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虽然在陈海平的逼迫下上了桌,但几乎不怎么动筷,她的职责就是倒酒。
由红娘子,徐光启想到了这位年轻同道还有个领政大人的身份,进而又想到国事如麻,眼前形势稍一处理不慎,便是家里刀兵四起,院外虎狼逡巡、视机而入,天下黎民陷入浩劫的悲惨局面。
徐光启已从谈论几何的兴奋中冷静下来,又因为刚才的一番谈论,无形中两人的关系亲近了很多。稍稍犹豫了一下,徐光启问道:“领政大人,有一事老朽如鲠在喉,想要问一问。”
陈海平轻轻摆了摆手,笑道:“老大人,如果您叫我海平,那不管问什么我都说,但要是您叫我领政大人,那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就是有分寸的。”
看着陈海平眼中温和诚挚的目光,徐光启道:“好,海平,老朽问你,眼前局势你想如何处置?”
陈海平道:“老大人,已经处置完了。”
“什么?处置完了?”徐光启吃了一惊。
“是的,老大人,我已经和袁大人、孙大人达成了协议。”陈海平道。
稳了稳心神,徐光启问道:“海平,能说说吗?”
“老大人,我不说了吗,您叫我海平,那您问什么我就说什么。”陈海平笑着说道,然后就把协议内容详细说了一遍。
“真的?”徐光启惊喜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陈海平道:“九月初九,两宫皇后和孙大人会召集在京的大臣廷议,通过之后就可以签署协议,然后立即执行。”
默然片刻,徐光启离席而起,恭恭敬敬给陈海平躬身一礼,道:“领政大人高瞻远瞩,此一善举当真功德无量,立使塌天大祸消弭于无形!”
陈海平起身搀扶徐光启归座,而后道:“老大人,善举与否现在说还早。”
“不,海平,仅仅你让太子去南京安国,对江南万民就是功德无量之举!”徐光启重重地说道。
实际上,徐光启也同孙承宗一样,不理解陈海平这么做是为什么,因为只要是从逐鹿天下的角度考虑就不可能理解。逼死崇祯,扣住太子,则江南必乱,而江南越乱,自然对陈海平一统天下的大业就愈发的有利。
轻轻摇了摇头,陈海平道:“老大人,这只是小事,我今后要做的才是真正的大事。如果做成了,那我的功业不要说是秦皇汉武,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也将远远不及。但要是做不好,那我就可能是千古罪人。”
不论陈海平说什么,徐光启都已没有丝毫轻慢之心,他惊讶地问道:“海平你今后要做什么大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受您的启发,我想成立一个科学院。”
“受我的启发?什么科学院?”愕然地看着陈海平,徐光启不解地问道。
陈海平道:“老大人,我看过你‘度数旁通十事’的奏疏,我决定按照您的建议办,成立您所说的机构,我把这个机构通称为科学院。”
“度数旁通十事”是徐光启给崇祯上的奏疏,在这道奏疏里,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的应用范围,他总共提出了十个方面,既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既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
在此基础上,徐光启还曾建议朝廷召集各方面的人才,分科开展这十个方面的研究。
如果徐光启的建议能得以实现,每个学科都设置一个相应的机构,那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科学院。
陈海平说到这儿,徐光启就开始激动,双手都在发抖,而陈海平继续道:“老大人,我要使科学院成为整个国家最受尊崇的地方,也要为每个进入科学院的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学习和研究。”
“领政大人,你说的都是真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徐光启问道。
陈海平神色凝重,缓缓地道:“老大人,如果您愿意出任这个科学院的院长,那科学院就设在内城,地方您选,人员您招,而且我现在就可以批给科学院一百万两银子的经费,并由您全权处置。”
对徐光启,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好半天,徐光启才稍稍平静下来,他把酒杯端了起来,看着陈海平道:“老朽残年,竟能逢此盛事,来,领政大人,我们浮一大白!”
看来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徐光启身上,科学家的心有五分,经国用世的心有五分,而他给徐光启提供了十分的天地,徐光启自然不可能拒绝得了他的邀请。
这杯酒两人喝的都极为痛快,把酒饮下,徐光启又问道:“领政大人,那些西洋传教士可不可以进入科学院?”
“老大人,我说了,您是这个科学院的院长,这些事都由您说了算。”陈海平笑道,他清楚徐光启担心什么。
万历三十一年,为了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经过三年考虑,徐光启在南京接受了洗礼,举家加入了天主教。此后,徐光启一方面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一方面也对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工作大力支持,也多有庇护。为此,徐光启被一些朝中大臣攻击,被迫于万历四十一年辞去官职。
徐光启放心了,像陈海平这种开国之主,自然说一不二。陈海平如此开明,那就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徐光启道:“好,领政大人,我会尽快把科学院组建起来。”
“那就拜托脱您了。”说完这个,陈海平道:“老大人,虽说有了协议,但事怕万一,所以您老还是把举族尽快迁来京城为好。”
说到这个,徐光启明显地迟疑了一下。陈海平心中苦笑,书读多了人就有点愚,但徐光启的这份愚又是多么可爱!
陈海平问道:“老大人,您是不是担心银子不够用?”
徐光启有点尴尬,道:“不说路上的花费,就是那么多人到了这里,安家也是个大问题啊。”
老人还没有转过这个弯来,还以为是给朱家打工的那点钱呢!心中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道:“老大人,路上的事就用不着您操心了。您的亲族到了京城之后,您愿意操心就操心,但生活问题一点都不用您操心,我都会安排好的。另外,您的奉银将是我们这个新国家最高的,年俸不会少于五千两。”
此话一出,徐光启就是一惊,而在一旁侍立的徐尔爵一听,下巴更是差点没掉地上。五千两银子?那爷爷一个人挣的不是就比一百个县太爷还多啊!
