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霜打茄子般怂下去的赵仁,黄守正却涯岸自高、面色冷峻,一副包黑子转世、打坐开封府架势,铁面无私断喝道:“好个赵仁!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到处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金山寺乃是今上敕造?更是被今上御口亲封为【护国寺】?法海大师被封为护国大师?”
“啊?”
赵仁手脚冰凉,手足无措,他真的没听说过!
“此事,在朝野内外流传颇广。你却连这事都不知道?”
黄守正冷笑道:“可见,你这皇亲国戚身份,有多大水分?距离真正的贵人,十万八千里!”
知客僧惠景,呵呵冷笑,看赵仁如同一介跳梁小丑。
香客、游客们议论纷纷。
“完了完了。大反转!”
“这自称皇亲国戚的赵仁,感情惹不起这寺院?”
“呵呵,这金山寺乃是皇上御口亲封的【护国寺】,他这是一脚踢在铁板上了。”
“这下乐子大了。”
赵仁惊恐万状,这才知道自己招惹了何等惹不起的存在?
尴尬了!
看着黄守正阴冷、不善的眼神,赵仁开始颤/抖。
他知道,若不能找出替罪羊,他下一秒就要面对黄守正暴风骤雨的狂怒,搞不好要下大牢。
他太清楚自己的斤两。黄守正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他这无名无实的“皇亲国戚”,也就糊弄一下不知情的老百姓、普通人好使。黄守正作为临安知府,对官场知根知底,肯定是不买他帐的。
他冷
汗直流,急中生智,突然一把指向徐士林:“不,不是我,都是他。是他撺掇我来的。各位大师,你们放过我吧。我是误交匪类、误听人言,热心肠为朋友两肋插刀,都是此人妖言惑众让我来的。”
“哦?”
黄守正目光不善,转向徐士林:“你?是你在背后挑唆?”
徐士林也没想到,赵仁如此不仁,反手就把自己出卖了。
但他救母心切,挺直腰杆,沉声道:“我的母亲,被金山寺方丈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我是求法海大师将我母亲释/放出来的。”
黄守正冷笑一声:“镇/压?这么说,你母亲不是人?是妖喽?”
他眼神中充满了鄙夷,声音也高了八度。
知客僧惠景淡淡道:“不错。此人乃是人和妖生下的混种儿。他的母亲,是当年水漫金山的罪魁祸首、妖族元凶白蛇。被我师傅施展绝大/法力,镇/压在西湖雷峰塔下。”
听到这个,黄守正看向徐士林眼神,更鄙夷万分:“原来是个不人不妖的孽种!看你读书人打扮,本官还有高看三分,如今知道你是妖族余孽,何敢到金山寺滋事?还不速速退下?”
周围香客、游客听说徐士林是妖族之子、半妖之体,纷纷投来鄙夷、嫌弃、仇恨目光。
“看着人模狗样儿,竟然是妖族的串种!”
“不人不妖,还有脸出来?”
有人破口大骂:“娘希匹!妖人还有脸敢闯入金山寺?求你娘
?大师降妖除魔,早就该把你娘斩成肉酱啊。”
妖蛮与人族仇恨太深,江南谁家没遭过妖灾?又有哪家没有亲人丧命妖蛮之手?
在万夫所指、万民唾骂中,徐士林身躯微震,目光黯淡,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就要被怒涛吞噬。
赵仁见风使舵,见势不妙,立即墙头草站在对立面,反过来指责徐士林:“你从未说过,你娘是妖物。你竟然骗我?我算是瞎了眼,才会力挺帮你。你个人面兽心的孽畜,披着人皮的妖蛮,我赵仁身为皇亲国戚,岂能与你为伍?”
面对此人如此恶毒的咒骂,徐士林脸色苍白,心灰意冷道:“赵兄,你秋闱没有把握,买通了监考,要让我这外乡人替你入场做枪手、取功名,才主动要救出我娘的。若不想帮忙,你我一拍两散即可,若不想做朋友,割席断义也无妨,为何如此翻脸无情?”
众人议论纷纷。
“啊?秋闱替/考?”
“原来如此,赵仁要考功名,又考不上,就找了个不是大宋的外乡人来替/考。如此一来,天衣无缝。”
“想不到,表面上冠冕堂皇,肚子里男盗女娼。”
“大宋科举,要让大唐秀才替/考,令人不齿。”
被徐士林揭破,赵仁气急败坏,面容狰狞:“你休要血口喷人!我,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岂用你一个妖人来替/考?黄知府,此人乃妖物,擅闯护国寺,图谋不轨,我将他
拿下?”
