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明白,人只是一种动物。
报纸,或者大一点说媒体,是生活的一面小镜子,它不可能反应全局,却包含了可以发展为全局的所有必要信息。
我们的信息或许是被垄断的,那外界又是如何的呢?我不妨聊聊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它需要相对稳定的条件,既内环境稳态,才可以行使功能。而且一个细胞不会有太多功能,于是直到它消亡,它也不必走出固定的内环境。而癌细胞无拘无束,是脱缰的野马。所以被垄断是一种保护手段,且并非是完全封闭,只是有一个相对强的势存在,再者,人是可以选择去做垄断的人的,这些选择也很自由。
见仁见智吧。
虽然知识有些陈旧了,但还是值得一看。大众书写还是继续的,如今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书写者,记录者,你总是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灵魂,但愿,我们都不孤独,且真真正正地自由。
放大倍数,影响力与精度的要求,大尺度下,要做到普适与精准。
世界在运动,能量由载体携带,确实我们生存在一个传播的世界。
凡时必有两面,简单来说,物质与精神。当然,也会因为以偏概全产生恐慌,以麻痹大意产生损失,第二个矛盾。
似乎知识都是分散的,如随笔一般没有结构。不如概括为几个关键字。
发布、娱乐、批判、改造、照镜子,正衣冠。
欲望从未消减过,只不过从一个平台搬到了另一个平台,同时,不需要的人依然不需要。这只是一种消费。
点睛之笔,媒体塑造现实。到底是不是?只能说影响挺大。
普遍与专对,是第三个矛盾。这个矛盾不好说,在我看来似乎明显,又不太明显,大权在自己手里。
我的悲观来自于我的个体性,而实际上,人类是社会性,公有部分越多,连接越紧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稳态,以及专对。看事情不能只考虑一面,同时也要考虑因果律。
也就像,图书管理员与游戏厅厅长,看到的世界与对人的评价,会不一样,是因为环境的局限性。
忧虑吗?其实也不,如果能在不同尺度下观察事物,会发现这一些是最好的安排,至少我能接受,就没必要谋求解决办法,也不必深入研究,我打算浅尝辄止。
一滴水只能顺着河流的方向,而河流自己呢?不也一样受天命支配,随遇而安,即便是山海也有海枯石烂,即便是星空也有斗转星移,没有什么是完全受自己摆布的,所以,做你能做的,这个封装很不错。
要知道能量有限,最好把大部分都用在正用的地方。于是人,应该是较为专一为佳。(我写东西很少用佳字,几乎不用,不明白为什么。)
它一直都是染缸,只不过如今不稳定,颜色一天一变以至于,多态性居然在快速变化中稳定了,变得快的确可以瞒过眼睛,也瞒过时尚。
私人与公有的边界会变得更模糊,人们逐渐把私人的东西内嵌于公有之中。结构越见复杂化。
是的,似乎人开始喜欢上了抖动,不喜欢拉直的信号,一成不变太不够刺激了,高高低低起起落落才能满足好奇心。但其实,噪音从来都有只是被放大而已,且若统计一下,平均值变化依然平缓。
我的建议是,别被所有幻觉蒙蔽,然后用喜欢的幻觉,再次蒙蔽自己。
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消费也应该一样。于是,于我自身而言,去掉大而不当的东西,很轻松,很自由。
普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叠加一个因地制宜,一个提供基础条件,一个完成重点任务,二者结合,缺一不可。
记得以前看书,最喜欢里面的笑话,开心一刻,讽刺漫话,文字是一个不看的,因为文字的信息密度太小了。
文字保存的更久,而且是全面的反应事实,可以补充扩展漫话,说白了还是矛盾,正反两面。
引用学者的话,简洁明了。“解气,解闷,解惑,解放。”
一些东西是必要不充分,你可以不看,但是不能没有。
大众,小众,多元化是主流,独木不成林。我最喜欢均衡,就像各个种类的书们躺在书架上,每个种类的数量都差不多,不偏不倚,才能不少见多怪。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有种稳如泰山的感觉。
作为舆论监督,永远都游走在不痛不痒与过分敏感之间,没办法,那就接受。
