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出来。
直到那个身影蹬上马车,反应过来了的柳月极有眼色的下了车,可贞还是没能说出一句话来。只知道傻傻的盯着看。
他瘦了,好像也黑了点,皮肤也粗糙了。不过眼睛却是更亮更深邃了,鼻子也更显挺拔了,好像越发成熟了……可这嘴唇怎么这样干。都起皮了……刚要转身去随身的包袱里把唇蜜拿出来,却被他握住了手,瞬间就又愣住了。
苏慎看着愣愣的看着自己的可贞,看着她眼里闪过的关切之情,心里一暖就握上了可贞的手,“蕴儿”。
又依次看向了坐在可贞两侧的两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小九,晏哥儿”。
若是可贞没有愣住,或许会发现苏慎面上虽还能勉强保持镇定。可声音确已是带了两分颤抖了。
“爹爹!”可贞还是没能出声,倒是小九听得苏慎唤了她一声后,瞪圆了眼睛看了苏慎好几眼后,小嘴一张,有些忐忑的冒出了这个并不陌生的称呼。
随后看到苏慎又看向她。登时眼睛就亮了,渐渐的眼里有水汽氤氲出。可也一下子就高兴了起来,张开手臂扑进苏慎怀里,搂着苏慎的脖子,又呢喃地喊着“爹爹”、“爹爹”……好像想把这些年来的思念一起化作语言宣泄出来一样。
平时的时候,晏哥儿最喜欢的就是模仿姐姐。但凡有没吃过或是不爱吃的吃食,只要看着小九吃,他就觉着肯定是好吃的,也敢咽下去。但凡不大认识的人,小九唤什么,他就会跟着唤什么,这已是成了惯性的反应了。
可这回小九“爹爹”两个字唤出了口,小家伙却不模仿了。只窝在可贞身边,有些怯怯有些茫然又有些羡慕的看着抱着小九的苏慎。
虽然小家伙还不满三岁,可也已是知道不少事儿了。更知道“爹爹”和“娘亲”一样,都和旁的是不一样的,不像“姨姨”、“姑姑”那些是可以随便叫的。
可贞觉察到了儿子不同往常的情绪了,忙缓过神来,亲了亲晏哥儿,“宝贝儿,这是爹爹,你不是日日在家里念叨爹爹么!”
又向抱着小九却说不出话来的苏慎,说出了一千三百二十天来的第一句话,也是她一直盼望着的一件事儿,“你儿子想着你呢,快抱抱他。”
一语未了,已是红了眼眶。
这些年来,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晏哥儿一直都没能见到父亲,苏慎也一直没能亲眼见见儿子。这样的遗憾,即便现在他们已经在一起了,可却也是永远都弥补不了的。
“哎!”苏慎应了可贞一声,伸出手,看向晏哥儿的目光已是带了泪光,“晏哥儿,爹爹抱抱。”
小九也红着眼眶转过身来招呼晏哥儿,“弟弟,快让爹爹抱抱。”
晏哥儿反应了过来了,唤着“爹爹”,和姐姐一样,张着手臂扑进了苏慎的怀里。
苏慎一手搂着一个宝贝,听着一双儿女孺慕的呢喃,眼睛渐渐模糊了起来,又去看可贞,却发现可贞也已是泪眼婆娑了。
心里越发的酸涩了起来,抱着两个孩子,上前一步,顺势把可贞也搂在了怀里。
站在马车旁的柳月听到车里传来的抽噎声,和不绝于耳的“爹爹”二字,亦是红了眼眶。
到底为人父母,看着两个小家伙哭得抽噎了起来,可贞和苏慎强忍着把眼泪逼了回去,一人抱了一个连声哄了起来。
半晌,两个小家伙才在爹娘怀里渐渐止住了哭声。
苏慎见晏哥儿止了哭,虽说还抽噎着,可一双黑漆漆的眸子却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看,眼里满是深深的依恋和孺慕之情。便抱着小九坐在了自己的一边膝上,伸出手来把他从可贞膝上抱了过来坐在了另一边的大腿上。
晏哥儿刚开始还有些扭捏不自在,可到底能这样被爹爹抱着还是高兴居多的。很快就倚在苏慎怀里一动不动了,两只小手也张了开来,紧紧的搂住苏慎。把脸靠在苏慎的胸膛上,蹭啊蹭的。看着对面的姐姐,抿着小嘴,傻笑的见牙不见眼的。
可贞虽止了哭,可喉咙却还有些沙哑,拿帕子给小九擦着还沾着眼泪的苹果脸儿,低低地问着苏慎,“不是说去下面乡镇上巡查去了么,怎么到这来了?”
