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大头都是让东府掏银子,但那细枝末节的食堂、仆从还有贾代儒的月银都由西府出了,自己倒也不算很吃亏。
虽则堂叔、自己和堂弟在书院没有例银领,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都是有俸禄的人了。
要是从这里领了,反而有些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这银钱由哪个府来发?按着夫子的例银由族田出的规定,说不定就得从自己这头拿。
毕竟族田挂在东府名下,要是连山长和大执事的例银都让西府出,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二是这银钱如果发,要发多少?自己现下袭爵三品威烈将军,年俸一百三十两银子。堂叔是五品官,年俸是八十两。
至于珠弟,一年是四十五两俸禄。要按这个标准,搞不好自家人领的还没有族学里夫子的束修多,忒寒碜了。
要是发的多了,还不是从族田收益里拿钱,四舍五入就是东府的钱!给自己发月银,不过是自家的银子左手倒右手罢了。
要是给堂叔和珠弟发例银,不仅每月多了一笔不菲的支出,还是给人家西府父子送钱,太不划算了!罢了,既然怎么看都没有发的必要,那就这样吧!
于是贾珍笑着摆了摆手:“你这章程,哥哥看了,没什么意见。那就按你的意思来弄吧,有什么要的只管说。”
贾珠心下一松,面上也露出几分笑来:“多谢大哥信任,弟弟一定把族学这摊子事管好,不负大哥期待。
不过弟弟刚刚突然想到,若是日后族学的山长和大执事换成了外姓人,咱们恐怕还得多出一份例银呢。这个是弟弟考虑不周,倒是没有写上去。”
贾珍听了心里一阵肉疼,只得道:“有朝一日如你所说,那就按山长每月十两,大执事每月五两来算吧。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哥哥也顺便提一句,那夫子的月例银子虽说由学生束修银子来出,但是不是也该定个数目?”
贾珠沉吟道:“虽然现下先筹备蒙童班,但日后还会有甲乙丙三个班。因着阶段不同,夫子的束修自然不同。
弟弟觉得,甲字班因是要考进士的,所以夫子束修高一些,定个每月十两可能比较合适。
乙字班是考举人的,夫子每月五两;丙字班是考秀才的,夫子每月二两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蒙童班,每月一两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额外给夫子们每人每年四套换季衣裳。如此这般,大哥您看如何?”
贾珍也想不出更好的了,抽了抽嘴角道:“便按你说的办吧。”又瞅了瞅贾政:“堂叔可还有什么高见?”
贾政抚须一笑:“这已经很好了,我没什么意见。”见贾政都这么表态了,这事也就这么定下了。
贾珍看已是晌午,又请贾政父子移步花厅用饭。三人简单用了些,政老爹便要告辞。
贾珍笑道:“堂叔留步,侄儿这会儿突然想到,趁着咱们都在,也该邀族学的堂祖父过府一叙才好。如果您得空,我就让人去请了他来。”
政老爹一听,又缓缓坐下:“你说的很对,那便请来一见吧!”回头看向儿子:“你也不必忙着回去,一道见见。”贾珠应喏。
贾代儒住在离宁国府不远的宁荣街后巷子里,不过一处一进院子,日常有两个下人服侍着。
这一日因着学里休沐,他和孙子贾瑞正在家里吃饭。突然见下人进来回禀,说是东府大管家派人来了。贾代儒也不吃了,放下筷子就叫进来。
见是一个小厮,忙问是什么事儿。那小厮不慌不忙道:“小子给您请安了。
好叫您老知道,是西府二老爷带着珠大爷到了府里,现下大爷正陪着呢,叫您一道过去。”
贾代儒站了起来,花白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好罢,且待我换身出门衣裳,咱们这就走。”又让这小厮稍坐,自己往卧房去了。
不多时,贾代儒就由这小厮扶了上车,往宁国府驶去。
等到了宁国府,互相见了礼,贾代儒坐了,这才抬头看了正对面坐着的人一眼,估摸着这便是那十六上就中了探花的贾珠了。
没待多想,贾珍先道:“今天请您来,主要是想说说族学的事儿。
西府的珠弟如今想主管族学事务,我已是应了,今天请您来,主要是说一说和您有关的事儿。”说罢目视贾珠:“你来说吧。”
贾珠笑着点头,朝着贾代儒一拱手:“正是如此。我看咱们族学没什么人进去读书,读书的也多是混日子,这可不行。
我现在翰林院,空闲时间多,想着家里供我读书上进,我也得回报一二。因着我在读书上略有心得,便想从族学入手,做些实事。
关于具体章程,我等下给您看看。但您毕竟年事已高,又有瑞兄弟要教养,精力有限,我便想着替您分一分忧,主动把这执事的活揽了。
您就舒舒服服当个名誉执事,每月我们荣国府给您五两例银养老。不过需要搭把手的时候,还望您不吝援手。”说罢又是一揖。
贾代儒没想到请自己来竟是这事儿。虽然初初一听贾珠的话,很是有些羞恼,这不就是明晃晃地说他管的不行,教的也不行吗?
但后面听了一听,也有几分道理。自己确实近些年体力难支,只是上了课就回去,反而是多依赖孙子在学里管事。
但自家孙子也不能一辈子就干这个,好好的为什么不把精力放科举上呢?且自家毕竟是旁支,嫡支那些小子确实不好管,轻重难以拿捏。
这贾珠只说他管的不好,怎么不说这事多难弄,一个不好怕是得罪了人,自己祖孙连个饭碗都没了!
