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瀚却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到刘辩的心思,他不像刘辩心里是有比较的。也不像刘辩是心理脆弱空虚无助,需要安全感。刘瀚的心要硬的多,想要被他认可,可没有那么容易。他既然知道刘辩不是自己的弟弟,也就无法像对弟弟一样去对待刘辩,至少暂时是不行。
因为在每个哥哥的心中,自己的弟弟都是唯一的。
无可取代。
只是他内心里是否就真是铁板一块?他能够不止一次救刘辩,就真的没有一点点出于对弟弟弥补遗憾?他能够一直保护刘辩,就真的没有想过把刘辩当做弟弟的替代品吗?
这个刘瀚不知道,只是隐藏在潜意识里罢了……
但是现在刘瀚知道,刘辩对自己是友善的,或者说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的。刘辩要在皇位上坐稳,显然是需要这些大臣们支持的。至少现在洛阳的城防士兵都是来源于大臣们的部曲家丁。但在这个前提下,刘辩还能站出来支持刘瀚,让刘瀚觉得十分欣慰,对刘辩也在不知不觉的认同中。
“逆贼董卓手握雄兵数十万在虎牢关虎视眈眈,来去不过三百里,急行军不需三天便可兵临洛阳城下!你们不想想如何准备兵马以迎强敌,还讨论这没用的年号做什么?如果董卓派兵打了过来,只怕再华丽的年号也只能为你们送葬!”刘瀚话说得十分直截了当,完全就是赤裸裸的打脸。
他这一句话,顿时让朝堂之上人人变色,唯有李儒和太史慈相视一眼,为自己主公、大哥钦佩。可是他二人互相看不顺眼,立刻醒悟过来,都迅速把脸别了回去。
原来太史慈是忠义之士,看不上眼李儒这种二五仔,尤其是董卓是李儒的岳父,这不但是不忠还是不孝。若不是李儒投诚刘瀚,是刘瀚的手下,太史慈看到这样的一个就杀一个,看得两个就宰一双。
李儒却是吃醋了,他是士人,本身就对武夫有鄙视心理。那时候还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但是这思想却是已经有了。再加上刘瀚重视太史慈,跟太史慈结义,太史慈又争气的立了大功,这都让李儒很嫉妒。
以前在董卓手下的时候,李儒是有裙带关系,又有点本事,混的风生水起。现在风水轮流转,有裙带关系的是人家太史慈了,受宠的也是太史慈,李儒也就变了心态不平衡起来。
朝堂之上众人失色,一时间纵有百般辩才也说不出口。王允、黄琬等人毕竟是知羞之人,理亏心里或暗骂或汗颜,都不开口。
倒是那司空张温,这厮是虽然有些学识,但是官却是花钱买的,平素里却也被些正直之士背地鄙视。此时他被刘瀚这么一说,见别人都不吱声了,他却想与众不同表现下自己的见解:“大将军,逆贼董卓如今正在和关东联军对峙,即便想对付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吧?”
刘瀚瞥他一眼:“战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如果董卓打赢了这一仗,只怕再也没人压制得住他。”
“若是关东联军胜了呢?”司空张温还有些死鸭子嘴硬:“关东联军盟主袁绍以及袁术、陶谦、孙坚等都是当世豪杰,如今尚不知鹿死谁手!”
“若是败了呢?”
刘瀚只这一句,便让张温面如死灰,辩无可辩。
是啊,若是败了呢?
关东联军都是有地盘的,若是败了,大不了就各自回辖地,等董卓篡了位,便都是裂土分疆的一路诸侯。大不了投降给董卓,也少不了一番富贵。
可是少帝刘辩与如今‘半’朝公卿呢?
以董卓的性子,早就想杀刘辩了,这不是大好的借口吗?这‘半’朝公卿既然背叛了董卓,那么只怕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了,只有给刘辩陪葬。
屠城这种事情,董卓也不是没干过。
事到如今,谁都输不起了啊!
这些腐朽至极的士人阶级,早已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还不自知呢。
何太后与刘辩也是愁云满面,刘辩见满朝公卿的模样,应该是都没什么主意了。不过还好,他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刘瀚那里的。
刘辩见刘瀚声色不变,便满怀希望的问道:“不知皇兄有应对之策?”
“第一步,重组羽林军!”
刘瀚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又再次震动了所有人的心脏。
羽林军就是皇帝的禁军,在汉武帝时初置建章营骑,后改名为羽林骑,属光禄勋指挥。到了东汉,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八百人,羽林右骑九百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
而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是: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选自从军死士之子孙,还有选自征战有功者。
问题就在于这些羽林郎平时几乎就没参战过,平时的训练更多的是为了“出充车骑”,也就是皇帝出宫的时候在一旁开道装场面。
说白了他们都没有战斗力的啊!
而且他们向来都归属光禄勋,忠诚于光禄勋,对皇帝的忠心度也不过就在于发饷而已。到东汉后期,他们跟宦官外戚还要亲近些。
董卓进京,这羽林军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这次献帝御驾亲征,又被带走了主要兵力,只剩下了三百人守卫皇宫。这三百人原本是受董卓手下指挥,但是现在换了皇帝,他们也就随大流了,一个个可以说是兵油子了,谁当皇帝无所谓,按时发饷就行。
可尽管如此,这羽林军都是汉武帝所设,即便现在的皇帝也不能随便说怎样就怎样的。刘瀚竟然要提出重组,这无异于挑战祖宗律法,真是有点混不吝啊。
“大胆!”太尉黄琬排众而出,指责刘瀚道:“羽林郎重组与否,取决于陛下与光禄勋,你虽然官居大将军,也不可横加干涉!”