“哎呀,太多了,太多了!”好像银子就在眼前,而且烫手似的,徐光启慌忙推拒。
徐光启为官清廉,偌大的礼部尚书府,家具都是普通的,而且是旧的,仆人看来就那个老管家老哥一个,徐光启和徐尔爵身上的衣服也都是普通人穿的那些。
陈海平有点心酸,他道:“老大人,这是您老应得的,而且这不仅是对您,我们对任何一个为国家效力的人都是如此。”
“领政大人,要都是如此,那这么多银子从哪儿来?”这一刻,徐光启又恢复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担心地问道。
陈海平道:“简单,增加赋税,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人偷税漏税。”
徐光启显然对财税这方面不是很了解,又担忧地道:“那这样一来,百姓的负担不就更重了!”
陈海平笑道:“老大人,您过虑了,在我们这儿,老百姓的负担将大大减轻,而且更将永不为饥饿所苦。”
这又是石破天惊,徐光启忙问道:“领政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接下来,我们要把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废除民间一切跟田地有关的债务。而后,再把土地均分下去,并且设立一个底线,今后任何人拥有的土地只要超过这个底线,那就是违法,要予以严惩。”
徐光启再惊,而后沉思半晌,问道:“领政大人,那这个底线是多少?”
陈海平道:“这个还要经过商议后厘定,但我想最高也不应该超过三十顷。”
徐光启问道:“对所有人。”
陈海平道:“所有人,包括我以及我的亲族。”
沉吟片刻,长出了一口气,徐光启问道:“要是违法,那怎么严惩?”
陈海平道:“至少是没收全部土地。”
徐光启认真地问道:“领政大人,你真能做得到?”
陈海平笑了笑,道:“老大人,没问题,一定能做得到,而且是非做到不可。”
闭上眼睛,徐光启想象着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图景,脸上慢慢浮现出一丝丝难言的喜色。
让这样一位老人心中欣喜,陈海平心里感到舒服极了。待徐光启睁开眼,陈海平又道:“老大人,我还给您带来一件礼物呢。”
陈海平给他的礼物,徐光启大感兴趣,问道:“领政大人,什么礼物?”
不用陈海平吩咐,红娘子立刻起身,走到靠墙的方桌旁,把锦盒拿了过来,递给了陈海平。
陈海平接过锦盒,轻轻打开盒盖,然后把锦盒中的三本课本拿出来,递给了徐光启。
接过三本课本,徐光启立刻翻看起来,他对那两本几何算数没怎么看。既然陈海平如此对他,那推广几何就是必然的事,这也是徐光启如此激动的原因之一。
徐光启这会儿把精神都专注到了语文课本上。
一字一字地读,一页一页地翻。天地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只余下一位老人在专注地翻看着一卷书册。
《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在这卷书册里,陈腐之气一扫而空,一点也闻不到了,里面全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佳句,传递的都是昂扬奋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着徐光启似乎在放光的脸,陈海平深觉欣慰。
徐光启崇尚实学,但崇尚实学不是做几件实事那么简单的,那实际上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不改变统治整个国家的思想,谈实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现在统治整个国家的思想是以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徐光启从年轻时就极力反对风靡一时的阳明心学,他主张学问应该“益于德,利于行,善于事”。
现在,徐光启手中的这卷薄薄的书册就是改变国家思想最有利的武器。
待徐光启看完最后一页,抬头向自己看来,陈海平道:“老大人,今后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将学习您手里的这三本书。”
摇动神魂的撞击真是一个接着一个,徐光启忘了刚才的震撼,他又惊问道:“领政大人,你是说所有的孩子?”
陈海平坚定地点了点头,道:“是的,包括女孩子,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这有点像做梦,不由轻轻摇了摇头,徐光启疑惑地问道:“领政大人,这个你怎么能做到?”
陈海平道:“一,我们将会在每一个村子里都建学堂,教师将像官员一样纳入国家体制,领去国家薪俸;二,孩子入学与否,将与田税挂钩,而且不仅与是个人的田税挂钩,还要与整个村子的田税挂钩。”
说到这个,徐光启第一次开始怀疑陈海平能不能做到,因为这绝不是一两句话,也不是士兵拿着刀枪就能解决的问题。古往今来,朝廷真正能管理到的实际上只是县,县以下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地方上的宗族士绅。
徐光启实在想不出,陈海平如何能把政府的有效管理延伸到每个村子,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陈海平说的就是空谈。
看着徐光启狐疑的目光,陈海平道:“老大人,这个说起来有点麻烦,但您放心,三年之内我一定做得到。”
两人边吃边谈,等吃的差不多少了,陈海平道:“老大人,有件事您得听我的。”
徐光启笑着道:“领政大人,什么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我会派两个卫兵来监视您?”
徐光启愕然,问道:“监视我什么?”
陈海平道:“我给她们下了死命令,让她们必须保证您的休息时间,一旦超过,她们会强力执行我的命令。”
说完,陈海平高声问道:“她们到了吗?”
话音未落,老管家徐中推门进来,道:“领政大人,她们已经到了。”
陈海平吩咐道:“让她们进来。”
不一会儿,四个人从外面进来,其中两个徐光启认识。
先进来的是两个英姿飒爽的女兵,一进屋,她们对陈海平就是一个立正,然后齐声报告道:“少爷,我们到了。”
陈海平板起脸道:“知道你们到了!”
女兵乐了,退到了一旁。
看着这新奇的一幕,众人惊讶的舌头都伸得老长。
女兵退到一旁,徐光启认识的那两个人就没那么随便了,他们紧张地站在陈海平身前,恭谨地道:“领政大人。”
“坐。”陈海平起身,招呼两人坐下。
两人怎敢,但当陈海平脸色沉下来时,他们赶紧坐下,只不过坐下比站着更难受,就跟蹲马步差不多,屁股只是粘在椅子上一点点。
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得了的,陈海平转头对徐光启道:“这二位太医今后一天十二个时辰轮班跟着您,您以后就得听他们的。”
徐光启这可真的慌了,赶紧摆手连连说道:“这如何受得起,这如何受得起?”
