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珠又道:“要是能找着当时的接生婆子和产房里服侍的,一定得想办法封住她们的嘴,实在不行远远打发了吧。
万一日后这事儿被挑起来,至少别让这些人把咱家卖了。”
贾政看了贾珠一眼,点了点头道:“这个你放心,你爹我知道怎么做。
说起来自从你有了功名,为父对宝玉科举出仕的事,倒也看得淡了些。
如今他已经五岁了,老太太舍不得,还是不肯让出来正经上学。
今天又听你说他这衔玉而诞的事,真是把为父心里的那一层侥幸戳了个窟窿。就算如今尽力描补,可都过了这么久了,信不信的,都知道他这回事。
只怕他就算进了官场,路也难走!
如此看来,我觉得还不如让你弟弟好生读上几本书,懂些事理倒也罢了。只是日后,少不得你得多看顾他几分了。”
贾珠听完心下明白,政老爹瞧着已是放弃二儿子的前程了。
于是他点了点头,算是认同老爹的安排,心思电转间还是想起了很多事。
资料片里真正的贾珠去世后,政老爹根本没管宝玉衔玉而诞的事会不会碍别人的眼,依旧是强令宝玉读书考功名。
当时自己就觉得政老爹这人很是奇怪,竟似不知这其中厉害。
倒是贾母溺爱宝玉,宝玉不读书也不要紧,也许这还真不是人家老太太糊涂。
等自己到了这头,又觉得宝玉在女人堆里混,实在不像个样子,还不如正经读读书。
所以才必得在这位弟弟入学前,把族学整顿好,等宝玉到了年纪,再想办法把他接出来读书。
可自始至终,自己就没想过让宝玉去科举出仕的事。当然了,宝玉的身子骨,肯定也不能从武的。
按着资料片,没贾珠时贾政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一房继承家业的是宝玉。
如果宝玉不自己考出来,一辈子顶多是个富家翁,可没本事的富家翁是守不住家业的。
待到宝玉的儿孙辈,可能就真成了京里的普通富户了。几代以后,就是普通旁支的下场。
大概还因着宫里有女儿元妃在,政老爹想着,还是让儿子搏一搏科举,也许不会有什么事。总而言之,似也是无奈之举。
一念至此,贾珠心里又觉得,如今自己来了这边,政老爹这辈子,估计都不会有这种顾虑了。
就这事儿,政老爹和自个儿已经达成一致,贾珠便把它抛在一边,转头又问贾政:“爹,儿子想知道,陛下和太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贾政听了悚然一惊,连忙向后看了看,见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这才放下心来,压低声音道:“你怎么问这个?”
贾珠道:“爹,没什么,我就是问问。”按理说御前之事,断不能妄议的。但宝玉那事,因着关系自家,他还是跟老爹说了。
可皇帝陛下一说起太子脸色就不好,这事儿吧,自己知道也就行了,政老爹知道了不一定是好事。但还是得问问老爹,大不了不说今天的事就行了。
贾政见儿子问,不由叹道:“太子是陛下元后所出,因自幼丧母,陛下亲自抚养长大,父子感情曾极是深厚。
除他以外的皇子读书识字,都是跟着太傅少傅这些先生学。独独太子当时虽有这些名师,陛下更是亲自教导。
太子也不负陛下所望,十几二十岁上,就才学出众,聪明非凡,处理政务也极有手腕。
总而言之,陛下对太子可谓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当初因为担心忙起来顾不上太子,怕宫人照顾不尽心,陛下甚至不顾内阁反对,亲自点了太子的奶公做了内务府总管,为的就是要保证太子一应生活起居之物都是最好的。
这内务府总管梁升直到前几年才因着中饱私囊数额巨大,被御史参了下去,如今已是被撤了职。但梁升和太子感情依旧很好。
这是陛下第一次公然下了太子脸面。太子又是个骄傲之人,凡事随心惯了,心下难免也有些不忿。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可惜后来父子二人又经历了一些风雨,如今之间的隔阂竟越发深了。
像为父这样远离中枢的臣子都晓得这事儿,只不过一个个都讳莫如深。”
贾珠还想问问,究竟是什么缘故。毕竟他对朝局和皇家的事也很关心,贾家的倾覆肯定和二者有关。但问谁都不如问自家人,外人就算问了,人家肯说吗?
