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非常节俭,甚至到了抠门儿的地步,但是下面这些官员们,往往对他不说实话,即使像祁隽藻这样比较正直的大臣,也碍于官场规则,在很多事上不好点破,怕绝了别人发财的路径,无端的树敌。
当然,道光也多多少少知道下面的人有一些欺瞒的事情,但他苦于不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无法切实核查,而今天碰巧祁隽藻匆忙间带着奏册,于是道光就想逮着机会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所以看的也非常仔细。
祁隽藻见皇上看的认真,也打起精神,预备皇上提问。
哪知道光看了没有一会儿,忽然问道:“直隶的奏册为什么有夹页?”
“夹页?”祁隽藻愣了一下,奏册上怎么可能有夹页,以前没听说过啊,是不是哪个笔帖式或者员外郎不小心将废纸夹进去了?“这个。。。。。。臣不知。”
道光对执事太监道:“拿剪刀来!”太监东找西寻呈上一把小巧精致的剪刀。
奏册中间的十多页被剪开,费了道光老半天的劲,每页中间各有一张极薄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米粒般大小的正楷,足足有十五页之多。
道光戴上老花眼睛,仔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翻看着奏册,似乎是在两相比较,再看他的表情,时而眉头紧缩,时而青筋直跳,时而腮帮鼓起,说不上是吃惊还是愤怒。
祁隽藻却是冷汗直冒,他不知道皇上看的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户部有人通过奏册向皇上上的什么秘书?通过这种怪异的方式上书,可是大清朝从未有过的啊!
而且,这样上书的内容肯定不是寻常事,说不定是状告上司,甚至可能是状告当朝大员,但不管是什么事,自己这个户部尚书都有管束属下不严之罪。如果皇上追究起来,至少也是落个处分。
两柱香的时间过去了,整个养心殿里鸦雀无声,太监宫女见到皇上面色不善,早已站在那里静若寒蝉,不敢发出一点声音,而祁隽藻却是满头大汗,心中焦急却又不敢打断皇上。
十多页纸终于看完了,道光直起身子,缓缓将眼镜放在书案上,动作微微有些发抖,好像极力压抑心中的怒火一般,一边的执事太监连忙端上一碗香茶。
“你知道各省粟米价格是多少吗?”道光眯着眼睛看着祁隽藻。
祁隽藻思索一下连忙答道:“米价各省皆有不同,也因大小灾荒有所起落,正常年景时,直隶、山西、陕西、山东大约是1两钱银子1石,也就是650斤左右,江浙一带,湖广一带,大约9钱银子一石,两广、四川、云贵。。。”
“今年从江苏和山东买的赈灾米,平均花费为何是两6钱银子一石?”道光打断祁隽藻的话。
祁隽藻心里一惊,因为他是刚刚接掌户部,对情况还不算了解,至于直隶购买的赈灾粮为何是两6钱,他也曾质询过,回答是路途遥远花费所至,于是急忙答道:“据直隶布政使的说法,是路远所至。”
道光叹了口气,拿起一页宣纸,扫了一眼道:“直隶奏册上记录,运粮倒毙马匹是7匹,每匹马是40两,这一项花费万两,但是,江浙一带真实的马匹价格是0两一匹,按照常理,倒毙的不会超过100匹。仅此一项,就有万8千两不知去向。
其二,直隶奏册上记录,喂马花费6000两,其实喂马的草料、豆麦根本不是花钱买的,而是向百姓征集而来的。
其三,直隶奏册上记录,一石米,在旱路上每走500里,消耗是1两6钱银子,而真实的消耗是钱银子。所以米价不应该翻三倍,而只是增加了十分有二。
第四,直隶奏册上记录,马车的雇费是11万两,而真实的雇费应该是万8千两。
其他还有,直隶遭灾的人口数,实际发放赈灾粮的数目,搭建粥棚的花费等等,这些全都有假!”