陈海平不说话,就看着徐光启。说了两句,徐光启也觉得没劲,就说不下去了。这时,陈海平才道:“老大人,说句不客气的话,您多活一天就是上天对我们多赐予一天的恩德。老大人,我的主意已定,这个没有任何人能够更改,您必须听我的。”
徐光启还能说什么,老头子眼眶湿润了,低下头去。
又转向两位太医,陈海平道:“今后老大人我就交给你们了,总之是一个原则,一切以老大人的健康为主。你们不要管老大人高不高兴,有什么你们不方便做的,就交给她们,让她们俩做。”
“是,领政大人,您放心,我们明白。”两位太医赶紧做保证。
又坐了一会儿,看看没什么事了,陈海平起身,对徐光启道:“老大人,那我就告辞了。”
徐光启把陈海平送到了府门外,临分手时,陈海平道:“老大人,待会儿就会有人来,和您商量去松江的事儿。”
“好好,我知道。”
看着陈海平和红娘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徐光启的眼眶又湿润了。
―――――――
九月初九,上午辰时三刻,武英殿内,两厢站满了大大小小的臣僚。
很多人都是抱着忐忑和希望而来,虽然京里这些天发生的事儿很多都看不懂,但万变不离其中:紫禁城里早晚要坐着个人,而那个人的两旁也必定是要站满了人。
很多人都已对月前他们还要誓死维护的朝廷不抱多大的希望了,因为救袁崇焕的人能把事情处理成这样,也就代表着他们有着强大的力量,而一旦这些人收复辽东,或者是达成某种和解,那江南半壁是挡不住他们的。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谁能出现在那人的两旁?
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去表态,但万没想到,这些人却大都在第一时间就被扫地出门了,而剩下的那些人就是想去表态,但提着猪头却连庙门都找不着。
可想而知,当接到通知,要他们九月初九到武英殿议事时,不说全部,至少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抱着相同的心情而来。
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紫禁城谁住不是住,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只要那里也有个他们站脚的地儿就阿弥陀佛了。
到了殿上,看到垂下的帘幕后,皇后抱着太子和懿安皇后并排坐在那儿,很多人都吃惊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此外,玉价之下,阁老孙承宗和定国将军秦良玉左右安坐,也令众人大感意外。
人都到齐之后,见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向她射来,周皇后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她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殿上静极了。
张嫣垂着的右手轻轻拍了拍周皇后的大腿,但周皇后还是说不出话来。又等了片刻,再不说话实在不成样子了,张嫣于是道:“诸位臣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想必都清楚,本宫就不多说了,下面就请孙阁老孙大人把我们与那些人达成的协议说一说。”
孙承宗身材高大,相貌甚是奇伟,须髯戟张,声似洪钟,但这一刻,孙承宗站起身来,却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苍老之态。
面无表情,孙承宗把达成的协议内容一条一条清晰地念诵出来。
念毕,大殿上鸦雀无声,但紧接着,无声的骚嚷便在大殿上蔓延开来。
这可真是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如果有旧朝在,那就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在新朝做事,因为可想而知,新朝有新贵,好位子自然轮不到他们这些外拨秧,而且还整日都得提心吊胆的。
能站在这里的自然都是聪明人,所谓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回到南京立国比什么都重要。如果硬要坚持汉贼不两立,那一旦激怒皇后,皇后只需一句话:既然如此忠烈,那为什么不随先帝而去?
胡搅蛮缠也得分什么时候,这个时候不是时候。
“众卿,对这份协议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张嫣的声音平稳而坚定,远远地传送了出去,回荡在大殿上。
稍停片刻,张嫣又道:“如果没有不同意见,那这份协议就将在近日签订,而后诸公就要护卫太子去南京安国。”
“我等谨尊皇后懿旨!”两厢大臣纷纷躬身领命。
“那好,散朝,诸位臣工回去都做些准备,我们近日就要启程去南京。”张嫣最后道。
“我等恭送皇后。”
张嫣和周皇后起身,转过屏风不见了。
两宫皇后走了,大殿上立刻就开始嗡嗡起来,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孙承宗和秦良玉对视一眼,都不觉微微摇了摇头:这些人能做什么?
事情定了,虽然还是不许在宫中随意走动,但懿安皇后和田妃、袁妃都已可以回到自己的寝宫了。
回到坤宁宫,把太子交给宫女带去玩了,周皇后的脸色愈发地不好,一个人坐在屋中运气。这时,贴身太监刘旺过来悄声道:“皇后,奴才刚才听慈宁宫的两个宫女说起,昨晚孙大人和秦将军都去了慈宁宫。”
周皇后闻言,脸色愈发地不好,她斗斗田妃还行,这会儿却没注意了。半晌,周皇后问道:“刘旺,你说该怎么办?”
刘旺低声道:“皇后,奴才以为要忍,等到了南京就好了。”
周皇后闻言点了点头。
慈宁宫里,张嫣的脸色也不好,周皇后的神色变化自然瞒不过她的眼睛。慢慢地,一丝冷笑浮现在张嫣的嘴角。她自然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宫廷斗争的残酷,周皇后既然起了此心,那不论她如何做,都注定不会有她的好日子过。一个田妃周皇后都容不下,那还能容得下她吗?
太监章程在一旁侍立,他想说话却又不敢说,虽说皇后入宫那会儿他就跟着,但这位主子可和别的主子大大不同,聪明着呢。
那个既得利益集团,想到今天的事儿,张嫣就又想到了孙承宗跟她说过的有关既得利益集团的那套说辞。
孙承宗为什么跟她说这些?张嫣心里清楚,孙承宗认为只有她才可以挑起这副担子,但她真能挑的起来吗?
