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檄文,朝政商议继续,武后压抑住心头的愤怒之情,环顾大殿亢声询问道:“诸位爱卿,贼子猖狂无礼,不知你们可有良策御敌?”
裴炎双目视线一闪,出班奏道:“启禀太后,微臣裴炎有奏。”
望着这位白发苍苍的宰相,武后眼眸中多了一股莫测之色,匡复叛军司马薛仲璋,正是裴炎的外甥,而薛仲璋也在叛乱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叛乱主谋者之一,对此,裴炎他究竟是否知情?亦或是薛仲璋本就是根据裴炎授意起兵谋反?
心念及此,武后心内大感棘手,点头言道:“裴爱卿请说。”
裴炎应命一声,老脸上的皱纹汇成了满是沧桑的沟沟壑壑,嗓音也如同磨刀石般粗砺:“太后,根据李敬业在檄文中所言,他们之所以要兴兵作乱,皆是因为太后你临朝称制把持权力,不肯还政于圣人的关系,微臣觉得既然现在圣人已经成年,有宰相们辅佐,有满朝文武襄助,完全有能力单独处理国事,所以再无必要太后临朝称制多此一举,还望太后你取消临朝称制还政于圣人,并昭告天下,到时候李敬业叛军自然会军心瓦解,不战自溃。”
此话犹如巨石入池,立即激起轩然大波,殿内群臣们大大骚动起来,即便是负责纠正朝议的殿中侍御史也惊讶得忘记了纠正大臣们失礼之处。
裴炎这句话听似在为朝廷所谋,平定李敬业叛乱,然而实际是在向太后逼宫,逼她交出权力还政给圣人,从而平息这一场叛乱。
独坐在龙床上的武后却是另外一种心思。
听到裴炎此话,她瞬间就感觉到心脏如同被针刺一般难受至极,呼吸也是忍不住沉重了起来。
说话这人还是她以前所认识的裴炎么?那个在先帝驾崩之后力挺自己秉政的裴炎么?为何看上去竟是如斯的陌生,如此的冷酷?难道权力争斗已经让原本和谐共处的两人撕去了最后一层伪装,将要在这座冰冷的权力大殿上斗个你死我活!
恍恍惚惚中,武后又明白了过来,在前不久的大朝会上,她与裴炎因意见相左出现裂痕之后,今天裴炎是摆明了要向她发难,逼她让出权力了,而临朝称制也到了攸关之时。
进的话必定是一场围绕着叛乱的血腥争斗,不知道天下有多少人会因此而身亡。
若是她就此退缩交出权力,那么就意味着数十年来的努力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她也将灰溜溜的离开权力宝座,成为赐以尊荣,束之高阁的太后,成为朝臣们暗地里谩骂鄙夷的对象。
她武媚入宫数十年来,什么惊涛骇浪没有见过,什么可怕的敌手没有遇到过?
即便是在昔日那位权相长孙无忌面前,她也没有害怕过分毫,此时此刻机岂会惧怕一个无论是在资历上与声望上,都远远不及长孙无忌的裴炎?
