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让将三个说杨镐杀良冒功之人送到辽东转运司的圣旨后,周应秋亲自到内阁找上了毕自严。
在这里,他又知道了另外一个消息。
毕自严让所有说辽东军务的人,都要到辽东历练。
内阁大堂上,周应秋一脸惊讶的看着毕自严。
“阁老如此对待朝臣,就不怕幽幽人言吗?”
“怕。”
点了点头,毕自严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四十余岁,就坐上了吏部天官的后生。
“但我更怕大明亡了埃”
说着,毕自严拿起手中的茶杯喝了一口道。
“我上任内阁首辅这些天,一直在思考。”
“前番经筵之时,我为陛下讲《礼记》。同时我也在思索。”
大明烂了,烂的触目惊心。
“张居正以帝师之尊,携先帝遗诏,逆水行舟,变法图强,终归却落得个身死政消。”
“如此观之,何为忠,何为奸。何为清,何为浊。”
说着,毕自严看向周应秋。
而前面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可以说将皇帝执政方式玩了个遍。
这句话,是海瑞的《治安疏》中的原话,大概意思就是,严嵩被罢黜,严世蕃被砍头之后,满朝堂的人都说世界清明了。但实际上呢,朝堂根本就不是什么清明世界,和汉文帝时期差的远呢。
随着毕自严的诉说,整个内阁大堂陷入了寂静。
闻言,周应秋当即摇了摇头。
“观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四朝,何为天下之大弊。”
他现在想要弄清楚,大明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了。
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坐下,毕自严才算是对大明的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何为贤,何为愚?”
当时的首辅是谁呢?是徐阶。
“人人都言,嘉靖之时,严嵩为首辅,人人都言父子为奸佞,朝廷打仗缺少军费,文武百官领不到俸禄,灾民遍地,却苦无赈济。”
“严嵩之后,犹有徐阶,徐阶之贪,比之严嵩更甚,江南十数万田亩,俱是姓徐。”
说是四朝,但实际上就三朝,泰昌那一个月走马观灯一般,就没定下个啥大事。
“不在。”
“徐阶之后,犹有高拱,高拱之后,还有张居正。”
“在陛下乎?”
“然,诚如海刚峰所言:迩者严嵩罢黜,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帝远甚。”
嘉靖早年,皇帝励精图治,国势一时兴起。
但宫里闹出了不少的破事之后,嘉靖就开始了遥控治国。
嘉靖末年,海瑞抬棺上书,说天下之大弊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隆庆年间,穆宗是个甩手掌柜,皇帝开始透明,垂拱而治,但天下依旧是一片生民苦楚。
万历早年,张居正借助皇权,鞭笞天下,方才有了一时的清明。
但张居正一死,万历斗不过朝臣,就开始了自己的摆烂之举,大明就开始在下坡路上直奔。
“下官以为,天下大弊在于朝堂。”
看着眉头紧锁的毕自严,周应秋拱手道。
“昔年,张太岳《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材疏》有言,今且一年矣,臣等体访各官,卒未能改于其故,吏部亦未见改黜一人。良以积习日久,振蛊为艰,冷面难施,浮言可畏,奉公守法者,上未必即知,而已被伤于众口,因循颓靡者,上不必即黜,而且博誉于一时:故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
对于如何投机,周应秋是相当的有心得。
搞新政,特别是模仿当年张居正的新政,那当然是要对当年张居正的东西有了解了。 为此,他专门上书请到古今通集库里查阅过库档。
“我为吏部尚书以来,拔擢州官,罢黜庸才,受了不知道多少的弹劾。”
“以我之见,天下大弊在于朝堂,在于朝臣缺少毕阁老一般的务实。”
“你呀。”
闻言,毕自严伸出手指了指周应秋,摇了摇头。
“你方才问我,是不是怕怕幽幽人言。”
“有你方才的这些话,我就不怕了。”
“陛下励精图治,毕阁老忠心体国,大明必不至有亡国之祸。”
说着,周应秋将手中的奏本放在毕自严的身前。
“这是吏部对那三人调动的奏章,还望毕阁老票拟。”
“好。”
闻言,毕自严提起毛笔,就在周应秋的奏章上写了个拟准。
周应秋今天这来,就是给他纳投名状的。
看到毕自严写完了票拟,周应秋又忍不住问道。
“首辅可知,陛下为不许朝臣妄议兵事?”