久而久之,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里自然规矩松散。
如今有个人肯出头管着,倒是再好不过了。左右自己每月也有五两银子拿,比之前还多些,倒是乐的自在。
这么一想,贾代儒心里已是舒服多了。他因着花甲之年还是个秀才,努力多年科举不得寸进,最是歆羡那科举上得了功名的人。
虽则堂叔、自己和堂弟在书院没有例银领,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都是有俸禄的人了。
要是从这里领了,反而有些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这银钱由哪个府来发?按着夫子的例银由族田出的规定,说不定就得从自己这头拿。
毕竟族田挂在东府名下,要是连山长和大执事的例银都让西府出,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二是这银钱如果发,要发多少?自己现下袭爵三品威烈将军,年俸一百三十两银子。堂叔是五品官,年俸是八十两。
至于珠弟,一年是四十五两俸禄。要按这个标准,搞不好自家人领的还没有族学里夫子的束修多,忒寒碜了。
要是发的多了,还不是从族田收益里拿钱,四舍五入就是东府的钱!给自己发月银,不过是自家的银子左手倒右手罢了。
要是给堂叔和珠弟发例银,不仅每月多了一笔不菲的支出,还是给人家西府父子送钱,太不划算了!罢了,既然怎么看都没有发的必要,那就这样吧!
于是贾珍笑着摆了摆手:“你这章程,哥哥看了,没什么意见。那就按你的意思来弄吧,有什么要的只管说。”
贾珠心下一松,面上也露出几分笑来:“多谢大哥信任,弟弟一定把族学这摊子事管好,不负大哥期待。
不过弟弟刚刚突然想到,若是日后族学的山长和大执事换成了外姓人,咱们恐怕还得多出一份例银呢。这个是弟弟考虑不周,倒是没有写上去。”
贾珍听了心里一阵肉疼,只得道:“有朝一日如你所说,那就按山长每月十两,大执事每月五两来算吧。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哥哥也顺便提一句,那夫子的月例银子虽说由学生束修银子来出,但是不是也该定个数目?”
贾珠沉吟道:“虽然现下先筹备蒙童班,但日后还会有甲乙丙三个班。因着阶段不同,夫子的束修自然不同。
弟弟觉得,甲字班因是要考进士的,所以夫子束修高一些,定个每月十两可能比较合适。
乙字班是考举人的,夫子每月五两;丙字班是考秀才的,夫子每月二两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蒙童班,每月一两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额外给夫子们每人每年四套换季衣裳。如此这般,大哥您看如何?”
贾珍也想不出更好的了,抽了抽嘴角道:“便按你说的办吧。”又瞅了瞅贾政:“堂叔可还有什么高见?”
贾政抚须一笑:“这已经很好了,我没什么意见。”见贾政都这么表态了,这事也就这么定下了。
贾珍看已是晌午,又请贾政父子移步花厅用饭。三人简单用了些,政老爹便要告辞。
贾珍笑道:“堂叔留步,侄儿这会儿突然想到,趁着咱们都在,也该邀族学的堂祖父过府一叙才好。如果您得空,我就让人去请了他来。”
政老爹一听,又缓缓坐下:“你说的很对,那便请来一见吧!”回头看向儿子:“你也不必忙着回去,一道见见。”贾珠应喏。
贾代儒住在离宁国府不远的宁荣街后巷子里,不过一处一进院子,日常有两个下人服侍着。
这一日因着学里休沐,他和孙子贾瑞正在家里吃饭。突然见下人进来回禀,说是东府大管家派人来了。贾代儒也不吃了,放下筷子就叫进来。
见是一个小厮,忙问是什么事儿。那小厮不慌不忙道:“小子给您请安了。
好叫您老知道,是西府二老爷带着珠大爷到了府里,现下大爷正陪着呢,叫您一道过去。”
贾代儒站了起来,花白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好罢,且待我换身出门衣裳,咱们这就走。”又让这小厮稍坐,自己往卧房去了。
不多时,贾代儒就由这小厮扶了上车,往宁国府驶去。
等到了宁国府,互相见了礼,贾代儒坐了,这才抬头看了正对面坐着的人一眼,估摸着这便是那十六上就中了探花的贾珠了。
没待多想,贾珍先道:“今天请您来,主要是想说说族学的事儿。
西府的珠弟如今想主管族学事务,我已是应了,今天请您来,主要是说一说和您有关的事儿。”说罢目视贾珠:“你来说吧。”
贾珠笑着点头,朝着贾代儒一拱手:“正是如此。我看咱们族学没什么人进去读书,读书的也多是混日子,这可不行。
我现在翰林院,空闲时间多,想着家里供我读书上进,我也得回报一二。因着我在读书上略有心得,便想从族学入手,做些实事。
关于具体章程,我等下给您看看。但您毕竟年事已高,又有瑞兄弟要教养,精力有限,我便想着替您分一分忧,主动把这执事的活揽了。
您就舒舒服服当个名誉执事,每月我们荣国府给您五两例银养老。不过需要搭把手的时候,还望您不吝援手。”说罢又是一揖。
贾代儒没想到请自己来竟是这事儿。虽然初初一听贾珠的话,很是有些羞恼,这不就是明晃晃地说他管的不行,教的也不行吗?
但后面听了一听,也有几分道理。自己确实近些年体力难支,只是上了课就回去,反而是多依赖孙子在学里管事。
但自家孙子也不能一辈子就干这个,好好的为什么不把精力放科举上呢?且自家毕竟是旁支,嫡支那些小子确实不好管,轻重难以拿捏。
这贾珠只说他管的不好,怎么不说这事多难弄,一个不好怕是得罪了人,自己祖孙连个饭碗都没了!
久而久之,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里自然规矩松散。
如今有个人肯出头管着,倒是再好不过了。左右自己每月也有五两银子拿,比之前还多些,倒是乐的自在。
这么一想,贾代儒心里已是舒服多了。他因着花甲之年还是个秀才,努力多年科举不得寸进,最是歆羡那科举上得了功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