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贫穷而饥饿的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是,那时候的我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因为童心往往纯洁而简单,简单而纯洁的童心又往往则是快乐的源泉。记忆中,充满了无限乐趣与多姿多彩的童年岁月中,现在尤其怀念小时候喂洋虫的种种趣事来。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当年被称作洋虫的小昆虫,身体呈长椭圆形,大致长约几毫米,浑身呈暗黑色,有光泽,有细细的触角,怕光,尤其怕冷,稍不如意,就容易死,因此,喂洋虫绝对应该算是一个比较讲究的技术活。其实,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喂养这种被称作洋虫的小昆虫。只是看见大家都在喂养,于是也就糊里糊涂跟着喂起来了,而且充满着无限的感情和深情。
记忆中,喂洋虫,先是找来一个小墨水瓶子,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红岩”牌墨水瓶子。先把墨水瓶子洗净,然后找来一些家中的旧棉絮里的棉花,一点一点地扯成细细的小棉花团,先在瓶底铺上厚厚的一层,然后再从药铺里找到卖药的叔叔阿姨们要回一点点党参、沙参、红枣等等物,也撕成一小点一小点地塞进瓶里,再小心翼翼地捉上几只从同学处高价买来的洋虫放进瓶里,当时,同学们之间是会互相贩卖洋虫的,也很贵的,要一分钱一只,当时鸡蛋才5分钱一只。放进洋虫之后,紧接着再小心翼翼地盖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棉花,直铺到墨水瓶的瓶口为止,然后才盖上瓶盖,扭紧,惬意地揣进贴身衣服的荷包里,然后,每天时不时地取出喂养洋虫的瓶子来,偷偷地看上几眼,看那黝黑黝黑的小生命在一堆雪白的棉花团里爬进爬出,整个心里便会顿时充满了无限的愉悦与成功的满足感。
曾记得,那时候,在老家永兴公社小学上学时,每天一大早上学,一到了学校,先要上40分钟的早读课,上早读课就是大声武气的朗读头天学过的老师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只要老师还未到班上,我们同学之间则往往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大家各自从最贴身的衣服里面掏出喂养洋虫的瓶子来,互相比赛谁养的洋虫多,谁养的洋虫大,或者比试谁养的洋虫产的小洋虫多。说是小洋虫,其实就是洋虫产的一种白色的,看上去几乎晶莹透明的洋虫卵而已,几天之后,虫卵又会孵化成为新的生命,铺满棉花的墨水瓶里就会变幻魔术似的出现更多的黝黑黝黑的小洋虫来。这在当时我们的眼里,无疑于就是宝贝。因为小洋虫也是能够卖钱的,就像大人们能够将小猪崽、小鸡崽拿到市场上去卖钱一个道理。凡是同学中又有想喂养洋虫的人,就必须得购买洋虫才行。我们就会以一分钱一只洋虫的价格卖给他们。全学校高年级低年级几乎上千的学生,卖洋虫其实也是很有市场的。当然,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或者关系好的同学,我们也会以每只五厘的特别优惠的价格卖给他们的,心里虽然很有些舍不得,但总算多多少少有些回报的。一旦卖上二十只洋虫,就可以收到一角钱甚至两角钱的回报,这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无疑于相当于是一笔巨款。
当然,喂洋虫的过程中,收获的也不仅仅只是获得金钱的快乐。喂养洋虫,带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期盼、等待、收获以及分享快乐的过程。当然,在喂洋虫的过程中,其实看似聪明狡猾的我们也有非常愚蠢甚至可笑的时候。仿佛现在的人们养宠物一样,大家也常常在一起交流喂养洋虫的经验,有人说,喂洋虫的墨水瓶里的那些黄色的粉末绝对是补药,能滋补身体。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小伙伴中有人神秘地解释道:“大家稍微动动脑筋哈,我们喂养洋虫时,都喂的什么?党参啊,沙参啊,还有大枣等等。洋虫吃的就是这些,就像蜜蜂分泌出来就是蜂蜜一样的道理噻。”于是,我们人人顿时恍然大悟一般。从那以后,每天一到学校,大家都会纷纷掏出贴身衣服里的洋虫瓶来比赛,看谁养的洋虫生产的“补药”多,然后又纷纷打开瓶子来,将所谓的“补药”倒进瓶盖里,倒进嘴里,一仰脖子又咽进肚里,然后摇头晃脑地炫耀着说:“看哈,今天,我吃的补药最多!”其余之人便纷纷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其实,现在我们才知道,那哪里是什么补药,那竟是洋虫分泌而出的粪便啊!幸好,洋虫的分泌物吃后对人也甚无大碍。
但不幸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家中爱告状的姐姐居然将此事偷偷地告诉了父母,于是,一天夜里,母亲趁我熟睡之中,悄悄地将我藏在衣服口袋里的喂养洋虫的瓶子取出来扔进了屋旁的河里。
第二天,当我发现我心爱的洋虫不见了,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不见了,连续寻找了几天,依然也不见踪影之后,于是我躲在屋后的山上,偷偷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之后,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养过洋虫了。
多年以后,每每想起小时候喂养洋虫的那段经历,我心中总是若有感悟:其实,在人生的旅程中,很多时候就如喂养洋虫是一样的道理,人生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期盼、等待的过程。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人生五味。分享快乐,收获成功的过程往往其实比幸福的结局更为重要。当然,小时候养洋虫的经历,也教会了我学会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哪怕仅仅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洋虫,只要爱心的付出,其实都是有着快乐与幸福的回报的。
难道不是吗?在伟大的自然界面前,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拥有灵性的。所有的生命,无论高低贵贱,其实也都应是一律平等的。
亲爱的,洋虫!在这寂寞如水的夜晚,你不会介意,我又悄悄地想起了你吧?