“。。。”
听到周应秋的话,毕自严抬起头看了对方一眼,而后提起笔,在铺桌子的宣纸上写下了一个人名。
“胡惟庸1
看到这个名字,周应秋就是一惊。
“阁老的意思是?”
“文官对武将喊打喊杀,让陛下很是不安。”
看着眼前低伏着身子的周应秋,毕自严小声的道。
“李进的《昭示奸党录》,你可听过。”
“自是听过。”
“如今,陛下意图再振武事,重启勋贵,若是文官与武勋交集太多,就又是一场祸事。”
眼神隐晦的看着周应秋,毕自严道。
“可他们这是弹劾埃”
闻言,周应秋还是有些不能理解。
“世事时移,有的事,不能光看以前,你还要看现在。”
“国初之时,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相,主持国事,生杀废黜之权,俱在其手。”
“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两家是姻亲,胡惟庸与李善长,与淮西的那群武勋走的太近了,这才招致了灭族之祸。”
“大明偃武兴文两百余年,万历之初,以平倭著称的戚继光都自称为张太岳的门下走狗。”
说着,毕自严突然转移了话题。
“我曾读过一本书,说的是武后与唐太宗的事。”
“据传,唐太宗曾得一马,名曰狮子骢,可日行千里,然此马性烈难驯,常人难以驾驭。太宗问何人可驯,武后请太宗赐三物,一曰鞭,二曰锤,三曰刀。”
“太宗不解其意,武后言,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刀刃断其喉。”
说到这里,毕自严表情严肃的看向周应秋。
“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你怎么知道那些人弹劾武官,是想要杀马,还是想要驯马呢?”
“下官受教。”
听到毕自严的话,周应秋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忙拱手到。(本章完)
在这里,他又知道了另外一个消息。
毕自严让所有说辽东军务的人,都要到辽东历练。
内阁大堂上,周应秋一脸惊讶的看着毕自严。
“阁老如此对待朝臣,就不怕幽幽人言吗?”
“怕。”
点了点头,毕自严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四十余岁,就坐上了吏部天官的后生。
“但我更怕大明亡了埃”
说着,毕自严拿起手中的茶杯喝了一口道。
“我上任内阁首辅这些天,一直在思考。”
“前番经筵之时,我为陛下讲《礼记》。同时我也在思索。”
大明烂了,烂的触目惊心。
“张居正以帝师之尊,携先帝遗诏,逆水行舟,变法图强,终归却落得个身死政消。”
“如此观之,何为忠,何为奸。何为清,何为浊。”
说着,毕自严看向周应秋。
而前面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可以说将皇帝执政方式玩了个遍。
这句话,是海瑞的《治安疏》中的原话,大概意思就是,严嵩被罢黜,严世蕃被砍头之后,满朝堂的人都说世界清明了。但实际上呢,朝堂根本就不是什么清明世界,和汉文帝时期差的远呢。
随着毕自严的诉说,整个内阁大堂陷入了寂静。
闻言,周应秋当即摇了摇头。
“观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四朝,何为天下之大弊。”
他现在想要弄清楚,大明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了。
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坐下,毕自严才算是对大明的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何为贤,何为愚?”
当时的首辅是谁呢?是徐阶。
“人人都言,嘉靖之时,严嵩为首辅,人人都言父子为奸佞,朝廷打仗缺少军费,文武百官领不到俸禄,灾民遍地,却苦无赈济。”
“严嵩之后,犹有徐阶,徐阶之贪,比之严嵩更甚,江南十数万田亩,俱是姓徐。”
说是四朝,但实际上就三朝,泰昌那一个月走马观灯一般,就没定下个啥大事。
“不在。”
“徐阶之后,犹有高拱,高拱之后,还有张居正。”
“在陛下乎?”