看儿子双目紧盯着自己,贾政却不欲多说了,甚至还叮嘱他:“皇家的事不要随便打听。
你还年轻,好好做你的官。不要问东问西的,知道的太多对你没好处。”
贾珠听了,心下极是郁闷。这种感觉,仿佛一只靴子脱了,还有一只吊在空中,实在是让人难受。
待回了自己院里往床上一躺,他还是暗暗琢磨了一回。总觉得太子和皇帝之间的事,没这么简单。
自己当初也做过太子,和父皇的感情一直很好,话说父子之间哪有什么隔夜仇,至于搞出隔阂吗?
仔细想来,政老爹不肯说的那些事儿,恐怕才是关键之处。
至于所谓的内务府总管之事,看起来不过是个导火索。搞不好是老爹避重就轻,拿来敷衍自己的。
只可惜自己这嫩壳老芯的,阅历可是比真正十六岁的人高出了不止一筹去。
突然,贾珠似是想到了什么,脑中灵光一闪,可惜却没抓住。他扼腕地锤了床榻一下:“算了算了,睡觉睡觉!”
自这次进宫后,贾珠倒是有段时间没再去了。因着皇帝陛下给的新差使,贾珠多是跟着户部、鸿胪寺,与佛郎机使者进行海贸谈判。
因着汪阁老忙于处理军国大事,此事自是让户部先打头阵,待差不离了,内阁再开会商议。
既然皇帝都说了让太子也参加,贾珠也算是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太子。
其实上次大朝会太子也来了,可惜贾珠当时,一门心思都在佛郎机使者身上。再者也是离得远了些,在殿上他完全没有关注这位。
万一日后这事儿被挑起来,至少别让这些人把咱家卖了。”
贾政看了贾珠一眼,点了点头道:“这个你放心,你爹我知道怎么做。
说起来自从你有了功名,为父对宝玉科举出仕的事,倒也看得淡了些。
如今他已经五岁了,老太太舍不得,还是不肯让出来正经上学。
今天又听你说他这衔玉而诞的事,真是把为父心里的那一层侥幸戳了个窟窿。就算如今尽力描补,可都过了这么久了,信不信的,都知道他这回事。
只怕他就算进了官场,路也难走!
如此看来,我觉得还不如让你弟弟好生读上几本书,懂些事理倒也罢了。只是日后,少不得你得多看顾他几分了。”
贾珠听完心下明白,政老爹瞧着已是放弃二儿子的前程了。
于是他点了点头,算是认同老爹的安排,心思电转间还是想起了很多事。
资料片里真正的贾珠去世后,政老爹根本没管宝玉衔玉而诞的事会不会碍别人的眼,依旧是强令宝玉读书考功名。
当时自己就觉得政老爹这人很是奇怪,竟似不知这其中厉害。
倒是贾母溺爱宝玉,宝玉不读书也不要紧,也许这还真不是人家老太太糊涂。
等自己到了这头,又觉得宝玉在女人堆里混,实在不像个样子,还不如正经读读书。
所以才必得在这位弟弟入学前,把族学整顿好,等宝玉到了年纪,再想办法把他接出来读书。
可自始至终,自己就没想过让宝玉去科举出仕的事。当然了,宝玉的身子骨,肯定也不能从武的。
按着资料片,没贾珠时贾政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一房继承家业的是宝玉。
如果宝玉不自己考出来,一辈子顶多是个富家翁,可没本事的富家翁是守不住家业的。
待到宝玉的儿孙辈,可能就真成了京里的普通富户了。几代以后,就是普通旁支的下场。
大概还因着宫里有女儿元妃在,政老爹想着,还是让儿子搏一搏科举,也许不会有什么事。总而言之,似也是无奈之举。
一念至此,贾珠心里又觉得,如今自己来了这边,政老爹这辈子,估计都不会有这种顾虑了。
就这事儿,政老爹和自个儿已经达成一致,贾珠便把它抛在一边,转头又问贾政:“爹,儿子想知道,陛下和太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贾政听了悚然一惊,连忙向后看了看,见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这才放下心来,压低声音道:“你怎么问这个?”