2012年4月9日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当年被称作洋虫的小昆虫,身体呈长椭圆形,大致长约几毫米,浑身呈暗黑色,有光泽,有细细的触角,怕光,尤其怕冷,稍不如意,就容易死,因此,喂洋虫绝对应该算是一个比较讲究的技术活。其实,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喂养这种被称作洋虫的小昆虫。只是看见大家都在喂养,于是也就糊里糊涂跟着喂起来了,而且充满着无限的感情和深情。
记忆中,喂洋虫,先是找来一个小墨水瓶子,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红岩”牌墨水瓶子。先把墨水瓶子洗净,然后找来一些家中的旧棉絮里的棉花,一点一点地扯成细细的小棉花团,先在瓶底铺上厚厚的一层,然后再从药铺里找到卖药的叔叔阿姨们要回一点点党参、沙参、红枣等等物,也撕成一小点一小点地塞进瓶里,再小心翼翼地捉上几只从同学处高价买来的洋虫放进瓶里,当时,同学们之间是会互相贩卖洋虫的,也很贵的,要一分钱一只,当时鸡蛋才5分钱一只。放进洋虫之后,紧接着再小心翼翼地盖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棉花,直铺到墨水瓶的瓶口为止,然后才盖上瓶盖,扭紧,惬意地揣进贴身衣服的荷包里,然后,每天时不时地取出喂养洋虫的瓶子来,偷偷地看上几眼,看那黝黑黝黑的小生命在一堆雪白的棉花团里爬进爬出,整个心里便会顿时充满了无限的愉悦与成功的满足感。
曾记得,那时候,在老家永兴公社小学上学时,每天一大早上学,一到了学校,先要上40分钟的早读课,上早读课就是大声武气的朗读头天学过的老师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只要老师还未到班上,我们同学之间则往往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大家各自从最贴身的衣服里面掏出喂养洋虫的瓶子来,互相比赛谁养的洋虫多,谁养的洋虫大,或者比试谁养的洋虫产的小洋虫多。说是小洋虫,其实就是洋虫产的一种白色的,看上去几乎晶莹透明的洋虫卵而已,几天之后,虫卵又会孵化成为新的生命,铺满棉花的墨水瓶里就会变幻魔术似的出现更多的黝黑黝黑的小洋虫来。这在当时我们的眼里,无疑于就是宝贝。因为小洋虫也是能够卖钱的,就像大人们能够将小猪崽、小鸡崽拿到市场上去卖钱一个道理。凡是同学中又有想喂养洋虫的人,就必须得购买洋虫才行。我们就会以一分钱一只洋虫的价格卖给他们。全学校高年级低年级几乎上千的学生,卖洋虫其实也是很有市场的。当然,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或者关系好的同学,我们也会以每只五厘的特别优惠的价格卖给他们的,心里虽然很有些舍不得,但总算多多少少有些回报的。一旦卖上二十只洋虫,就可以收到一角钱甚至两角钱的回报,这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无疑于相当于是一笔巨款。
当然,喂洋虫的过程中,收获的也不仅仅只是获得金钱的快乐。喂养洋虫,带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期盼、等待、收获以及分享快乐的过程。当然,在喂洋虫的过程中,其实看似聪明狡猾的我们也有非常愚蠢甚至可笑的时候。仿佛现在的人们养宠物一样,大家也常常在一起交流喂养洋虫的经验,有人说,喂洋虫的墨水瓶里的那些黄色的粉末绝对是补药,能滋补身体。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小伙伴中有人神秘地解释道:“大家稍微动动脑筋哈,我们喂养洋虫时,都喂的什么?党参啊,沙参啊,还有大枣等等。洋虫吃的就是这些,就像蜜蜂分泌出来就是蜂蜜一样的道理噻。”于是,我们人人顿时恍然大悟一般。从那以后,每天一到学校,大家都会纷纷掏出贴身衣服里的洋虫瓶来比赛,看谁养的洋虫生产的“补药”多,然后又纷纷打开瓶子来,将所谓的“补药”倒进瓶盖里,倒进嘴里,一仰脖子又咽进肚里,然后摇头晃脑地炫耀着说:“看哈,今天,我吃的补药最多!”其余之人便纷纷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其实,现在我们才知道,那哪里是什么补药,那竟是洋虫分泌而出的粪便啊!幸好,洋虫的分泌物吃后对人也甚无大碍。
但不幸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家中爱告状的姐姐居然将此事偷偷地告诉了父母,于是,一天夜里,母亲趁我熟睡之中,悄悄地将我藏在衣服口袋里的喂养洋虫的瓶子取出来扔进了屋旁的河里。
第二天,当我发现我心爱的洋虫不见了,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不见了,连续寻找了几天,依然也不见踪影之后,于是我躲在屋后的山上,偷偷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之后,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养过洋虫了。
多年以后,每每想起小时候喂养洋虫的那段经历,我心中总是若有感悟:其实,在人生的旅程中,很多时候就如喂养洋虫是一样的道理,人生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期盼、等待的过程。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人生五味。分享快乐,收获成功的过程往往其实比幸福的结局更为重要。当然,小时候养洋虫的经历,也教会了我学会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哪怕仅仅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洋虫,只要爱心的付出,其实都是有着快乐与幸福的回报的。
难道不是吗?在伟大的自然界面前,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拥有灵性的。所有的生命,无论高低贵贱,其实也都应是一律平等的。
亲爱的,洋虫!在这寂寞如水的夜晚,你不会介意,我又悄悄地想起了你吧?
2012年4月9日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