这么一大堆数字,立即把祁隽藻听晕了,让他更为吃惊的是,自从他接受户部之后,看到的各省的奏销花费大概都是这个样子,而且所有帐目都是有凭有据,无可挑剔。如果。。。如果按照皇上刚才说的,每年各省的花费有一多半都是假的?
也就是说,大清国的各省都在欺骗中央,而且一骗就是一百多年?这也。。。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想到这里,祁隽藻浑身一个激灵,连忙跪倒在地,头如捣蒜一般磕在地上,发出一阵“咚咚”之声。
祁隽藻确实是吓坏了,虽然吏治不清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糜烂到这种地步却是他万万想不到的,况且如果这件事情彻查下去,整个大清的政局立即就会变得翻江倒海了,不知要有多少官员人头落地,更不知要有多少人被抄家清查,那将是有清一代,波及面最广的一场惊天大案了。
祁隽藻吓得只是磕头,而道光说完后,心里也是一片骇然,而更多的是愤怒,但是这股怒气又该向谁发泄呢?整个大清的官员都在欺骗他,难不成要将所有官员都抓了?杀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若是整治吏治,别说自己现在已经是花甲老人了,就算是正当壮年,又真的有能力、有魄力将吏治刷新吗?
道光皇帝气馁的向后靠了靠,默默看着还在不断磕头的祁隽藻,缓缓说道:“你起来吧,直隶赈灾,只许奏销60万两,你跪安吧!”
祁隽藻以为自己听错了,诧异的站了起来,心道: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谁也不追究了?一场大案就这样了结了?
不过这恐怕也是最好的结局了,看来皇上也是想保持政局稳定,不愿细细追究了。
正当祁隽藻转身离开的时候,道光忽道:“你回去查一下,写这本奏册的人是谁,问问他为何写这些东西!”
“嗻,臣告退。”
此时,养心殿外飘起鹅毛大雪,冬季京师的第一场雪终于降临了,所谓瑞雪兆丰年,尤其对于久旱成灾的京师更是如此,但祁隽藻现在却没有一丝的喜悦之情,有的只是一片怅然和心灰。(未完待续)
当然,道光也多多少少知道下面的人有一些欺瞒的事情,但他苦于不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无法切实核查,而今天碰巧祁隽藻匆忙间带着奏册,于是道光就想逮着机会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所以看的也非常仔细。
祁隽藻见皇上看的认真,也打起精神,预备皇上提问。
哪知道光看了没有一会儿,忽然问道:“直隶的奏册为什么有夹页?”
“夹页?”祁隽藻愣了一下,奏册上怎么可能有夹页,以前没听说过啊,是不是哪个笔帖式或者员外郎不小心将废纸夹进去了?“这个。。。。。。臣不知。”
道光对执事太监道:“拿剪刀来!”太监东找西寻呈上一把小巧精致的剪刀。
奏册中间的十多页被剪开,费了道光老半天的劲,每页中间各有一张极薄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米粒般大小的正楷,足足有十五页之多。
道光戴上老花眼睛,仔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翻看着奏册,似乎是在两相比较,再看他的表情,时而眉头紧缩,时而青筋直跳,时而腮帮鼓起,说不上是吃惊还是愤怒。
祁隽藻却是冷汗直冒,他不知道皇上看的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户部有人通过奏册向皇上上的什么秘书?通过这种怪异的方式上书,可是大清朝从未有过的啊!