心念及此,武后心念顿坚。
不过,她并没有开口的意思,她倒要看看,对于裴炎这样逼宫的建议,其他大臣将会是何种态度,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有谁会站到她这一边。
凤阁内史(原中书省中书令)刘景先走出朝班,拱手禀告道:“殿下,老臣上奏。”
武后知道刘景先与裴炎乃是儿女亲家,两人关系更是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此番上奏,必定是为附议之言。
故而,武后冷冰冰开口道:“说1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刘景先似乎对武后的冷然浑然未觉,径直高声言道:“太后,微臣以为裴相所言不错,此计也可谓是釜底抽薪之举,只要太后让权归政,那些叛军还有什么理由北上神都勤王匡复?而失去了如此名号,那乱臣贼子李敬业也会成为秋日之蚂蚱,蹦达不了几天,所以还请太后能够以社稷为重,同意裴相之请。”
武后俏脸一沉,双手紧握长长的指甲深深楔入了掌心之内,竟是渗出了丝丝血迹来。
她满怀希望的望向同为宰相,也是她侄儿的武承嗣,希望他能够在如此危局之中挺身而出,反驳裴炎之言,为她武媚争得喘息之机。
然而武后却是失望了。
身为太常卿、同凤阁鸾台三品的武承嗣面对这样的局面,却是露出了惶恐不安,犹豫不定的神色,他显然被宰相们突如其来所展现的强硬,以及李敬业将欲北上勤王的匡复军吓得没了主意,傻乎乎站在那里恍若木雕石俑。
“此人……实乃草包一个。”
武后失望至极的闭上了眼睛,心内沉沉叹息不止。
朝堂内气氛剑拔弩张,难堪至际,满朝文武全都是哑口无言,默默观望,偌大的朝堂成为了一个沉浸在冰天雪地中的孤独世界,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往外面冒着寒气。
便在这个时候,一个浑厚而又高亢的嗓音突然打破了寂静,恰如霹雳雷火陡然掠过,震得大殿嗡嗡作响:“大胆裴炎,尔受先帝临终托付受命辅佐新君,当此国家危难,反贼甚嚣尘上之际,你不思忠君报国,扫灭叛乱,反倒心怀诡计逼迫太后交出权力,你究竟是安的什么心1
此话一出,武后如沐甘露,精神瞬间为之振奋,她陡然睁开了眼睛,朝着发声处望去,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乃正谏大夫崔詧。
崔詧出身清河崔氏支房,在朝中是出了名的骨鲠老臣,性格也是火爆如同惊雷,即便是当年先帝在的时候,也没少被他劝诫,今番突兀出言相助,实乃令孤立无援的武后暗生感激。
崔詧话音刚落,又是一员大臣醒悟了过来,是为侍御史鱼承晔,他出班拱手道:“崔大夫此言不错,今日之议题乃是商讨如何剿灭叛乱,裴相岂能长他人志气当先示软?倘若答应李敬业的要求,那么圣人和太后还有何颜面统御九州?”
这鱼承晔长期与裴炎有隙,也一直备受裴炎的打压,最近完全是依靠着武后的关系,才在朝堂上勉强站住脚跟,眼下出言,自然是为报武后恩情以及抨击裴炎来了。
裴炎双目视线一闪,出班奏道:“启禀太后,微臣裴炎有奏。”
望着这位白发苍苍的宰相,武后眼眸中多了一股莫测之色,匡复叛军司马薛仲璋,正是裴炎的外甥,而薛仲璋也在叛乱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叛乱主谋者之一,对此,裴炎他究竟是否知情?亦或是薛仲璋本就是根据裴炎授意起兵谋反?
心念及此,武后心内大感棘手,点头言道:“裴爱卿请说。”
裴炎应命一声,老脸上的皱纹汇成了满是沧桑的沟沟壑壑,嗓音也如同磨刀石般粗砺:“太后,根据李敬业在檄文中所言,他们之所以要兴兵作乱,皆是因为太后你临朝称制把持权力,不肯还政于圣人的关系,微臣觉得既然现在圣人已经成年,有宰相们辅佐,有满朝文武襄助,完全有能力单独处理国事,所以再无必要太后临朝称制多此一举,还望太后你取消临朝称制还政于圣人,并昭告天下,到时候李敬业叛军自然会军心瓦解,不战自溃。”
此话犹如巨石入池,立即激起轩然大波,殿内群臣们大大骚动起来,即便是负责纠正朝议的殿中侍御史也惊讶得忘记了纠正大臣们失礼之处。
裴炎这句话听似在为朝廷所谋,平定李敬业叛乱,然而实际是在向太后逼宫,逼她交出权力还政给圣人,从而平息这一场叛乱。
独坐在龙床上的武后却是另外一种心思。
听到裴炎此话,她瞬间就感觉到心脏如同被针刺一般难受至极,呼吸也是忍不住沉重了起来。
说话这人还是她以前所认识的裴炎么?那个在先帝驾崩之后力挺自己秉政的裴炎么?为何看上去竟是如斯的陌生,如此的冷酷?难道权力争斗已经让原本和谐共处的两人撕去了最后一层伪装,将要在这座冰冷的权力大殿上斗个你死我活!