虽然新的体系建立了,但它依然会彻底饱和,并且被新的体系代替。只是因为人们喜欢新的,即便内容没怎么变。人,最终到底,还是最喜欢人的气息,而不会是冰冷的数字荣耀。就算打游戏也喜欢联机是吧。
也如人之大欲,这必然是永恒的话题,永远不会褪色。(褪色的时候,也许也是会有的。)
开发度高不意味着变聪明了,只能意味着变得更激烈了。核心的东西似乎依然被封锁着,我说不出。至少在揭露前,或者甚至是揭露后,不要让自己的心智被随意染色,摇摆不定的状态是不好的,而彻底的转变又是十分耗能的,能量不到自然达不到,所以,别被假改变所欺骗。
其实人类有很多高级的情感是超越四维认知的,如爱,这个东西似乎没法于四维空间映射出什么,像空间基本上是个零空间,但我们还是尽力去描述它。原来,我们自己都没法了解自己。
it's not a safe topic.是啊!娱乐手段要合适呗!合适,合适,就很合适。
二十年前的文字,与现在相比,有些东西多了,有些东西少了,而能量守恒。这么概括,很笼统,又很全面。(emmm……)
遗传算法,哈哈哈!大范围大参与量地讨论,是在构造维度空间,一变在更大的尺度上照出最优解,但我希望,其一,模型会不会不收敛?其二,会不会计算时间不收敛?
原来概念都差不多,只是有的隐含与原文,有的放在标题,这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全看完,也不要被假新鲜迷惑,还是那句话,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单一、多元、发生、淹没、代替、覆盖等等吧!不想提。
借着批判自身来发展自己,看起来有问题,却真的没什么问题。批判,永远不能使一个事物消亡,只会让它更加完善。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走极端,去改造!去改变!
慨叹一声,都不容易!
文字是药,解药或者毒药,有人说解药其实是善意的谎言,毒药是赤裸裸的真相。的确如此。
于此回顾,便发觉,每个尖峰,都不孤独。
我的思考还是有些瑕疵,属于偏悲观。唔,这样不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难说。
陈旧也是一种美,我保守了。
概念在彼此的手里弹射,使它趋于收敛。
似乎,我不该想这么多。
报纸,或者大一点说媒体,是生活的一面小镜子,它不可能反应全局,却包含了可以发展为全局的所有必要信息。
我们的信息或许是被垄断的,那外界又是如何的呢?我不妨聊聊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它需要相对稳定的条件,既内环境稳态,才可以行使功能。而且一个细胞不会有太多功能,于是直到它消亡,它也不必走出固定的内环境。而癌细胞无拘无束,是脱缰的野马。所以被垄断是一种保护手段,且并非是完全封闭,只是有一个相对强的势存在,再者,人是可以选择去做垄断的人的,这些选择也很自由。
见仁见智吧。
虽然知识有些陈旧了,但还是值得一看。大众书写还是继续的,如今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书写者,记录者,你总是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灵魂,但愿,我们都不孤独,且真真正正地自由。
放大倍数,影响力与精度的要求,大尺度下,要做到普适与精准。
世界在运动,能量由载体携带,确实我们生存在一个传播的世界。
凡时必有两面,简单来说,物质与精神。当然,也会因为以偏概全产生恐慌,以麻痹大意产生损失,第二个矛盾。
似乎知识都是分散的,如随笔一般没有结构。不如概括为几个关键字。
发布、娱乐、批判、改造、照镜子,正衣冠。
欲望从未消减过,只不过从一个平台搬到了另一个平台,同时,不需要的人依然不需要。这只是一种消费。
点睛之笔,媒体塑造现实。到底是不是?只能说影响挺大。
普遍与专对,是第三个矛盾。这个矛盾不好说,在我看来似乎明显,又不太明显,大权在自己手里。
我的悲观来自于我的个体性,而实际上,人类是社会性,公有部分越多,连接越紧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稳态,以及专对。看事情不能只考虑一面,同时也要考虑因果律。
也就像,图书管理员与游戏厅厅长,看到的世界与对人的评价,会不一样,是因为环境的局限性。
忧虑吗?其实也不,如果能在不同尺度下观察事物,会发现这一些是最好的安排,至少我能接受,就没必要谋求解决办法,也不必深入研究,我打算浅尝辄止。