孙承宗告诉她,或许是因为有建奴的存在,或许是还有别的他们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最后的结果是那位领政大人给了他们十年时间。如果在这十年里,他们还是无所作为,还是像现在这样,那毫无疑问,十年后,他们一定会被消灭,被彻底的消灭。
听了孙承宗的那套说辞,张嫣也觉茅塞顿开,她知道孙承宗是对的,但就因为知道那是对的,而且知道的极深刻,她反而不敢向前迈这一步了。
在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里,还争个什么劲儿?但今天,张嫣知道,她就是不想争也不行了。或许,即便她无力挑起这个重担,但在她手里,大船即使沉没,也会沉没的好看点。
――――――
九月十二日,一个历史会永远记住的日子,光照千古的《北京协议》签署,三方的签署人分别是陈海平、袁崇焕和孙承宗。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协议签署,万民欢腾。
每一个老百姓都清楚,只要是打仗,就没有他们的好:死的是他们的亲人,吃苦的是他们自己,只要一打仗,商路一断,他们的生活立刻就得艰难起来。
何况,这协议一签,也就是说,领政大人就站住脚了,领政大人先前说的就能施行了,而光是免除所有徭役杂役兵役这一条,受惠的又何止是千百万人!
协议签署,对陈海平而言,直接的影响就是接收各个地方容易多了。随着协议传送四方的还有陈海平签署的一纸保证和第一号的领政令。
一纸保证是陈海平答应保证所有顺利交接的官员人身财产安全和自由去留。
第一号领政令是关于军队的,内容如下:
一,对于境内所有原明朝军队,均来去自由,凡离去的均发给二两银子的遣散费。
二,愿意参加新军队遴选的,凡选为甲种兵的,月银三两三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八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凡选为乙种兵的,月银二两二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六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凡选为丙种兵的,月银一两一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四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备注: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三,丙种兵为乙种兵的预备队,乙种兵为甲种兵的预备队,每年有两次考核,合格者可以进入上一兵种,不合格者,退入下一兵种;丙种兵考核两次不合格者,按非正常退伍,失去应有之待遇。
四,凡成为军人,其家属不论是务农,还是从商,政府设有相应的优遇,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五,凡战死伤残者,抚恤待遇从优,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以前听说是一回事,现在这白纸黑字的第一号领政令,对许许多多人的震撼都是无法言喻的。
慈宁宫里,张嫣、秦良玉和孙承宗围桌而坐,桌面上放着陈海平刚刚发布的第一号领政令。
许久,张嫣问道:“老大人,他能做到吗?”
嘴里有些苦涩,孙承宗道:“来京城的途中,我们遇到了遣散回家的十几个京军,他们说的和这个差不多,只是除此而外他们还说,很快他们就能分到地了。皇后,如果老臣料想无误,他们极可能大规模地没收土地,然后均分下去,要是这样,做到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半晌,张嫣嘴角掠过一丝苦笑,道:“本宫虽然是女流,但也知道这将是一支何等可怕的军队。老大人、秦将军,我们还能做什么?”
眉毛一立,孙承宗道:“皇后此言差矣,江南富庶数倍于北方,且人杰地灵,才智之士车载斗量,只要您能带着我们闯过这第一关,那今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张嫣又再苦笑,叹道:“老大人,您有信心吗?”
孙承宗道:“皇后,现在这已不是信心不信心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老臣相信,经此一事,能理解眼前危局的人一定会大有人在,我们绝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默然片刻,张嫣轻轻叹道:“老大人,但愿吧。”
――――――
九月十三,上午辰时,北京郊外,三千关宁铁骑缓缓而行。大队前面,陈海平、袁崇焕和孙承宗三人并马而行。
送出十里,袁崇焕勒住了马头。
盯着陈海平的眼眸,袁崇焕忽然问道:“为什么救我?”
如果陈海平在袁崇焕死后再发动,那以辽军对袁崇焕之死的悲愤和伤痛,以及孙承宗绝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一举收复辽东还是很有可能的。
陈海平笑了,轻松地道:“袁大人,说来您可能不信,我这人对当皇帝没兴趣,对统一天下也没兴趣,我的兴趣在于做事。救您是因为有利于我做事,同样,对孙大人也是如此,我答应让太子去南京也是因为这个。”
皱了皱眉头,袁崇焕不解地问道:“陈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陈海平道:“这个还真不容易解释,总之,这样说吧,我就想消消停停地做点事,所以就让您去辽东替我挡着皇太极,至于太子这一块,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保障商路畅通。”
这时,孙承宗问道:“陈先生想做什么事?”
“这个题目有点大。”陈海平沉吟了一下,然后道:“这么说吧,我要把现在的这些条条框框都改一改,比如我要把衍圣公的封号废了,土地没收,有抢男霸女的就拉出去砍了。”
“什么?”孙承宗大惊。
陈海平笑道:“您不必这么惊讶,老大人,我这是在为您开路呢。”
对这个,袁崇焕倒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他深深看了陈海平一眼,然后一抱拳,对陈海平和孙承宗道:“大人、陈先生,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就在这儿分手吧。”
“袁大人一路走好。”陈海平抱拳相送。
袁崇焕带着三千关宁铁骑走了,回来的路上,孙承宗一直默默不语。进到内城,孙承宗勒住马头,对陈海平道:“领政大人真的要这么做?”
点了点头,陈海平道:“老大人,您护送太子到山东的时候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脸色有些苍白,孙承宗微微怒道:“你不能这么干!”
脸色有些冷,陈海平道:“老大人,你知道孔家巧取豪夺强占了多少土地?你知道孔家子弟仗势欺人,残害了多少人家?”
这些豪门大户的所作所为,孙承宗又怎会不知,但这件事太过震撼了。
带着一丝讥讽,陈海平又道:“老大人,如果您不能有效控制住这些豪门大户的贪婪,您什么也阻止不了,而且十年后,我麾下的儿郎必将跃马长江,摧毁您想维护的一切。”
陈海平字字如刀,刀刀都砍在孙承宗的心头。
孙承宗这人哪都好,就是魄力稍嫌不足,尤其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这在当年回京要铲除魏忠贤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
维护体制这固然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非常之时要行非常之事,更是关键的时候势属必然的选择。所以,孙承宗在战略大局观上要高于袁崇焕很多,但在执行力上,孙承宗就远远比不上袁崇焕了。
不过,孙承宗也确实是老而弥坚,在被自己挥刀狂砍之后,腰杆挺的却更直了。但愿孙承宗这次不要让他失望,能让他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南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由红娘子,徐光启想到了这位年轻同道还有个领政大人的身份,进而又想到国事如麻,眼前形势稍一处理不慎,便是家里刀兵四起,院外虎狼逡巡、视机而入,天下黎民陷入浩劫的悲惨局面。
徐光启已从谈论几何的兴奋中冷静下来,又因为刚才的一番谈论,无形中两人的关系亲近了很多。稍稍犹豫了一下,徐光启问道:“领政大人,有一事老朽如鲠在喉,想要问一问。”
陈海平轻轻摆了摆手,笑道:“老大人,如果您叫我海平,那不管问什么我都说,但要是您叫我领政大人,那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就是有分寸的。”
看着陈海平眼中温和诚挚的目光,徐光启道:“好,海平,老朽问你,眼前局势你想如何处置?”
