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顺天府的新政,每一条,每一个举措,背后都是真实的利益链条。
皇帝有皇帝的利益,太监有太监的利益。
群臣背后也有着一个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大明王朝的权力运作,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太祖成祖,以自身的威严,权压天下,压的文臣战战兢兢。
第二种是嘉靖,挑逗的文官狗斗,自己处在中间,时不时的拉个偏架,掌握着朝廷的权力。
第三种是弘治、崇祯这种,看似权力颇大,但实际上处处掣肘,什么都做不成。
而第四种,则是武宗、隆庆、与万历早期,文臣或太监得宠专政,横行天下。
如今的大明处于第四种。
毕自严在如今朝臣的眼中,就是个幸臣,乃至于佞臣。
内阁首辅,掌着行政之权与财务之权,毕自严一出手,就是狠手。
“喔喔喔~”
随着一阵鸡鸣,顺天府在一盏盏灯火中醒来。
翰林院大学士周嘉谟一身红袍,坐在灯下发着呆。
“自天子御极以来,闭塞言路,不听良辰之言,只闻奸佞之语,事事乾纲独断,居内廷而不临朝。”
“遇事率性而为,又令奸佞掌权,德不配位之辈擢入京师,国朝礼制,祖宗宗法,形同虚设。”
最终喃喃,周嘉谟越想越委屈。
都是吏部尚书,区别咋就这么大呢。
万历年间,皇帝硬核摆烂,齐楚浙和东林之间相互争的狗脑子都快出来了。
他在吏部尚书任上,干的可谓是战战兢兢,让朝臣评价用人唯才是举。
但实质上呢?是他不想提拔东林吗?
不是,而是他不管提拔的是那方的人,都会被人群起弹劾。
而且,他的奏章上去了,皇帝也不批复。
也就泰昌在的那短短一个月里,他才算是尝到了吏部天官的味道。
然而,一月时间不到,随着泰昌驾崩,天启上位,他就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没权。
再看看现在的周应秋,他的提人奏章,皇帝批的速度比啥都快。
这先后两任吏部尚书的待遇,令人两眼泛酸。
而现在,更令他周嘉谟心中泛酸的是,周应秋嫌翰林院给神宗修史修的太慢,考成法都考到翰林院里了。
“老爷,你。。。”
就在这时,一个老妇侍女推门进来,看到周嘉谟已经穿戴好了衣服,其老妻顿时有些意外。
“孩他娘啊,你今日带着大伙儿收拾收拾,过些日子就回老家吧。”
这就是打算送人回老家,为接下来的不测做准备了。
此番毕自严上位内阁首辅,朝堂上的斗争已经掀起了新的一轮倾轧。
身为东林大佬,朝堂老人。
周嘉谟从皇帝顺天府新政之中,就能看到,东林的政治卖点,在皇帝那里是推行不开的。
摊上周应秋这么个幸臣,再摊上朱由校这么一个年轻的皇帝。
周嘉谟仿佛已经能感受到,接下来的京城,将是一片血海。
“老爷,怎么了?”