昨儿急急问了任罡,她才反应过来这会子已是进了四月了。
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规定,农忙止讼。
唐朝的时候规定每年只有十月至来年二月的这五个月里,民间才能提起有关户口、婚姻、田土、钱债之类的诉讼。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期限被缩短为了四个月,只有从十月到来年的一月,民间百姓才可以去衙门上诉。而到了前朝的时候,则规定从四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止,农忙止讼。除了谋反、叛逆、盗窃、人命重案之外,一律不准告状。而且官员一旦受理诉状的话,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虽说这么多年来,这止讼的时间一直不定,可这条例却是从来不曾改动过的。
本朝立朝后,自然也延续了这条政令。而且不仅延续了,还加以改革。不仅在月份上有限制,日期上也受到了限制。
明文规定,即便是可以告状的八月到来年三月,也只有每月的逢三、六、九日才准告状,衙门才会受理。
一个月竟只有九天,竟是越改革越回去了。
说起来,头一遭听到“安民之道,首先息讼”的说法的时候,可贞真是一脑门子的糊涂,这也实在是太荒唐了,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也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认知了,世人都认定诉讼的发生率是衡量一个社会民风是否淳厚的尺度。所以自然而然的,一旦诉讼多了,那肯定就是民风彪悍蛮横。而民风如此彪悍顽化,肯定就是地方官员没有尽职尽力教化好的缘故。
说起来,这样说也不错,百姓没有得到好的教化,这确实是地方官员的责任。毕竟身为一地父母官,除了征收钱粮,司法审讯外,最重要的职责也就是教化百姓了。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说更加尽心尽力的去教抚百姓,反而因为诉讼多就禁止百姓告状,这是什么神逻辑?反正可贞没有闹明白。
不过闹不闹明白的再说,可贞现在关心的是苏慎怎么会过来接她们的。
虽然苏慎早在交接的时候就已经阅过城巡过乡,检查过城垣是否坚固,地方上的治安防范措施是否够完善了。可因着现如今恰好是征收田赋的时
直到那个身影蹬上马车,反应过来了的柳月极有眼色的下了车,可贞还是没能说出一句话来。只知道傻傻的盯着看。
他瘦了,好像也黑了点,皮肤也粗糙了。不过眼睛却是更亮更深邃了,鼻子也更显挺拔了,好像越发成熟了……可这嘴唇怎么这样干。都起皮了……刚要转身去随身的包袱里把唇蜜拿出来,却被他握住了手,瞬间就又愣住了。
苏慎看着愣愣的看着自己的可贞,看着她眼里闪过的关切之情,心里一暖就握上了可贞的手,“蕴儿”。
又依次看向了坐在可贞两侧的两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小九,晏哥儿”。
若是可贞没有愣住,或许会发现苏慎面上虽还能勉强保持镇定。可声音确已是带了两分颤抖了。
“爹爹!”可贞还是没能出声,倒是小九听得苏慎唤了她一声后,瞪圆了眼睛看了苏慎好几眼后,小嘴一张,有些忐忑的冒出了这个并不陌生的称呼。
随后看到苏慎又看向她。登时眼睛就亮了,渐渐的眼里有水汽氤氲出。可也一下子就高兴了起来,张开手臂扑进苏慎怀里,搂着苏慎的脖子,又呢喃地喊着“爹爹”、“爹爹”……好像想把这些年来的思念一起化作语言宣泄出来一样。
平时的时候,晏哥儿最喜欢的就是模仿姐姐。但凡有没吃过或是不爱吃的吃食,只要看着小九吃,他就觉着肯定是好吃的,也敢咽下去。但凡不大认识的人,小九唤什么,他就会跟着唤什么,这已是成了惯性的反应了。
可这回小九“爹爹”两个字唤出了口,小家伙却不模仿了。只窝在可贞身边,有些怯怯有些茫然又有些羡慕的看着抱着小九的苏慎。
虽然小家伙还不满三岁,可也已是知道不少事儿了。更知道“爹爹”和“娘亲”一样,都和旁的是不一样的,不像“姨姨”、“姑姑”那些是可以随便叫的。
可贞觉察到了儿子不同往常的情绪了,忙缓过神来,亲了亲晏哥儿,“宝贝儿,这是爹爹,你不是日日在家里念叨爹爹么!”