黄守正瞥了他一眼:“你去吧。将功折罪,算你无罪。”
赵仁谄媚一笑,转过头来翻脸无情:“上!擒拿这妖人徐士林!”
徐士林长叹一声,对杜预道:“杜兄,都是我识人不明,误信匪类,才沦落至此。你于此事无关,速速离开吧。”
徐士林知道,杜预身份敏/感,各方都在搜捕他,若是在临安打草惊蛇,只怕顷刻就会有各路刺客、强者追杀而至,对杜预极其不利。
杜预能感受到徐士林为自己考虑的体贴和善良,微微一笑,拍了拍他肩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徐士林身躯一震,难以置信、充满崇敬地仰望杜预。
杜预这句话,出自论语,乃是孔夫子论友——朋友分好与坏,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诚实守信的、能提升你见闻的,就是好朋友,而特别会说话、口蜜腹剑的、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知神通广大,有时候还会让人特别崇拜的,便是奸佞损友。
文渊阁的声音,从九霄云外传来:“善哉,言近圣矣。当列本月圣刊。”
周围大宋百姓、士子听到,大为震惊。
“方才,是文渊阁的声音吗?”
“文渊阁认为,这徐士林的朋友言论,已经接近圣人标准了?”
“还要列圣刊?”
“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当真发人深思啊。”
徐士林
感激涕零,一揖到底:“杜兄之言,振聋发聩,我若早听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道理,也不至于误交损友,被损友背刺坑害。而杜兄你临危不惧、仗义执言,乃是我的良师益友。”
杜预这番话,却深深惹恼了赵仁!
赵仁心虚啊。
他原本答应徐士林救母,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却弄清了金山寺势力庞大、靠山雄厚后,见风使舵,反过来要对付徐士林,这不是杜预骂的“损者三友”吗?
周围大宋人,已经鄙夷看向他,各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说的就是赵仁啊。”
“之前飞扬跋扈,现在卑躬屈膝。”
“关键之前还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是翻脸插朋友两刀。”
“什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你妖言惑众!”
赵仁暴跳如雷,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若照这么下去,他赵仁在大宋不就是“国民损友”,迎风臭十里,谁还敢与他交往?
他一指杜预,对黄守正道:“太守,此人来历不明,搞不好是什么潜逃过来的江洋大盗。又与妖人徐士林结交,我看要将他拿下!”
黄守正正要拿人交差,讨好惹不起的金山寺佛爷,淡淡道:“那你还不去?”
赵仁狞笑着,带人直扑杜预:“还不束手就擒?敢骂我是损友?一会把你舌/头割下来!”
徐士林挺身而出,要护住杜预:“杜兄快走。”
杜预却微微一笑,淡淡道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言一出,杜预身上一道浩然正气,轰然冲天。
他背后圣环光芒大作,七彩霞光万丈,将赵仁刺地眼睛发黑,哇哇乱叫。
万里晴空之中,一道才气犹如晴天霹雳,狠狠劈在冲锋在前,要将杜预拿下的赵仁身上。
赵仁犹如一条随风而逝的破麻袋,被这道正气闪电劈中,高高飞起,轻轻倒在地上,浑身冒烟。
文渊阁的赞叹传来:“此言,善之善也!君子之道,在乎日三省其身。当列本月圣刊。”
“亵渎君子者,小人也。对大宋秀才赵仁小惩大诫。”
黄守正、惠景脸色剧变。
谁都看得出来,杜预连续两句“讲道理”的言论,连续赢得了文渊阁的激赏,甚至不惜降下小惩大诫,对冒犯杜预的赵仁实施降维打击···
这在轻易不干涉俗世事务的文渊阁,极其罕见。
可见,杜预这两句话,分量何其之重?
徐士林满脸崇敬、深深作揖:“杜兄这两句朋友之言,尽善尽美,已近道矣。假以时日,必成圣言。”
杜预文宫文气,大涨三尺!
他自己都诧异:“这白剽论语两句话,效果惊人。看来以后还真要学孔夫子,时不时冒出一句名言来。嗯,都说圣人立言,看起来【论语】的编纂也该提上议事日程。”
杜预过去想过编写论语,以教化万方,但过去文位太低、文名不彰,就算
写出论语也没人看、没人听、没人信。
可如今杜预文名达到七丈高,至少在大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十国也颇有文名。
写出论语这等鸿篇巨制,便真正走上了至圣先师之路。
“啊?”
