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肯回答是吧?面对国难既不想办法也不讲道理、不戍边还不拿钱,光会空口白牙指责朕失德、群臣不忠,此种行径纯属让亲者痛仇者快,更利于敌而不利于朝廷,可恼之极!
朕以为咆哮朝会之人定与那女真有勾连,平日里没少做损我大明之事。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锦衣卫,把他们押送大理寺着三法司审明,凡有悖于大明律者抄家戍边!”
洪涛知道这些人不敢应战,放弃辽东的计划高层早就知晓,朝堂里各派系的大佬和骨干们也得到了消息,且已经在暗中讨论了一个多月,并有了一致结论。
拿到朝会上宣布只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要进行讨论,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谁就是消息不够灵通、地位不够重要的散兵游勇,根本掀不起浪花。
自己暂时不愿意和大派系直面硬怼,对待这些人就不用那么客气了,更不用担心他们背后有人撑腰,不仅要杀人还得诛心。
你们不是想挨打换名声吗?不是想靠顶撞皇帝出头吗?我一样都不让你们如愿,既不杀也不贬,就照准了最难受的地方捅。
首先名声必须搞臭,只要锦衣卫想查,满朝文武基本就没谁能两袖清风的,多多少少都要沾上腐败的边。再洁身自好也没用,家里、族中总有人帮倒忙。
然后再把钱搞没,一个个的干活不积极捞钱特起劲儿。捞吧,越多越好,一下全给清空,让你们家一代甚至几代人都白忙活,后面一代人还得背上骂名。
“圣上明察秋毫,四名科道、九名司官被当朝缉捕,已被大理寺下狱!”
光在朝会上硬怼回去,系统内部严查就完了吗?谁要是这么想谁就是极端藐视景阳皇帝的智商,还极端高估了他的人品。
就在满朝文武暗自庆幸没当出头鸟逃过一劫,并对皇帝的心狠手辣提高了十二万分警惕时。《半月谈》头版头条的大标题,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冰凉彻骨。
对于发生在朝堂里的各种争斗,历朝历代都采取了家丑不外传的做法,只有在实在瞒不过去时才会选择性的对外公布,以示清正。
比如某某某位高官犯了某某某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秉公执法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云云。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前脚刚死后脚就被弹劾贪滥僭奢、招权树党、结交宦官冯保把持朝政、三子皆中高第等,夺爵抄家。
可是这次景阳皇帝没遵循惯例,居然把这十多位官员为何被查、打算如何处理全给一五一十抖落出去了,让全国百姓都知道了真相。
虽然说朝臣们也不待见这些被查处的官员,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如果以后都这么干,当官的风险就会大幅度提升,难免下一个就得轮到自己头上!
“《半月谈》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怎么办呢?让皇帝下旨把《半月谈》查封显然有难度,主要是人家没说瞎话,总不能和皇帝说我们心里害怕吧。而皇帝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想毁掉《半月谈》怕是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暂时没人能出得起。
其实就算真把《半月谈》查封了,在民间造成的影响也很难挽回,老百姓就喜欢看这类惩治贪腐、秉公执法的段子,越掩盖越麻烦。
于是另一份与《半月谈》齐名的报纸发言了,立场和观点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立,措辞毫不留情,手段还非常巧妙。没有逞口舌之利,也不再玩弄华丽的辞藻,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予以批驳。
确实有十多位官员因为当朝顶撞皇帝而被关押,但经过三法司初步查实大多数还是清白的,没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等皇帝气消了应该就能放出来,官复原职有困难,致仕回乡很可能。
那三法司最终会不会违背皇帝的意思轻判这十多位官员呢?答案很让洪涛郁闷,他们不光轻判了,还一家也没罚没。
原因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官员谁也够不上充军抄家的罪过,不光不能依照旨意处罚,还要恳请皇帝对臣子宽容大度。看不惯就贬为庶民放其回乡,没必要因为工作上的摩擦就喊打喊杀。
这么明晃晃的抱团对抗洪涛能答应?还真答应了,最终这十多位官员只有一人因为区区几百两银子和老家的两所宅院以及八十亩田产被充军抄家。其余诸人全部贬为庶民,令其归乡闭门反思,连个永不录用都没有。
要问洪涛为什么变得如此好脾气,当着满朝文武誓言坦坦,不到一个月就把说出去的话又吞了回去。无它,形势所迫,外加出了内鬼。
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好不容易用利益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达成共识,让他们不情不愿的同意放弃辽东。如果因为这件事闹翻脸,之前的工作就全白干了,严重影响整套计划的实施。
而锦衣卫交给大理寺的调查报告则是釜底抽薪,让洪涛吃了个暗亏。他们居然没查到那些官员贪赃枉法的证据,只有一些可有可无的不检点以及擦边球,不足以给任何一位官员定罪。
这尼玛就难办了,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当然也是没查到,连证据都没有,堂堂大明最高法律调查执行机构怎么可以赤果果的办假案呢。那不光是对经办官员的不负责,也是对皇帝的极端不尊重,坚决不可以!
当然了,三法司和锦衣卫也是很照顾皇帝情绪的,第一次审理结果递上去被扔了回来,第二次马上就多了个漏网之鱼被查到了铁证,符合充军抄家的标准。
此时皇帝如果还不满足,估计再来回来去折腾两次还能多一个贪赃枉法的铁证,但也就一个了,不会再多。大家都是懂政治的,全赢通吃很不现实,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是正路。
洪涛当然不会学英宗皇帝,一个人硬捍整个官员体系,面对这个结果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但他比英宗皇帝记仇,还信奉报仇不过夜的原则。
事后先把陈矩喊来询问调查锦衣卫的事情进展如何,没得到满意的答复立马臭骂一顿留用察看,然后责成王安统领东厂事务,即刻起全力调查锦衣卫高层。
(本章完)
<a href=" target="_blank"> 比奇中文
朕以为咆哮朝会之人定与那女真有勾连,平日里没少做损我大明之事。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锦衣卫,把他们押送大理寺着三法司审明,凡有悖于大明律者抄家戍边!”
