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交给李谨言时,司徒竟并没有多说什么,李谨言却清楚,禁酒令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美国的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
265、第二百六十五章
俄罗斯的内战一直持续到七月下旬。
莫斯科被白军三面包围,苏军发动了几次反攻,损失巨大,依然无法解除白军的威胁。高尔察克和军官们在前线指挥部举起了酒杯。
不过,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
同波乌联军交战的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继占领乌克兰之后,又开进了波兰。作为先锋部队,喀山率领的一个师逼近了华沙,这引起了德国的警惕。
即便有《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德国依旧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还有大量参加过欧战的退役军人,若苏俄军队威胁到德国边境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坐视。
苏维埃上层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继续进军,还是中途放弃?
难题最终被波兰人解决,七月二十二日,莫斯科打退了白军的又一次进攻,波兰主动向苏俄求和。
苏维埃上层暂时松了一口气,西边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可以放心调派部队增援莫斯科,胜利的天平到底会倾向哪边,目前还很难说。
不过,为解除波乌联军的威胁,争取更多的支持,苏俄承认了立陶宛独立。这一举措帮助苏俄赢得了西线的战争,却也显露出了自身的虚弱,造成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告独立。
情势所逼,苏俄再不情愿,也只能点头同意。
七月底,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得到支援的苏军终于解除了莫斯科的威胁,白军被赶到下诺夫哥罗德。基洛夫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前线,他挥舞着拳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然后跳下装甲车,端起步枪,像普通士兵一样对敌人发起冲锋。
西伯利亚的战斗生活,让基洛夫拥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他敢于面对面同敌人战斗,能够表现出对危险的蔑视,这让托洛茨基之前所做的努力大部分化为乌有。
乌拉声在战场上响起,喀山在战斗,就像所有苏军军官一样,弹匣打空,刺刀,枪托,拳头都是他的武器。
他在战斗,为了继续留在这里,为了活下去,他必须战斗!
不是为了俄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他必须活下去!
进入八月,白军被迫撤回鄂木斯克。
苏军在陆上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海战中却是一败涂地。
高尔察克曾是黑海舰队司令,在水兵中威望很高,战斗刚一开始,一部分战舰就投降了白军。
在干涉军与白军舰队的联合进攻下,大量的苏军战舰被击沉和俘虏,少量侥幸脱险的,也无法继续和敌人正面对抗。若是不能冲出去逃走,就只能选择投降或者自沉。
战争进行到现在,苏军和白军都明白了一件事,短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彻底击溃对方的。
妥协保存实力,还是战斗到分出胜利的那一天?
苏俄上层开始激烈的争吵,西伯利亚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白军一方,塔基杨娜站了出来,她以沙皇的名义,赞成同苏俄进行和谈。
“我对这些反叛者抱有憎恨,但是,我的将军们,我们应当面对现实。”
从国内革命,全家被流放,再到那个恐怖夜晚,父母和姐妹的死亡让塔基杨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是一名生长在父母羽翼下的公主,她是罗曼诺夫王室的继承人,她发誓要重塑祖先的荣耀。
能够信任的人很少,除了她的弟弟和忠心的伊莲娜,因此,她必须学会忍耐,必须学会妥协。除了国内的支持者,她必须另外寻找可靠的势力,英法支持的是掌握军权的高尔察克,留给她的选择并不多。
塔基杨娜表明态度,白军上层也很快达成一致。
“和谈。”
英法对此表示遗憾,却没有反对。实际上,干涉军的指挥官,对于白军能同苏军战斗到现在,多少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碍于军令,英国人会立刻带领士兵离开这里。
“庸碌的军官,一盘散沙的军队,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依靠这样的军队取得最终胜利,除非发生奇迹。
苏维埃领导层分成了三派,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为首的一派坚决不同意和谈,基洛夫和布哈林为首的一派则持相反意见,余下的人只同意与白军接触,是否和谈,要在双方见过面之后再说。
表面上看,三派各执一词,实际上,所谓的中间派更加倾向基洛夫。
四年欧战,国内革命,再到如今的内战,俄国的枪声一直没有停过。男人们都去打仗,劳动力大量短缺,余粮征集制引起了许多农民的反感,这样下去,恐怕没等到战胜敌人,自己内部就要出现大问题。
斯大林与基洛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桌子拍得山响,却没能吵出结果。
八月七日,拖着病体的弗拉基米尔突然现身克里姆林宫,他的出现,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
“为了人民,为了苏维埃,我们愿意和谈。“
就像当初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一样,弗拉基米尔再次说服了托洛茨基,斯大林孤掌难鸣。
双方分别派出代表,进行了试探-性-接触。燃烧了近三个月的战火,终于熄灭了。
李谨言一直在关注俄国的消息,交战双方决定和谈,势必会对他的军火生意有一定影响。但在开辟“美国市场”之后,这些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苏俄与白军和谈竟然会邀请华夏“旁听”。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难理解。
苏俄被整个西方社会排斥,有英法在一旁虎视眈眈,在和谈中必将处于劣势。
德国正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美国在进行总统大选,对俄国的内战也没多大兴趣。请华夏参与到谈判中来,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华夏给予苏俄驻华代表公使级待遇,几次声明中立,即使不帮自己,至少也不会去帮高尔察克。
苏俄的提议,西伯利亚政府没有反对。或许,高尔察克同样不怎么信任约翰牛和高卢鸡。
华夏有助人为乐的传统,俄国人求上门来,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经讨
265、第二百六十五章
俄罗斯的内战一直持续到七月下旬。
莫斯科被白军三面包围,苏军发动了几次反攻,损失巨大,依然无法解除白军的威胁。高尔察克和军官们在前线指挥部举起了酒杯。
不过,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
同波乌联军交战的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继占领乌克兰之后,又开进了波兰。作为先锋部队,喀山率领的一个师逼近了华沙,这引起了德国的警惕。
即便有《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德国依旧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还有大量参加过欧战的退役军人,若苏俄军队威胁到德国边境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坐视。
苏维埃上层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继续进军,还是中途放弃?