而且,这样上书的内容肯定不是寻常事,说不定是状告上司,甚至可能是状告当朝大员,但不管是什么事,自己这个户部尚书都有管束属下不严之罪。如果皇上追究起来,至少也是落个处分。
两柱香的时间过去了,整个养心殿里鸦雀无声,太监宫女见到皇上面色不善,早已站在那里静若寒蝉,不敢发出一点声音,而祁隽藻却是满头大汗,心中焦急却又不敢打断皇上。
十多页纸终于看完了,道光直起身子,缓缓将眼镜放在书案上,动作微微有些发抖,好像极力压抑心中的怒火一般,一边的执事太监连忙端上一碗香茶。
“你知道各省粟米价格是多少吗?”道光眯着眼睛看着祁隽藻。
祁隽藻思索一下连忙答道:“米价各省皆有不同,也因大小灾荒有所起落,正常年景时,直隶、山西、陕西、山东大约是1两钱银子1石,也就是650斤左右,江浙一带,湖广一带,大约9钱银子一石,两广、四川、云贵。。。”
“今年从江苏和山东买的赈灾米,平均花费为何是两6钱银子一石?”道光打断祁隽藻的话。
祁隽藻心里一惊,因为他是刚刚接掌户部,对情况还不算了解,至于直隶购买的赈灾粮为何是两6钱,他也曾质询过,回答是路途遥远花费所至,于是急忙答道:“据直隶布政使的说法,是路远所至。”
道光叹了口气,拿起一页宣纸,扫了一眼道:“直隶奏册上记录,运粮倒毙马匹是7匹,每匹马是40两,这一项花费万两,但是,江浙一带真实的马匹价格是0两一匹,按照常理,倒毙的不会超过100匹。仅此一项,就有万8千两不知去向。
其二,直隶奏册上记录,喂马花费6000两,其实喂马的草料、豆麦根本不是花钱买的,而是向百姓征集而来的。
其三,直隶奏册上记录,一石米,在旱路上每走500里,消耗是1两6钱银子,而真实的消耗是钱银子。所以米价不应该翻三倍,而只是增加了十分有二。
第四,直隶奏册上记录,马车的雇费是11万两,而真实的雇费应该是万8千两。
其他还有,直隶遭灾的人口数,实际发放赈灾粮的数目,搭建粥棚的花费等等,这些全都有假!”
这么一大堆数字,立即把祁隽藻听晕了,让他更为吃惊的是,自从他接受户部之后,看到的各省的奏销花费大概都是这个样子,而且所有帐目都是有凭有据,无可挑剔。如果。。。如果按照皇上刚才说的,每年各省的花费有一多半都是假的?
也就是说,大清国的各省都在欺骗中央,而且一骗就是一百多年?这也。。。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想到这里,祁隽藻浑身一个激灵,连忙跪倒在地,头如捣蒜一般磕在地上,发出一阵“咚咚”之声。
祁隽藻确实是吓坏了,虽然吏治不清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糜烂到这种地步却是他万万想不到的,况且如果这件事情彻查下去,整个大清的政局立即就会变得翻江倒海了,不知要有多少官员人头落地,更不知要有多少人被抄家清查,那将是有清一代,波及面最广的一场惊天大案了。
祁隽藻吓得只是磕头,而道光说完后,心里也是一片骇然,而更多的是愤怒,但是这股怒气又该向谁发泄呢?整个大清的官员都在欺骗他,难不成要将所有官员都抓了?杀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若是整治吏治,别说自己现在已经是花甲老人了,就算是正当壮年,又真的有能力、有魄力将吏治刷新吗?
道光皇帝气馁的向后靠了靠,默默看着还在不断磕头的祁隽藻,缓缓说道:“你起来吧,直隶赈灾,只许奏销60万两,你跪安吧!”
祁隽藻以为自己听错了,诧异的站了起来,心道: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谁也不追究了?一场大案就这样了结了?
不过这恐怕也是最好的结局了,看来皇上也是想保持政局稳定,不愿细细追究了。
正当祁隽藻转身离开的时候,道光忽道:“你回去查一下,写这本奏册的人是谁,问问他为何写这些东西!”
“嗻,臣告退。”
此时,养心殿外飘起鹅毛大雪,冬季京师的第一场雪终于降临了,所谓瑞雪兆丰年,尤其对于久旱成灾的京师更是如此,但祁隽藻现在却没有一丝的喜悦之情,有的只是一片怅然和心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