要知道刘瀚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连皇帝的禁军都被他掌握在手里,谁不怕他是另外一个董卓呢?
因为在每个哥哥的心中,自己的弟弟都是唯一的。
无可取代。
只是他内心里是否就真是铁板一块?他能够不止一次救刘辩,就真的没有一点点出于对弟弟弥补遗憾?他能够一直保护刘辩,就真的没有想过把刘辩当做弟弟的替代品吗?
这个刘瀚不知道,只是隐藏在潜意识里罢了……
但是现在刘瀚知道,刘辩对自己是友善的,或者说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的。刘辩要在皇位上坐稳,显然是需要这些大臣们支持的。至少现在洛阳的城防士兵都是来源于大臣们的部曲家丁。但在这个前提下,刘辩还能站出来支持刘瀚,让刘瀚觉得十分欣慰,对刘辩也在不知不觉的认同中。
“逆贼董卓手握雄兵数十万在虎牢关虎视眈眈,来去不过三百里,急行军不需三天便可兵临洛阳城下!你们不想想如何准备兵马以迎强敌,还讨论这没用的年号做什么?如果董卓派兵打了过来,只怕再华丽的年号也只能为你们送葬!”刘瀚话说得十分直截了当,完全就是赤裸裸的打脸。
他这一句话,顿时让朝堂之上人人变色,唯有李儒和太史慈相视一眼,为自己主公、大哥钦佩。可是他二人互相看不顺眼,立刻醒悟过来,都迅速把脸别了回去。
原来太史慈是忠义之士,看不上眼李儒这种二五仔,尤其是董卓是李儒的岳父,这不但是不忠还是不孝。若不是李儒投诚刘瀚,是刘瀚的手下,太史慈看到这样的一个就杀一个,看得两个就宰一双。
李儒却是吃醋了,他是士人,本身就对武夫有鄙视心理。那时候还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但是这思想却是已经有了。再加上刘瀚重视太史慈,跟太史慈结义,太史慈又争气的立了大功,这都让李儒很嫉妒。
以前在董卓手下的时候,李儒是有裙带关系,又有点本事,混的风生水起。现在风水轮流转,有裙带关系的是人家太史慈了,受宠的也是太史慈,李儒也就变了心态不平衡起来。
朝堂之上众人失色,一时间纵有百般辩才也说不出口。王允、黄琬等人毕竟是知羞之人,理亏心里或暗骂或汗颜,都不开口。
倒是那司空张温,这厮是虽然有些学识,但是官却是花钱买的,平素里却也被些正直之士背地鄙视。此时他被刘瀚这么一说,见别人都不吱声了,他却想与众不同表现下自己的见解:“大将军,逆贼董卓如今正在和关东联军对峙,即便想对付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吧?”
刘瀚瞥他一眼:“战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如果董卓打赢了这一仗,只怕再也没人压制得住他。”
“若是关东联军胜了呢?”司空张温还有些死鸭子嘴硬:“关东联军盟主袁绍以及袁术、陶谦、孙坚等都是当世豪杰,如今尚不知鹿死谁手!”
“若是败了呢?”
刘瀚只这一句,便让张温面如死灰,辩无可辩。
是啊,若是败了呢?
关东联军都是有地盘的,若是败了,大不了就各自回辖地,等董卓篡了位,便都是裂土分疆的一路诸侯。大不了投降给董卓,也少不了一番富贵。
可是少帝刘辩与如今‘半’朝公卿呢?
以董卓的性子,早就想杀刘辩了,这不是大好的借口吗?这‘半’朝公卿既然背叛了董卓,那么只怕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了,只有给刘辩陪葬。
屠城这种事情,董卓也不是没干过。
事到如今,谁都输不起了啊!
这些腐朽至极的士人阶级,早已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还不自知呢。
何太后与刘辩也是愁云满面,刘辩见满朝公卿的模样,应该是都没什么主意了。不过还好,他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刘瀚那里的。
刘辩见刘瀚声色不变,便满怀希望的问道:“不知皇兄有应对之策?”
“第一步,重组羽林军!”
刘瀚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又再次震动了所有人的心脏。
羽林军就是皇帝的禁军,在汉武帝时初置建章营骑,后改名为羽林骑,属光禄勋指挥。到了东汉,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八百人,羽林右骑九百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
而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是: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选自从军死士之子孙,还有选自征战有功者。
问题就在于这些羽林郎平时几乎就没参战过,平时的训练更多的是为了“出充车骑”,也就是皇帝出宫的时候在一旁开道装场面。
说白了他们都没有战斗力的啊!
而且他们向来都归属光禄勋,忠诚于光禄勋,对皇帝的忠心度也不过就在于发饷而已。到东汉后期,他们跟宦官外戚还要亲近些。
董卓进京,这羽林军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这次献帝御驾亲征,又被带走了主要兵力,只剩下了三百人守卫皇宫。这三百人原本是受董卓手下指挥,但是现在换了皇帝,他们也就随大流了,一个个可以说是兵油子了,谁当皇帝无所谓,按时发饷就行。
可尽管如此,这羽林军都是汉武帝所设,即便现在的皇帝也不能随便说怎样就怎样的。刘瀚竟然要提出重组,这无异于挑战祖宗律法,真是有点混不吝啊。
“大胆!”太尉黄琬排众而出,指责刘瀚道:“羽林郎重组与否,取决于陛下与光禄勋,你虽然官居大将军,也不可横加干涉!”
要知道刘瀚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连皇帝的禁军都被他掌握在手里,谁不怕他是另外一个董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