方也在皇室宫廷之中,但这个中的造价,过于高了,且制作的周期,也比较漫长。
朱英需要一种更为低廉,也更为快速的用于建筑方面的材料。
比起中国的木造,欧巴罗列国的石造技术,在低端市场的版本,相对要说更有优势。
而这种材料,翻译成汉话,便是‘罗马砂浆’。
罗马砂浆和后世的水泥砂浆已经是非常接近,加上欧巴罗列国数以千年的发展,在配方上也更加的优良。
高端版本的火山灰制作,自然不行,不过黏土的低端版本,按照大明国情,就非常的适合。
可不仅仅是修建厂房,大明各省的直道,也当可用到这等材料,同时也能填补在修筑这块的空白。
南京城外,长江码头。
货运河船一列停靠,显示出京师繁华。
在这其中,更有三艘海船缓缓驶来,停靠在码头上。
海船的驶入,立即就有官员过来对接,而码头上的众多工人,也把目光转向从船上下来的人。
这些人发色,瞳色各异,大多数都为异族人口。
在大明现在,其实外族也挺多的,并不算陌生,色目人在元朝时候,就有大量的外来人口。
只是这些色目人的动作,让码头上的工人有些奇怪。
只见这些色目人下了船后,就在码头上对着东方开始朝拜起来,嘴里叽哩哇啦的说着听不懂的话语。
不过从大概语气上,也能够猜出是在感激。
“诸位大人一路行苦,下官这边已经备好了酒水,还请大人赏脸。”
负责码头的官员,对着从海船上下来的锦衣卫千户恭声说道,满脸堆笑。
千户身披黑红长袍,另有云纹刺绣,尤为华贵,只是千户转头看了看身后的几名蠢蠢欲动的属下,稍稍迟疑一番哦,还是坚定的摇头道:
“这些色目人,皆是从遥远的欧巴罗列国,远渡重洋而来,奉太孙殿下令旨,当于第一时间送往京师。”
“便就不作多叨唠了,往后若有闲暇,再来感谢。”
听着这话,官员不仅没有失望,反而有些松了口气。
这些都是官面上的话语,哪家衙门希望把锦衣卫给引进去的,真要出了点什么事,谁还能担待得起。
只是不这般说,那就更要命了。
千户对旁边的百户吩咐道:“告诉那些色目人,立即出发,前往京师。”
百户听后,以欧巴罗语言,对着这些色目人大声喊道。
随后,便是数百色目人,欢天喜地的声音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