赵仁手脚冰凉,手足无措,他真的没听说过!
“此事,在朝野内外流传颇广。你却连这事都不知道?”
黄守正冷笑道:“可见,你这皇亲国戚身份,有多大水分?距离真正的贵人,十万八千里!”
知客僧惠景,呵呵冷笑,看赵仁如同一介跳梁小丑。
香客、游客们议论纷纷。
“完了完了。大反转!”
“这自称皇亲国戚的赵仁,感情惹不起这寺院?”
“呵呵,这金山寺乃是皇上御口亲封的【护国寺】,他这是一脚踢在铁板上了。”
“这下乐子大了。”
赵仁惊恐万状,这才知道自己招惹了何等惹不起的存在?
尴尬了!
看着黄守正阴冷、不善的眼神,赵仁开始颤/抖。
他知道,若不能找出替罪羊,他下一秒就要面对黄守正暴风骤雨的狂怒,搞不好要下大牢。
他太清楚自己的斤两。黄守正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他这无名无实的“皇亲国戚”,也就糊弄一下不知情的老百姓、普通人好使。黄守正作为临安知府,对官场知根知底,肯定是不买他帐的。
他冷
汗直流,急中生智,突然一把指向徐士林:“不,不是我,都是他。是他撺掇我来的。各位大师,你们放过我吧。我是误交匪类、误听人言,热心肠为朋友两肋插刀,都是此人妖言惑众让我来的。”
“哦?”
黄守正目光不善,转向徐士林:“你?是你在背后挑唆?”
徐士林也没想到,赵仁如此不仁,反手就把自己出卖了。
但他救母心切,挺直腰杆,沉声道:“我的母亲,被金山寺方丈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我是求法海大师将我母亲释/放出来的。”
黄守正冷笑一声:“镇/压?这么说,你母亲不是人?是妖喽?”
他眼神中充满了鄙夷,声音也高了八度。
知客僧惠景淡淡道:“不错。此人乃是人和妖生下的混种儿。他的母亲,是当年水漫金山的罪魁祸首、妖族元凶白蛇。被我师傅施展绝大/法力,镇/压在西湖雷峰塔下。”
听到这个,黄守正看向徐士林眼神,更鄙夷万分:“原来是个不人不妖的孽种!看你读书人打扮,本官还有高看三分,如今知道你是妖族余孽,何敢到金山寺滋事?还不速速退下?”
周围香客、游客听说徐士林是妖族之子、半妖之体,纷纷投来鄙夷、嫌弃、仇恨目光。
“看着人模狗样儿,竟然是妖族的串种!”
“不人不妖,还有脸出来?”
有人破口大骂:“娘希匹!妖人还有脸敢闯入金山寺?求你娘
?大师降妖除魔,早就该把你娘斩成肉酱啊。”
妖蛮与人族仇恨太深,江南谁家没遭过妖灾?又有哪家没有亲人丧命妖蛮之手?
在万夫所指、万民唾骂中,徐士林身躯微震,目光黯淡,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就要被怒涛吞噬。
赵仁见风使舵,见势不妙,立即墙头草站在对立面,反过来指责徐士林:“你从未说过,你娘是妖物。你竟然骗我?我算是瞎了眼,才会力挺帮你。你个人面兽心的孽畜,披着人皮的妖蛮,我赵仁身为皇亲国戚,岂能与你为伍?”
面对此人如此恶毒的咒骂,徐士林脸色苍白,心灰意冷道:“赵兄,你秋闱没有把握,买通了监考,要让我这外乡人替你入场做枪手、取功名,才主动要救出我娘的。若不想帮忙,你我一拍两散即可,若不想做朋友,割席断义也无妨,为何如此翻脸无情?”
众人议论纷纷。
“啊?秋闱替/考?”
“原来如此,赵仁要考功名,又考不上,就找了个不是大宋的外乡人来替/考。如此一来,天衣无缝。”
“想不到,表面上冠冕堂皇,肚子里男盗女娼。”
“大宋科举,要让大唐秀才替/考,令人不齿。”
被徐士林揭破,赵仁气急败坏,面容狰狞:“你休要血口喷人!我,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岂用你一个妖人来替/考?黄知府,此人乃妖物,擅闯护国寺,图谋不轨,我将他
拿下?”