“然,诚如海刚峰所言:迩者严嵩罢黜,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帝远甚。”
嘉靖早年,皇帝励精图治,国势一时兴起。
但宫里闹出了不少的破事之后,嘉靖就开始了遥控治国。
嘉靖末年,海瑞抬棺上书,说天下之大弊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隆庆年间,穆宗是个甩手掌柜,皇帝开始透明,垂拱而治,但天下依旧是一片生民苦楚。
万历早年,张居正借助皇权,鞭笞天下,方才有了一时的清明。
但张居正一死,万历斗不过朝臣,就开始了自己的摆烂之举,大明就开始在下坡路上直奔。
“下官以为,天下大弊在于朝堂。”
看着眉头紧锁的毕自严,周应秋拱手道。
“昔年,张太岳《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材疏》有言,今且一年矣,臣等体访各官,卒未能改于其故,吏部亦未见改黜一人。良以积习日久,振蛊为艰,冷面难施,浮言可畏,奉公守法者,上未必即知,而已被伤于众口,因循颓靡者,上不必即黜,而且博誉于一时:故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
对于如何投机,周应秋是相当的有心得。
搞新政,特别是模仿当年张居正的新政,那当然是要对当年张居正的东西有了解了。 为此,他专门上书请到古今通集库里查阅过库档。
“我为吏部尚书以来,拔擢州官,罢黜庸才,受了不知道多少的弹劾。”
“以我之见,天下大弊在于朝堂,在于朝臣缺少毕阁老一般的务实。”
“你呀。”
闻言,毕自严伸出手指了指周应秋,摇了摇头。
“你方才问我,是不是怕怕幽幽人言。”
“有你方才的这些话,我就不怕了。”
“陛下励精图治,毕阁老忠心体国,大明必不至有亡国之祸。”
说着,周应秋将手中的奏本放在毕自严的身前。
“这是吏部对那三人调动的奏章,还望毕阁老票拟。”
“好。”
闻言,毕自严提起毛笔,就在周应秋的奏章上写了个拟准。
周应秋今天这来,就是给他纳投名状的。
看到毕自严写完了票拟,周应秋又忍不住问道。
“首辅可知,陛下为不许朝臣妄议兵事?”
“。。。”
听到周应秋的话,毕自严抬起头看了对方一眼,而后提起笔,在铺桌子的宣纸上写下了一个人名。
“胡惟庸1
看到这个名字,周应秋就是一惊。
“阁老的意思是?”
“文官对武将喊打喊杀,让陛下很是不安。”
看着眼前低伏着身子的周应秋,毕自严小声的道。
“李进的《昭示奸党录》,你可听过。”
“自是听过。”
“如今,陛下意图再振武事,重启勋贵,若是文官与武勋交集太多,就又是一场祸事。”
眼神隐晦的看着周应秋,毕自严道。
“可他们这是弹劾埃”
闻言,周应秋还是有些不能理解。
“世事时移,有的事,不能光看以前,你还要看现在。”
“国初之时,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相,主持国事,生杀废黜之权,俱在其手。”
“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两家是姻亲,胡惟庸与李善长,与淮西的那群武勋走的太近了,这才招致了灭族之祸。”
“大明偃武兴文两百余年,万历之初,以平倭著称的戚继光都自称为张太岳的门下走狗。”
说着,毕自严突然转移了话题。
“我曾读过一本书,说的是武后与唐太宗的事。”
“据传,唐太宗曾得一马,名曰狮子骢,可日行千里,然此马性烈难驯,常人难以驾驭。太宗问何人可驯,武后请太宗赐三物,一曰鞭,二曰锤,三曰刀。”
“太宗不解其意,武后言,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刀刃断其喉。”
说到这里,毕自严表情严肃的看向周应秋。
“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你怎么知道那些人弹劾武官,是想要杀马,还是想要驯马呢?”
“下官受教。”
听到毕自严的话,周应秋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忙拱手到。(本章完)