陈海平道:“老大人,已经处置完了。”
“什么?处置完了?”徐光启吃了一惊。
“是的,老大人,我已经和袁大人、孙大人达成了协议。”陈海平道。
稳了稳心神,徐光启问道:“海平,能说说吗?”
“老大人,我不说了吗,您叫我海平,那您问什么我就说什么。”陈海平笑着说道,然后就把协议内容详细说了一遍。
“真的?”徐光启惊喜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陈海平道:“九月初九,两宫皇后和孙大人会召集在京的大臣廷议,通过之后就可以签署协议,然后立即执行。”
默然片刻,徐光启离席而起,恭恭敬敬给陈海平躬身一礼,道:“领政大人高瞻远瞩,此一善举当真功德无量,立使塌天大祸消弭于无形!”
陈海平起身搀扶徐光启归座,而后道:“老大人,善举与否现在说还早。”
“不,海平,仅仅你让太子去南京安国,对江南万民就是功德无量之举!”徐光启重重地说道。
实际上,徐光启也同孙承宗一样,不理解陈海平这么做是为什么,因为只要是从逐鹿天下的角度考虑就不可能理解。逼死崇祯,扣住太子,则江南必乱,而江南越乱,自然对陈海平一统天下的大业就愈发的有利。
轻轻摇了摇头,陈海平道:“老大人,这只是小事,我今后要做的才是真正的大事。如果做成了,那我的功业不要说是秦皇汉武,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也将远远不及。但要是做不好,那我就可能是千古罪人。”
不论陈海平说什么,徐光启都已没有丝毫轻慢之心,他惊讶地问道:“海平你今后要做什么大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受您的启发,我想成立一个科学院。”
“受我的启发?什么科学院?”愕然地看着陈海平,徐光启不解地问道。
陈海平道:“老大人,我看过你‘度数旁通十事’的奏疏,我决定按照您的建议办,成立您所说的机构,我把这个机构通称为科学院。”
“度数旁通十事”是徐光启给崇祯上的奏疏,在这道奏疏里,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的应用范围,他总共提出了十个方面,既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既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
在此基础上,徐光启还曾建议朝廷召集各方面的人才,分科开展这十个方面的研究。
如果徐光启的建议能得以实现,每个学科都设置一个相应的机构,那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科学院。
陈海平说到这儿,徐光启就开始激动,双手都在发抖,而陈海平继续道:“老大人,我要使科学院成为整个国家最受尊崇的地方,也要为每个进入科学院的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学习和研究。”
“领政大人,你说的都是真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徐光启问道。
陈海平神色凝重,缓缓地道:“老大人,如果您愿意出任这个科学院的院长,那科学院就设在内城,地方您选,人员您招,而且我现在就可以批给科学院一百万两银子的经费,并由您全权处置。”
对徐光启,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好半天,徐光启才稍稍平静下来,他把酒杯端了起来,看着陈海平道:“老朽残年,竟能逢此盛事,来,领政大人,我们浮一大白!”
看来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徐光启身上,科学家的心有五分,经国用世的心有五分,而他给徐光启提供了十分的天地,徐光启自然不可能拒绝得了他的邀请。
这杯酒两人喝的都极为痛快,把酒饮下,徐光启又问道:“领政大人,那些西洋传教士可不可以进入科学院?”
“老大人,我说了,您是这个科学院的院长,这些事都由您说了算。”陈海平笑道,他清楚徐光启担心什么。
万历三十一年,为了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经过三年考虑,徐光启在南京接受了洗礼,举家加入了天主教。此后,徐光启一方面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一方面也对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工作大力支持,也多有庇护。为此,徐光启被一些朝中大臣攻击,被迫于万历四十一年辞去官职。
徐光启放心了,像陈海平这种开国之主,自然说一不二。陈海平如此开明,那就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徐光启道:“好,领政大人,我会尽快把科学院组建起来。”
“那就拜托脱您了。”说完这个,陈海平道:“老大人,虽说有了协议,但事怕万一,所以您老还是把举族尽快迁来京城为好。”
说到这个,徐光启明显地迟疑了一下。陈海平心中苦笑,书读多了人就有点愚,但徐光启的这份愚又是多么可爱!
陈海平问道:“老大人,您是不是担心银子不够用?”
徐光启有点尴尬,道:“不说路上的花费,就是那么多人到了这里,安家也是个大问题啊。”
老人还没有转过这个弯来,还以为是给朱家打工的那点钱呢!心中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道:“老大人,路上的事就用不着您操心了。您的亲族到了京城之后,您愿意操心就操心,但生活问题一点都不用您操心,我都会安排好的。另外,您的奉银将是我们这个新国家最高的,年俸不会少于五千两。”
此话一出,徐光启就是一惊,而在一旁侍立的徐尔爵一听,下巴更是差点没掉地上。五千两银子?那爷爷一个人挣的不是就比一百个县太爷还多啊!