难题最终被波兰人解决,七月二十二日,莫斯科打退了白军的又一次进攻,波兰主动向苏俄求和。
苏维埃上层暂时松了一口气,西边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可以放心调派部队增援莫斯科,胜利的天平到底会倾向哪边,目前还很难说。
不过,为解除波乌联军的威胁,争取更多的支持,苏俄承认了立陶宛独立。这一举措帮助苏俄赢得了西线的战争,却也显露出了自身的虚弱,造成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告独立。
情势所逼,苏俄再不情愿,也只能点头同意。
七月底,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得到支援的苏军终于解除了莫斯科的威胁,白军被赶到下诺夫哥罗德。基洛夫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前线,他挥舞着拳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然后跳下装甲车,端起步枪,像普通士兵一样对敌人发起冲锋。
西伯利亚的战斗生活,让基洛夫拥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他敢于面对面同敌人战斗,能够表现出对危险的蔑视,这让托洛茨基之前所做的努力大部分化为乌有。
乌拉声在战场上响起,喀山在战斗,就像所有苏军军官一样,弹匣打空,刺刀,枪托,拳头都是他的武器。
他在战斗,为了继续留在这里,为了活下去,他必须战斗!
不是为了俄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他必须活下去!
进入八月,白军被迫撤回鄂木斯克。
苏军在陆上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海战中却是一败涂地。
高尔察克曾是黑海舰队司令,在水兵中威望很高,战斗刚一开始,一部分战舰就投降了白军。
在干涉军与白军舰队的联合进攻下,大量的苏军战舰被击沉和俘虏,少量侥幸脱险的,也无法继续和敌人正面对抗。若是不能冲出去逃走,就只能选择投降或者自沉。
战争进行到现在,苏军和白军都明白了一件事,短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彻底击溃对方的。
妥协保存实力,还是战斗到分出胜利的那一天?
苏俄上层开始激烈的争吵,西伯利亚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白军一方,塔基杨娜站了出来,她以沙皇的名义,赞成同苏俄进行和谈。
“我对这些反叛者抱有憎恨,但是,我的将军们,我们应当面对现实。”
从国内革命,全家被流放,再到那个恐怖夜晚,父母和姐妹的死亡让塔基杨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是一名生长在父母羽翼下的公主,她是罗曼诺夫王室的继承人,她发誓要重塑祖先的荣耀。
能够信任的人很少,除了她的弟弟和忠心的伊莲娜,因此,她必须学会忍耐,必须学会妥协。除了国内的支持者,她必须另外寻找可靠的势力,英法支持的是掌握军权的高尔察克,留给她的选择并不多。
塔基杨娜表明态度,白军上层也很快达成一致。
“和谈。”
英法对此表示遗憾,却没有反对。实际上,干涉军的指挥官,对于白军能同苏军战斗到现在,多少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碍于军令,英国人会立刻带领士兵离开这里。
“庸碌的军官,一盘散沙的军队,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依靠这样的军队取得最终胜利,除非发生奇迹。
苏维埃领导层分成了三派,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为首的一派坚决不同意和谈,基洛夫和布哈林为首的一派则持相反意见,余下的人只同意与白军接触,是否和谈,要在双方见过面之后再说。
表面上看,三派各执一词,实际上,所谓的中间派更加倾向基洛夫。
四年欧战,国内革命,再到如今的内战,俄国的枪声一直没有停过。男人们都去打仗,劳动力大量短缺,余粮征集制引起了许多农民的反感,这样下去,恐怕没等到战胜敌人,自己内部就要出现大问题。
斯大林与基洛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桌子拍得山响,却没能吵出结果。
八月七日,拖着病体的弗拉基米尔突然现身克里姆林宫,他的出现,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
“为了人民,为了苏维埃,我们愿意和谈。“
就像当初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一样,弗拉基米尔再次说服了托洛茨基,斯大林孤掌难鸣。
双方分别派出代表,进行了试探-性-接触。燃烧了近三个月的战火,终于熄灭了。
李谨言一直在关注俄国的消息,交战双方决定和谈,势必会对他的军火生意有一定影响。但在开辟“美国市场”之后,这些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苏俄与白军和谈竟然会邀请华夏“旁听”。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难理解。
苏俄被整个西方社会排斥,有英法在一旁虎视眈眈,在和谈中必将处于劣势。
德国正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美国在进行总统大选,对俄国的内战也没多大兴趣。请华夏参与到谈判中来,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华夏给予苏俄驻华代表公使级待遇,几次声明中立,即使不帮自己,至少也不会去帮高尔察克。
苏俄的提议,西伯利亚政府没有反对。或许,高尔察克同样不怎么信任约翰牛和高卢鸡。
华夏有助人为乐的传统,俄国人求上门来,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经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