一滴水只能顺着河流的方向,而河流自己呢?不也一样受天命支配,随遇而安,即便是山海也有海枯石烂,即便是星空也有斗转星移,没有什么是完全受自己摆布的,所以,做你能做的,这个封装很不错。
要知道能量有限,最好把大部分都用在正用的地方。于是人,应该是较为专一为佳。(我写东西很少用佳字,几乎不用,不明白为什么。)
它一直都是染缸,只不过如今不稳定,颜色一天一变以至于,多态性居然在快速变化中稳定了,变得快的确可以瞒过眼睛,也瞒过时尚。
私人与公有的边界会变得更模糊,人们逐渐把私人的东西内嵌于公有之中。结构越见复杂化。
是的,似乎人开始喜欢上了抖动,不喜欢拉直的信号,一成不变太不够刺激了,高高低低起起落落才能满足好奇心。但其实,噪音从来都有只是被放大而已,且若统计一下,平均值变化依然平缓。
我的建议是,别被所有幻觉蒙蔽,然后用喜欢的幻觉,再次蒙蔽自己。
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消费也应该一样。于是,于我自身而言,去掉大而不当的东西,很轻松,很自由。
普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叠加一个因地制宜,一个提供基础条件,一个完成重点任务,二者结合,缺一不可。
记得以前看书,最喜欢里面的笑话,开心一刻,讽刺漫话,文字是一个不看的,因为文字的信息密度太小了。
文字保存的更久,而且是全面的反应事实,可以补充扩展漫话,说白了还是矛盾,正反两面。
引用学者的话,简洁明了。“解气,解闷,解惑,解放。”
一些东西是必要不充分,你可以不看,但是不能没有。
大众,小众,多元化是主流,独木不成林。我最喜欢均衡,就像各个种类的书们躺在书架上,每个种类的数量都差不多,不偏不倚,才能不少见多怪。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有种稳如泰山的感觉。
作为舆论监督,永远都游走在不痛不痒与过分敏感之间,没办法,那就接受。
虽然新的体系建立了,但它依然会彻底饱和,并且被新的体系代替。只是因为人们喜欢新的,即便内容没怎么变。人,最终到底,还是最喜欢人的气息,而不会是冰冷的数字荣耀。就算打游戏也喜欢联机是吧。
也如人之大欲,这必然是永恒的话题,永远不会褪色。(褪色的时候,也许也是会有的。)
开发度高不意味着变聪明了,只能意味着变得更激烈了。核心的东西似乎依然被封锁着,我说不出。至少在揭露前,或者甚至是揭露后,不要让自己的心智被随意染色,摇摆不定的状态是不好的,而彻底的转变又是十分耗能的,能量不到自然达不到,所以,别被假改变所欺骗。
其实人类有很多高级的情感是超越四维认知的,如爱,这个东西似乎没法于四维空间映射出什么,像空间基本上是个零空间,但我们还是尽力去描述它。原来,我们自己都没法了解自己。
it's not a safe topic.是啊!娱乐手段要合适呗!合适,合适,就很合适。
二十年前的文字,与现在相比,有些东西多了,有些东西少了,而能量守恒。这么概括,很笼统,又很全面。(emmm……)
遗传算法,哈哈哈!大范围大参与量地讨论,是在构造维度空间,一变在更大的尺度上照出最优解,但我希望,其一,模型会不会不收敛?其二,会不会计算时间不收敛?
原来概念都差不多,只是有的隐含与原文,有的放在标题,这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全看完,也不要被假新鲜迷惑,还是那句话,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单一、多元、发生、淹没、代替、覆盖等等吧!不想提。
借着批判自身来发展自己,看起来有问题,却真的没什么问题。批判,永远不能使一个事物消亡,只会让它更加完善。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走极端,去改造!去改变!
慨叹一声,都不容易!
文字是药,解药或者毒药,有人说解药其实是善意的谎言,毒药是赤裸裸的真相。的确如此。
于此回顾,便发觉,每个尖峰,都不孤独。
我的思考还是有些瑕疵,属于偏悲观。唔,这样不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难说。
陈旧也是一种美,我保守了。
概念在彼此的手里弹射,使它趋于收敛。
似乎,我不该想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