又向抱着小九却说不出话来的苏慎,说出了一千三百二十天来的第一句话,也是她一直盼望着的一件事儿,“你儿子想着你呢,快抱抱他。”
一语未了,已是红了眼眶。
这些年来,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晏哥儿一直都没能见到父亲,苏慎也一直没能亲眼见见儿子。这样的遗憾,即便现在他们已经在一起了,可却也是永远都弥补不了的。
“哎!”苏慎应了可贞一声,伸出手,看向晏哥儿的目光已是带了泪光,“晏哥儿,爹爹抱抱。”
小九也红着眼眶转过身来招呼晏哥儿,“弟弟,快让爹爹抱抱。”
晏哥儿反应了过来了,唤着“爹爹”,和姐姐一样,张着手臂扑进了苏慎的怀里。
苏慎一手搂着一个宝贝,听着一双儿女孺慕的呢喃,眼睛渐渐模糊了起来,又去看可贞,却发现可贞也已是泪眼婆娑了。
心里越发的酸涩了起来,抱着两个孩子,上前一步,顺势把可贞也搂在了怀里。
站在马车旁的柳月听到车里传来的抽噎声,和不绝于耳的“爹爹”二字,亦是红了眼眶。
到底为人父母,看着两个小家伙哭得抽噎了起来,可贞和苏慎强忍着把眼泪逼了回去,一人抱了一个连声哄了起来。
半晌,两个小家伙才在爹娘怀里渐渐止住了哭声。
苏慎见晏哥儿止了哭,虽说还抽噎着,可一双黑漆漆的眸子却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看,眼里满是深深的依恋和孺慕之情。便抱着小九坐在了自己的一边膝上,伸出手来把他从可贞膝上抱了过来坐在了另一边的大腿上。
晏哥儿刚开始还有些扭捏不自在,可到底能这样被爹爹抱着还是高兴居多的。很快就倚在苏慎怀里一动不动了,两只小手也张了开来,紧紧的搂住苏慎。把脸靠在苏慎的胸膛上,蹭啊蹭的。看着对面的姐姐,抿着小嘴,傻笑的见牙不见眼的。
可贞虽止了哭,可喉咙却还有些沙哑,拿帕子给小九擦着还沾着眼泪的苹果脸儿,低低地问着苏慎,“不是说去下面乡镇上巡查去了么,怎么到这来了?”
昨儿急急问了任罡,她才反应过来这会子已是进了四月了。
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规定,农忙止讼。
唐朝的时候规定每年只有十月至来年二月的这五个月里,民间才能提起有关户口、婚姻、田土、钱债之类的诉讼。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期限被缩短为了四个月,只有从十月到来年的一月,民间百姓才可以去衙门上诉。而到了前朝的时候,则规定从四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止,农忙止讼。除了谋反、叛逆、盗窃、人命重案之外,一律不准告状。而且官员一旦受理诉状的话,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虽说这么多年来,这止讼的时间一直不定,可这条例却是从来不曾改动过的。
本朝立朝后,自然也延续了这条政令。而且不仅延续了,还加以改革。不仅在月份上有限制,日期上也受到了限制。
明文规定,即便是可以告状的八月到来年三月,也只有每月的逢三、六、九日才准告状,衙门才会受理。
一个月竟只有九天,竟是越改革越回去了。
说起来,头一遭听到“安民之道,首先息讼”的说法的时候,可贞真是一脑门子的糊涂,这也实在是太荒唐了,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也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认知了,世人都认定诉讼的发生率是衡量一个社会民风是否淳厚的尺度。所以自然而然的,一旦诉讼多了,那肯定就是民风彪悍蛮横。而民风如此彪悍顽化,肯定就是地方官员没有尽职尽力教化好的缘故。
说起来,这样说也不错,百姓没有得到好的教化,这确实是地方官员的责任。毕竟身为一地父母官,除了征收钱粮,司法审讯外,最重要的职责也就是教化百姓了。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说更加尽心尽力的去教抚百姓,反而因为诉讼多就禁止百姓告状,这是什么神逻辑?反正可贞没有闹明白。
不过闹不闹明白的再说,可贞现在关心的是苏慎怎么会过来接她们的。
虽然苏慎早在交接的时候就已经阅过城巡过乡,检查过城垣是否坚固,地方上的治安防范措施是否够完善了。可因着现如今恰好是征收田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