恍恍惚惚中,武后又明白了过来,在前不久的大朝会上,她与裴炎因意见相左出现裂痕之后,今天裴炎是摆明了要向她发难,逼她让出权力了,而临朝称制也到了攸关之时。
进的话必定是一场围绕着叛乱的血腥争斗,不知道天下有多少人会因此而身亡。
若是她就此退缩交出权力,那么就意味着数十年来的努力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她也将灰溜溜的离开权力宝座,成为赐以尊荣,束之高阁的太后,成为朝臣们暗地里谩骂鄙夷的对象。
她武媚入宫数十年来,什么惊涛骇浪没有见过,什么可怕的敌手没有遇到过?
即便是在昔日那位权相长孙无忌面前,她也没有害怕过分毫,此时此刻机岂会惧怕一个无论是在资历上与声望上,都远远不及长孙无忌的裴炎?
心念及此,武后心念顿坚。
不过,她并没有开口的意思,她倒要看看,对于裴炎这样逼宫的建议,其他大臣将会是何种态度,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有谁会站到她这一边。
凤阁内史(原中书省中书令)刘景先走出朝班,拱手禀告道:“殿下,老臣上奏。”
武后知道刘景先与裴炎乃是儿女亲家,两人关系更是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此番上奏,必定是为附议之言。
故而,武后冷冰冰开口道:“说1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刘景先似乎对武后的冷然浑然未觉,径直高声言道:“太后,微臣以为裴相所言不错,此计也可谓是釜底抽薪之举,只要太后让权归政,那些叛军还有什么理由北上神都勤王匡复?而失去了如此名号,那乱臣贼子李敬业也会成为秋日之蚂蚱,蹦达不了几天,所以还请太后能够以社稷为重,同意裴相之请。”
武后俏脸一沉,双手紧握长长的指甲深深楔入了掌心之内,竟是渗出了丝丝血迹来。
她满怀希望的望向同为宰相,也是她侄儿的武承嗣,希望他能够在如此危局之中挺身而出,反驳裴炎之言,为她武媚争得喘息之机。
然而武后却是失望了。
身为太常卿、同凤阁鸾台三品的武承嗣面对这样的局面,却是露出了惶恐不安,犹豫不定的神色,他显然被宰相们突如其来所展现的强硬,以及李敬业将欲北上勤王的匡复军吓得没了主意,傻乎乎站在那里恍若木雕石俑。
“此人……实乃草包一个。”
武后失望至极的闭上了眼睛,心内沉沉叹息不止。
朝堂内气氛剑拔弩张,难堪至际,满朝文武全都是哑口无言,默默观望,偌大的朝堂成为了一个沉浸在冰天雪地中的孤独世界,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往外面冒着寒气。
便在这个时候,一个浑厚而又高亢的嗓音突然打破了寂静,恰如霹雳雷火陡然掠过,震得大殿嗡嗡作响:“大胆裴炎,尔受先帝临终托付受命辅佐新君,当此国家危难,反贼甚嚣尘上之际,你不思忠君报国,扫灭叛乱,反倒心怀诡计逼迫太后交出权力,你究竟是安的什么心1
此话一出,武后如沐甘露,精神瞬间为之振奋,她陡然睁开了眼睛,朝着发声处望去,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乃正谏大夫崔詧。
崔詧出身清河崔氏支房,在朝中是出了名的骨鲠老臣,性格也是火爆如同惊雷,即便是当年先帝在的时候,也没少被他劝诫,今番突兀出言相助,实乃令孤立无援的武后暗生感激。
崔詧话音刚落,又是一员大臣醒悟了过来,是为侍御史鱼承晔,他出班拱手道:“崔大夫此言不错,今日之议题乃是商讨如何剿灭叛乱,裴相岂能长他人志气当先示软?倘若答应李敬业的要求,那么圣人和太后还有何颜面统御九州?”
这鱼承晔长期与裴炎有隙,也一直备受裴炎的打压,最近完全是依靠着武后的关系,才在朝堂上勉强站住脚跟,眼下出言,自然是为报武后恩情以及抨击裴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