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自己的心思。但不娶的理由呢?难道是爱上一个男人这样荒诞可笑的理由吗?朝廷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绝不会这样想,他们只会认为娶县主为妻并不能满足王淳的野心,或是猜测他外表忠诚却内藏祸心。何况,清河一名未出阁的女儿被人拒绝迎娶,先不说濮国公脸上是否挂得住,清河这一生的名声怕也会毁在世人的嘴里。
再加上承康的推波助澜……
除非王淳肯辞官老老实实回家去当他的平民百姓,才可能远离这权利斗争的中心。以王淳的性子,恐怕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一条路。想到这点承启不禁苦笑,承康还真是敏锐呵,早已看出了王淳对于他的重要。他如此轻巧的将王淳从这个朝廷中驱逐出去,简简单单的断掉自己一条臂膀,令自己在这个朝廷中更加孤立无援。
56.夜客(一)
-->
春去秋来。
西北战事并未因政局的复杂产生影响,朝廷以其雷厉风行的手段将环庆兵变的恶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边境生活的人民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兵荒马乱的日子,战事刚刚平稳,陕西路的几个重要大郡就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王淳与新任京兆府尹赵瞻骑着马行走在这座刚刚经过战乱摧残的城市大道上,这座西北第一大郡远不及京师的富庶繁华,甚至连京师附近的郡县都比不上。在这里,承启的人民生活得并不好,他的视线不由转向沿街墙角下乞讨的老人与孩子,那些沧桑羸弱的面容令他不由一阵心酸。
“老爷,老爷,给点吃的吧。”一个瘦骨伶仃的身子冲到王淳的马前,伸出又黑又瘦的双手,眼中满是无助的神情,“三天没吃东西了,求您赏点吧!”
王淳的马停住了。
几个灾民可能是看到了王淳的同情心,立时一拥而上,把王淳与赵瞻二人团团围住,一个妇人把一个面黄肌瘦的小丫头推到王淳面前,用夹杂着乡音的土话乞求道:“老爷,求你行行好,买下这个女孩吧!她再跟着我们,就要饿死了。”话未说完,已是泪流满面。她这么一开头,立时众人都把孩子推到他面前,跪下苦苦哀求。
王淳一生都没有见过这么凄惨的景象,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望着这些战乱后活下来灾民,只要目光一触碰到那些瞪大双眼,跪在地上,虽然默不作声,却已在眼中写满了哀求的孩子,他的心如被刀割一下,连忙下了马,默默的掏出身上的铜钱,塞到乞讨的孩子手中。
赵瞻苦笑着,也掏出身上的铜钱,然而纵是二人把全部的钱散尽,又能救得几个人?反倒是吸引得乞讨灾民愈来愈多了,赵瞻摇摇头,拉住王淳苦笑道:“你我又能济得几何?这种事,还是要靠朝廷。”
回去的路上,二人一路沉默,今日出来,原意是要看看这座在朝廷公卿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西北第一大郡经历过战乱后的安定,并将这些事写在给朝廷的札子里,谁想却遇到了如此凄凉的事情,赵瞻看出王淳的心事,叹道:“他们都是环州、庆州的灾民,流落到京兆府。与那两个郡相比,我们这已经算得上繁华了。”他顿了顿,又道:“我已经写表上报朝廷,要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些无人耕种的地也可以分给他们,让他们先安定下来再说。怕只怕灾民数量太多,我京兆府容不下啊……”
“朝廷难道就没有想到过这些?”王淳不禁疑惑,战乱不是最可怕的,战乱后带来的问题才是朝廷急需处理的。
“官家日理万机,这些事都是小事。”赵瞻苦笑道,“何况现在朝廷也没有粮。若是庆国公在这边,倒是可以请庆国公先开常平仓再上表回奏朝廷。偏偏如今国公又回了京师,奏章一来一回的时间起码要半个多月,唉……只愿国公在官家面前能提一下,也好让那些灾民们少受几日苦啊!”
王淳心不在焉的听着。少受几日苦……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令他心酸,为了防止瘟疫流行,每日都有饿死的灾民尸体被拉到城外火化,这几日还是数十具,真要等到十天半月后,怕是要成百具了!