“哎呀,太多了,太多了!”好像银子就在眼前,而且烫手似的,徐光启慌忙推拒。
徐光启为官清廉,偌大的礼部尚书府,家具都是普通的,而且是旧的,仆人看来就那个老管家老哥一个,徐光启和徐尔爵身上的衣服也都是普通人穿的那些。
陈海平有点心酸,他道:“老大人,这是您老应得的,而且这不仅是对您,我们对任何一个为国家效力的人都是如此。”
“领政大人,要都是如此,那这么多银子从哪儿来?”这一刻,徐光启又恢复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担心地问道。
陈海平道:“简单,增加赋税,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人偷税漏税。”
徐光启显然对财税这方面不是很了解,又担忧地道:“那这样一来,百姓的负担不就更重了!”
陈海平笑道:“老大人,您过虑了,在我们这儿,老百姓的负担将大大减轻,而且更将永不为饥饿所苦。”
这又是石破天惊,徐光启忙问道:“领政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接下来,我们要把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废除民间一切跟田地有关的债务。而后,再把土地均分下去,并且设立一个底线,今后任何人拥有的土地只要超过这个底线,那就是违法,要予以严惩。”
徐光启再惊,而后沉思半晌,问道:“领政大人,那这个底线是多少?”
陈海平道:“这个还要经过商议后厘定,但我想最高也不应该超过三十顷。”
徐光启问道:“对所有人。”
陈海平道:“所有人,包括我以及我的亲族。”
沉吟片刻,长出了一口气,徐光启问道:“要是违法,那怎么严惩?”
陈海平道:“至少是没收全部土地。”
徐光启认真地问道:“领政大人,你真能做得到?”
陈海平笑了笑,道:“老大人,没问题,一定能做得到,而且是非做到不可。”
闭上眼睛,徐光启想象着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图景,脸上慢慢浮现出一丝丝难言的喜色。
让这样一位老人心中欣喜,陈海平心里感到舒服极了。待徐光启睁开眼,陈海平又道:“老大人,我还给您带来一件礼物呢。”
陈海平给他的礼物,徐光启大感兴趣,问道:“领政大人,什么礼物?”
不用陈海平吩咐,红娘子立刻起身,走到靠墙的方桌旁,把锦盒拿了过来,递给了陈海平。
陈海平接过锦盒,轻轻打开盒盖,然后把锦盒中的三本课本拿出来,递给了徐光启。
接过三本课本,徐光启立刻翻看起来,他对那两本几何算数没怎么看。既然陈海平如此对他,那推广几何就是必然的事,这也是徐光启如此激动的原因之一。
徐光启这会儿把精神都专注到了语文课本上。
一字一字地读,一页一页地翻。天地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只余下一位老人在专注地翻看着一卷书册。
《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在这卷书册里,陈腐之气一扫而空,一点也闻不到了,里面全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佳句,传递的都是昂扬奋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着徐光启似乎在放光的脸,陈海平深觉欣慰。
徐光启崇尚实学,但崇尚实学不是做几件实事那么简单的,那实际上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不改变统治整个国家的思想,谈实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现在统治整个国家的思想是以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徐光启从年轻时就极力反对风靡一时的阳明心学,他主张学问应该“益于德,利于行,善于事”。
现在,徐光启手中的这卷薄薄的书册就是改变国家思想最有利的武器。
待徐光启看完最后一页,抬头向自己看来,陈海平道:“老大人,今后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将学习您手里的这三本书。”
摇动神魂的撞击真是一个接着一个,徐光启忘了刚才的震撼,他又惊问道:“领政大人,你是说所有的孩子?”
陈海平坚定地点了点头,道:“是的,包括女孩子,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这有点像做梦,不由轻轻摇了摇头,徐光启疑惑地问道:“领政大人,这个你怎么能做到?”
陈海平道:“一,我们将会在每一个村子里都建学堂,教师将像官员一样纳入国家体制,领去国家薪俸;二,孩子入学与否,将与田税挂钩,而且不仅与是个人的田税挂钩,还要与整个村子的田税挂钩。”
说到这个,徐光启第一次开始怀疑陈海平能不能做到,因为这绝不是一两句话,也不是士兵拿着刀枪就能解决的问题。古往今来,朝廷真正能管理到的实际上只是县,县以下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是地方上的宗族士绅。
徐光启实在想不出,陈海平如何能把政府的有效管理延伸到每个村子,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陈海平说的就是空谈。
看着徐光启狐疑的目光,陈海平道:“老大人,这个说起来有点麻烦,但您放心,三年之内我一定做得到。”
两人边吃边谈,等吃的差不多少了,陈海平道:“老大人,有件事您得听我的。”
徐光启笑着道:“领政大人,什么事?”
陈海平道:“老大人,我会派两个卫兵来监视您?”
徐光启愕然,问道:“监视我什么?”
陈海平道:“我给她们下了死命令,让她们必须保证您的休息时间,一旦超过,她们会强力执行我的命令。”
说完,陈海平高声问道:“她们到了吗?”
话音未落,老管家徐中推门进来,道:“领政大人,她们已经到了。”
陈海平吩咐道:“让她们进来。”
不一会儿,四个人从外面进来,其中两个徐光启认识。
先进来的是两个英姿飒爽的女兵,一进屋,她们对陈海平就是一个立正,然后齐声报告道:“少爷,我们到了。”
陈海平板起脸道:“知道你们到了!”
女兵乐了,退到了一旁。
看着这新奇的一幕,众人惊讶的舌头都伸得老长。
女兵退到一旁,徐光启认识的那两个人就没那么随便了,他们紧张地站在陈海平身前,恭谨地道:“领政大人。”
“坐。”陈海平起身,招呼两人坐下。
两人怎敢,但当陈海平脸色沉下来时,他们赶紧坐下,只不过坐下比站着更难受,就跟蹲马步差不多,屁股只是粘在椅子上一点点。
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得了的,陈海平转头对徐光启道:“这二位太医今后一天十二个时辰轮班跟着您,您以后就得听他们的。”
徐光启这可真的慌了,赶紧摆手连连说道:“这如何受得起,这如何受得起?”