贾珠道:“爹,没什么,我就是问问。”按理说御前之事,断不能妄议的。但宝玉那事,因着关系自家,他还是跟老爹说了。
可皇帝陛下一说起太子脸色就不好,这事儿吧,自己知道也就行了,政老爹知道了不一定是好事。但还是得问问老爹,大不了不说今天的事就行了。
贾政见儿子问,不由叹道:“太子是陛下元后所出,因自幼丧母,陛下亲自抚养长大,父子感情曾极是深厚。
除他以外的皇子读书识字,都是跟着太傅少傅这些先生学。独独太子当时虽有这些名师,陛下更是亲自教导。
太子也不负陛下所望,十几二十岁上,就才学出众,聪明非凡,处理政务也极有手腕。
总而言之,陛下对太子可谓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当初因为担心忙起来顾不上太子,怕宫人照顾不尽心,陛下甚至不顾内阁反对,亲自点了太子的奶公做了内务府总管,为的就是要保证太子一应生活起居之物都是最好的。
这内务府总管梁升直到前几年才因着中饱私囊数额巨大,被御史参了下去,如今已是被撤了职。但梁升和太子感情依旧很好。
这是陛下第一次公然下了太子脸面。太子又是个骄傲之人,凡事随心惯了,心下难免也有些不忿。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可惜后来父子二人又经历了一些风雨,如今之间的隔阂竟越发深了。
像为父这样远离中枢的臣子都晓得这事儿,只不过一个个都讳莫如深。”
贾珠还想问问,究竟是什么缘故。毕竟他对朝局和皇家的事也很关心,贾家的倾覆肯定和二者有关。但问谁都不如问自家人,外人就算问了,人家肯说吗?
看儿子双目紧盯着自己,贾政却不欲多说了,甚至还叮嘱他:“皇家的事不要随便打听。
你还年轻,好好做你的官。不要问东问西的,知道的太多对你没好处。”
贾珠听了,心下极是郁闷。这种感觉,仿佛一只靴子脱了,还有一只吊在空中,实在是让人难受。
待回了自己院里往床上一躺,他还是暗暗琢磨了一回。总觉得太子和皇帝之间的事,没这么简单。
自己当初也做过太子,和父皇的感情一直很好,话说父子之间哪有什么隔夜仇,至于搞出隔阂吗?
仔细想来,政老爹不肯说的那些事儿,恐怕才是关键之处。
至于所谓的内务府总管之事,看起来不过是个导火索。搞不好是老爹避重就轻,拿来敷衍自己的。
只可惜自己这嫩壳老芯的,阅历可是比真正十六岁的人高出了不止一筹去。
突然,贾珠似是想到了什么,脑中灵光一闪,可惜却没抓住。他扼腕地锤了床榻一下:“算了算了,睡觉睡觉!”
自这次进宫后,贾珠倒是有段时间没再去了。因着皇帝陛下给的新差使,贾珠多是跟着户部、鸿胪寺,与佛郎机使者进行海贸谈判。
因着汪阁老忙于处理军国大事,此事自是让户部先打头阵,待差不离了,内阁再开会商议。
既然皇帝都说了让太子也参加,贾珠也算是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太子。
其实上次大朝会太子也来了,可惜贾珠当时,一门心思都在佛郎机使者身上。再者也是离得远了些,在殿上他完全没有关注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