“能不能先开常平仓?”一同在西北处理边事的这些日子,这位不奢侈不浮夸的京兆府尹已经深得王淳的好感。
赵瞻深深的望了他一眼,“庆国公若在西北,就可以先开常平仓,国公自会在官家面前把所有罪责揽下。若是你我的身份,呵呵……”他苦笑了下,“只怕常平仓刚开,你我就要人头落地了。”他停了半晌,又道:“将军不几日就要回京,这次平定环庆战功赫赫,说不定能有机会见到官家,将军若有心,可以将京兆府所见所闻面奏,总也是个法子。”
御书房里。
承启认真的听着承康对陕西路、环庆兵变诸事的禀报,心中满是感慨。奏折他之前早已看过,有条理的行文,事无巨细的调查,种种应对问题的方略……撇开这个弟弟对皇位的窥伺不谈,连他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承康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一方土地。与他这个常年呆在皇宫的皇帝不同,承康已经见过了太多外面的事情,想及此,承启不由有些妒忌。每一日他所看到的,都是朝廷公卿们的表章,里面充斥了歌功颂德词句,至于真实的情况没有人会告诉他。在这个皇位上坐的时间越长,承启越觉得自己像一个瞎子、聋子,需要别人牵着才能行走。看着对地方政务侃侃而谈的承康,承启笑了,恐怕现在朝廷上也只有他敢告诉我真实的民间情况了……
“环庆战乱后,灾民大多流入京兆府、洛阳二郡,以臣弟所见不如就由朝廷颁旨,开常平仓以赈济,再由二郡太守召集地方乡老,发些无人耕种的土地与他们,每二十户朝廷发耕牛一头,免其一年赋税。一来可以安顿灾民,不至于引起变乱;二来荒地亦有人开垦,不会闲置……”承康将事情讲完,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好!”承启点点头,笑道:“四五年不见,三弟真是大有长进了。不过还少了一条。”
“哦?”承康不由一愣,忙问道:“二哥还有更好的办法?”二人一母所生,无人时从不顾忌这些宫中的规矩,还是按照承启做太子时的称呼相称。
“赈灾的方略很好。”承启缓缓道,“只是常平仓赈灾所耗巨大,恐怕京兆府与洛阳的常平仓一时救不得全部灾民。可以将灾民中的青壮年选编入乡军,一来防止绿林、赤眉事重演,二来也可缓解常平仓压力。”
“二哥!”承康急道:“这样是可以防止绿林赤眉事重演,但现在乡军、禁军已经极其庞大,每日空耗粮饷,而且青壮年正是灾后重建的主要劳动力,你将他们编入乡军,难道要让那些老弱妇孺去耕种荒地吗?!”
承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
“总比灾民聚集,
再加上承康的推波助澜……
除非王淳肯辞官老老实实回家去当他的平民百姓,才可能远离这权利斗争的中心。以王淳的性子,恐怕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一条路。想到这点承启不禁苦笑,承康还真是敏锐呵,早已看出了王淳对于他的重要。他如此轻巧的将王淳从这个朝廷中驱逐出去,简简单单的断掉自己一条臂膀,令自己在这个朝廷中更加孤立无援。
56.夜客(一)
-->
春去秋来。
西北战事并未因政局的复杂产生影响,朝廷以其雷厉风行的手段将环庆兵变的恶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边境生活的人民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兵荒马乱的日子,战事刚刚平稳,陕西路的几个重要大郡就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王淳与新任京兆府尹赵瞻骑着马行走在这座刚刚经过战乱摧残的城市大道上,这座西北第一大郡远不及京师的富庶繁华,甚至连京师附近的郡县都比不上。在这里,承启的人民生活得并不好,他的视线不由转向沿街墙角下乞讨的老人与孩子,那些沧桑羸弱的面容令他不由一阵心酸。
“老爷,老爷,给点吃的吧。”一个瘦骨伶仃的身子冲到王淳的马前,伸出又黑又瘦的双手,眼中满是无助的神情,“三天没吃东西了,求您赏点吧!”