陈海平不说话,就看着徐光启。说了两句,徐光启也觉得没劲,就说不下去了。这时,陈海平才道:“老大人,说句不客气的话,您多活一天就是上天对我们多赐予一天的恩德。老大人,我的主意已定,这个没有任何人能够更改,您必须听我的。”
徐光启还能说什么,老头子眼眶湿润了,低下头去。
又转向两位太医,陈海平道:“今后老大人我就交给你们了,总之是一个原则,一切以老大人的健康为主。你们不要管老大人高不高兴,有什么你们不方便做的,就交给她们,让她们俩做。”
“是,领政大人,您放心,我们明白。”两位太医赶紧做保证。
又坐了一会儿,看看没什么事了,陈海平起身,对徐光启道:“老大人,那我就告辞了。”
徐光启把陈海平送到了府门外,临分手时,陈海平道:“老大人,待会儿就会有人来,和您商量去松江的事儿。”
“好好,我知道。”
看着陈海平和红娘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徐光启的眼眶又湿润了。
―――――――
九月初九,上午辰时三刻,武英殿内,两厢站满了大大小小的臣僚。
很多人都是抱着忐忑和希望而来,虽然京里这些天发生的事儿很多都看不懂,但万变不离其中:紫禁城里早晚要坐着个人,而那个人的两旁也必定是要站满了人。
很多人都已对月前他们还要誓死维护的朝廷不抱多大的希望了,因为救袁崇焕的人能把事情处理成这样,也就代表着他们有着强大的力量,而一旦这些人收复辽东,或者是达成某种和解,那江南半壁是挡不住他们的。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谁能出现在那人的两旁?
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去表态,但万没想到,这些人却大都在第一时间就被扫地出门了,而剩下的那些人就是想去表态,但提着猪头却连庙门都找不着。
可想而知,当接到通知,要他们九月初九到武英殿议事时,不说全部,至少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抱着相同的心情而来。
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紫禁城谁住不是住,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只要那里也有个他们站脚的地儿就阿弥陀佛了。
到了殿上,看到垂下的帘幕后,皇后抱着太子和懿安皇后并排坐在那儿,很多人都吃惊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此外,玉价之下,阁老孙承宗和定国将军秦良玉左右安坐,也令众人大感意外。
人都到齐之后,见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向她射来,周皇后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她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殿上静极了。
张嫣垂着的右手轻轻拍了拍周皇后的大腿,但周皇后还是说不出话来。又等了片刻,再不说话实在不成样子了,张嫣于是道:“诸位臣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想必都清楚,本宫就不多说了,下面就请孙阁老孙大人把我们与那些人达成的协议说一说。”
孙承宗身材高大,相貌甚是奇伟,须髯戟张,声似洪钟,但这一刻,孙承宗站起身来,却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苍老之态。
面无表情,孙承宗把达成的协议内容一条一条清晰地念诵出来。
念毕,大殿上鸦雀无声,但紧接着,无声的骚嚷便在大殿上蔓延开来。
这可真是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如果有旧朝在,那就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在新朝做事,因为可想而知,新朝有新贵,好位子自然轮不到他们这些外拨秧,而且还整日都得提心吊胆的。
能站在这里的自然都是聪明人,所谓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回到南京立国比什么都重要。如果硬要坚持汉贼不两立,那一旦激怒皇后,皇后只需一句话:既然如此忠烈,那为什么不随先帝而去?
胡搅蛮缠也得分什么时候,这个时候不是时候。
“众卿,对这份协议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张嫣的声音平稳而坚定,远远地传送了出去,回荡在大殿上。
稍停片刻,张嫣又道:“如果没有不同意见,那这份协议就将在近日签订,而后诸公就要护卫太子去南京安国。”
“我等谨尊皇后懿旨!”两厢大臣纷纷躬身领命。
“那好,散朝,诸位臣工回去都做些准备,我们近日就要启程去南京。”张嫣最后道。
“我等恭送皇后。”
张嫣和周皇后起身,转过屏风不见了。
两宫皇后走了,大殿上立刻就开始嗡嗡起来,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孙承宗和秦良玉对视一眼,都不觉微微摇了摇头:这些人能做什么?
事情定了,虽然还是不许在宫中随意走动,但懿安皇后和田妃、袁妃都已可以回到自己的寝宫了。
回到坤宁宫,把太子交给宫女带去玩了,周皇后的脸色愈发地不好,一个人坐在屋中运气。这时,贴身太监刘旺过来悄声道:“皇后,奴才刚才听慈宁宫的两个宫女说起,昨晚孙大人和秦将军都去了慈宁宫。”
周皇后闻言,脸色愈发地不好,她斗斗田妃还行,这会儿却没注意了。半晌,周皇后问道:“刘旺,你说该怎么办?”
刘旺低声道:“皇后,奴才以为要忍,等到了南京就好了。”
周皇后闻言点了点头。
慈宁宫里,张嫣的脸色也不好,周皇后的神色变化自然瞒不过她的眼睛。慢慢地,一丝冷笑浮现在张嫣的嘴角。她自然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宫廷斗争的残酷,周皇后既然起了此心,那不论她如何做,都注定不会有她的好日子过。一个田妃周皇后都容不下,那还能容得下她吗?
太监章程在一旁侍立,他想说话却又不敢说,虽说皇后入宫那会儿他就跟着,但这位主子可和别的主子大大不同,聪明着呢。
那个既得利益集团,想到今天的事儿,张嫣就又想到了孙承宗跟她说过的有关既得利益集团的那套说辞。
孙承宗为什么跟她说这些?张嫣心里清楚,孙承宗认为只有她才可以挑起这副担子,但她真能挑的起来吗?