看着自己没了精气神的夫君,老妇关切的问到。
“人无事。”
没有心思和人说朝堂上的事,周嘉谟从椅子上站起,来到外间,拿起了自己的乌纱帽,戴在了头上。 “老爷,早饭已经准备妥当了1
“没胃口1
闻言,周嘉谟一挥手,走出了屋门,上了马车。
坐在去翰林院的车上,周嘉谟脑海中飘出了昨日内阁送到翰林院来的行文。
“修实录一日修出两百个字,你们是用金子修实录呢。”
“限期考校,一旬一查。”
想到内阁的
想着这些话,周嘉谟对自己这个五百年前本家的胆量,有了新的认识。
而与此同时,像周嘉谟这样连早饭也没胃口吃的一幕,也发生在京中的各个衙门里。
毕自严也在接着手握考成法的周应秋,在给京官们上强度。
严厉的考成法执行不到半月,就在京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一道道弹劾周应秋误国,毕自严擅权的奏章涌入内阁。
然而,朝臣们还没等来皇帝对奏章的回复,就先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龙骧卫中郎将赵率教领兵进驻西苑。
皇帝对毕自严与周应秋的支持,不言而喻。
这支皇帝手中的骑兵进京,是在给他们撑腰。
毕自严的收权,是得到了皇帝的许可的。
大明从万历摆烂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怪像——官员的上下级观念逐渐变的模糊。
朝堂朋党横行,行为做事的准则是“大义”。
不管你官有多大,一旦你想要做什么事,就会有一群人冒出来,形成风力,上书弹劾,搞风搞雨。
到了这个时候,上到内阁辅臣,下到知府县令,都会明智的选择“上书请辞”。
天启年间还好,东林和阉党只是先后成势,对朝廷威严的破坏力还不算严重。
而到了崇祯年间,耳根子软的崇祯听一个信一个,导致很多人为了清名也好,为了明哲保身也好,一旦被风力针对,只能请辞。
这也就造成了崇祯年间,不管崇祯恨结党恨的有多咬牙切齿,朝堂上的结党之势依旧是蔚然成风,上来了一个个没威望,没权力,个个都是以私利为重的阁臣、部堂。
而现在这个时间点,正是毕自严这个首辅立威的关键时刻。
“那些奏章,都批回去了?”
一手撑着脸庞,坐龙书案后,朱由校对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都批回去了。”
点了点头,朱由校没再继续在这个事情上多问,而是又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袁世振弄盐政的事,弄的如何了?”
“回皇爷,袁侍郎的奏章,户部的公文已经发到各省,令贩盐商人亲自或派遣执事进京,分发贩盐之权。”
“按照规划,六月初分发解盐的贩卖之权,七月分发两淮、两广的贩盐之权,八月分发川盐的贩卖之权。”
“嗯,袁世振是个主意多的人。”
又点了点头,朱由校对刘时敏道。
“你去给毕自严递句话,等到六月初,袁世振分了解盐之权后,让他上道扶正袁世振户部尚书之位的奏章。”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的眼神一动,抬头看了眼皇帝,而后向外走去。
让毕自严提议扶正户部尚书,这是更给对方增加一层威严埃(本章完)
皇帝有皇帝的利益,太监有太监的利益。
群臣背后也有着一个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大明王朝的权力运作,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太祖成祖,以自身的威严,权压天下,压的文臣战战兢兢。
第二种是嘉靖,挑逗的文官狗斗,自己处在中间,时不时的拉个偏架,掌握着朝廷的权力。
第三种是弘治、崇祯这种,看似权力颇大,但实际上处处掣肘,什么都做不成。
而第四种,则是武宗、隆庆、与万历早期,文臣或太监得宠专政,横行天下。
如今的大明处于第四种。
毕自严在如今朝臣的眼中,就是个幸臣,乃至于佞臣。
内阁首辅,掌着行政之权与财务之权,毕自严一出手,就是狠手。
“喔喔喔~”
随着一阵鸡鸣,顺天府在一盏盏灯火中醒来。
翰林院大学士周嘉谟一身红袍,坐在灯下发着呆。
“自天子御极以来,闭塞言路,不听良辰之言,只闻奸佞之语,事事乾纲独断,居内廷而不临朝。”
“遇事率性而为,又令奸佞掌权,德不配位之辈擢入京师,国朝礼制,祖宗宗法,形同虚设。”
最终喃喃,周嘉谟越想越委屈。
都是吏部尚书,区别咋就这么大呢。
万历年间,皇帝硬核摆烂,齐楚浙和东林之间相互争的狗脑子都快出来了。
他在吏部尚书任上,干的可谓是战战兢兢,让朝臣评价用人唯才是举。
但实质上呢?是他不想提拔东林吗?