黄守正瞥了他一眼:“你去吧。将功折罪,算你无罪。”
赵仁谄媚一笑,转过头来翻脸无情:“上!擒拿这妖人徐士林!”
徐士林长叹一声,对杜预道:“杜兄,都是我识人不明,误信匪类,才沦落至此。你于此事无关,速速离开吧。”
徐士林知道,杜预身份敏/感,各方都在搜捕他,若是在临安打草惊蛇,只怕顷刻就会有各路刺客、强者追杀而至,对杜预极其不利。
杜预能感受到徐士林为自己考虑的体贴和善良,微微一笑,拍了拍他肩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徐士林身躯一震,难以置信、充满崇敬地仰望杜预。
杜预这句话,出自论语,乃是孔夫子论友——朋友分好与坏,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诚实守信的、能提升你见闻的,就是好朋友,而特别会说话、口蜜腹剑的、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知神通广大,有时候还会让人特别崇拜的,便是奸佞损友。
文渊阁的声音,从九霄云外传来:“善哉,言近圣矣。当列本月圣刊。”
周围大宋百姓、士子听到,大为震惊。
“方才,是文渊阁的声音吗?”
“文渊阁认为,这徐士林的朋友言论,已经接近圣人标准了?”
“还要列圣刊?”
“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当真发人深思啊。”
徐士林
感激涕零,一揖到底:“杜兄之言,振聋发聩,我若早听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道理,也不至于误交损友,被损友背刺坑害。而杜兄你临危不惧、仗义执言,乃是我的良师益友。”
杜预这番话,却深深惹恼了赵仁!
赵仁心虚啊。
他原本答应徐士林救母,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却弄清了金山寺势力庞大、靠山雄厚后,见风使舵,反过来要对付徐士林,这不是杜预骂的“损者三友”吗?
周围大宋人,已经鄙夷看向他,各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说的就是赵仁啊。”
“之前飞扬跋扈,现在卑躬屈膝。”
“关键之前还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是翻脸插朋友两刀。”
“什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你妖言惑众!”
赵仁暴跳如雷,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若照这么下去,他赵仁在大宋不就是“国民损友”,迎风臭十里,谁还敢与他交往?
他一指杜预,对黄守正道:“太守,此人来历不明,搞不好是什么潜逃过来的江洋大盗。又与妖人徐士林结交,我看要将他拿下!”
黄守正正要拿人交差,讨好惹不起的金山寺佛爷,淡淡道:“那你还不去?”
赵仁狞笑着,带人直扑杜预:“还不束手就擒?敢骂我是损友?一会把你舌/头割下来!”
徐士林挺身而出,要护住杜预:“杜兄快走。”
杜预却微微一笑,淡淡道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言一出,杜预身上一道浩然正气,轰然冲天。
他背后圣环光芒大作,七彩霞光万丈,将赵仁刺地眼睛发黑,哇哇乱叫。
万里晴空之中,一道才气犹如晴天霹雳,狠狠劈在冲锋在前,要将杜预拿下的赵仁身上。
赵仁犹如一条随风而逝的破麻袋,被这道正气闪电劈中,高高飞起,轻轻倒在地上,浑身冒烟。
文渊阁的赞叹传来:“此言,善之善也!君子之道,在乎日三省其身。当列本月圣刊。”
“亵渎君子者,小人也。对大宋秀才赵仁小惩大诫。”
黄守正、惠景脸色剧变。
谁都看得出来,杜预连续两句“讲道理”的言论,连续赢得了文渊阁的激赏,甚至不惜降下小惩大诫,对冒犯杜预的赵仁实施降维打击···
这在轻易不干涉俗世事务的文渊阁,极其罕见。
可见,杜预这两句话,分量何其之重?
徐士林满脸崇敬、深深作揖:“杜兄这两句朋友之言,尽善尽美,已近道矣。假以时日,必成圣言。”
杜预文宫文气,大涨三尺!
他自己都诧异:“这白剽论语两句话,效果惊人。看来以后还真要学孔夫子,时不时冒出一句名言来。嗯,都说圣人立言,看起来【论语】的编纂也该提上议事日程。”
杜预过去想过编写论语,以教化万方,但过去文位太低、文名不彰,就算
写出论语也没人看、没人听、没人信。
可如今杜预文名达到七丈高,至少在大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十国也颇有文名。
写出论语这等鸿篇巨制,便真正走上了至圣先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