孙承宗告诉她,或许是因为有建奴的存在,或许是还有别的他们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最后的结果是那位领政大人给了他们十年时间。如果在这十年里,他们还是无所作为,还是像现在这样,那毫无疑问,十年后,他们一定会被消灭,被彻底的消灭。
听了孙承宗的那套说辞,张嫣也觉茅塞顿开,她知道孙承宗是对的,但就因为知道那是对的,而且知道的极深刻,她反而不敢向前迈这一步了。
在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里,还争个什么劲儿?但今天,张嫣知道,她就是不想争也不行了。或许,即便她无力挑起这个重担,但在她手里,大船即使沉没,也会沉没的好看点。
――――――
九月十二日,一个历史会永远记住的日子,光照千古的《北京协议》签署,三方的签署人分别是陈海平、袁崇焕和孙承宗。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协议签署,万民欢腾。
每一个老百姓都清楚,只要是打仗,就没有他们的好:死的是他们的亲人,吃苦的是他们自己,只要一打仗,商路一断,他们的生活立刻就得艰难起来。
何况,这协议一签,也就是说,领政大人就站住脚了,领政大人先前说的就能施行了,而光是免除所有徭役杂役兵役这一条,受惠的又何止是千百万人!
协议签署,对陈海平而言,直接的影响就是接收各个地方容易多了。随着协议传送四方的还有陈海平签署的一纸保证和第一号的领政令。
一纸保证是陈海平答应保证所有顺利交接的官员人身财产安全和自由去留。
第一号领政令是关于军队的,内容如下:
一,对于境内所有原明朝军队,均来去自由,凡离去的均发给二两银子的遣散费。
二,愿意参加新军队遴选的,凡选为甲种兵的,月银三两三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八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凡选为乙种兵的,月银二两二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六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凡选为丙种兵的,月银一两一钱,按规定退伍后,领月银百分之四十直至其死亡为止。备注: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三,丙种兵为乙种兵的预备队,乙种兵为甲种兵的预备队,每年有两次考核,合格者可以进入上一兵种,不合格者,退入下一兵种;丙种兵考核两次不合格者,按非正常退伍,失去应有之待遇。
四,凡成为军人,其家属不论是务农,还是从商,政府设有相应的优遇,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五,凡战死伤残者,抚恤待遇从优,具体明细,日后公布。
以前听说是一回事,现在这白纸黑字的第一号领政令,对许许多多人的震撼都是无法言喻的。
慈宁宫里,张嫣、秦良玉和孙承宗围桌而坐,桌面上放着陈海平刚刚发布的第一号领政令。
许久,张嫣问道:“老大人,他能做到吗?”
嘴里有些苦涩,孙承宗道:“来京城的途中,我们遇到了遣散回家的十几个京军,他们说的和这个差不多,只是除此而外他们还说,很快他们就能分到地了。皇后,如果老臣料想无误,他们极可能大规模地没收土地,然后均分下去,要是这样,做到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半晌,张嫣嘴角掠过一丝苦笑,道:“本宫虽然是女流,但也知道这将是一支何等可怕的军队。老大人、秦将军,我们还能做什么?”
眉毛一立,孙承宗道:“皇后此言差矣,江南富庶数倍于北方,且人杰地灵,才智之士车载斗量,只要您能带着我们闯过这第一关,那今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张嫣又再苦笑,叹道:“老大人,您有信心吗?”
孙承宗道:“皇后,现在这已不是信心不信心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老臣相信,经此一事,能理解眼前危局的人一定会大有人在,我们绝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默然片刻,张嫣轻轻叹道:“老大人,但愿吧。”
――――――
九月十三,上午辰时,北京郊外,三千关宁铁骑缓缓而行。大队前面,陈海平、袁崇焕和孙承宗三人并马而行。
送出十里,袁崇焕勒住了马头。
盯着陈海平的眼眸,袁崇焕忽然问道:“为什么救我?”
如果陈海平在袁崇焕死后再发动,那以辽军对袁崇焕之死的悲愤和伤痛,以及孙承宗绝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一举收复辽东还是很有可能的。
陈海平笑了,轻松地道:“袁大人,说来您可能不信,我这人对当皇帝没兴趣,对统一天下也没兴趣,我的兴趣在于做事。救您是因为有利于我做事,同样,对孙大人也是如此,我答应让太子去南京也是因为这个。”
皱了皱眉头,袁崇焕不解地问道:“陈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陈海平道:“这个还真不容易解释,总之,这样说吧,我就想消消停停地做点事,所以就让您去辽东替我挡着皇太极,至于太子这一块,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保障商路畅通。”
这时,孙承宗问道:“陈先生想做什么事?”
“这个题目有点大。”陈海平沉吟了一下,然后道:“这么说吧,我要把现在的这些条条框框都改一改,比如我要把衍圣公的封号废了,土地没收,有抢男霸女的就拉出去砍了。”
“什么?”孙承宗大惊。
陈海平笑道:“您不必这么惊讶,老大人,我这是在为您开路呢。”
对这个,袁崇焕倒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他深深看了陈海平一眼,然后一抱拳,对陈海平和孙承宗道:“大人、陈先生,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就在这儿分手吧。”
“袁大人一路走好。”陈海平抱拳相送。
袁崇焕带着三千关宁铁骑走了,回来的路上,孙承宗一直默默不语。进到内城,孙承宗勒住马头,对陈海平道:“领政大人真的要这么做?”
点了点头,陈海平道:“老大人,您护送太子到山东的时候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脸色有些苍白,孙承宗微微怒道:“你不能这么干!”
脸色有些冷,陈海平道:“老大人,你知道孔家巧取豪夺强占了多少土地?你知道孔家子弟仗势欺人,残害了多少人家?”
这些豪门大户的所作所为,孙承宗又怎会不知,但这件事太过震撼了。
带着一丝讥讽,陈海平又道:“老大人,如果您不能有效控制住这些豪门大户的贪婪,您什么也阻止不了,而且十年后,我麾下的儿郎必将跃马长江,摧毁您想维护的一切。”
陈海平字字如刀,刀刀都砍在孙承宗的心头。
孙承宗这人哪都好,就是魄力稍嫌不足,尤其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这在当年回京要铲除魏忠贤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
维护体制这固然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非常之时要行非常之事,更是关键的时候势属必然的选择。所以,孙承宗在战略大局观上要高于袁崇焕很多,但在执行力上,孙承宗就远远比不上袁崇焕了。
不过,孙承宗也确实是老而弥坚,在被自己挥刀狂砍之后,腰杆挺的却更直了。但愿孙承宗这次不要让他失望,能让他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南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