不是,而是他不管提拔的是那方的人,都会被人群起弹劾。
而且,他的奏章上去了,皇帝也不批复。
也就泰昌在的那短短一个月里,他才算是尝到了吏部天官的味道。
然而,一月时间不到,随着泰昌驾崩,天启上位,他就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没权。
再看看现在的周应秋,他的提人奏章,皇帝批的速度比啥都快。
这先后两任吏部尚书的待遇,令人两眼泛酸。
而现在,更令他周嘉谟心中泛酸的是,周应秋嫌翰林院给神宗修史修的太慢,考成法都考到翰林院里了。
“老爷,你。。。”
就在这时,一个老妇侍女推门进来,看到周嘉谟已经穿戴好了衣服,其老妻顿时有些意外。
“孩他娘啊,你今日带着大伙儿收拾收拾,过些日子就回老家吧。”
这就是打算送人回老家,为接下来的不测做准备了。
此番毕自严上位内阁首辅,朝堂上的斗争已经掀起了新的一轮倾轧。
身为东林大佬,朝堂老人。
周嘉谟从皇帝顺天府新政之中,就能看到,东林的政治卖点,在皇帝那里是推行不开的。
摊上周应秋这么个幸臣,再摊上朱由校这么一个年轻的皇帝。
周嘉谟仿佛已经能感受到,接下来的京城,将是一片血海。
“老爷,怎么了?”
看着自己没了精气神的夫君,老妇关切的问到。
“人无事。”
没有心思和人说朝堂上的事,周嘉谟从椅子上站起,来到外间,拿起了自己的乌纱帽,戴在了头上。 “老爷,早饭已经准备妥当了1
“没胃口1
闻言,周嘉谟一挥手,走出了屋门,上了马车。
坐在去翰林院的车上,周嘉谟脑海中飘出了昨日内阁送到翰林院来的行文。
“修实录一日修出两百个字,你们是用金子修实录呢。”
“限期考校,一旬一查。”
想到内阁的
想着这些话,周嘉谟对自己这个五百年前本家的胆量,有了新的认识。
而与此同时,像周嘉谟这样连早饭也没胃口吃的一幕,也发生在京中的各个衙门里。
毕自严也在接着手握考成法的周应秋,在给京官们上强度。
严厉的考成法执行不到半月,就在京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一道道弹劾周应秋误国,毕自严擅权的奏章涌入内阁。
然而,朝臣们还没等来皇帝对奏章的回复,就先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龙骧卫中郎将赵率教领兵进驻西苑。
皇帝对毕自严与周应秋的支持,不言而喻。
这支皇帝手中的骑兵进京,是在给他们撑腰。
毕自严的收权,是得到了皇帝的许可的。
大明从万历摆烂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怪像——官员的上下级观念逐渐变的模糊。
朝堂朋党横行,行为做事的准则是“大义”。
不管你官有多大,一旦你想要做什么事,就会有一群人冒出来,形成风力,上书弹劾,搞风搞雨。
到了这个时候,上到内阁辅臣,下到知府县令,都会明智的选择“上书请辞”。
天启年间还好,东林和阉党只是先后成势,对朝廷威严的破坏力还不算严重。
而到了崇祯年间,耳根子软的崇祯听一个信一个,导致很多人为了清名也好,为了明哲保身也好,一旦被风力针对,只能请辞。
这也就造成了崇祯年间,不管崇祯恨结党恨的有多咬牙切齿,朝堂上的结党之势依旧是蔚然成风,上来了一个个没威望,没权力,个个都是以私利为重的阁臣、部堂。
而现在这个时间点,正是毕自严这个首辅立威的关键时刻。
“那些奏章,都批回去了?”
一手撑着脸庞,坐龙书案后,朱由校对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都批回去了。”
点了点头,朱由校没再继续在这个事情上多问,而是又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袁世振弄盐政的事,弄的如何了?”
“回皇爷,袁侍郎的奏章,户部的公文已经发到各省,令贩盐商人亲自或派遣执事进京,分发贩盐之权。”
“按照规划,六月初分发解盐的贩卖之权,七月分发两淮、两广的贩盐之权,八月分发川盐的贩卖之权。”
“嗯,袁世振是个主意多的人。”
又点了点头,朱由校对刘时敏道。
“你去给毕自严递句话,等到六月初,袁世振分了解盐之权后,让他上道扶正袁世振户部尚书之位的奏章。”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的眼神一动,抬头看了眼皇帝,而后向外走去。
让毕自严提议扶正户部尚书,这是更给对方增加一层威严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