王淳的马停住了。
几个灾民可能是看到了王淳的同情心,立时一拥而上,把王淳与赵瞻二人团团围住,一个妇人把一个面黄肌瘦的小丫头推到王淳面前,用夹杂着乡音的土话乞求道:“老爷,求你行行好,买下这个女孩吧!她再跟着我们,就要饿死了。”话未说完,已是泪流满面。她这么一开头,立时众人都把孩子推到他面前,跪下苦苦哀求。
王淳一生都没有见过这么凄惨的景象,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望着这些战乱后活下来灾民,只要目光一触碰到那些瞪大双眼,跪在地上,虽然默不作声,却已在眼中写满了哀求的孩子,他的心如被刀割一下,连忙下了马,默默的掏出身上的铜钱,塞到乞讨的孩子手中。
赵瞻苦笑着,也掏出身上的铜钱,然而纵是二人把全部的钱散尽,又能救得几个人?反倒是吸引得乞讨灾民愈来愈多了,赵瞻摇摇头,拉住王淳苦笑道:“你我又能济得几何?这种事,还是要靠朝廷。”
回去的路上,二人一路沉默,今日出来,原意是要看看这座在朝廷公卿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西北第一大郡经历过战乱后的安定,并将这些事写在给朝廷的札子里,谁想却遇到了如此凄凉的事情,赵瞻看出王淳的心事,叹道:“他们都是环州、庆州的灾民,流落到京兆府。与那两个郡相比,我们这已经算得上繁华了。”他顿了顿,又道:“我已经写表上报朝廷,要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些无人耕种的地也可以分给他们,让他们先安定下来再说。怕只怕灾民数量太多,我京兆府容不下啊……”
“朝廷难道就没有想到过这些?”王淳不禁疑惑,战乱不是最可怕的,战乱后带来的问题才是朝廷急需处理的。
“官家日理万机,这些事都是小事。”赵瞻苦笑道,“何况现在朝廷也没有粮。若是庆国公在这边,倒是可以请庆国公先开常平仓再上表回奏朝廷。偏偏如今国公又回了京师,奏章一来一回的时间起码要半个多月,唉……只愿国公在官家面前能提一下,也好让那些灾民们少受几日苦啊!”
王淳心不在焉的听着。少受几日苦……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令他心酸,为了防止瘟疫流行,每日都有饿死的灾民尸体被拉到城外火化,这几日还是数十具,真要等到十天半月后,怕是要成百具了!
“能不能先开常平仓?”一同在西北处理边事的这些日子,这位不奢侈不浮夸的京兆府尹已经深得王淳的好感。
赵瞻深深的望了他一眼,“庆国公若在西北,就可以先开常平仓,国公自会在官家面前把所有罪责揽下。若是你我的身份,呵呵……”他苦笑了下,“只怕常平仓刚开,你我就要人头落地了。”他停了半晌,又道:“将军不几日就要回京,这次平定环庆战功赫赫,说不定能有机会见到官家,将军若有心,可以将京兆府所见所闻面奏,总也是个法子。”
御书房里。
承启认真的听着承康对陕西路、环庆兵变诸事的禀报,心中满是感慨。奏折他之前早已看过,有条理的行文,事无巨细的调查,种种应对问题的方略……撇开这个弟弟对皇位的窥伺不谈,连他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承康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一方土地。与他这个常年呆在皇宫的皇帝不同,承康已经见过了太多外面的事情,想及此,承启不由有些妒忌。每一日他所看到的,都是朝廷公卿们的表章,里面充斥了歌功颂德词句,至于真实的情况没有人会告诉他。在这个皇位上坐的时间越长,承启越觉得自己像一个瞎子、聋子,需要别人牵着才能行走。看着对地方政务侃侃而谈的承康,承启笑了,恐怕现在朝廷上也只有他敢告诉我真实的民间情况了……
“环庆战乱后,灾民大多流入京兆府、洛阳二郡,以臣弟所见不如就由朝廷颁旨,开常平仓以赈济,再由二郡太守召集地方乡老,发些无人耕种的土地与他们,每二十户朝廷发耕牛一头,免其一年赋税。一来可以安顿灾民,不至于引起变乱;二来荒地亦有人开垦,不会闲置……”承康将事情讲完,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好!”承启点点头,笑道:“四五年不见,三弟真是大有长进了。不过还少了一条。”
“哦?”承康不由一愣,忙问道:“二哥还有更好的办法?”二人一母所生,无人时从不顾忌这些宫中的规矩,还是按照承启做太子时的称呼相称。
“赈灾的方略很好。”承启缓缓道,“只是常平仓赈灾所耗巨大,恐怕京兆府与洛阳的常平仓一时救不得全部灾民。可以将灾民中的青壮年选编入乡军,一来防止绿林、赤眉事重演,二来也可缓解常平仓压力。”
“二哥!”承康急道:“这样是可以防止绿林赤眉事重演,但现在乡军、禁军已经极其庞大,每日空耗粮饷,而且青壮年正是灾后重建的主要劳动力,你将他们编入乡军,难道要让那些老弱妇孺去耕种荒地吗?!”
承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
“总比灾民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