洪涛知道这些人不敢应战,放弃辽东的计划高层早就知晓,朝堂里各派系的大佬和骨干们也得到了消息,且已经在暗中讨论了一个多月,并有了一致结论。
拿到朝会上宣布只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要进行讨论,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谁就是消息不够灵通、地位不够重要的散兵游勇,根本掀不起浪花。
自己暂时不愿意和大派系直面硬怼,对待这些人就不用那么客气了,更不用担心他们背后有人撑腰,不仅要杀人还得诛心。
你们不是想挨打换名声吗?不是想靠顶撞皇帝出头吗?我一样都不让你们如愿,既不杀也不贬,就照准了最难受的地方捅。
首先名声必须搞臭,只要锦衣卫想查,满朝文武基本就没谁能两袖清风的,多多少少都要沾上腐败的边。再洁身自好也没用,家里、族中总有人帮倒忙。
然后再把钱搞没,一个个的干活不积极捞钱特起劲儿。捞吧,越多越好,一下全给清空,让你们家一代甚至几代人都白忙活,后面一代人还得背上骂名。
“圣上明察秋毫,四名科道、九名司官被当朝缉捕,已被大理寺下狱!”
光在朝会上硬怼回去,系统内部严查就完了吗?谁要是这么想谁就是极端藐视景阳皇帝的智商,还极端高估了他的人品。
就在满朝文武暗自庆幸没当出头鸟逃过一劫,并对皇帝的心狠手辣提高了十二万分警惕时。《半月谈》头版头条的大标题,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冰凉彻骨。
对于发生在朝堂里的各种争斗,历朝历代都采取了家丑不外传的做法,只有在实在瞒不过去时才会选择性的对外公布,以示清正。
比如某某某位高官犯了某某某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秉公执法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云云。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前脚刚死后脚就被弹劾贪滥僭奢、招权树党、结交宦官冯保把持朝政、三子皆中高第等,夺爵抄家。
可是这次景阳皇帝没遵循惯例,居然把这十多位官员为何被查、打算如何处理全给一五一十抖落出去了,让全国百姓都知道了真相。
虽然说朝臣们也不待见这些被查处的官员,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如果以后都这么干,当官的风险就会大幅度提升,难免下一个就得轮到自己头上!
“《半月谈》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怎么办呢?让皇帝下旨把《半月谈》查封显然有难度,主要是人家没说瞎话,总不能和皇帝说我们心里害怕吧。而皇帝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想毁掉《半月谈》怕是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暂时没人能出得起。
其实就算真把《半月谈》查封了,在民间造成的影响也很难挽回,老百姓就喜欢看这类惩治贪腐、秉公执法的段子,越掩盖越麻烦。
于是另一份与《半月谈》齐名的报纸发言了,立场和观点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立,措辞毫不留情,手段还非常巧妙。没有逞口舌之利,也不再玩弄华丽的辞藻,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予以批驳。
确实有十多位官员因为当朝顶撞皇帝而被关押,但经过三法司初步查实大多数还是清白的,没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等皇帝气消了应该就能放出来,官复原职有困难,致仕回乡很可能。
那三法司最终会不会违背皇帝的意思轻判这十多位官员呢?答案很让洪涛郁闷,他们不光轻判了,还一家也没罚没。
原因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官员谁也够不上充军抄家的罪过,不光不能依照旨意处罚,还要恳请皇帝对臣子宽容大度。看不惯就贬为庶民放其回乡,没必要因为工作上的摩擦就喊打喊杀。
这么明晃晃的抱团对抗洪涛能答应?还真答应了,最终这十多位官员只有一人因为区区几百两银子和老家的两所宅院以及八十亩田产被充军抄家。其余诸人全部贬为庶民,令其归乡闭门反思,连个永不录用都没有。
要问洪涛为什么变得如此好脾气,当着满朝文武誓言坦坦,不到一个月就把说出去的话又吞了回去。无它,形势所迫,外加出了内鬼。
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好不容易用利益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达成共识,让他们不情不愿的同意放弃辽东。如果因为这件事闹翻脸,之前的工作就全白干了,严重影响整套计划的实施。
而锦衣卫交给大理寺的调查报告则是釜底抽薪,让洪涛吃了个暗亏。他们居然没查到那些官员贪赃枉法的证据,只有一些可有可无的不检点以及擦边球,不足以给任何一位官员定罪。
这尼玛就难办了,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当然也是没查到,连证据都没有,堂堂大明最高法律调查执行机构怎么可以赤果果的办假案呢。那不光是对经办官员的不负责,也是对皇帝的极端不尊重,坚决不可以!
当然了,三法司和锦衣卫也是很照顾皇帝情绪的,第一次审理结果递上去被扔了回来,第二次马上就多了个漏网之鱼被查到了铁证,符合充军抄家的标准。
此时皇帝如果还不满足,估计再来回来去折腾两次还能多一个贪赃枉法的铁证,但也就一个了,不会再多。大家都是懂政治的,全赢通吃很不现实,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是正路。
洪涛当然不会学英宗皇帝,一个人硬捍整个官员体系,面对这个结果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但他比英宗皇帝记仇,还信奉报仇不过夜的原则。
事后先把陈矩喊来询问调查锦衣卫的事情进展如何,没得到满意的答复立马臭骂一顿留用察看,然后责成王安统领东厂事务,即刻起全力调查锦衣卫高层。
(本章完)
<a href=" target="_blank"> 比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